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程技術確保學習的連續性,但為何無中文編程語言?


  目前新冠肺炎已蔓延全球100多個國家地區,病例數超過10萬,成為大流行病的威脅已變得非常現實,不過這將是歷史上第一個可以控制的大流行病。但截止10日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佈的數據,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已經導致亞洲、歐洲、中東和北美的15個國家在全國範圍內停課,14個國家實施局部地區學校停課。全球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階段近3.63億學生受到影響。


  互聯網保障學習的連續性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造成大部分學生不得不停學,為了保障在停課期間的學生學習的連續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0日召開全球高級別教育官員視頻會議,來自中國、法國、伊朗、意大利、日本、韓國等72個國家的代表分享了不少方法和最佳實踐,以便在學校停課期間確保學生學習的連續性。


編程技術確保學習的連續性,但為何無中文編程語言?


  基於編程技術的學習應用程序和平臺,在停課期間保障學習連續性中大展身手,且日前,教科文組織發佈了一份可免費獲取的學習應用程序和平臺清單,供家長、教師、學生以及學校系統使用。


  編程語言多樣性

  編程語言應用及其廣泛,比如:誕生於1995年編程語言的老大哥Java,應用廣泛無論是嵌入式系統開發、電子商務應用、企業級應用開發、交互式系統開發等等;或是近些年隨著人工智能興起而異軍突起的Python;又或是有著悠久歷史誕生於1972年應用於教學及系統編程的C語言。但縱觀這些流行的編程語言C、C++、Java、Python、PHP、Ruby等,無一例外都是用英文去寫的。


  中文編程為何沒流行

  目前流行的語言都是英文編寫,難道沒有中文的編程語言嗎?答案是否定的,其實能夠應用中文的編程語言不少,比如:2000年我國也誕生了一個專門用中文編程的語言——易語言、中文版的C語言習——習語言等等。

編程技術確保學習的連續性,但為何無中文編程語言?

  為何中文編程的語言多,卻應用少?這要歸結到幾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中文編碼的過程中,需要通過字母編碼轉化成中文,會大量的佔用CPU資源,另外相較於26個字母構建的英文字符,龐大的中文在運行中更需要CPU大量用來轉換中文,易讓系統資源浪費過大;而另一方面就與計算機技術發展時間相關掛鉤。

  相較於中文編程其實更需要掌握實質,畢竟無論是中文或英文只不過是應用於計算機語言中的字符,編程本身就是學習使用某種面向計算機的獨立語言,更需要掌握其邏輯與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