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傳統文化文化之“九獅拜象”

贛州是客家先民中原南遷的第一站,是客家民系的發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而它的民俗文化則是以漢族傳統文化為主,並且這裡又保留與傳承著豐富的客家傳統文化,其中贛南客家民俗文化因其歷史悠久和內容豐厚而為世人所矚目,今天所要講的“九獅拜象”就是其中之一。

客家傳統文化文化之“九獅拜象”

一、“九獅拜象”起源

“九獅拜象”是元宵節前後常見的民間燈綵。它起源於明末清初,是在龍燈、獅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型民間燈綵,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原多為“姓氏龍燈”,以顯耀一個家族的政治地位、經濟實力和文化修養。後來逐漸淡化了姓氏色彩,融入了祈福、驅邪、歌功頌德、展示威武強盛、喜慶娛樂等豐富內涵,體現客家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客家傳統文化文化之“九獅拜象”

二、“九獅拜象”組成以及意義

九獅拜象”一般由1龍、9獅、1象、1麒麟、1牌燈和1座鑼鼓彩亭組成,在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元宵節期間和其它重要節慶目進行表演。栩栩如生的獅、象、麒麟和龍在整個表演過程中採以舞蹈的形式,翻頭轉頸、舔嘴咋舌,尤其是眨眼搖耳的獅子千姿百態,表現出或溫和或兇悍、或憨態可鞠或活潑調皮的各種態勢。將這些燈綵融為一體,蘊涵歌功頌德,迎春接福、九州同慶、萬象更新之意。

客家傳統文化文化之“九獅拜象”

象和獅是最重要最醒目的組成。象氣蓋如山穩固莊重,是權力、地位、勢力的象徵。它既有形象色彩,帶有對故土、先民的記憶;它又有佛教色彩,象是慈和動物,喻為佛王;它是相(宰相)的諧音。而獅隱喻等級,又喻示農村六畜,當地有"豬養象"、"狗養獅子"、"牛養麒麟"、"龍養五穀"之說,"養"有相生和象徵之意。

客家傳統文化文化之“九獅拜象”

故“九獅拜象”是一門綜合的藝術,它融音樂、繪畫、舞蹈等多種藝術於一體,表演的隊伍一般由數十人乃至百餘人組成。樂器有沙喇子、嗩吶、鑼鼓等組成,樂曲常用的嗩吶牌子有“三子對”、“將軍令”、“滿堂紅”、“得勝歌”、“狀元遊街”等,旋律奔放優美,響亮歡快、紅火,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表達了客家人對風調雨順年成豐熟的祈願,對安定幸福生活的嚮往,體現了客家人意氣風發、精誠團結、奮發圖強的向上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