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鵰英雄傳》中的大漠風景,在唐代詩人筆下是怎樣一種情形呢?


《射鵰英雄傳》中的大漠風景,在唐代詩人筆下是怎樣一種情形呢?

同學們,你們看過電視劇《射鵰英雄傳》嗎?有沒被這部電視劇中壯美的大漠風景所震撼呢?那種壯麗、陽剛之美,令人感到一種向上的生命力。其實不只是《射鵰英雄傳》的作者金庸先生對大漠有著不解的情結,歷來不少詩人騷客也有這個情結呢,特別是在詩歌最為興盛的唐代,幾乎每位詩人都寫過“邊塞詩”呢。

這些邊塞詩以邊塞軍旅生活為主要內容,有的描寫了奇異的塞外風光,有的反映了戍(shù)邊的艱辛。這類詩的思想內容極其豐富:可以抒發渴望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豪情,如王昌齡《從軍行》中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可以表現塞外戍邊生活的艱辛、連年征戰的殘酷,如駱賓王《軍中行路難》中的“陰山苦霧埋高壘,交河孤月照連營”;可以宣洩對朝廷擴邊的不滿,如張說(yuè)《巡邊在河北作》中的“人生在世能幾時,壯年征戰發如絲”;可以驚歎描摹邊地絕域的奇異風光和民風民俗,前者如嚴武《軍城秋早》中的“昨夜秋風入漢關,朔雲邊月滿西山”,和王維《涼州郊外遊望》中的“婆娑依里社,簫鼓賽田神”等等。

由於國力強弱不同,在對外戰爭中的勝負不同,不同時期的詩人對大漠的描寫也不同。盛唐的邊塞詩中大多是昂揚奮發的格調,而中唐後期及晚唐只有對昔日盛況的追慕以及對淒涼現實的哀嘆了。

同學們,你們還知道哪些邊塞詩嗎?歡迎在下方留言告訴八斗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