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考生,填報京外高校,會吃虧嗎


一到高考季,北京有很多家長都在糾結中,到底報不報京外的高校?我也的確聽到很多來自京外世界一流大學的嘆息:北京的孩子不願意離開北京。這似乎成為了高考刻板印象:北京的考生不願意去外地讀大學。這個問題糾纏了北京很多年。

北京的考生,填報京外高校,會吃虧嗎


北京的考生,填報京外高校,會吃虧嗎


北京的考生,填報京外高校,會吃虧嗎


客觀而言,北京的考生少,這幾年都保持在6萬左右,在京高校多,大大小小有90多所,一些在京重點大學在京投放計劃相對多一些,北京考生有更多選擇的機會。

對於北京的家長而言,孩子在北京,心理踏實一些。北京資源相對集中,將來就業也有優勢。正因為如此,北京考生更喜歡北京地區的高校。我以前曾經接觸過不少考生,本科一批的6個志願全部選擇北京的高校。2019年,北京本科普通批次可以填報16個志願,一位考生只選擇了10個志願,全部是北京的高校。

這種現象由來已久,會導致高考錄取的分數線不規則現象。一些京外實力非常厲害的大學,在北京錄取分數線沒有在京一些實力稍弱的高校高。例如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高校明顯吃虧。

由於可選擇的高校多,所以造成北京考生不願去外地的印象。事實上,並非全部如此。

北京考生不願意去外地讀大學是分層次的。分數段越高的考生,不願選擇京外高校的現象越弱;分數段越低,可選擇的北京內高校多,不願選擇京外高校的現象越強。以2019年為例,在京投放招生計劃高校中,排名前20,其中有11所高校是京外高校。

2019年,我曾經接觸過一位考生,他的分數段和京外一些211大學匹配,選擇京內211高校有風險,但和京內幾所雙非高校分數段接近。最終,這位考生選擇了京外一所211高校作為第一志願,並被錄取。由此可見,北京考生在選擇高校時,存在很大一批考生優先選擇重點類大學和普通大學,而不是京內和京外。

對於大多數考生而言,高考志願填報是成人後非常重要的儀式,一個選擇有可能決定他們一生的命運。一般而言,會有很一部分考生把地域作為高考志願一個參考標準,即我們常說的,選省內高校還是省外高校。總體規律,一般省內高校投放計劃多,分數線相對低一些,省外高校投放該地的計劃少,分數相對高一些。也就是說,分數線越高,走出本省的可能性越大;北京恰恰相反,京外的高校分數線相對低,京內的高。這是由北京高等教育資源優勢和社會、文化、經濟優勢決定的。

每年高考季,我都聽到各種困惑,其中就有讓孩子填報外地高校還是北京的高校?

我個人認為,成人後,缺少了鄉愁,也算是人生一大遺憾吧。京外有很多高校專業實力是非常厲害的,選擇這樣的高校不會吃虧的。高考分數和高校實力匹配,是高考志願非常重要的原則,所謂區域並不重要。將來畢業後,並不影響回北京就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