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入關是不幸還是萬幸?為何說沒有清朝我國連漢地18省也難保?

靜夜史


清朝的建立和清軍的入關應該說都是歷史的必然性,如果當時沒有清軍的入關,中國就不可能快速實現統一,也不可能快速從明末的混戰中擺脫出來,儘管清軍入關給南方帶來了一些災難性的事件,但比起農民起義軍的屠殺,這都是小巫見大巫了。



清朝建立了一個大一統的多民族融合的國家。並且在明朝兩京十三省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東北,蒙古,新疆,西藏和臺灣澎湖等地方,形成了一個幅員120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帝國。也正是以清朝的版圖為基礎,才有了今天的中國現代領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清朝確實為中國奠定了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現代意義。

清軍入關時,已經是公元1644年。而在此之前四年,也就是1640年,英國已經完成了光榮革命,走向了一條君主立憲的新型國家道路。與此同時,工業革命的步伐隨之而來,世界歷史舞臺上已經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



而1644年的中國,大明王朝土崩瓦解之後,中國隨之出現了多個政權林立的局面。東北有已立三世的大清,華北有李自成的大順,南方有朱由崧的南明,四川有張獻忠的大西等政權。如果中國當時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完成統一,就不可能在後面擋住西方列強的入侵。



當時的中國外海,西班牙人佔據了菲律賓,葡萄牙人佔據了澳門,荷蘭人佔據了臺灣,法國人也到達了臺灣北部,英國人已經登陸印度,俄羅斯人也逼近了遠東。如果中國當時也如印度一樣是一個分裂的狀態,很難想象中國是否有能力抵禦住西方的強大攻勢。


傅斯鴻


客觀事實沒有必要否認。

清朝對我國疆域領土的歷史貢獻,是建國以來的領導人們廣泛認可的。例如,周恩來總理在1957年的青島全國民族工作座談會上,就明確提到這點:清朝以前,不管是明、宋、唐、漢各朝,都沒有清朝那樣統一。

如果沒有清朝,我們的國土肯定是遠遠到不了960平方公里。

以這張《大明一統之圖》為例,我們可以看到明朝的天下是非常狹窄的,東北只統治遼東地區,更遠處標註為“女直”的所在地。

不僅如此,北方還有兀良哈、北狄(蒙古),西面的最遠處是哈密(哈密衛後來撤銷內徙),再西邊的西域(新疆)以及西蕃(青藏高原)都不在統治範圍內。

總而言之,沒有清朝的300年經營,我們肯定是遠遠湊不夠960萬這個數字的。

如果沒有清朝,我們能不能守住十八省的地盤呢?

十八省也就是指內地中原,包括明朝的兩京、十三布政使司。這個問題是無法假設,我只能說情況很危急。

譬如北方的俄羅斯,之所以在19世紀中期前無法侵略黑龍江流域,就是因為有清朝抵擋著。但如果沒有清朝的武力,俄國出入東北恐怕就如無人之境,比歷史提早兩百年將勢力滲透到東三省,下一步進軍內地也不是沒可能的事。

17世紀初,新疆、蒙古和青藏高原都被各種各樣的蒙古人佔據。

像是準噶爾汗國這樣的政權,會不會因為生存空間受到俄國擠壓,而往內地大規模入侵,明朝能不能抵擋住,這也很難說。

當然,以上情況都不考慮其他西歐國家的影響因素。但是,即便如此,沒有清朝想要保住十八省,其實也是十分困難的。


HuiNanHistory


這是屁話。

清軍入關,經過順治、康熙、雍正、乾隆4朝的精心治理和與蒙、藏遊牧民族的結盟,擴大了中國的地盤。

第一、這個歷史事實,需要尊重。但反過來說,清朝是一個少數民族入關,一小撮主子統治幾億漢族,天然不信任人民,不能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改革圖強,造成落後捱打,各地賠款。

第二、如果是漢族當政,自然不存此問題,肯定在曾國藩、李鴻章、張子洞等大臣的擁護下,實行君主立憲改革,中國就走向了日本的道路了。不但漢地十八省可以保住,而且還可以大肆擴展,不但什麼新疆、西藏、內蒙,包括東北、外西伯利亞,甚至朝鮮也跑不掉。因為只要實行改革,進行工業革命,按照中國漢地十八省的體量,不知道強日本幾十倍。

第三、漢地十八省是中國的核心,分析一下目前中國的GDP和人口結構,可以說,十八省只少了佔據了80%以上。這是中國的根本,說實話,有了這個根本,就有了一切。

最後,可以得出結論,用地盤輪來說明清朝對中國有絕對貢獻的,是站不住腳的。


任重雛


這個問題,應該實事求是回答:清軍入關對於我們領土和民族大統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第一個問題:前清的問題。

1、前清滅亡時,疆域面積仍有1135萬平方公里。我國政府對外申明中,往往都有“自古以來‘’幾個字,這不僅意味“自古”還要“一直以來”。對於前清以前的失地是很難再去找法理依據!

2、反對者有這麼幾個理由:那是祖先的,那是解放軍浴血奮戰而來的。這兩個是事實,但不是否定前清的理由。阿三隻有900畝地,自己沒把祖先的土地開墾,甚至最後只有350畝地,但他反覆強調阿四開墾的和阿四沒關,都是祖先的,是前人的。當解放軍真的收復失地的時候,卻和前人一點關係沒有???這種觀點的人是選擇性忽視。

3、西亞病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1902年的面積是630萬平方公里,最後只剩下七十幾萬,這個時間橫跨明清兩代的帝國,不能完全說明明朝延續300年會怎麼樣,但至少說明前清政府在最後的貢獻!!!

4、有段歷史不得不提一下,隆裕太后和溥儀,一個女流,一個童子,我們不得不慶幸。在最後的時間裡,南方革命政府為什麼要同意談判,原因,而且最大的原因,就是對方還有資本,馬雲會和你談判嗎?假如遇到一個剛愎自用,不服氣的,我可以說滿清政府會輸,但對雙方來說就是一場慘烈的結局。不管滿清政府出於什麼樣的目的,這對我們的國家是件幸事。

第二個問題:漢人或明朝的問題。

銘記歷史就是不背叛歷史,就是尊重歷史。喜歡明朝是個人的自由,但尊重歷史就應該尊重歷史事實!我是漢人,我也喜歡明朝,但這不是明朝偉大的原因。

1、明朝的內閣和西方的內閣根本不是一回事!西方的內閣權力來源議會,向議會負責。明朝的內閣向皇帝負責,是廢除丞相後,對政治形式的一種補充,比唐宋的的丞相權力要小。只有票擬權,什麼意思呢?根據皇帝的旨意,擬定好具體的處理方式,有時只是文字匠!擬定好之後,還要經過批紅,也就是要皇帝修改或簽字(最後要司禮監蓋章),然後交付給六部執行。有張居正這樣的人,皇帝小,有太后支持,還和司禮監關係好,所以權力很大。但大多數時候內閣首輔是比不上唐宋丞相的。因為內閣不是中央一級政府,說的更明白一點,在制度上,內閣不是六部的上級單位,只是皇帝的秘書班子。

之所以說這麼多,是因為有網友認為明朝快要接近君主立憲了!

2、東西方比較上來看,明朝已經開始落後了,西方的文藝復興、資產階級的誕生,資本主義的革命都比明朝領先很多,而且基本上發生在明代這一個階段。明成祖的神機營的火器原本是世界級別的,但明末的火器基本上都在澳門從荷蘭葡萄牙人手裡購得。這也可見一斑。

之所以說這兩點,是因為封建制度已經進入了末期,而17世紀,明朝又進入了本身的週期末期。要一個快三百年的王朝中興,這基本是不太可能。但縱觀大明境內,沒有一隻新興的,在政治文化上可以和大明媲美的漢族勢力。

明朝之後,會發生什麼,大家都不可以去假設。也許更好,也許更壞!但只有一個事實,前清在維護領土和民族統一上是有巨大貢獻的。


zhuzhiyan614


清軍入關,對漢民族來說,是一場空前大災難。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清軍所過之處,屍橫遍野,殘垣斷壁,可謂血雨腥風,人間地獄。隨後剃髮易服,更讓無數的抵抗者人頭落地。可以這麼說,漢民族的血性、骨氣被徹底禁錮,造成了萬馬齊喑的死寂局面,也是近代中國落伍世界的重要原因。



但清軍入關,不能說是什麼好事,是偶然中的必然。他結束了群龍無首、各自為王的局面,從而避免了國家再次分裂,使中國又一次走上統一正軌。


至於說沒有清朝我國連漢地18聲也難保,不免誇大其詞,有為清朝歌功頌德之嫌。自秦朝以後,大一統思想已經深入漢人的血脈中,成為歷代仁人志士的最高追求。漢隋唐明這些大一統王朝莫不是如此,就連最弱的宋朝,也為國家的統一奮鬥過,只不過遇到了強大的契丹,不得不半途而廢。但統一始終是中國的主旋律,即便沒有清軍入關,漢民族經過若干年的內鬥,一定會再次出現像朱元璋一樣的雄主,一統華夏。

對於閻崇年所謂東三省是清朝帶來的嫁妝之說,真的不敢苟同。東北很早就有漢人活動,自漢朝以來,東北一直在朝廷的掌控中。特別是明朝,若非朱元璋、朱棣父子苦心經略東北,它很有可能被朝鮮吞併,豈能有努爾哈赤崛起於白山黑水的機會?


中國今天有如此廣袤的領土,清朝的貢獻不可埋沒。但這也幾千年來,華夏祖先奮鬥的結果。


洛水清風


不邀自答。

答案很明顯,要是沒有大清別說十八省,不用等到鴉片戰爭就被洋人瓜分成殖民地了。所以總的來說就是一句話,大清不入關,中國變斯坦。

先說一下洋人為什麼會在1840年那會兒侵華,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直到19世紀洋人才完善其在非洲、印度洋、南亞以及東南亞的殖民據點,為其日後大規模東進提供了前進基地以及補給基地。比如英國就利用印度的物力和人力來為其侵華服務。

另外,歐洲內部還經常打的不可開交。遠的不說,三十年戰爭、反法同盟等就打了幾十年,而且英國佬還先後打了兩次英美戰爭,一直到鴉片戰爭前才基本消停,此時才能騰出手來侵略中國。
三十年戰爭

但是就英國來說,其本身對中國本土沒什麼野心,而且也沒有那麼好的牙口去消化、改造,畢竟消化一個印度就讓英國佬付出了很大的成本,所以歷史上英國侵略中國,從來都是要求中國讓出一塊土地作為英國傾銷商品的據點,比如說香港以及公共租界。畢竟以若干個殖民據點以點帶面的去影響中國部分地區、扶植利益代理人才是最划算的手段,至於完全吞掉並消化中國,英國佬還沒有那個牙口,畢竟中國比印度大多了。

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一個因素,那就是俄國。不同於英國以傾銷商品和方便投資等目的,俄國則是對土地充滿了野心,即便是今天骨子裡也是劣等的強盜基因。
所以,如果大清不入關的話,那麼關外就是小國寡民的滿洲以及四分五裂的喀爾喀蒙古,還有那個新興的準噶爾汗國,這樣的話俄國會輕易將其各個擊破,並納入自己的管轄範圍,並強迫滿洲人、蒙古人俄國化。而以俄國人對土地的貪婪,其必然會繼續染指關內。俄國人不像英國那樣講究盜亦有道,還知道改造殖民地使其更好的為其服務,以俄國人強盜的本性,則不會像英國人那麼講究,而且歷史上俄國下三濫的事幹的一樣不少,其對中國造成的傷害比英美多的多。

而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歐列強,其以商業立國,重視的是市場,而非一味的掠奪土地。如果俄國染指關內,英國絕不會坐視這個龐大的市場被俄國獨吞,必然要橫插一腳進來。那時候來華的可能就不是英國了,還有法國、西班牙、荷蘭、奧地利等歐洲國家,那樣的話中國的土地絕對會被瓜分乾淨,那對於我等漢族人來說將會是亡國滅種的災難。
所以,如果清朝不入關,就沒有日後清朝大規模開疆拓土;如果沒有清朝大規模開疆拓土,就沒有今日至中國。清朝入關除了締造現代中國的雛形之外,更是極大的拓展了古典中國的邊界,並整合了內地和邊疆為內地留下了足夠的緩衝區。

正因為大清的地盤足夠大,所以洋鬼子沒有那麼好的牙口去給吞掉,也沒有那麼大的胃口去消化,只能姨殖民據點、扶植利益代理人這種方式。所以正如我所說的那樣,大清不入關,中國變斯坦。大清能夠入關,簡直是中國之大幸。

而我們後人要做的,就是珍惜當下,為國家的未來而努力。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下,什麼是漢地十八省。

明朝時期,全國一共設置了兩京十三個布政使司,後來清政府將湖南和湖北從湖廣承宣司分離出來,南直隸分為安微和江蘇,陝西分離出甘肅,一共成為了十八個省。而這十八個省則是漢人的生活區。

回到題目,討論清軍入關是萬幸還是不幸。

國人對這個問題一直都有很大的爭議,雖然清軍入關對漢人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思想的都有了很大的改變。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清朝所做出的兩個貢獻。

一、確定了中國現代的版圖

滿清政府在鼎盛時期的國土面積超過了1300萬平方公里,即便後期割讓多處土地,但依舊保持了1000萬平方公里土地。

二、實現了真正的名族大融合

清朝政府將各名族的融合達到了新的水平,尤其是邊疆等各少數名族,中央對其加強了聯繫,我們現在的各名族在清朝時已基本形成。

再繼續題目,為何沒有清朝我們連十八省都保不住

在清軍入關之前,中原被分成了三個政權,南明政權、李自成的大順和張獻忠的大西。雖然農民軍攻破京城,逼死崇禎帝。但南遷的明朝政府沒有了關外的壓力且盤踞在江南富裕之地,李自成不會那麼容易攻破,按李自成的性格能和明朝分開治理土地,對他來說已經足夠了。

張獻忠,在四川站住了腳,基本上蜀地全在他的掌控之下,傳統的漢地成了三足鼎立之勢。而這三股力量都沒法打破其他兩股勢力,此刻的中原大地很快將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態。

這看似互不傷害的三角關係,只要再過些年就會被洋人打破,因為洋人處理好了歐洲內部的戰爭,就會在1840年騰出手來攻打中國。

為什麼洋人會在這一年侵略中國。

原因無他,洋人在19世紀才完善非洲、印度洋、南亞和東南亞的殖民地,為以後大規模東進提供基地和補給。

但對於英國來說,他們對土地反而沒什麼野心,也沒有那麼好的胃口消化中國這麼大的土地,所以英國在侵略中國後只要求中國讓出點土地作為他們傾銷產品的據點。

但不能因為英國沒野心,就忽略了俄國。他們不同於英國只是為了銷售商品獲得利益,俄國是對土地充滿了慾望,他們骨子裡有著最為劣等的強盜基因。

貪婪的俄國

如果清軍不入關,那麼關外的滿洲、喀爾喀蒙古、準噶爾汗國等這些小國,將被俄國各個擊破吞併入俄國國土。以俄國人的貪婪,肯定會染指關內,歷史上俄國幹下三濫的事不是一件兩件,他們對中國造成的損害比英美法等各國可是多的多。

而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列強,他們注重的是商業和中國龐大的市場,對土地他們並不感冒。但如果俄國染指關內,肯定會掠奪土地,到時候英國必定不許俄國獨吞中國市場。那時候就不會只有英國和俄國了,還會有法國、西班牙、荷蘭、奧地利等歐洲各國。那時中國的地盤必定會被瓜分的一乾二淨,這對漢人來說將是徹頭徹尾的滅族災難。

所以,清軍如果不入關,就沒有以後的開疆擴土;就沒有今日的我國領土雛形;也沒有內地和邊疆的整合及各少數名族的融合。

因為大清打下來的地盤足夠大,歐洲列強沒有那麼好的胃口吞併和消化,他們只能以殖民地為據點傾銷商品,所以清軍入關也算是一件幸事。

以上是紅塵純個人觀點,如有不足之處還希望留下你的經常評論,我將改進。


歷史紅塵


如果可以爆粗口的話,我想對這個問題說一句“扯淡”

先默唸三次“現代中國的疆域是經中國曆朝歷代的共同開拓得來的,是經過我黨我軍無數先烈的流血犧牲換來的,但唯獨不是滿清得來的,更不是什麼沒有滿清就沒有中國,所謂沒有滿清連汗地十八省都難保的言論是赤裸裸的分裂言論。”

這種言論我的文章裡有專門的分析和解釋。

希望網友們不要再聽什麼所謂的沒有清朝我國連漢地十八省也難保了,這種言論就是所謂的清朝帶來了東北新疆西藏蒙古臺灣等嫁妝的分裂論。

這裡簡單的再說一下,關於這些話的荒謬之處。


清朝的功績是收復和維護了中國的領土

的確,從康熙時期開始,對新疆西域用兵,一直到乾隆時期,徹底將其平定,這是事實,但需要注意的是,這是收復,而不是開疆擴土,新疆地區,從漢朝開始,就是中國領土,一直到了唐朝,滿清收回了新疆確實是功績,但你能說沒有滿清就沒有新疆嗎?很難說吧?

此外,滿清且用籠絡手段加強了對蒙古和西藏的統治,這也是功績,但無論是蒙古還是西藏,在之前的歷史中,都曾歸屬中國。

滿清所謂的開疆擴土千萬,實際上是繼承了明朝的領土,當然吹捧滿清的這些人是不承認繼承了明朝的領土了的,或者他們會說,明朝滅亡的時候,都沒有什麼領土了,我大清的土地是自己打下來的,那麼,滿清滅亡的時候,連紫禁城都是暫借給其小朝廷的,又何談什麼“留給中國上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呢?


清朝奠定的是近代中國的疆域

清朝奠定中國疆域的基礎是不假,那是世界各國步入近現代以後開始逐漸的產生“國家”“領土”的概念之後,們,滿清被西方脅迫著簽訂了無數賣國條約,順便對中國的領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界定,這是被動的,不光彩的,是恥辱的。無論是哪個王朝處在那個時代,是都能奠定中國疆域的,滿清是恰逢其會罷了。而且現代中國的疆域是源於二戰勝利以後的國際勢力體制的劃分,就這在建國以後,多少分裂主義份子和少數民族酋長拒絕統一,還不是解放軍用犧牲打下來的?領土永遠都不是一紙條約有效的,而只在我國家軍隊的大炮和導彈射程之內。

最後,為什麼說這樣的言論是分裂言論,因為這所謂的沒有滿清中國就沒有領土和滿清”領土嫁妝論“的背後,是從的滿清領土有功論,轉為滿清領土貢獻論。再仔細一想,就是在說中國的土地都是他們帶來的,一旦他們有預謀的進行分裂,那麼這些土地也理所當然的是他們的,比如說滿洲國,他們完全可以說,滿洲國不是分裂中國,滿洲國是大清國,所以什麼東北,西藏,蒙古,臺灣,都是滿洲國的國土。


中國的疆域領土歸功於歷朝的開拓(包含清朝)但絕對不是隻歸功於清朝

而且這些土地,從中國秦漢時期開始,就已經陸續的被歷朝歷代開疆擴土歸屬中華了,如漢擴新疆,唐治蒙古,新疆,東北,元初治西藏,明收臺灣,到清朝時期開始對這些土地進行鞏固和維護,所以這是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的共同功勞,而不單單是滿清一個朝代的功勞。

漢地十八省也從來都不是一個歷史地理概念,而是滿清政府當時為了隔離漢人實施其民族壓迫政策的一種手段,以漢地十八省為傳統漢人居住區,以此外的區域比如東北為滿人的祖宗龍興之地,那是不允許漢人去的,但事實上,早在戰國時期的燕國,都已經在遼東設郡了,明朝時期,東北數百萬漢人存在,所謂的漢地十八省也是赤裸裸的分離主義和挑撥民族關係的言論。

所以不要再提什麼漢地十八省了,這只是個名詞,而不代表什麼,國人的腳步從來都沒有停止在所謂的漢地十八省內,而且從古開始就是了,不然的話,始皇修建的碣石宮可是在遼東的,莫非我們中國的皇帝在古代的時候都跑到外國修建行宮了?


關河南望


為何說??誰說的?我沒聽過這種扯淡的說法,赤裸裸的清粉、清吹言論,說輕點這是“無恥”,說重點這是一種惡意的民族“挑釁”!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種無恥言論欲想拔高滿清對中國的疆域貢獻值,貶低漢人能力和成就,目的顯而易見是想為滿清入關所犯之罪和近代屈辱史進行漂白、覆蓋、粉飾,然而這種貶漢揚滿的挑釁行為只會更加招人厭惡甚至撕、懟!滿清兩百多年在中國歷史中只佔有很小的一部分,在沒有滿清之前,中國從來都是個世界級政治領土大國!


誠然,滿清對明亡之後的中國有統一和鞏固疆域的重大貢獻,這是公認的。但沒有滿清,漢人就做不到嗎?無知扯淡也要有個限度,以前漢人做得到,後面怎會做不到?!或許再一個漢人王朝領土可能的確沒有滿清這麼大,但重新統一漢地、適度拓展和加強軍事羈靡區的能力是不容許某些人懷疑的!更不能容忍惡意的貶低!

更何況,一個王朝的優劣不是隻看疆域大小,更重要的是看民生,首要的從來都是國泰民安、經濟文化繁榮昌盛,只談滿清疆域而回避清初的入關大肆屠殺、強制剃髮易服、毀人衣冠等罪行和近代屈辱史及其長期不良影響是避重就輕、選擇性講歷史!說實話,儘管滿清於中國現代疆域有所貢獻,但總的來說,對中國整體發展態勢、文化民生與近代傳承過渡而言,我認為清軍入關是不幸的,弊大於利!這話可能會讓滿族人不舒服。至於沒有清軍入關會如何?


之前有看到某些人說,“沒有清朝,中國就只有明末大小,沒有西藏新疆內蒙東北”,這種觀點已是淺薄無知,無視中國及漢族過往歷史成就,更無視了之後200年的所有歷史發展可能性,簡直是十足的胡說八道、智商可議。而這裡又冒出一個“若沒有清朝,我國連漢地18省都難保”的言論就更是可惡的挑釁,更加吹捧滿清作用不可或缺,否則連明末都不如的醜惡用心、無恥至極,讓人聽了憤怒難抑,直想罵人。這兩種無恥醜惡言論儘管純屬扯淡,本不值一駁,但我仍然要壓制這些無恥之人的囂張氣焰,讓他們心服口服。我也有長期關注網上這類歷史爭論,這些人的論據或潛臺詞,我將之和在一起歸納,無外乎兩點:1、漢人擴張欲不如遊牧民族,看不上這些貧瘠之地,再換新王朝也必定只死守漢地18省不擴張。2、當時沙俄已經到達貝加爾湖和黑龍江流域,若不趕緊統一結束內亂、大面積開疆拓土,沙俄必定吞併我東北、蒙古甚至提早進犯瓜分長城以南,而除了滿清有能力統一和抵禦外,漢人做不到……
我們先冷靜,先來粉碎第一點。說漢人擴張欲不如遊牧民族,我不否認,但這不代表漢人沒有擴張性。中國祖先最初從黃河流域那點地擴張到後來漢唐那麼大能叫沒有擴張性嗎?尤其適合耕種的土地已完全被漢族牢牢控制掌握,雖然確實看不上18省之外相對貧瘠的土地,但是,歷史王朝都有興衰,每一個新興中原王朝都會擴張、控制、設立一些外圍羈靡區和軍事機構那是沒有任何疑問的,一直都是如此,一樣會稱霸、爭奪、延續到近代。每一個朝代興起之初都會有擴張開拓行為,連狹小懦弱、重文輕武的宋朝也不例外,北宋末期還能努力開拓出一個“隴右都護府”來,是不是很打某些人的臉?退一萬步講,就算新王朝不想擴張,那收回故土、恢復前朝舊有疆域總算合情合理吧?明朝鼎盛時據有青藏、東北和部分新疆內蒙地區,約1000萬平方公里,也不比今天少,中國人向來有故土情節,有追求統一、恢復前朝疆域的基因和傳統,新王朝恢復到前朝明初版圖、重納羈靡部屬、重塑宗藩體系之理由可還夠充分?可還合理?何來漢人後一朝代只守漢地18省的無腦言論??
再看第二點,當時沙俄已經抵達貝加爾湖和黑龍江流域,中國若不迅速統一,恐怎樣怎樣,真是如此嗎?

這一點分兩部分來分析反駁,先說沙俄當時有沒有能力吞併東北、蒙古,答案是沒有!17世紀時,西方列強火器軍備還不比中國先進多少,沒有絕對戰場優勢,明末能打敗葡萄牙、荷蘭等西方國家、清初兩次雅克薩之戰能打敗沙俄就是證明。而且當時的沙俄遠東勢力薄弱,還僅限於幾百人的探險隊來開拓發現建立據點的階段,佔領一些人煙稀少無人管制的西伯利亞等地盤尚可,但想侵犯人口眾多、有強大政權和正規軍隊的中國東北及蒙古復地那是痴人說夢,就算用人海戰術也能堆贏當時的沙俄和西方國家,明末清初的幾場勝利就是這樣打贏的,如此,更遑論進犯長城以南?



表面看似強大的沙俄,那時即使在對後來才出現的準格爾汗國和哈薩克汗國都尚且動不了!這還是距離他們老家最近的中亞!而哈薩克被滅已經是19世紀中期的事了,這中間近200年的時間沙俄還沒有能力吞併任何一個東方中大型國家或政權(包括未入關的後金),為何?因為工業革命之前,東方國家的火器還算比較先進,西方人的火器並不領先東方多少!工業革命之後,軍備技術差距才拉大,英國才敢打東方巨無霸清帝國、沙俄才完成吞併哈薩克等汗國。所以在此之前的十七八世紀,而且是軍力薄弱的遠東,又何來“漢地18省都難保”的狗P言論?
再談漢人自己能否迅速統一和恢復實力的部分,我們拿歷史來說話。中國歷史上分裂的時期不少,最長的是五胡亂華南北朝時期前後約300年的分裂期,第二長的是金宋對峙與元滅宋間的150多年(也有人認為唐亡之後至元統一之間都應算分裂,這也算另一種角度的分裂吧,但古代的中國統一基準都以秦朝疆域為參照,北宋大體上算基本統一了傳統漢地是公認的說法,所以勉強算個“小”統一階段),第三長的是五代十國時期72年,第四,是三國時期約60年。注意,前兩個都有遊民民族政權參與,而純漢人間的分裂統一進程是沒有超過五代十國的72年的,大部分時候都像楚漢爭霸、隋唐交替、元末明初混戰等等只有幾年十幾年的分裂。
像這樣短則幾年長則六七十年的分裂間隙沙俄有辦法趁虛而入嗎?恐怕做不到!幾率渺茫!正如我前面所說,沙俄連第一關的準格爾、哈薩克、後金等國都打不贏,遑論吞併他們進犯長城關內?而即使最差情況下新王朝花了六七十年才統一中國、恢復實力,也才剛18世紀初(相當於康熙末年),工業革命也還尚未發生,沙俄又有什麼能力和餘力來侵略和應對遠東之地興起的強盛中國?呃?漢人新朝廷何時納入了東北、蒙古了?我上面說了,遼東乃至東北作為明朝故土,該不該收復?收復時難保不會再次滅亡後金重新納入版圖?參考歷史強國高句麗對上同樣新興不久的唐朝。而被沙俄壓制南逼的蒙古諸部除了投靠還有點歷史從屬關係的中原王朝之外還有其他退路嗎?所以了,歷史機緣格局大體上與清初相似,那時或許不是沙俄吞併東北瓜分漢地,而是沒有後顧之憂的中國反倒把沙俄完全驅逐出黑龍江貝加爾湖流域,甚至迫使沙俄吐出東部西伯利亞也不無可能,畢竟早期的殖民地爭奪並不需要死磕,當時的沙俄也沒有能力在遠東與稍大的東方強國死磕!如此,又何來“沒有清朝我國連漢地18省都不保”的弱智結論??我這分析可還有理有據?可還心服口服?

綜上所述,若沒有滿清,後一個王朝會如何表現,疆域有多大,其實沒有人會知道!可能性將會有很多,歷史發展軌跡充滿變數,而唯獨題目所稱的那個無知扯淡的可能性最渺茫和微乎其微!

中國現代疆域是幾千年來各朝各代共同努力開拓、維護和演化的結果,滿清的既有歷史疆域貢獻固然值得肯定,很大程度上也確實奠定了現代中國基礎輪廓,但某些人想拿滿清的貢獻來貶低、抹黑漢人能力和成就,抹殺掩飾其他所有”歷史發展可能性”,蓋過其他時期中國人的貢獻與努力,以拔高漂白滿清歷史功過的行為實是枉做小人、故意引戰,且令人不快!


龍拳舞秀


清軍入關是不幸還是萬幸,或許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因為歷史只有結果,沒有如果。

清軍入關的時候,在中國各地製造了大屠殺,死傷無數,這對中國歷史來看,絕對是歷史的倒退。

從明清的對比來看,清朝並沒有比明朝強盛多少,而且清朝的建立及其之後的制度設計很大程度上都是沿襲明朝。

晚明時期,中國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還出現了具有現代城市氣息的市民社會。而這些到了清朝的時候都被扼殺了,清朝也並非一無是處,清朝的版圖比明朝要大一倍,而且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是在清朝的時候實現大一統的。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清軍入關到底是不幸還是萬幸,很難講。

至於說清軍如果不入關,漢地十八行省也難保,這恐怕是一家之言。清軍如果不入關,李自成與南明政權之間的爭端必將延續,誰輸誰贏,都是很難預料的。但是不管哪一方獲得了勝利,都會繼承明朝的政權。

所以,清軍不入關,關內也不會被裂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