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為什麼會沒落?

如魚得水左右逢源


正如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一樣,評書在它的發展最高潮階段,也就是它沒落的開始。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電視這一傳媒進人了尋常百姓家,電影、電視劇充滿了整個突屏,雖然評書也嘗試著走上熒屏,但是結果卻不是十分理想。近幾年來評書藝術缺乏創新節目陳舊等不足之處,也給其發展帶來了不小的阻礙,而新型的文化節目由於形式新穎,結合了網絡時代的特點,更容易為觀眾接受。所以,在有多樣選擇的今天,評書已經開始漸漸沒落。

評書是曲藝的一種。一人演說,通過敘述情節、描寫景象、模擬人物、評議事理等藝術手段,敷演歷史及現代故事。評書是北方的說法,南方一般稱為評話或者說書,廣東稱為說古。評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化石”,年代特別久遠,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人說書,到了漢唐有了專門的說書藝人。它是中國人創造的一種口頭文學。戰國時,諸子百家遊說諸侯,經常旁徵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後來形成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像“怒髮衝冠”、“刻舟求劍”、“濫竽充數”等,實際上這就是早期的評書。



而且,說書史和文學史緊密相連,歷史上很多文學名著都是先有說書後有著作,可以說說書史遠早於文學史。比如說四大文學名著中的《三國演義》、《水滸傳》,最初都是說話的話本。《三國演義》話本為《全相平話三國志》;《水滸傳》則為《醉翁談錄》,而《西遊記》來自於話本《大唐玄奘西行記》。

宋代是說書的第一個高峰,宋朝的筆記小說《東京夢華錄》就記錄了北宋都城東京開封府的各種城市風貌,包括說書的藝人,有民間也有宮廷裡的說書人。說書這種表演的形式對明清小說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比如其中的開場詩,結束時候的“且聽下回分解”一類用句都影響了明清的小說。明朝馮夢龍編的《三言二拍》,輯錄了宋元明以來的舊本,包括文言筆記、傳奇小說、戲曲、歷史故事,乃至社會傳聞,再創作而成,其中的“二拍”:《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本身就是話本小說集。

說書對於普通中國人的影響更是深刻。在古代這種受教育水平有限,信息傳播又不發達的年代,聽說書很多時候就是為數不多的能接觸外界信息和知識的渠道。而流傳甚廣的話本對於普通人價值觀的塑造更是無法忽視。



評書文化的流行,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那個時代人物的行為方式,有一種戲劇化的狀態。抗日名將張發奎在回憶錄裡說,馮玉祥一次開會晚了半個小時,就跪下抽自己的耳光,後來他的部下聯名求蔣介石將他調走,因為跟他在一起,戲劇化過強,有些扛不住。民國時代的許多名人,似乎潛意識裡不是為了名垂史冊,而是為了進入評書。那時評書鼎盛,人自然有評書意識,表演性很強,大家一有機會就立言立行了。

評書這門藝術的傳承和其他藝術有所不同,它不是簡單的口傳心授,從前,帶徒弟都是要管徒弟吃喝,徒弟跟師父形影不離,觀察師父的言談舉止、表情動作,從中領悟。特別是,師父在茶館說書,徒弟在下面看,可以仔細琢磨今天師父哪些說得好,哪些說得不好,在臺上臺下的交流中,能獲取很多經驗,現在都是對麥克風說,沒那個條件了。



評書還會有人聽,可能真會無人講。10年“文革”沒有摧毀評書,但是在傳媒時代的評書繁榮背後,評書面臨著後繼無人的窘境。評書演員孫一說:“30年後可能就沒有人說評書了。”這話絕對不是危言聳聽。作為評書界最年輕的表演者,孫一今年已經40歲,他說:“我回頭一看,怎麼沒人了?”


大王叫我來巡山耶


大家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找一找一個紀錄片叫做《評書百年》,頭條裡有資源,講述了評書的興衰。清末民初時,評書的表演很簡單,一人坐於桌後表演,道具有摺扇和醒木,服裝為長衫;至20世紀初期,多不再用桌椅及摺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說演,服裝也較不固定。


解放前評書藝人很多,大家有不少。馬三立老先生的爺爺就是評書門的。袁闊成的師爺陳士和,解放初期還演過電影《六號門》,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連麗如的父親連闊如老爺子,曾經還寫了一本揭露江湖騙術的書《江湖叢談》,曾經收到過死亡威脅。


解放以後不少知名評書藝人入了國家的曲藝團,更多的評書藝人因為時代的變革,沒有跟上導致退隱或者沒有傳人。很多老書國家不讓說了,老的藝人想要上新書又談何容易。像袁闊成先生這麼與時俱進,腦子又靈活的評書藝人不多。一直到動亂後,東北系評書崛起,又帶動津京,山東等地的評書再次火爆。


我生人太晚,沒聽過連闊老的書。年幼時聽新一番的東北系評書藝人比較多,田連元、單田芳、劉蘭芳之類。聽得越多,年歲漸長,就發現逐漸有了偏好,更愛聽京津評書家的,沒東北系藝人的火爆、熱鬧、快節奏,但文化味濃,穿花掌故多,評講細緻,口風聽著舒服,袁闊成先生的三國、水滸、金錢鏢能反覆聽,連麗如先生的東周、隋唐也聽,她的聲音亮、脆,初聽不習慣,隨著情節、連評帶講,慢慢也能進節奏。劉利福先生的聊齋,能就著茶水聽,細細道來,有滋味。年輕人裡,王玥波有些書立住了,還挺好。評書這門玩意,能出大家的時代過去了。


智圓行方1230


70後,先聽的袁闊成老的《三國演義》,之後是《烈火金剛》,之後是近水樓臺,聽了劉蘭芳的《說岳》,田連元的《楊家將》,連麗如的《東漢演義》,單田芳的《三俠五義》,《白眉大俠》,王剛的《夜幕下的哈爾濱》,到現在為止好多片段百聽不厭。

說到評書沒落,其實是科技發展時代發展的原因,央視的老版《三國演義》電視劇津津樂道,但是聽過評書後卻覺得差一口氣,讀書為自悟,而電視劇是他人領悟再表現,正如讀莎公的《王子復仇記》,一百個人心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一樣,現在的我們讀書少了,更喜歡的是泡沫劇一類的娛樂快餐,哪怕電視在很多家都是擺設,手機和電腦可以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節目和情節,只有在部分情況下才不得不聽。

很多藝術形式現在面臨都是這種情況。


踮起腳尖就更接近太陽


評書,中國🇨🇳文化的產物,之所以沒落,並不是這個文化遺產他不好,這跟社會的發展有關係。

1.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之大發展之快,超乎您的想想,由原先的,戲院聽戲發展電影電視,做在家裡就能看到聽到,評書,京劇,豫劇,等等。

2.社會要發展,有很多東西回隨著社會的進步而被人們所淡忘,這點是無可厚非的。

3.隨著互聯網的到來,有原先的2G.3G.發展到4G.中國🇨🇳這樣的發展,顛覆了您的思想,網絡上一句話說的好,貧窮限制了你的想像。

4.所以說,評書之所以會沒落,這也就代表時代發展的象徵,中國會越來越好。

評書在怎麼沒落也是我們國家的文化遺產,吃水不王挖井人,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社會流浪哥


不可否認,評書沒落了或者說小眾化了,話語權在交替,有的文化內容從小眾走向大眾,有的則從大眾逐步小眾化。作為80後,經歷了中國傳統藝術在老百姓娛樂生活中的話語權消解,經歷了傳媒塑造的大眾文化的濫觴,經歷了文化藝術形式的圈層化進程。作為高校教師,對媒介變革與文化傳播的關係也有一定了解,同時也是戲曲、相聲、鼓曲等傳統藝術的愛好者,個人認為評書小眾化趨勢有下列幾個原因:

第一,就社會環境而言,技術進步,社會變遷加快,破碎虛空,時間越來越碎片化。交通進步,通訊技術迭代,社會變化速度加快,工作競爭激烈,生活節奏加快,通勤職員增多,加班現象普遍,時間被分割得越來越碎片化。評書是中國農耕社會的產物,更適合慢節奏的社會形態,快節奏社會形態下人們會更傾向於選擇能帶來及時滿足且耗時較短、滿足當下需求的娛樂方式,可以通過媒體也可以外出旅遊。也就是說,評書並不能適應當前的社會節奏,影響力式微就是必然的。

第二,就傳媒內容而言,傳媒變革,內容形態多元,娛樂至死,文娛越來越多元化。古代聽評書主要去茶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主要是廣播和電視,並且當年文化娛樂形式相對單一,傳統藝術形式更是曾經的主流文化娛樂形式。電視媒體普及後,電視劇以多元介質形態搶奪了更多的注意力,網絡新媒體形態下的社交媒體、短視頻、信息聚合App等又搶奪了更多的注意力。老百姓的注意力被分散,能帶來更好的感官體驗和更有趣的媒介內容抓住了大多數普通老百姓的注意力,對評書等傳統藝術形式的關注度和喜好度被嚴重瓜分。

第三,就評書本身而言,篇幅限制,故事延展較長,耗時較多,需要長時連續關注。整體上而言,評書篇幅都比較長,中小篇幅的不多,相對而言會消耗我們比較多的閒暇時間;就呈現形態而言,以語言和輔助語言為主的評書遠遠趕不上視頻和互動形態,給受眾帶來的感官體驗相對較低,需要我們通過大腦去建構故事畫面。現在是讀圖時代、視頻時代,用戶更願意關注直觀、形象、生活和碎片化內容,娛樂最好是不要再動腦子。當然,會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社會閱歷叫豐富者和有閒階層會繼續關注評書,但其當量還是無法給大眾娛樂形態PK。

第四,就用戶偏好而言,受眾分層,注意力趨分散,喜追潮流,年輕人領娛樂趨勢。經濟發展和媒介變革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多元化的社會需求都能得到滿足,以前是娛樂形式少,所以單田芳先生的廣播評書可以做到萬人空巷,田連元的電視評書收視率也不低。多元娛樂形態下,浪尖上的必然是活力滿滿的年輕人,他們所追求的也必然是更具潮流的娛樂形式,比如電影、短視頻、直播、RAP、街舞、流量明星影視劇啊等等。

評書是否會消亡?肯定不會!畢竟他是根植於中國歷史文化基因的,喜歡評書、認同評書、聽評書的國人還是有很多,只是不會表現得像年輕人追星那樣聒噪。說書人以前還扮演著高臺教化的角色,話本符合儒家正統下的人倫和家國天下理念並且,故事也是環環相扣,這些東西年紀越大就會越明白。所以,跟戲曲一樣,評書會小眾化,成為圈層化藝術形式,並且在圈層內地位還非常穩固,也會慢慢獲得更多小年輕的喜愛,只是不可能再像當年那樣萬人空巷了。我是會花錢去買評書、戲曲、相聲內容和去看現場演出的,只要這個行業能養活人能掙錢,必然會有人願意從事這行的,相聲行的發展可供參考。


飲言食語


評書只所以沒落,是不願意與時俱進,講一些老掉牙的故事,我一遭老中年都不愛聽,現在最火是網絡小說,為什麼不講?是瞧不起網絡小說嗎?還是不願意講?如果評書演員講網絡小說還有周建龍啥事,(講有聲小說鬼吹燈那位)所以說評書演員要改革,要放下架子,老百姓喜歡什麼你就講什麼,這樣才能挽回沒落的形象,不要倆手一攤,這也困難,那也困難,你不試試怎麼知道行不行?方法總比困難多,要放下包袱,輕裝上陣,才能有更多的作品讓老百姓滿意。


我愛看網絡小說


評書不是沒落,而是隨年月增長,一些說評書藝人單田芳,劉立福,等多人去世,有的歲數一大邊不說評書了,而且後繼無人,沒人接班,現只有聽以前精典。


谷小抄不想--畢業


時代不同了,以前一群人圍著一個人聽,新鮮,熱鬧,有了茶樓大家都去茶樓聽,人多而且有商業利益,再有了收音機,隨時隨地一個人說大夥都能聽,等有了電視,大家都看原畫了,誰還靠想象,多費腦子


宅不肥


每個時期會產生不同的產物以適應潮流!


紫韻love


時代的產物 終究被時代拋棄

在快餐文化的大環境下 評書以後只會出現在課本

沒有環境再來孕育這個時代的產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