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西安事變》劉志丹犧牲鏡頭想到英雄人物的個性化死法


看《西安事變》劉志丹犧牲鏡頭想到英雄人物的個性化死法


看《西安事變》劉志丹犧牲鏡頭想到英雄人物的個性化死法

我看過許多老片,國產片中表現正面英雄人物犧牲前,往往要發表大段臨終囑咐,或者遞交入黨申請書之類的動作,就義類英雄人物免不得要喊幾句口號,至於犧牲後不是松柏參天、雄鷹高旋,就是海浪擊岸、電閃雷鳴之類的鏡頭。尤其是17年時期老電影中,這些手法司空見慣,用得太濫就失去了象徵、隱喻的審美價值,而變成類似紅綠燈之類的普通符號了。這兩天我重看西影《西安事變》時,被一個鏡頭所吸引,就是劉志丹犧牲,他倒下後很安祥,一張慘白的臉,還有額部的傷口和鮮血,緊接著出現不到一秒的巍然聳立的寶塔鏡頭。感覺這鏡頭真是既意簡言賅又恰當好處。革命聖地延安的寶塔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永放光芒,象徵著劉志丹如雄偉的寶塔一樣,他將永載史冊。

看《西安事變》劉志丹犧牲鏡頭想到英雄人物的個性化死法


看《西安事變》劉志丹犧牲鏡頭想到英雄人物的個性化死法


這使我想起北影《洪湖赤衛隊》謝添演的那個副官,也是一個特寫鏡頭。副官為營救韓英,掩護她翻牆逃跑。當敵人逼近時,他果斷地推倒竹梯,甩掉國軍軍帽,兩臂撐住門牆,然後一個急推的特寫鏡頭,既交代了角色的地下黨員真實身份,又表現出他視死如歸的革命氣質。我記憶中難忘的英雄人物犧牲鏡頭,還有好幾部。比如上影《渡江偵察記》中的偵察老兵吳老貴,隨身帶著一口裝酒的軍用水壺,平時愛喝上幾口,犧牲時水壺被子彈打穿,酒在汩汩地流淌,這流淌著的酒就象流淌著的血一樣,催人落淚。

看《西安事變》劉志丹犧牲鏡頭想到英雄人物的個性化死法


看《西安事變》劉志丹犧牲鏡頭想到英雄人物的個性化死法


80年代廣西廠《血戰臺兒莊》導演之一翟俊傑演的川軍師長王銘章,率部拼死保衛滕縣,終因力寡不逮,為敵攻破。戰至最後一人、鬼子衝上來時,他看也不看一眼,隨手摸出懷中煙盒,取出最後一根香菸,用身邊燃燒的木棒點燃,猛吸兩口後起身,開槍自盡,跪地本能地掙扎了一下,然後發出一聲沉悶的聲音,倒地犧牲。把王銘章蔑視鬼子、決一死戰、不願當俘虜,視死如歸、泰然自若的形象栩栩如生地躍然於銀幕之上。70年代末上影《從奴隸到將軍》中的羅霄將軍,解放戰爭時,下肢癱瘓了。為了將革命進行到底,他不得不坐在板車上和改裝過的吉普車上前線去指揮戰鬥。身體十分虛弱的羅霄,膝上蓋著軍毯,上面放著地圖。他雙手舉著望遠鏡,朝著硝煙瀰漫的前方望著、望著、望著,心臟停止了跳動。這鏡頭樸素無華,卻把英雄身上那種戰鬥不止,生命不息,把最後一息獻給解放事業的崇高精神揭示出來了,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看《西安事變》劉志丹犧牲鏡頭想到英雄人物的個性化死法


看《西安事變》劉志丹犧牲鏡頭想到英雄人物的個性化死法


長影《吉鴻昌》中吉鴻昌受盡敵人的嚴刑拷打,威武不屈。最後,蔣介石決定對他秘密處決。他在雪地上寫下“恨不抗日死,留做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的詩句後,面對槍口,從容坐在椅子上,笑傲地望著敵人對準自己胸膛開槍,令人肅然起敬。《冰山上的來客》暴風雪中緊握鋼槍凍僵犧牲的一班長,沒有一句話。楊排長看到後,沒有悲傾流淚,而是鳴槍大呼,強烈地表達出他壓抑不住的對敵人的憤怒與對戰友的熱愛。想到的隨意說了幾個,為何令我記憶較深呢?覺得是個性化的魅力,而不是雷同化。一點感想,也許影片對人物的犧性或死亡的描寫與處理,只有寫出它的具體的典型環境與人物性格發展的必然邏輯才會令人難忘、令人信服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