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土分歧對峙日益加劇 美國北約軍演為土耳其壯膽?

土耳其與敘利亞已經處於激烈的戰爭狀態。此前媒體報道,土耳其戰機擊落了2架正在打擊恐怖分子的敘利亞蘇-24戰鬥轟炸機。敘利亞方面則聲稱已經在伊德利卜省的上空擊落6架土耳其無人機。

武漢中財網報道,土方對外透露,之所以擊落這2架敘利亞戰機,是因為它們在幾小時前擊落一架土耳其無人機。土軍還摧毀敘利亞3處防空系統。

在2月27遭受慘重死傷後,土耳其一口氣攻擊了敘利亞200多個目標,打死300多名敘利亞士兵,摧毀敘利亞23輛坦克和5架直升機。而從2月10日到28日,土耳其聲稱已經消滅1700多名敘利亞士兵。

莫斯科方面毫不掩飾對敘利亞的支持。在俄方的聲明裡明確提到,敘利亞之所以在2月27日炮擊伊德利卜省的非法武裝分子陣地,主要就是因為“征服陣線”企圖向敘利亞軍隊發動大規模襲擊。在此期間,有土耳其士兵與恐怖組織人員混雜在一起,因此產生了傷亡。

俄方還強調,俄土兩方共享土耳其軍隊在伊德利卜省的位置信息,而敘利亞炮擊的地方不應該有土耳其士兵存在。言外之意是,根據“索契共識”,土耳其在伊德利卜設立12個觀察點,而土方人員不能跑到這12個觀察點的範圍之外,否則就不能保證其安全。值得一提的是,土耳其庇護的“征服陣線”原系“基地組織”在敘利亞的分支,2016年之後投靠了安卡拉。

土耳其知道俄羅斯的紅線劃在哪裡:如果土耳其軍方在攻擊敘利亞軍隊時造成俄軍人員傷亡,那麼俄軍肯定將進行報復。來自莫斯科的強硬表態,勢必令埃爾多安對敘利亞投鼠忌器,不敢太過分。

眼見土耳其束手束腳,口頭上痛斥己方士兵遭到敘利亞方面的襲擊,造成33人死亡數十人受傷,但遲遲不敢像2015年11月直接採取擊落俄羅斯戰機那樣的“勇敢之舉”,美國人貌似比誰都著急。美媒趁機火上澆油,宣揚這是土耳其2016年介入敘利亞國內衝突以來死傷最慘重的一天。這無疑在給安卡拉方面施壓,令埃爾多安必須頂上去與俄羅斯硬剛。

果然,一向以強硬形象示人的埃爾多安在和特朗普進行電話溝通時,重申土耳其決心將敘利亞軍隊驅逐出伊德利卜地區。而在與普京通話時,埃爾多安居然大言不慚地聲稱“土耳其軍隊之所以進入伊德利卜地區是因為敘利亞人民要求”、“俄羅斯不應保護阿薩德當局”。

無論是俄羅斯還是土耳其,都已經亮出了底線。俄羅斯不會允許土耳其肆意欺辱自己的盟友敘利亞,支持敘利亞打擊非法武裝。而土耳其則要力保在敘利亞伊德利卜省的“勢力範圍”,不許大馬士革方面攻擊自己庇護的武裝組織。

顯而易見,俄土雙方存在尖銳矛盾。俄媒3月1日報道,俄羅斯設在敘利亞的“衝突各方調解中心”負責人茹拉夫廖夫強調:由於伊德利卜省上空的空域局勢急劇惡化,敘利亞被迫關閉該塊空域。在這種情況下,俄方不能保證土耳其空軍在敘利亞領空的安全。

言外之意,俄羅斯實際上在點出土耳其是“入侵者”。既然是面對“入侵者”,那麼敘利亞一方採取打擊手段就是正義的。

俄羅斯與土耳其在敘利亞軍事對峙的火藥味越來越濃。北約在2月28日緊急開會,宣佈聲援土耳其。作為北約盟主的美國也開始從至少兩個方向調動兵力。

1、美軍“艾森豪威爾”號核動力航空母艦通過直布羅陀海峽,已經進入地中海。美方聲稱,在地中海部署該打擊群目的是確保國際水域安全。而土耳其方面在2月28日報道稱,2艘攜帶巡航導彈的俄羅斯軍艦穿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前往地中海水域。美國此舉無疑具有威懾俄羅斯、同時給土耳其加油打氣的意味。

2、幾乎與此同時,美軍在波蘭展開“捍衛者2020”大規模軍事演習,主要檢驗美軍從本土向歐洲調派陸軍的能力。在俄羅斯家門口大張旗鼓地調兵遣將,幫助波羅的海國家演練如何抗擊強敵,美軍的指向相當清楚。俄方批評這種演習已經超越了自衛的範疇,或引發不必要的風險。

不過無論美軍如何調動,恐怕都不可能為了土耳其而與俄羅斯產生摩擦乃至交火。美軍只是在給土耳其助威壯膽,讓土耳其敢於挑戰北極熊。

土耳其內部如今已經出現“不惜與俄羅斯一戰”的聲音,至於是否有美國的活動不得而知。這種聲音就是對埃爾多安的一種催促,提醒他支持率正在不斷下滑。

可想而知,開戰對土耳其和俄羅斯都是下策,兩國不會從中獲得任何好處,只能令美國成為贏家。對美國而言,俄土開戰,哪怕只是爆發一場直接衝突,都會促使土耳其放棄與俄羅斯在諸多領域的合作,重新回到美國所預設的軌道。美國不費一兵一卒,就能遏制俄羅斯在中東擴大影響力的勢頭,同時如果操作得當,說不定能將埃爾多安一舉趕下臺,這個結果再好不過,相當於“一石二鳥”。

不過,美方的願望或許不會實現。據土耳其媒體報道,埃爾多安將於3月5日前往莫斯科,與普京就敘利亞伊德利卜問題進行面對面會談,雙方或達成一份新的“路線圖”。土耳其能夠輕易碾壓敘利亞軍隊,但必須給站在敘利亞後面的俄羅斯一個說法。誠然,土耳其也有能力將俄羅斯駐紮在敘利亞的軍事力量摧毀,但後果不是它能夠承擔的。俄土最終冷靜下來選擇對話,是個明智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