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生,要見眾生,見天地,見自己,什麼決定了你能看到的風景


人這一生,要見眾生,見天地,見自己,什麼決定了你能看到的風景


知乎上曾有人提問:


“一個人怎樣才算見過世面?”


有位網友回答:


見過世面的人,都有一個最基本的特點,知道這個世界的頂點在哪裡,最好吃的食物,最貴的衣服,最富有的人,最奢華的生活是怎樣,最遠的地方有多美。


的確,一個人走過的路長了,經歷的事多了,眼界自然開闊。


而從心理層面上,我特別認同這個高分回答:


“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壞的。”

人這一生,要見眾生,見天地,見自己,什麼決定了你能看到的風景

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起起落落才是人生。


人人都渴望得到最好的,但很多時候總是事與願違,內心承受得起最壞的,拿得起也放得下,才是真正見過世面的得體與成熟。


我認為,見過世面的人,都有這 3 種跡象:


人這一生,要見眾生,見天地,見自己,什麼決定了你能看到的風景

不盲從、不炫耀,眼光長遠格局放大


聽過一個遺憾的故事:


一位游泳愛好者兩次橫渡英吉利海峽,第一次很順利,第二次卻以失敗告終。


因為第二次在離目的地不遠的時候起霧了,他看不見目的地,不禁慌了神,越遊越沒譜,只能放棄。


如果他知道目的地就在不遠處,有大方向指引,肯定會堅持下去。


其實,很多事情也一樣,只有見過天地的人,才能心裡有數。


當你經歷的事、遇見的人多了,也就越來越清晰自己想要什麼、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某些人喜歡炫耀,待人接物趾高氣揚,那是因為 Ta 的所見所聞還是太少。


在心理學上,一個人越缺什麼,就越愛炫什麼。

人這一生,要見眾生,見天地,見自己,什麼決定了你能看到的風景

殊不知,人生路上,留下的會越來越少,剩下的也越來越重要,見的世面越多,慾望反而越少,面對誘惑越淡然。


想起某次綜藝節目上,韓雪“獨特”的擇偶觀上了熱搜:


“我喜歡看過世界的男生,不喜歡對世界還蠢蠢欲動的男生”。


或許,很多人會對這句話感到困惑,韓雪解釋:


“因為只有讀懂過生活,看過世界,你才會珍惜眼前所擁有的東西。”


在場嘉賓蘇芩連連稱讚:“這就是見過世界的女人的擇偶標準。”

人這一生,要見眾生,見天地,見自己,什麼決定了你能看到的風景

深以為然。


見過世面的人,不會被眼前的刺激和短期的利益所迷惑,目光看得長遠。


霍啟剛在微博曬出一組照片:他和郭晶晶帶兒子到農田體驗插秧。


一家三口頂著炎炎烈日,辛苦勞作後,在村民家吃起農家飯菜,一臉幸福。


這條微博引來無數網友點贊,有人說:“沒想到,豪門生活與我想象的竟然如此不同,他們豪的不是生活,而是教育。”


有遠見的父母,懂得帶孩子跳出舒適區,去感受更大更真實的生活。


何為見過世面?


通俗說,有的人擠在人群中瘋搶打折貨,而有的人只挑選最合適的那件;有的人抱怨今天實在太倒黴,而有的人依然談笑風生。

人這一生,要見眾生,見天地,見自己,什麼決定了你能看到的風景

嘴巴是別人的,人生才是自己的。


你見過天地,見過眾生,便會開悟:不要奢望別人來理解你,亦不必人云亦云,做真實的自己,明白自己到底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人這一生,要見眾生,見天地,見自己,什麼決定了你能看到的風景

不輕易評價他人,尊重別人的三觀


不知從何時開始,很多人的認知變成非黑即白,以偏概全,完全以自我為中心,不能理解和尊重與自己不一樣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馬東說過,我們的人生往往因為看見一條船而忽略了一條河,初入社會的時候時常聽人抱怨,抱怨這個世界的假惡醜,抱怨這個社會沒有詩和遠方,因為我們沒見過北極光,也不知道基拉韋厄火山的壯觀,不知道只是因為看不到,不代表不存在。


不是沒有風景,只是高度不夠。


心理學上,常常出現一種錯覺,即人都容易以自己內心所想的為標準,以此來分析和判斷他人,自己潛意識裡在想什麼,就認為對方也是這麼想的。


這就是所謂的“投射”現象。

人這一生,要見眾生,見天地,見自己,什麼決定了你能看到的風景

投射效應一旦產生,便容易以己度人,傷人總是猝不及防。


每件事都有它相應的原因,不要輕易推測,更別輕易評價。


同樣的行為背後,可能會有 1000 種不同的行為動機。每一個不可理喻的行為身後,都潛藏著一個不被理解的需求。


你自認為已經很熟悉對方,其實那只是你的想象,別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評價別人,那些你認為的“事實”,不一定真的就是客觀存在。


“不要冒然評價我,你只知道我的名字,卻不知道我的故事。


你只聽聞我做了什麼,卻不知道我經歷過什麼。”


沒有誰有權去評價、干涉他人的生活。


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的三觀,顯示的是你的胸襟與智慧,也是見過世面的成熟與修養。


人這一生,要見眾生,見天地,見自己,什麼決定了你能看到的風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情緒穩定、心態平和


與其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種心態,不如說是一種人生境界。


消除煩惱的秘訣,不在大風大浪中,也不在滄桑變遷間,而是在柴米油鹽的平凡生活中。


人這一生,要見眾生,見天地,見自己,什麼決定了你能看到的風景

越是見過世面,越不會一驚一乍、大喜大悲,始終保持心態平和,情緒穩定。


一個人經歷越多,越能學會取捨,學會忘卻,能夠寵辱皆忘,能夠掙脫物質的誘惑,擺脫名利枷鎖,泰然面對一切。


在人生閱歷不斷豐富後,方才明白“歷經千山萬水,原來只隔條溪”。


拿破崙曾說:


“能控制好情緒的人,比能拿得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只有小孩才總是把情緒寫在臉上,成熟的人懂得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被情緒左右。


情緒穩定的背後,隱藏著一個人的情商和格局。


見過世面的人,往往都戒掉了情緒,知道權衡輕重,更看重利弊,很少會情緒失控,說出不知輕重的話,或做出出格的事,他們通常都有良好的修養,待人寬容,處事周全,不隨意遷怒於他人,不亂髮脾氣。

人這一生,要見眾生,見天地,見自己,什麼決定了你能看到的風景

電影《一代宗師》中宮二小姐說過這麼一段話:“人這一生,要見眾生,見天地,見自己。”


見了眾生,明白了眾生相,所以寬容;見了天地,體會了偉大與渺小,所以謙卑;見了自己,感受了本我和真我,所以豁達。


生活本就充滿困苦,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讓自己的內心充盈,於枯橾無聊中找到生活的新意。


品得了紅酒西餐,也吃得了路邊攤;住得了五星酒店,也睡得了雪地裡的帳篷;能穿著高跟鞋優雅地穿行於都市,也能徒步穿越沙漠。


眼界,決定你能看到的風景。


一個真正見過世面的人,因為經歷而變得從容、通透和睿智。

人這一生,要見眾生,見天地,見自己,什麼決定了你能看到的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