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購買保險有五大正確理念,這些真的正確嗎?

小俐聊險


先說結論:是正確的廢話,不具體。

這就像是說人生想要過的好,有三大原則、四大堅守、五大突破、六大不可不知一樣,說的都是正確的廢話。

買保險不要糾結哪幾點,要關注重點:

就像我買一個東西一樣,要知道

1.它有啥用——匹配需求

2.它多少錢——符合預算

3.質保(服務)咋樣——心理安慰

這裡重點給你講講第一點吧!第二和第三點可以聯繫經紀人給你量身定製。

商業保險有啥用

我們看看它的配置邏輯就知道對應的作用,這裡推薦【底層配置邏輯】即:從上向下配置。

以家庭為單位~

意外、醫療、定壽先敲定~

重疾根據剩餘預算及偏好選擇對應類型產品~

年金是給未來【必須要花的錢】的定向儲備~

終身壽是完成上邊儲備之後的下一步打算~

第一層,站的【高】一點:

站在家庭結構之外,看每個人在家庭中的【角色扮演】,家庭中的某個人發生風險對其他人是否也都是有影響的?

答案,通常是【肯定的】,

所以,保險配置要以【家庭】為單位著手~

來自靈魂的拷問,家庭中可以把誰給砍掉?

提前問問自己,不然以後我也要問~

第二層,「ABCD組合」要配齊,是當下需要的。

A.意外險

B.定期壽險

C.醫療險

D.重疾險

1.體現身價的(A+B)組合,是留給家人的

意外險:解決意外導致的(身故+殘疾)

定期壽險:解決身故+全殘(殘疾中最嚴重的)

如果是意外導致的身故,兩個險種會有重疊責任。

如果是疾病導致的殘疾,

不好意思,保險不是萬能的~

不得不提(重點說)的定期壽險!

站著是印鈔機,躺下是人民幣,說的就是它。

定期壽險:可以以極低費率獲取較高保額,你還真有可能不知道~

它可以幫忙還房貸(負債),可以應對家庭正常開支,可以供孩子上大學,可以幫忙贍養父母。

是否,如此甚好?

買多久呢?買到孩子上完大學之後~

買多少呢?上邊提到的那些項目算一算~

2.健康保障(C+D)組合,是給自己用的

醫療險:生病了,要住院。住院發生的醫療費用,除了社保報銷的部分,剩餘的它來管。當然,違法亂紀導致的,那自己兜著吧~

重疾險:在給客戶整理保單時,會發現這樣的現象,家庭只有重疾險,無其他險種的竟也不在少數。需要提醒的是,重疾險雖然可以用來應對治療期間發生的隱形費用(交通/營養/康復/收入損失……),但它需要滿足合同條款,才能賠到手。

要拿這筆錢,它是有條件的!

PS:含有身故責任的終身重疾險當然早晚都能拿到~

我們對疾病的懼怕,並非對疾病本身。而是來自我們對生活、對家庭有著美好的期許,我們還有好多沒做完的事情~

如果生病,房貸誰來還?

如果生病,花費會不會是無底洞?

如果生病,花錢也沒治好,老婆孩子怎麼辦?

……

……

擔心著,各種如果~

為何一定要是(C+D)組合?

因為它可以最大限度的解決那些如果.......

可以儘可能的讓醫療僅僅是醫療,家庭生活依然有序,不會被打亂。

而我們買保險也一定是想要得到「全面」的健康保障的,而非「透風撒氣」的那種吧,所以,要搭配,要組合。

醫療險來治病,花多少報多少。

重疾險來生活,買多少賠多少。

是否,如此甚好?

截止這裡,普通家庭的首要「標配」就寫完了~

小結

這四個險種,怎麼配?是有法可循的,

意外、醫療、定壽先敲定~

重疾根據剩餘預算及偏好,選擇對應類型產品~

基礎保障「ABCD」組合解決的是當下需要的,

接下來看看,是解決未來一定需要的~

第三層,就是未來一定會需要的,年金險。

問:你是否會拿給孩子準備的出國留學費用來炒股?

恐怕非理性的父母才會動用這筆錢,或者你是股神~

但,即便是股神也並不是把所有的錢都用來炒股。股神早已做好對應的儲備,因為它非常明白「滾雪球」的原理~

而這筆未來必須的需求,可以叫做【專款專用】的需求,具有定向性。在金額和時間上都沒有彈性,到了時間就要用到。

所以,要對它有要求,

首先,要求本金安全,

其次,最好還能跑贏通貨膨脹。

可以對應的保險產品,就是年金了~

如果,你有養老計劃,

如果,你有子女教育計劃,

那麼,現在是著手最好的時機,

用分期付款(積少成多)的方式,用時間來複利增值,完成定向儲備。

是否,如此甚好?

第四層,家庭資產傳承,年金/終身壽/增額終身壽。

這個,普通家庭用的少,如果需要可私聊討論。

以上就是保險的種類的配置建議。

再來回顧一下重點:

以家庭為單位;

意外、醫療、定壽先敲定;

重疾根據剩餘預算及偏好選擇對應分類產品;

年金是給未來【必須要花的錢】的定向儲備;

終身壽是完成上邊儲備之後的下一步打算;

可以參照查缺補漏了,

那麼,希望對你有幫助,祝你好運咯!


保貳代l淼淼爸


保險啊,可以說是一個既客觀,又主觀的事情。有些保險經紀人或者保險代理人把介紹保險弄成了一場“辯論賽”。有自己的觀點,論據,總結。不同的人說,只要他的“辯論”水平夠好,你聽著都會覺得有道理。

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思考!保險經紀人能做的,是給予你建議,協助你分析你具體的情況,協助你選擇適合你的配置。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是告訴你應該買什麼保險。

但是,基本的購買保險規律得掌握:先保人,後保錢;先保大事,後保小事;先保眼前,後保未來。一個負責,專業的保險人會跟你講清楚其中的原理,背後的邏輯。幫助你更好的思考。

不管是五大正確觀念,還是六大正確定律,記住,是“你”買保險,適合你的“觀念”或者“定律”對你來說才有用。普遍適用的觀念或定律,在具體到某一個特定的群體,個人上,是不一定依舊那麼適用的,要結合實際的進行調整。

我是保險理工男,鐵鈞,關注我給你帶來更實用的關於保險,財經,理財的思考!


鐵鈞筆記


買保險為了什麼?(此處請自行發出深度靈魂拷問,哈哈)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很多人都沒弄明白。他們大概知道保險有用,但是具體有什麼用,卻說不上來。總的來說,保險是一種金融工具,是用來解決問題的。如果不清楚自己買保險的目的,那麼永遠不可能買對保險。很多盲目投保的例子:有些人是看身邊人都買了,那自己也買一份;有的人是對未來沒有信心,一心寄希望於一份養老保險上;還有人是為了幫助做保險的親朋好友完成業績……(這個在我這裡不存在的)買了並不適合自己的保險,相當於白花錢。如果你想買到適合自己的保險,那麼我建議你仔細想一下自己對保險的訴求,

你是否有以下生活擔憂:

(1)擔心得了癌症,拿不出幾十萬元來治病?

(2)擔心身患大病,無法工作,導致家庭財務危機?

(3)經常開車出行,希望轉移意外風險?

(4)擔心家庭經濟支柱身故,車貸房貸撫養孩子還有贍養父母等問題無法解決?

(5)擔心社保報銷比太低,希望能夠100%報銷自費藥,進口藥?

(6)沒有合適的理財渠道,希望通過保險獲得穩健收益?


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保險解決方案,所以在買保險前,一定要清楚為什麼買保險。如果你疏忽大意或者盲目跟風,那麼可能就會買到不適合自己的產品,後續退保還會有不少損失。

有什麼保險上的問題,可以私信小悅哦


小悅選保


今天,公子想探討一個根源問題:

我們為什麼買不對保險?

一、95%的人不會買保險的根源

文章開始前,說說最近的兩個觀察:

在疫情爆發之初時,大家普遍還沒認識到疫情的嚴重性。

公子發現這麼一個現象:

很多人在外面的時候,口罩捂得嚴嚴實實的。

一進入商場、辦公室,就如釋重負,立刻把口罩摘下來。

不知道你身邊是否存在這種現象,請問這麼做合理嗎?

大家不妨想想看,

在外面的時候,空氣是流通的,

而進入室內,密閉環境,空氣的流通性較差。

嚴格來說,室內造成傳染的概率更高,

因而進入人群聚集的室內,是絕不應該把口罩摘下來的。

這是個邏輯很簡單的事情吧,但很多人會犯這個錯。

第二個事情,也跟口罩有關。

我們本次戴的口罩叫做醫用口罩,請問,醫生戴醫用口罩的最初目的是什麼?

可能很多人脫口而出的是:這還用說,醫生為了保護自己啊。

這答案肯定對,但請想想看這條邏輯,

通常情況下,患者的抵抗力差,而醫生是健康的,

對醫生無所謂的病菌,到了患者那就是致命的。

尤其是做手術時,患者的傷口更是曝露在環境下。

理論上說,醫生戴口罩除了保護自己,更是對患者的保護。

戴口罩是對自己的保護,還有是對弱者的保護,因為弱者面對的風險更高。

但是有些人會忽略這一點。

為什麼講這兩件事情呢,其實是想說,我們常說買保險保的是風險,

但在我們之中大多數人對風險的感知是有偏差的,甚至可能是恰恰相反的。

比如公子就接觸過大量案例:

孩子買了幾千上萬塊的保險,而自己卻什麼都沒有。

我們且不說,這個保費甚至可以買齊一家人的產品了。

重點是,你有沒有想過,孩子出事了,有自己砸鍋賣鐵擔著。

但自己出事了,你讓孩子出去賣藝去?

而且告訴大家一個更為驚人的事實:

這是重疾發生率表,

如果把人這一生會患重疾的概率定為1的話,

人生前20年患病的總概率不到1%。

成人患病的概率遠比孩子要高,

所以我們才說,買保險,先成人,後孩子。

上面對風險認識有偏差的情況,買錯了保險。

而更多的人是認識不到風險的存在,懷著跟風的心態去買保險。

我二姨是XX公司的代理人,她給我推薦了XX產品。

我同學二狗是XX公司的主管,他說XX產品好。

XX大V給X產品站臺,他說買它沒錯。

或是鄰居生病以後可慘了,我一定要買個保險。

如果你抱著這個想法買保險,那就是羊入狼窩。

不僅可能買貴了,還有可能買了不賠。

保險可不像口紅,喊一句“買它買它買它”就可以入手的東西。

一份終身重疾險,你要為之繳費幾十年,保障後半輩子。

如果真的發生不幸,它牽扯到在關鍵時刻能否起到作用,保護你的家庭。

所以,如何正確認識風險,並填補上風險缺口,是在購買保險之前的必修課。

那麼,我們又該怎麼認識風險這個東西呢?

二、配置保險的過程,是認識風險並填上缺口的過程

來向公子諮詢的人,很多人開口就是:

給我推薦款性價比高的產品?

或是XXX產品怎麼樣?

如果他們能看到屏幕前的我,一定會看到我臉上的黑人問號和一連串的省略號…….

朋友們,步子太大,容易扯到X。

我對你一無所知,財務狀況、健康狀況、家庭成員狀況、未來規劃一無所知。

即便我說XX產品很好,但如果你本身用不上,對你也是累贅。

就好比,去索馬里的船票一塊錢,你去嗎?

“彼之蜜糖,我之毒藥”。

保險,作為一種風險管理工具。

想要買好保險的基礎,正是風險缺口的正確認識。

那麼我們又該怎麼正確認識保險和風險的關係呢?

公子總結了下面三點。

首先,保險並不會讓“壞事情”不發生。

這個很容易理解,

買保險不影響風險發生的概率,

不管買不買保險,生老病死,天災人禍都是會發生的。

買了醫療險,不會降低我們的得病的概率;

買了意外險,不會減少車禍的數量,

買了養老金,也不能保佑我們長命百歲。

並不是說,你買了保險以後,

你就是這條街最靚的仔了,走起路來大搖大擺可以不看紅綠燈了。

該看紅綠燈還是得看的。

其次,保險是風險轉移工具。

那保險的作用是什麼呢?

保險的功能叫做風險轉移,把不可承擔或不願承擔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

一旦風險來臨的時候,把100%的損失,降到30%,甚至0。

再給大家看一張“草帽圖”:

在這個圖中,橫軸是我們的生命線,將人生劃分為教育期、奮鬥期、退休期三個時期,

縱軸是我們的收入支出線,反應的是了我們在不同時期的收支狀況。

我們可以看到,從奮鬥期開始,才有穩定的收入,要通過短短35年時間,完成人生的財富積累,並把這部分攢下來的盈餘去養娃、養老以及贍養老人。

可想而知,如果一場大病或是意外,你的收入線就可能就達不到預期,不足以支撐你個人及家庭的良性發展,甚至兩大風險造成了毀滅性的傷害,拖垮家庭。

而保險的作用,在於拉平你的收入曲線,花一部分小錢去保證賺到該賺的錢。

比如,如果不幸在奮鬥期發生了重疾,收入中斷,就會給這條收入曲線帶來缺口。

那麼,我們可以用醫療險,填補醫療費用的深坑。

可以用重疾險支撐家庭的日常開支,贍養父母,撫養孩子。如有餘力,多配些保額,補償3-5年的收入損失。

那麼具體來說,會給這條收入曲線帶來缺口的風險,包括哪些呢?

第三,認識風險缺口及保險功能。

買食物是要解決餓肚子的問題,買衣服是要解決冷和遮體的問題。

買保險是為了解決風險問題,所以我們首先要搞明白每個人都會面臨哪些風險,我們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人生面對的風險,我們可以用下面的“風險金字塔”來呈現:

三層風險自下而上,重要程度逐步降低,優先級也依次遞減。

公子用通俗的語言,跟大家簡要介紹一下:

(1)不可預期的損失性風險

比如疾病、意外、家庭成員身故,這些都屬於不可預期的損失性風險。

對家庭經濟支柱來說,身患重病都會有3-5年失能期,源源不斷的醫療花費不說,

這期間我們要供房、要養娃、還要贍養老人,這些都不會因為我們患了大病而停止,唯一會停止的只能是我們工作和賺錢的能力。

如果家裡的經濟支柱不幸身故或者全殘,那就不僅僅是短期的收入中斷,而是永久性的收入損失了,帶來的影響更大,甚至會把整個家庭拖垮。

那麼,我們可以把家庭會遭遇的情況,按照“無法承擔”的程度,從上到下排個序:

P1級別的通常是幾十上百萬的損失,

包括房屋重度受損、夫妻雙方一方死亡、家庭成員重疾或重度傷殘,都在此列。·

P2 級別的損失,從幾萬到十幾萬不等,

包括車輛受損,家庭成員的一般傷殘,以及一些非重疾的大病。

P3級別損失,也就幾千到兩三萬不等。

包括小病小災、寵物生病啊等等。

對於普通家庭來說,建議優先配置P1、P2級別的產品。

P3級別損失,家庭也掏得起,可以風險自擔,也可以通過保險來解決。

而對於普通三口之家,一份基礎產品規劃書大概是這樣的:

(2)可預期支出性風險

在解決完損失性風險還有餘力,可以考慮支出性風險。

在前面的收入曲線中我們看到,只有奮鬥期,才有穩定的收入。

教育期和養老期只出不進,我們可以確定會有一筆確定發生的支出。

那麼做好底層保障的防護後,還有餘力,可以給這兩個時期存一筆確定的錢。

在教育期,給孩子存一筆上學或留學的錢;

在養老退休以後,給自己存一筆養老金,作為社保的補充,安享晚年生活。

(3)所有性風險

所有性風險,是有錢人的煩惱。

他們考慮的是:

我有錢了,怎麼留給後人。

包括政策、稅務、婚姻、債務、爭產等一系列問題都可能會對錢的歸屬造成影響。

這類風險通常會通過年金、終身壽險等保險配合信託工具解決,我們不做重點討論。

說到這裡,大家會發現,應對風險金字塔裡不同層級的風險,我們用到的保險產品屬性也不一樣。

而對於普通家庭來說,要堅持“保險姓保”的基本原則,優先做好疾病、意外身故這些基礎保障。

說一個簡單的道理,每年花5千塊買了份重疾險或是養老金。

如果得了病,前者能一次提供50萬的“救命”錢,而後者不僅佔用了為數不多的資金,未來養老是否能靠這5千塊,亦是存在變數。

對於保險來說,先保障,再理財。

三、明明白白買保險,靠的是你自己

那麼,買保險找誰靠譜呢?

靠親戚朋友,還是靠大V推薦?

在傳統的保險銷售場景裡,通常是通過熟人、親戚的互相介紹。

大家的想法是最本能的:

我親戚、我發小、我同學還能騙我不是?

可是殊不知,這種想法一是低估了人性的自私,二是高估了親戚、發小、同學的專業水平。

最後幡然醒悟,才發現被坑了,保險行業也被人認為是“騙子行業”。

互聯網發展起來以後,大家會選擇相信網紅、大V(可能肆公子也在其中),互聯網上買保險成為一種選擇。

可是,這些意見領袖有他們的侷限性在,而且他們的說法可信度有多少?

負責得說,保險市場的利益盤根錯節,錯綜複雜。

公子只要敢說某些產品的壞話,立刻就會有一群黑子撲上來,

吐沫星子甚至讓公子見不到第二天的太陽。

像公子這類人能做的,無非是把自己的專業,自己的從業經驗拿出來,給大家一些參考。

但落實到具體家庭,依然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我只能根據你家情況,推薦配置哪類產品,以及告訴你這類產品裡相對較好的是哪幾款。

但是你認不認可,還是更建議你自己的判斷。

最後的決定權掌握在你手上。

舉個例子,我們家庭要不要買重疾險?

互聯網上有論調稱因為重疾險的理賠標準嚴,而認為重疾險無用。

毫不避諱地說,以醫學診斷標準來看,有些重疾的定義是嚴的,其中包括大多數高發的心腦血管疾病。

但是如果大家清楚保險公司並不靠“死差”賺錢, 風險概率與定價相匹配,把某些重疾的定義得嚴,並沒有給保險公司帶來更大的利潤。

採用這套標準,純屬於歷史產物,如果更嚴就會賣便宜,如果更松就會賣貴。

消費者並沒有吃虧。

消費者真正吃虧的地方在於付出了更多品牌溢價,只聽過品牌保司的產品,

不知道還有相對便宜的重疾險,以及更便宜防癌險。

反觀如果你的家庭財務狀況,得了重疾拿不出這三五十萬,或者拿出這三五十萬會非常心疼。

那麼重疾險是你為數不多的好選擇,

再退一步,如果你還是覺得重疾險定義嚴格,定義肯定寬鬆也更便宜的防癌險也不失為一種選擇。

但如果你拋開了實際的家庭狀況,只聽到了賣保險的人說一定要買,或者噴子們重疾險一定不買這種論調,被人利用被騙的概率很高。

現在捧或罵都是一門生意,唯獨你的家庭不是一門生意,

保持自己判斷力,也相信自己的經驗,沒人能比你瞭解你的家庭。


肆大財子


購買保險的5大正確理念:


1、先做基礎保障,後做儲蓄保障

人生中一般有7大保單:重疾險、醫療險、意外險、壽險、教育金、養老金、資產傳承

我們買保險時,要分先分後。


2、先保大人,再保小孩和老人

因為小孩和老人不創造經濟收入。


3、先保大風險,後保小風險

因為家庭經濟能力無法承受大風險,而小風險我們可以承擔。


4、先保第一支柱,後保第二支柱

因為第一支柱不在了,第二支柱也很有可能扛不住。


5、先看條款,後看公司

很多人都先看公司,後看條款,甚至不看條款,這就本末倒置了。


以上,你覺得都對嗎?


墨菲先生


商業保險是在社保基礎上更完善的一層保障,商業保險真的套路太多太多,水很深。關於商業人身保險,不管是大病重疾還是意外、傷殘,如果要買一定記住,只買那種每年交一次錢的消費型保險,出事了就理賠,沒出事這錢就等於消費了,沒有任何返還或者收益,這種保險一般每年也就幾百塊錢。除此以外其他的任何所謂理財保險、分紅保險等全部都是騙人的,絕對是忽悠老百姓的!千萬不要相信業務員說的!千萬千萬記住!保險就是一份意外保證,告訴你能分紅能賺錢的都是騙人的!


小時候相當帥


買保險,其實是把自己的擔憂轉嫁給保險公司。你擔心什麼就買什麼,
擔心意外,買意外保險,
擔心大病,買大病保險,
擔心住院報銷,就買補充報銷的保險。
擔心養老,就買養老保險。


擔心沒房子住,就得去房產公司看房子
擔心生病,去醫院看醫生
缺吃少喝就去超市
缺教育,去找教育機構
打官司找法院,諮詢法律找律師。
這些都是一個道理,就是解決對應的問題,去找對應的機構,沒有啥特別的。
保險,過去中國人把保險當理財工具,其實保險還有法律工具的功能。有空細聊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2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58030eab9ce84d68ab110a368368eb3b\

翟瑋翟瑋翟瑋


保險配置確實是一件十分專業的事情和學問,很多家庭購買保險都沒能遵從基本原則,科學配置保險的五個基本原則為:

1.先配置基礎保障(意外險/醫療險/重疾險和壽險),再配置理財;

2.先保大人,後保孩子和老人;

3.先保大風險,後保小風險;

4.先保家庭第一支柱,再保第二支柱;

5.先看條款,再看公司。






李照彬


來了,五大理念跑來啦!


以安易危


今日頭條 右上角,搜索 “馨媛日誌”,關注,回答問題,寫了關於保險購買的正確理念,作品裡也有

請查閱,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