馬氏家譜序

馬氏家譜序

馬氏家譜序


井陘礦區北鳳山村馬氏支系家族

聽老人講,北鳳山村的馬氏家族,除了高祖父馬吉那一支系(大伯父馬天保-哥哥馬來貴;二伯父馬昌保-哥哥馬銀貴;三伯父馬風保-大哥馬兵拴,二哥馬冬旦,三弟馬黑旦;四伯父馬元保-哥哥馬白旦,弟弟馬紅旦。),是直接從山西省洪桐縣遷移過來的外,其餘的都是一個老祖馬銘福傳承下來的,因為每家的老祖宗全是來自村東南的馬家墳。

我們的馬氏老祖馬銘福來自山西大同,屬城社九甲,其家族共12戶57口人,相傳至今15代。北鳳山馬姓是老祖的大兒子和三兒子的後代。老祖馬銘福來到井陘後,先後由南障城遷到尖山 ,後遷來到秀林的南橫口村。老祖的長子以務農為生,留在了當地,支撐家門;次子後代讀書後出外到保定府為官和京城等地為官。常言講,伴君如伴虎,為防止以後出事連累家裡,長子提出從此和二弟斷絕聯繫,以防後患。

據老人回憶傳說,當時老祖的後代來到北鳳山村時,先是購買了本村人家的一處舊院,經過多年發展,共購置了36頃地,也就是360畝地。家業壯大後,後輩們分別在馬家臺兒前後街道蓋起了三處樓院和三處切位。前街三孩、四孩家是切位,志科家是樓院;后街小北院和小南院都是樓院。

馬家老墳六處之多,最大最老的墳塋是“東墳”,也叫馬家墳,在本村東南角,大溝嶺上。這個墳地建立在明末清初,聽老人們說,這是一個“倒葬墳”(就是一種棺材頭的朝向和一般葬法相反的一種葬法,在葬制上信奉“五音姓利”之說 而東墳這地方,正符合北宋陰陽堪輿術中所要求的墓地條件。“五音姓利”就是把人的姓氏分成宮、商、角(jué)、徵(zhǐ)、羽五音,再將五音分別與陰陽五行中的土、金、木、火、水對應,這樣即可在地理上找到與其姓氏相應的最佳埋葬方位與時日);還有一處老墳塋是“北墳”,在現在的 橫澗鄉橫西村的西嶺上,也就是現在的張家井二工地東邊賈鳳路口那一片兒,從前叫西村岒上,建立在清朝後期。由於當時的東墳已經葬滿,就在西村(現在是張家井的村口)購置了墓地,才遷墳到此。在五六十年代,每逢清明節和十月一,北鳳山姓馬的,大部分都是先在東墳上燒了紙,才到北墳上燒,最後再各到各家的墳地裡去燒紙祭奠。

那時候每逢家裡有人去世,出殯的隊伍不僅人多,而且還要經過白彪和張家井兩個村莊,這兩個村的村民都嫌路過他們的村莊,所以意見很大。多年以後,鑑於這種情況,我們這一支就從馬慎言去世後,直接在北鳳山村西購買了墳地,那時墳地周圍栽滿的槐樹,所以人們又稱槐樹墳。由於馬慎言名望大,所以沒有從北墳引上輩的牌位,自立了墳瑩,墳地至今還用著;後來本家的其它門戶,也陸陸續續也把墳地遷了回來,村西西嶺上有一馬潤小那一代起的舊墳,還有澗北和淹水溝的老墳,都已經不往下用了。張家井由舊村遷移到新村時,讓遷移此墳,由於墳頭太多,當時的老輩們,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形成統一的意見,由當地人給隨意遷走安置了,至餘安置到什麼地方,後人不得而知。

清朝從公元1644年到1911年,共268年。其中,順治18年;康熙61年;雍正13年;乾隆60年;嘉慶25年;道光30年;咸豐11年;同治13年;光緒34年;宣統3年。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誓就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正式成立,到1949年10月1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共372年。就衝這我馬家有記載的近400年的歷史中,體現了馬氏家族勇於拚搏、生生不息的自強精神。

北鳳山姓馬的,年代最遠的依據現有神主牌位可查的依次有馬厚奄、馬赤電、馬峰、馬步雲(馬步雲、馬步景、馬步朝、馬步芳、是親兄弟四個)馬用章、馬喜英、馬小三、 馬訓、馬志遠等,他們到馬慎言、馬慎行、馬慎說、馬昌小、馬潤小、馬明小、馬九子、馬牛子、馬文佩、馬文生、馬白三、馬清秀、馬三狗、馬吉和馬佩等,中間隔了幾代,其中老人的姓名都無據可查。但北鳳山馬姓之間不差輩、不通婚、不走親,一直到今。

譜是由本族老人馬二彥爺爺帶頭追憶本族,馬輝文叔叔編輯彙總了馬氏小北院譜,本人最終得以補充完善了后街南院譜和本村其他本家簡單的譜。為的是緬懷先輩,告慰祖先,傳承後人,使本家族流芳百世,發揚光大。以後起名注意,不要起重名、不要說風涼話,同是一族一脈、上可敬、下可愛,這是一件大好事,善事,能使後人對先祖有所瞭解,提高族人的修養,同心協力、與時俱進。最後,對給予幫助和支持的馬

族內外人員表示衷心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