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王》太真實嚇到孩子?家長們,是時候給孩子進行現實教育了

昨天,帶女兒參加小朋友的生日宴,吃喝玩樂過後,大家陪小朋友在客廳,一起重溫前段時間上映的真人版《獅子王》,雖然之前各種版本都已經看過很多遍了,但每次看還是會有不同的心情,加上小朋友們嘰嘰喳喳討論著劇情,大人們也都饒有興味地陪孩子們看著。

影片還沒過半,一位媽媽卻站了起來,“啪”關了電視:“不看了,都是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不適合小朋友看。”

我們有些錯愕的看著她,她又說:“你們不覺得嗎?童話故事本來應該是美好的,可是這個動畫片太真實、太殘忍了,獅子王木法沙被刀疤打下山崖,被一群角馬活活踩死,辛巴卻只能被迫離鄉,上次在電影院,我兒子看到這樣的場景都被嚇哭了,都是生離死別、弱肉強食的現實,孩子還是應該看點美好的東西。”

另一位家長立即反駁:“誰不是從小看這部動畫片長大的,動畫本來就已經是經過美化的了,而且,讓孩子早點認識真實的世界不好嗎?也太玻璃心了把!”

主人連忙打著圓場,一邊勸兩位爭論的家長,一邊哄著抗議的孩子,把電視切到了另外一部動畫片了。


《獅子王》太真實嚇到孩子?家長們,是時候給孩子進行現實教育了

01、現實教育、死亡教育必不可少

在看《獅子王》時,很多人對木法沙死亡的場景耿耿於懷,覺得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這樣的場景太過殘酷,讓人悲傷,但實際上,讓孩子接受現實和死亡教育卻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美國羅斯博士在《你可以更靠近我——教孩子怎樣看待生命與死亡》中寫道:小孩的心靈跟成人一樣,對死亡充滿了疑惑和焦慮。

宇兒媽媽分享了一個自己的故事:

宇兒6歲時,疼愛他的爺爺去世了,因為宇兒年齡小,加上中國家長不太善於向孩子解釋“生死”的問題,所以一直對小心翼翼的避諱著這個話題。


當宇兒一連幾天從幼兒園回來都沒有看到爺爺的身影,孩子急了,大哭著找爺爺。一開始家人還各種瞞騙,說爺爺去了很遠的地方,可宇兒始終無法接受,最後大哭著告訴媽媽:“我知道,爺爺死了,我只是想知道爺爺為什麼會死?是不是因為我不乖,爺爺不想要我了?”


宇兒的話讓媽媽大吃一驚,好在當時正趕上《尋夢環遊記》上映,宇兒媽媽通過這部動畫片溫情的方式,給孩子揭開了死亡的神秘面紗,給宇兒補上了一堂死亡教育課。


孩子也終於能夠知道:爺爺的離開,並不是因為不愛自己了,只是換了一個地方繼續守護著我們,我們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繼續緬懷他們,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終結,遺忘才是。


《獅子王》太真實嚇到孩子?家長們,是時候給孩子進行現實教育了


心理學研究中早已指出: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和老師正確的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的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

可我們卻常常因為避諱、省事等種種原因,選擇隱瞞、哄騙孩子。

白巖松曾說,“中國是沒有死亡教育的。”

也正因如此,孩子會模仿動畫片的情節,把小夥伴綁在樹上放火烤,致使幾個孩子燒傷嚴重;學著動畫片中的情節,用平底鍋傷人,購買電鋸帶去上學,傷害他人而不自知;甚至有孩子在自己的母親死去時驀然地選擇拍短視頻求贊。

因為現實教育、死亡教育的缺失,孩子只能從虛擬的童話世界中建立自己的世界觀,看到的只是美好的一面,卻忽略了現實的一面,忘記了美好童話的背後其實也是存在欺瞞、哄騙、生離死別的。

父母刻意的隱瞞與避諱不僅無法解決孩子的焦慮,反而會激活孩子的傷心和疑惑,甚至因為對“生死”的無知,不珍愛生命,不敬畏死亡。


《獅子王》太真實嚇到孩子?家長們,是時候給孩子進行現實教育了

02、掩蓋真實反而削弱了孩子的精神免疫力

很多家長為了給孩子營造一個單純、溫暖、美好的童話世界,對一些真實、負面的事件進行“選擇性忽略”,以為閉口不談就能一帶而過,實際上很多時候都是“掩耳盜鈴”的舉動,反而會給孩子心裡留下更多的疑惑。

同事最近和老婆離婚了,擔心孩子太傷心,一直隱瞞著孩子,每當孩子問“媽媽呢?”,他都用各種藉口來搪塞,“媽媽出差去了。”、“媽媽回老家了。”。


直到有一天,孩子說:“爸爸,你別騙我了,他們都說,你們離婚了,所以媽媽才不回來。”


突然被揭穿的同事不知如何應對,“你聽誰說的,小孩子家懂什麼,一天胡說八道。”


孩子不死心:“沒離婚,那媽媽到底什麼時候回來?”


面對孩子的追問,同事惱怒了,大喊著:“是,我們離婚了,你媽不要你了,再也不回來的。”


孩子崩潰大哭,同事也又傷心又內疚,本以為的善意隱瞞,卻讓孩子受到更大的傷害。


《獅子王》太真實嚇到孩子?家長們,是時候給孩子進行現實教育了

很多父母也都會採取類似的做法,哪怕感情破裂在孩子面前也會假裝恩愛,但孩子是極其敏感的,強烈的自我歸因意識甚至會將這些事情歸責於自己身上,與其讓孩子從別人口中得知真相,還不如早早告訴孩子“雖然我們離婚了,但爸爸媽媽依然很愛你。”

魯迅說:“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當父母刻意營造的美好世界突然崩塌在眼前,反而讓孩子更難以接受。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2-8歲是兒童道德和品格形成受外部影響和規範的最佳時期。沒有循循善誘的教導,孩子對善惡是混沌的,他們沒有是非榮辱觀念,更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憑空生出處事本領。

所以那些每天真真切切發生在身邊的事,儘管在我們看來或許是醜陋、不堪、負面、現實的,可它們卻是讓孩子知榮辱、明善惡、認知世界、強大自我的最好教材。

一味地矇蔽,並不是在保護孩子,而是毀掉了他們的精神免疫力,讓他們在面對現實時充滿脆弱和無力感。


《獅子王》太真實嚇到孩子?家長們,是時候給孩子進行現實教育了

03、幻想童話和麵對現實並不衝突

丹麥是著名的童話王國,也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國家,他們有著全世界最美好的童話故事,但對現實教育也從來沒有忽略。

丹麥有一所名為奧登斯(Odense)的動物園,常常會把死去的動物做公開解剖,駱駝、馬、長頸鹿等很多動物,而觀看公開解剖課的就有很多當地的孩子。

對於很多父母而言,這是不可思議的,死亡動物的屍體、解剖的場景,相比於動畫片中經過美化的場景,可以說是很殘酷很現實了,別說讓孩子現場觀看,就算只是形容只怕都無法出口。

動物園的生物學家形容當時的場景:“孩子們都被迷住了,有孩子把自己的小手跟獅子的爪子比較,不過,也有少數孩子退縮,孩子們靠近解剖桌,即使氣味濃烈,都無阻他們專注觀察整個過程。沒有人投訴,覺得難受的孩子會離場。”

對此,奧登斯動物園的解釋是:“丹麥人向來是務實的,不會把感性放在常識之上,現場參觀解剖過程是丹麥孩子

寶貴的生物課孩子們是好奇的,會提問,而不是害怕。反而是大人往往反應過激。”


《獅子王》太真實嚇到孩子?家長們,是時候給孩子進行現實教育了

現實的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並不是我們不讓孩子知道,它就不存在。我們之所以覺得真實、殘忍、難以接受,是因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

如果客觀平靜的看待這件事情,將對它的看法、感受真實的傳遞給孩子,這難道不正是教孩子看待世界的好機會嗎?孩子沒有看過這個世界的美醜善惡,又怎能更全面的認識世界呢?

我們成天把“為孩子好”掛在嘴上,卻通過營造假象糊弄、哄騙矇蔽著孩子的視聽,削弱著他們對世界的感知,或許他們真如我們所願變成天真、單純、善良的孩子,但面對現實時,他們卻更容易脆弱敏感、情緒失控、容易輕信他人、辨別是非能力弱,這真的是為他們好嗎?

現實教育不意味著故意營造恐懼讓孩子不安,但在面對真實事件時,我們可以從容、客觀地對待,不避諱不哄騙,認真教導孩子如何看待問題,讓孩子如實的感受世界的好壞。


《獅子王》太真實嚇到孩子?家長們,是時候給孩子進行現實教育了

童話是為了讓孩子對生活充滿熱愛和希望,教會孩子充滿善意的對待這個世界,但現實教育是為了讓孩子在瞭解了真實後懂得如何正確的愛這個世界,兩者並不衝突。

就像羅曼羅蘭所說的:真正的英雄主義是,在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依然能夠熱愛生活!

童話雖美好,但孩子終究是現實中的人,我們在給孩子講聖誕老人的故事,也別忘記了世界上本來沒有聖誕老人,所有禮物都是愛你的人給的。

現實教育,不光是孩子需要面對的教育,家長更需要正確對待。


《獅子王》太真實嚇到孩子?家長們,是時候給孩子進行現實教育了

如果你覺得本文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收藏,評論,或轉發、分享讓更多的朋友看到。如果有其他育兒問題,可以點擊關注呵呵媽,更多育兒知識持續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