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東山再起”,而不是“西山”或“南山”?

提到東山再起,是不是會想到一個隱士隱居在山中奮發圖強,然後出山打出了一片天地,而這個山又叫東山,所以把這個故事稱之為東山再起。

這只是臆想的結果,其實東山再起蘊含了很深的國學文化。

“東山再起”常形容一個人退隱之後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之後重新得勢。

這個典故出自《晉書.謝安傳》。東晉時,陳郡陽夏的名士謝安,年輕時擔任著作郎,從事編撰國史的工作。(王羲之在他著名的《蘭亭集序》中記載的“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的那場蘭亭集會,謝安就是提議者之一。)他不願當官而受到束縛,便藉口有病,辭去官職,隱居在會稽的東山。

為什麼是“東山再起”,而不是“西山”或“南山”?

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

揚州刺史庾冰,聽說謝安很有才學,幾次請他出來做官,都被他拒絕了。後來庾冰硬逼,他才勉強應召,但一個多月後,就告退了。不久,吏部尚書範汪等,向朝廷推薦謝安的才學。朝廷幾次召他做官,他也一次一次地藉口拒絕。

謝安40多歲時,家族裡不少當官的人死去,或被朝廷貶為平民,謝安對自己家族的不祥命運,感到不安。正好這時,大司馬桓溫,邀他當自己官府的幕僚,謝安答應了。當時,中丞高崧對謝安開玩笑說:“先生幾次違背朝廷旨意,高臥東山。許多人勸您再次出來做官,您總是拒絕。這次東山再起,您如何向老百姓交代?老百姓又將怎樣看待你?”謝安聽了,露出慚愧的臉色。

為什麼是“東山再起”,而不是“西山”或“南山”?

這就是“東山再起”的由來······

有人說,如果當時謝大才子隱居的地方不是東山,那麼今天恐怕就沒有“東山再起”這個詞了,真是這樣嗎?

在漢民族的傳統方位觀念中,“東”、“西”、“南”、“北”不僅表示四方或方位空間,還和尊卑、陰陽、男女、生死、興衰等有著密切的聯繫。

漢語中的四方是根據太陽確定的。根據認知語言學的特點,空間域是人類語言中最基本的認知域之一,其中東西南北的方位關係是人類最基本也是最樸素的空間認識。太陽因其固定的運行規律、最易為人所感知而成為原始先民們確定方位時的參照物。日出之向為“東”,日落之向為“西”,陽光正射之向為“南”,背陽之向為“北”。如此一來,“東”和“南”便是給人送來光明和溫暖的方位,有光明、溫暖、新生的特點,人們因此也對東方、南方懷有敬意;“西”和“北”是給人們帶來黑暗和寒冷的地方,有陰暗、寒冷、死亡的特點,使人心存忌諱。傳統觀念中東方(日出)為尊、西方(日落)為卑,南方(向陽)為尊,北方(陰面)為卑。古人認為春從東來,因此司春之神被稱為“東後”、“東君”“東帝”等,《呂氏春秋》中有天子“迎春於東郊”的典禮;皇帝和官舍在“東堂”,帝王行封禪事昭告天下太平謂“東對”,太子居“東宮”。由於東方主生,屬陽,而男性在陰陽二分的哲學範疇中屬於陽,這樣東和男子就聯繫了起來。當年王羲之因為在東床上露著肚皮躺著而被前來王家挑選女婿的東晉書法家郗(xī)鑑看中,成為“東床快婿”。如果之前你認為“東床”之“東”與“東山”之“東”僅是巧合,那就太過天真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