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廣東人對粵語的執著?

沙漏遺愛


中國地域廣大,各地方言不同,本就是一種文化現象,改革開放前,沒人覺得這是個問題,改革開放後,人口流動,國家大力支持廣東最早對外開放,人們才開始覺得粵語作為一種難懂的中國地方方言成了一個問題。但當時香港澳門還沒有迴歸,國家給予廣東的語言特殊政策還有重大意義。但現在這些問題都不存在了,廣東確實應該好好思考一下,怎樣才更好的國際化,要國際化,首先先在語言上中國化。大家不要誤會,本人不是說要強迫粵語地區的人說普通話。恰恰相反,本人主張要好好傳承這種古老的方言。但是,公告場所,窗口單位,媒體,公共交通等對公眾的地方絕對不應該用粵語這種方言。現在,廣東,尤其在大城市聽不懂,不會說普通話的人非常罕見,而且現在廣東的年輕人普通話非常標準,已近沒有改革開放前廣東人說普通話的一絲痕跡了。所有以上地方繼續用粵語就有點說不過去了。中華文化講到禮貌,其中朋友,同事等在一起的時候,如果有聽不懂方言的人在場(不僅是粵語),要用普通話互相交流,這是最基本的禮貌。但是國內,這一點做得還非常不夠。在廣東(除了深圳這座移民城市外)這種現象還比較嚴重,不過比早些年好多了。大家耐心,什麼事的變化都需要時間。


嶺南靈貓


因為廣東人不忘本,除了這個,廣東很多祠堂,說明廣東人愛傳承祖宗的文化。某些人省的人,不敢在外講自已方言,覺得丟臉,還對廣東人因為說粵語而指指點點,更嚴重的是某些省份的人到廣東竟然要求廣東人說普通話,到人家香港也要香港人說普通話,操!你到別人的地方憑什麼要別人講普通話?人家跟你講普通話是尊重你,不講普通話是人家自由,倫不到你對人家指指點點!


媒體創作資源


講真,方言是文化傳承,普通話是國語沒錯,但他是融合全國人民交流而產生的語言。你不一定能從普通話的字眼感受歷史,但是你一定能從方言感受到古老的傳承。我身為福建人,覺得閩南語非常好聽啊,並不會覺得普通話和閩南語就是上下級關係。交了一個女朋友,廣州的,我在認識她之前,並不是非常喜歡粵語,所有粵語都來源於我爸爸聽的粵語歌。但是交往的時候,我自己花了一個月時間看TVB,埋堆堆,現在可以用粵語跟女朋友的家人交流,並且在廣州,也沒人認為說我的粵語很差。從小在上海,學習了上海話。後面去了河南也學習了河南話,然後還學習了四川話。你不喜歡方言沒事,但是不能厭惡,甚至拿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進行搬弄是非。粵語,傳承不只是兩廣,還有歷史,尊重每一個地方的方言,每一個地方的方言都是需要保護推廣推崇的!


Youngଲ285


方言是當地傳統文化的傳遞和傳承。

人家憑什麼不執著?

雖然我聽不懂人家在說什麼,但他們自己能知道和體會出,他們的老祖宗在方言裡留給他們的溫度。

那麼多人堅持生個兒子傳承香火,那麼多人堅持土葬為了入土為安,大家覺得是人間正道。那人家堅持方言,怎麼就成了因循守舊、食古不化了?

廣東人跟全世界做生意,一個省當得起半個國的實力,相信他們很多人不僅是能說國語,甚至英語法語德語,要不烏爾都語。反正他們的生意做到哪裡,就交流到哪裡。

但是,他們若堅持他們的粵語,我不認為是錯。

雖然我並沒有半個兩廣的朋友。


雲是鶴家鄉680


粵語,是廣東人的鄉音,也是一份濃濃的的鄉情。我曾因工作原因全國各地走,但每當在遙遠的外地,偶爾聽到鄉音,我都會覺得好親切,很多時候還會跑上前去打聲招呼,聊上幾句,相互道好。只要你離開廣東在外地,粵語就成了偶遇鄉親的第一感知。而且,在廣東,很多上了年紀的人已習慣講粵語,一旦和他說國語,就變成了雞同鴨講,更別說讓他們說國語了,終於有了一句,天不怕,地不怕,最怕廣東人說普通話。更鬧出了“水餃多少錢一碗”卻被聽成“睡覺多少錢一晚”而被女孩罵的笑話。 鄉音難改,落葉歸根。相信每一個異鄉遊子,都會對鄉音情終老不忘的。


廣東陽江傳奇


咱們廣東人對粵語的執著,來自幾十年經濟發達和幾千年深厚的廣府文化帶來的自信,有那種方言和傳統文化能影響到全國的方方面面,唯有廣府粵語文化,試問誰會捨棄一種如此優秀的語言?



春色何人送的來


我就不明白了,怎麼老是在說在廣州或者廣東說粵語就叫執著了?你讓上海人不說上海話,四川人不說四川話行不行?我現在打字是用普通話寫的,我說粵語,這有問題嗎?我跟你說,我廣州的,我去潮汕出差,當地人還跟我說潮汕話呢!我都沒覺得有太大問題。反而都是一些唯恐天下不亂的人在亂扯地域歧視。


互聯網稻草人


笑話,難道其它省份都講普通話,看看雲南,四川,西藏,新彊,內蒙古,東北,河南,陝西,湖南,湖北,福建,江蘇,誰在家講普通話,上海人北京人自己平常都不說普通話,為什麼單單對廣東人有這樣偏見,我在北京經常都聽不懂那些京片和東北話


天煞孤星178518931


我是廣東客家人,非常理解廣府人對粵語的執著。小時候有限的幾個電視頻道中,最喜歡看的就是說粵語的珠江臺還有香港的本港臺,因為有很多好看的動畫片和電視劇。關於廣東人對粵語的“執著”,我說幾點。


對內的“執著”,對外的包容


小時候粵語的耳濡目染,讓我到了廣州上大學之後對粵語聽、說幾乎都可以無縫連接。在廣州生活也有10幾年了,總體而言,說普通話的時候竟然比粵語還要多。


以職場為例,就算一個公司說粵語的比較多,但只要有那麼幾個不會說粵語的,那麼開會肯定是用普通話。當然說互相說粵語的私下肯定是用粵語交流,但只要有非粵語的第三方存在,馬上會轉回普通話。


廣東說粵語的地區有很多,比如順德、中山甚至是茂名、湛江,彼此交流起來用粵語會更順暢,也更親切,其實說不上“執著”,而是溝通的一種最佳選擇。想象一下,如果重慶人之間不說重慶話,東北人之間不說東北話,這合乎邏輯嗎?


在平時生活中,從呱呱學語的三歲小孩到六七十的老廣州,只要你不會說粵語,他們都

都會用憋足的普通話跟你對話, 你嘲笑他們的帶口語的“廣普”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是他們在包容你這個外來者?廣東人本地人對外來人口的包容度是全國數一數二的,這種包容首先體現在語言上。


說粵語是一種文化自信



“廣東人“敢為天下先”,歷來都走在改革開放的前頭。曾幾何時,同樣說粵語香港經濟的繁榮,造成對廣東從各方面的文化輸出,在某個階段,“港味”粵語成了一種經濟符號。而今,廣東經濟早就趕超香港了,珠三角粵語區普遍都比較富裕,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而今說粵語也是一種“文化自信”的體現,而且廣東人配的上這份自信。


在廣州,粵語電視節目的收視率是遠遠高過普通話節目的,甚至往省外輸出,掀起了一股“粵語熱”。


通常不是我們鍛造語言,而是我們所用的語言鍛造了我們。
—— 妮娜・喬治 《小小巴黎書店》


不應該打壓粵語,而應該更好地共生



但不知道從何時起,粵語新聞、粵語節目受到官方的限制,學校更是早就提倡普通話,讓老一輩對粵語的傳承感到擔憂。 其實,粵語代表的“廣府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粵語又很好地保留了古代漢語的一些特徵, 從文化多樣性、傳承性,都不應該打壓粵語,而是更好地共生。



綜上所述,從歷史淵源、文化傳承角度, 都要理解廣東人對粵語的“執著”,畢竟,在一個包容而自由的社會, 百花齊放才是春。


君說新語


何為執著,我生於斯長於斯,白話是我的母語,祖輩都講,我這叫傳承,中國需要傳承的精髓有很多都沒傳承下來,我不忘本,是一種本分,也是一種責任,是否到某天白話,粵劇也變成現在的尺八,本來是老祖宗的東西,現在演奏最好的人在日本,人家說要把它交回來給我們,那才叫正常,你在家鄉是否也不講家鄉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