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孤獨的人,享受孤獨,喜歡獨處,這是一種什麼心理狀態?

洛水河圖聚星河


答:首先要分清楚是因為性格內向而喜歡孤獨的,還是因為生活上經歷了太多,看透很多是是非非了才喜歡獨處,享受孤獨的。因為性格內向而喜歡孤獨的人,大部份都不是真正的在享受孤獨,他們只是不善於表達又害怕因不會說話,怕說錯話,得罪人所以寧願一個人待著!有一些人是因為經歷了太多,看清了很多身邊的是是非非,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最想要的是什麼,所以喜歡一個人獨處,獨處的他們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進步。。。。因為不斷地強大自己所以很享受這種孤獨。


劉開心138


“最後,我和一個很愛我,但我不愛的人走到了一起。”

“我好累啊,我沒那個心勁兒再去找我喜歡的人了,那種感覺太揪心了,我受不了了。”

這是最近我一個朋友深夜發給我的幾句話,看到之後,我感覺被什麼東西堵住了胸口,沉默半天,只有一聲嘆息。

他們為什麼不追女生了?他們為什麼不再像當初那樣可愛又愚蠢的對喜歡的人窮追不捨了?

很簡單,他們累了,他們追不起了。

情深不壽。

如果不是親眼見過一個個活生生的案例,我自己都不會相信,一個個看起來沉默寡言的男生內心的情緒能有多豐富。

你信不信,你洗一個澡,我這裡就能被折騰的不得安靜,雞飛狗跳?

“她怎麼不回我了啊?” “我是不是聊死了啊?” “你給我看看,是不是我這句話說的不對?” “我想起來了,我這幾天天天找她,她應該感覺到我喜歡她了!”

一群戲精。

其實他們也知道,他們也知道不是不明白你在忙別的事,他們也門兒清你們肯定對他有好感不然不可能天天都和他聊這麼久。

但是沒辦法,太喜歡一個人,就是容易戲精,你不回他消息的時候,他就是感覺你在和別人……咳咳你懂的。

而且這還算好的,好歹他能在群裡說自己的擔心,有其他人告訴他兄弟你這個正常,我當初追我女朋友也像你一樣;還有他的師兄弟幫他看聊天記錄告訴他放心問題不大;他信不過別人還有對應的導師給他開導調節。

大部分男生,你覺得他們找誰說去?找兄弟?你真是不懂男生——因為一個女生不回消息坐立不安的這種小情緒,他不能說,他一說別人都會用“你怎麼這麼沒出息”的眼神看他。

男生和女生不一樣,男生之間的交流傾向於解決問題,我們很少分享情緒,我們都習慣把情緒壓制住低頭解決問題。在你們坐立難安的臉紅心跳擠上閨蜜的床說悄悄話時,我告訴你我們男生一般都做什麼——

兩個大老爺們一人點一根菸,站著半天不說話,然後就沒然後了。

我們也是人,我們會因為受到心動帶來的焦慮不安的折磨,只不過我們似乎沒人可說。

愛是什麼感覺?——像是有了盔甲,又像是有了軟肋

而對於男生來說,更加具體的說法則是——他像是有了軟肋,又還要惦記著給另一個人打造出一身盔甲。

你懂了嗎?男生在真正喜歡一個人時,從小到大成長環境帶給他的影響不會讓他覺得他有了保護,反而會告訴他:你要像個樣子,你要站起來,你必須強大,你必須要去保護別人。

男孩有三次會成長為男人,第一次是他看到父母的白髮,第二次是他遇到心愛的人,第二次是成為父親——那種突如其來的責任感,能讓他真正的成長。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男生會在戀愛後陷入高度的焦慮——你別笑話他們,認真戀愛的男生,真的是談個戀愛就想著娶了你。

“娶了你”這句話,女生聽到的是一日三餐,是早上醒來的早安吻,是在廚房裡他在背後摟著你一起準備晚餐。

你知道一群糙老爺們想的都是啥玩意兒嗎:戶口怎麼落戶?房子怎麼買?要不要買車?你爸媽會不會看不上他?

你說說,這群人俗不俗,這群大老粗!一點都不浪漫,一點都沒情調。

對不起,說句難聽的——我們男生見過太多風花雪月結果死於見家長的案例了,我們不得不警覺起來。

你說你不在乎,你爸媽也覺得你幸福最重要,你願意和他一起奮鬥,你不在乎吃苦的。

我用一個網易雲音樂下的評論,告訴你男生的真實想法吧:

“她不懂事,我得懂。”

我認識的一個小朋友,一個大三的學生,靠著自己之前實習的一些資源再加上自媒體的紅利,在大學時在一年時間內從還要家裡的生活費做到月收入過萬。一次吃飯時,我說你的成長速度好快,感覺你精力充沛。

他問我知道為什麼嗎?然後他給我講了一個故事:

“當時我沒什麼錢,有一次我和我當時的女朋友路過一家餐廳,我女朋友拉住我的袖口,說我們去吃那一家好不好。”

“那家餐廳收費挺貴的,但是她的要求一點都不過分,因為我們在一起後都是她花錢出大頭,我們紀念日都沒吃過什麼正兒八經的飯,這家餐廳她唸叨很久了。”

“但是當時一點餐我傻了,我發現真的好貴。”

“當時她特別喜歡喝一個飲料,是玻璃瓶裝的,在那家飯店要賣三倍的價錢,我問她能不能我去外邊買給她,她說好。”

“我在外邊買完之後,人家給我開了瓶蓋,我一路端著過去,那家餐廳不讓外帶飲料,我是揣進袖子給她捎進去的。”

“當我放下飲料時,我發現,她在哭”

“當時我就發誓,我將來一定要有錢,不管怎麼樣我都一定要有錢,我要以後我喜歡的人想要什麼我都再也不會這麼窘迫。”

當一個男生髮現,即使他盡力了,即使他真的想把所有最好的東西給你,即使他經歷了那些焦慮,那些努力,發現他還是讓你吃了苦,還是讓你受了委屈,那種感覺,什麼文字都形容不了。

我只能告訴你,那種感覺,他能記一輩子,能讓他每天都睡不好覺,能讓他做出點成績就滿世界吵吵,瘋子一樣的炫耀——

其實,那是過去那個的他,聲嘶力竭的在向早就不在身邊的人吶喊:你看啊!你看啊!你別走好不好!

男生為什麼不追喜歡的女生了?

因為追不起了。

因為真的撐不住了。

你覺得看完這些,就已經明白了男生確實不容易嗎?

真實的情況,比這些殘酷多了,哪有那麼多歲月靜好?

我就只說一點:上文中的那些打擊,那些苦惱,僅僅還是來自他的自我施壓。

而來自外界,來自他人,甚至來自愛人的打擊,造成對他們的催毀,我都不忍心去說了。

情深不壽,他們體驗過那種感覺了,他們害怕同樣的事情重演——他們卸下了盔甲,露出了內心柔軟的一面,卻被狠狠地插了一刀。

他們也想哭,也想找人傾訴,也想崩潰——但是周圍的環境不會允許一個男人因為兒女情長落淚,他們只能咬著牙把自己的血淚忍住。

其實哪有那麼多“士之耽兮,猶可說也”

感情中一旦投入,每個人都會傾注大量的心血

只不過差別是女生尚且可以宣洩,而大部分男生也是壓制

所以當一個女生和我嚶嚶嚶半天說她再也不相信愛情了我權當耳旁風

但是一個男生要是來一句我再也不追我喜歡的人了,我真當真——這群人可實在呢,他們一旦這麼說,就是真的撐不住了

喜歡孤獨的人,真累了


美雯章子


年輕時曾喜歡熱鬧,友人聚一起談天說地,評古論今,更喜歡去KTV瘋狂一把,享受嗨歌的瘋狂。歲月苒苒,年華不再,友人也聚,我竟有了想逃離的感覺。

非常喜歡獨處的時光,喜歡欣賞早起的晨光,矗立於陽臺,遠觀初生的太陽與雲海相接的美妙。上午,一桌、一椅、一茶、一書,享受自然陽光浴的健康。下午一鏟,一耙,鬆鬆土,挪挪盆,感受與花草相語的舒暢。

原來喜歡糾集人來我家吃飯,打牌,喧鬧一片。而今就願這樣淡淡地品茶,慢慢地讀書,細細地寫篇文章,用環境的靜謐表達我的心寧。有時聽聽音樂,喜歡聽老歌,似泣如述的旋律縈繞我的身邊,閉上眼,往事如煙,品味內心孤獨的吟唱。喜歡這種感覺,沒有人打擾,只有自己和自己的心靈對話。用淡泊的眼睛品鑑來去的友人,用獨有的平靜看清孤獨的人生。

孤獨不是自閉,只是心裡太過清澈,拋去無盡的光華,只是一屆凡人。人生有限,只有孤獨的人才有超凡的品格,看清自己,看清別人,看清社會,看清世界。金錢、名譽、外物都是虛物,只有那份心靈的沉澱,才是清淨的佛禪之路。





涵北意像


平時總是獨來獨往的人。

大致有幾種:天生性格內向的人、經歷足夠多突然看淡了的人、喜歡思考獨處喜歡享受孤獨的人。

性格內向的人,並不是真的想獨來獨往,而是不知道如何融入人群中。

性格敏感,興趣和愛好和周圍的人格格不入

不會說話,一說話就卡殼,嘴巴比較笨,害怕被嘲笑,過於在意別人的眼光,性格過於敏感,總覺得自己的一舉一動會被人看在眼裡,總擔心自己做得不好,擔心引來嘲笑和不滿意。

性格內向,有些是天生的,有些是因為小的時候,家庭教育不當導致的。

小孩子的可塑性很強,如果在小的時候引導不正確,就很容易讓本來活波的小孩變成了性格孤僻的。

父母在小的時候,如何教育引導是特別重要的。

天生的內向,是很難改變。

但是,如果是後天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不當導致的,那對於孩子是不公平的。

本來他可以活得活波些、開朗些,最後生生的被不當的教育引導,性格和本性格格不入,會讓孩子活得很壓抑,對孩子的未來產生不良的影響。

天生性格內向的人,即使是獨來獨往,也是發自內心,並且感覺到快樂。如果勉強去改變,反而會讓他活得壓抑。

而不是天生性格內向,被後天因素影響到,導致性格變得孤僻的,這和他的天生本性相悖,他因為某個心理陰影,選擇了獨來獨往,他的被迫改變,就會讓他感覺到生活很壓抑。

如何不干預孩子的天生性格,是很重要的。

而我們常常喜歡去幹預孩子的性格。

孩子天生內向,我們總是想辦法逼他改變,這反而讓他更加的內向了,而且會變得越來越自卑。

他性格內向,你總是教訓他,強行讓他改變,讓他去做他不喜歡的事情,他就會活得越來越壓抑,會變得越來越自卑。

而性格本來不是內向的,我們又總是去幹預,覺得他太調皮了,於是總去限制他,總要他變得如何的乖,他的天性就慢慢的被壓制了,最後就往另一個極端方向發展,變得喜歡獨來獨往了。

過多的干預一個人的天然性格,往往結果都是不好的。

一個人如果是經過了足夠多後,就變得獨來獨往了。

那大都是因為他看淡了,他已經看清了周圍的很多的人和事情。

他經過了低谷,也看多了世間繁華,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等等,他都經歷過了,經歷多了,就會開始看淡了外在的人或事。

他知道,只有自己才是最可靠的。

獨處的時候,他才能夠找到自我。他的眼光開始注重內在,他想給予心靈自由的空間,不再去做無用的應酬,不再勉強自己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其實,真正活得明白的人,才能夠坦然的獨來獨往,並且享受期中的樂趣。

獨來獨往的人,看似很孤獨,但是他們的內心比誰都強大,他們有自己堅守的世界,一點都不感覺到寂寞。

他們活得明白,知道誰才是真正的朋友,誰只是虛情假意。

他懂得誰需要珍惜,也懂得那些關係是無所謂的,他能夠拿得起放得下。

善於思考、喜歡安靜的人,大都是喜歡獨來獨往,也喜歡享受孤獨的時光。

他們不喜歡喧鬧的世界,他們享受一個人的世界,不希望自己的計劃和生活被打擾到。

他們也不習慣強顏歡笑、不喜歡和關係陌生的人尷聊。

善於思考,喜歡獨來獨往的人,內心足夠的豐富,他不需要在群頭中找存在感,也不想改變自己去強融一個無意義的群體。

懂得享受孤獨的人,往往都是比較厲害的人。

他們的表面看起來很孤獨,其實他們的內心比誰都豐富。



清雨霓裳D


孤獨是態度,獨處是方式,相信絕大多數人,不是從始至終就只有這一種太度和方式吧。否則那是自閉,是抑鬱。是病,得治。

我就比較欣賞孤獨,欣賞別人的孤獨,享受自己的孤獨。欣賞和享受的意思是,對我而言孤獨是輕鬆的,是自我的,是一種心境,不是身邊沒人,孤家寡人的意思。尤其是在下班後,回到家裡,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或者,深夜,打開頭條,專注地回答問題,愜意,心靜,舒適。沒有人打擾,也不去想那些煩心事。

我還發現,我自己是經常主動孤獨,偶爾也會被動。比如看了場觸動心靈的電影;或者,讀了一篇感同身受的文字,會被電影情節或文字意境拽入孤獨,像是夢幻,又像是回憶,一個人神遊。也很舒服。不知道朋友們有無同感。

至於獨處,是一種方式,每個人都會經歷,但不是長久,也許當下,獨處是一種需求,有時也是為了躲避。喜歡獨處,也只是一時想安靜時才會選擇的方式。不一定是負面。

每個人都具有各自的社會屬性,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都有個自的身份,基本做不到離群索居。

我喜歡孤獨,就像偶爾酒吧中獨自小酌,就算身邊人聲鼎沸,烏七八糟,依然可以沉浸在屬於自己孤獨中。

孤獨不是我的性格,也不是我的愛好,是屬於我的神秘花園。[呲牙]


石門獨行俠


喜歡孤獨的人首先應該是一個性格比較內向的人。而內向的人一般喜歡反思反省從自身尋找力量。而在一處安靜的獨處也是他們汲取力量的時候。現代的人生活壓力都非常大,有的人和朋友唱歌喝酒聊天來宣洩壓力,有的人則喜歡安靜的待在一隅讀讀書,看看喜歡的影視作品,從中受到啟發或者是讓頭腦放空一下。

其實大多數人都屬於群居動物,有家人的陪伴,有孩子的依賴才是一個完整的幸福的畫面。只不過現在這樣的情況也變得非常的難得,很多年輕人一畢業就背井離鄉去大城市工作,身邊的人除了同事幾乎沒有其他人,同學朋友也分落在不同的地方。可以說這是一種被動的孤獨吧。

但是總有人會突破重重阻礙,在孤獨中不斷的提升自己,修煉自己。隨著閱歷的不斷增加,對人的理解也會越來越透徹。而如果身邊沒有真正懂得自己的人難免會孤獨。我認為那些喜歡獨處的人也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在其他地方在尋找可以和自己產生共鳴的人。

前段時間把金庸的《笑傲江湖》看了一遍,裡面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魔教的曲洋和正派的劉正風。兩個人因為音樂而成為了真正的知己。因為這樣的友誼不能被外界所認可,所以劉正風選擇金盆洗手退出江湖。對於在某種境界已經做到出神入化的人來說,孤獨是難免的。“曲高和寡”這個詞不是沒有道理的。這種孤獨是一種無解的難題,不過知音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而有一些喜歡獨處的人也許不是真正的喜歡獨處,性格內向從小缺少和別人建立友誼相處的經驗或者是受到了很深的傷害也可能會讓他過度的封閉自己。這樣的孤獨是消極的,應該儘快的找到自己的優勢,加入到社交中去。否則情緒難以排解,就容易患上心理疾病。


電影人物誌


這種人說的就是我哦,性格大大咧咧,但是內心敏感多疑,沒有安全感,喜歡安靜,不喜歡嘈雜的聲音,經常自己胡思亂想,想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神經質一樣,有時候也喜歡安靜的待著,想想自己的人生,這樣的人警惕心特別強,不容易相信別人,誰也不能輕易走進他們的心裡,愛恨分明,高興不高興都掛在臉上,對朋友特別好,重義氣,如果她相不中的男人那基本沒戲,眼光還特別挑哦,不過心直口快,沒有心機這樣的人挺好的適合做朋友哦



匆匆路過的你


偶爾的獨處可以,沒有人喜歡孤獨。人是社會性動物,無論工作生活都需要多人配合、協調,更不要說心理上需要溝通,情感上需要傾訴。

一個人處於孤獨的狀態不是出自他(她)的本心,是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陪伴者。許多的鰥寡孤獨者愛養寵物,就是因為在沒有合適的陪伴者的情況下的無奈之舉,寵物貓狗就是傾訴的對象,是心靈情感的無處安放之下的寄託。



梧桐花開有鳳歸來


喜歡獨處的不僅僅是你

還有千千萬萬人

獨處很罕見嗎?並不。

數據顯示,美國有超過3100萬人選擇獨自一個人生活。美國社會心理學家 Bella DePaulo是現實中的獨處者典範。Bella 年過半百,她不僅獨身,還長期研究孤獨、獨處和獨身主義。在她看來,選擇孤獨與獨處從來就不是一件羞恥的事情。

與想象相反,Bella 並不內向。她喜歡社交,喜歡拜訪朋友,喜歡娛樂。但在幾十年的生活中,她一直都是一個人,並始終以自己的獨處方式而驕傲。

“我從不會在獨處中感到孤獨。我享受一個人的時刻。回想那些令我真正覺得無趣的時刻,反而是和別人在一起的時刻。”

現代人的一個普遍的感觸是,人越長大越孤獨。而與之伴隨的另一個有趣現象是,人似乎越長大也越喜歡獨處。

為什麼?也許是因為,我們渴望擁有自己的空間,但空間卻越來越小。

審視當下,工作與生活開始頻繁要求我們在公眾場合拋頭露面;日益發達的科技開始侵佔個人空間,微信、朋友圈開始銷蝕工作與生活的界限。

在最重要的人際交流上,我們常常發現自己置身於不生不熟的人群中,為了某些目的而進行淺層的交流。舊時的朋友們也都各自忙碌,我們通過電波互相安慰著取暖,有時候也發現隨著年齡和經歷的改變,可共享的話題越來越少。

再後來,可能就會選擇獨處了。我們開始在自己的空間裡“修煉”自己,一個人讀書聽音樂,一個人外出旅行看電影。一個人給自己充電,一個人解決自己的問題。

愛因斯坦曾說過:年輕時,我過著痛苦的獨處生活。但當我成熟後,我發現獨處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的確,同外界所描繪“孤單寂寞冷”相反,當我們在自己與外部世界之間畫了一條明確的分界線,實現獨處並享受一個人的孤獨時——我們反而覺得,生活變得更好了。

如果你有這樣的感覺,別害怕,你並不是少數人。

2013年,一項針對美國人飲食習慣的報告表明,在60%的情況下,人們選擇單獨吃早餐,單獨吃午餐的概率是55%。2000年的一項研究也表明,比起80年代,美國的夫妻越來越少地呆在一起吃飯了。在日本,越來越多的餐廳開始提供一個人的就餐座位。

也許你會說,是現代社會的忙碌節奏讓很多人無暇與別人結伴進餐。但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主動重視獨處的重要性。即使不是單身,他們也愈發地渴望個人的獨處空間。在一項針對美國成年人的問卷調查中,85%的人認為,實現完全的獨處是一件重要的事情,這其中又有55%的人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相比之下,僅9%的人認為獨處不重要。

“人生就該像自己辛苦賺錢買來的公寓,我的城堡我做主,外人禁止隨意入內。”這是獨處者的人生格言。

為什麼選擇獨處?

因為獨處能帶來自由與啟迪

無論是獨處還是獨身,“擁有自己的獨處空間”,“選擇自己想要的獨身方式”——正在變成一種潮流,成為一種值得大聲吶喊出來的驕傲選擇。

而支撐這種驕傲的,不僅是獨處者自己的價值觀,其背後也有著獨處所能帶來的好處。

1988年,美國著名的精神分析家Anthony Storr在著作《孤獨:自我的迴歸》中寫道:很多人都在強調關係,強調聯結,是的,這很重要。但很多時候,人類最深刻、最基本的精神體驗,都是發生在內部的,是需要藉助孤獨與獨處的。

的確,人們對於“孤獨”、“一個人”、“獨處”這些事情在有著太多的誤解。在常識中,獨自一人是羞恥的,很多人都會這樣想:啊,你好可憐,你孤獨一人,你沒有陪。你的人生真失敗啊。

但實際上,這是一種常見的,假性的獨處,其本質是寂寞。由於內因或外因的關係,你被群體拋棄,被人群隔離,從而被動或主動地喪失了與別人的聯結,成為一座孤島。

真正的獨處,則是一種積極的體驗,是享受一個人的狀態,是一種主動選擇的孤獨。在這種情境下,你可以一個人靜靜地待著,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處理自己的情緒,解決自己的問題。

獨處可以帶來多種積極內涵。這其中,自由與啟迪是獨處能帶來的最大意義。

自由:這是獨處帶來的最大意義之一。在這種自由下,你可以從日常的繁瑣中抽身而出,尋找到內在的平和。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而不用顧忌任何社交規則與禮節。最重要的是,你可以完全地放鬆自己,睡覺,徒步旅行,給自己充充電,再更好的重返現實生活。

啟迪:獨處是一個自我啟迪的過程。你可以在其中進行更多的自我發現與探索,豐富並拓展自己的視野。你還可以從獨處中收穫一些創造性,進而直接解決手頭上的問題。對更多的人而言,獨處提供的是情緒上的啟迪功能。一個人待著的時候,能更好地整理情緒,實現自己覺察與反思。就像我們常常說的:讓我一個人靜靜。

Anthony Storr《孤獨:自我的迴歸》大概是近30年裡最重要,也是影響最深遠的關於“孤獨”的著作。在強調關係、婚姻、親密與聯結的現代社會文化中,崇尚孤獨顯得獨樹一幟。但隨著社會進程的發展,它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甚至在30多年後,美國人James Averill和Louise Sundararajan專門編輯了一本手冊,叫做《獨處指南》。這是一本學術書籍,在美國亞馬遜上的售價摺合人民幣1000多元。瞧,獨處是一件多麼昂貴、有價值的事情!(此處僅是開玩笑,實際情況是,美國的學術書籍都很貴~)

獨自一人的願望很美好

現實卻很殘酷

在中國,我們並沒有找到太多關於獨處的研究數據。但僅以經驗來看,獨處是一個在小眾群體中備受推崇,在媒體上被髮聲吶喊,但在現實中依舊會受到不友好對待的生活方式。

在簡單心理那篇《我只是更喜歡獨自一人|那些孤單但不孤獨的人的10個特徵》下面的留言中,點贊數高居第二的答案是:“可是現在社會對獨身人士比對同性戀人士還苛刻,什麼時候能理解喜歡獨自一人的我們?”

週末了,一個人出去旅遊或看電影,或被讚揚夠文藝(但文藝在這裡是一個貶義詞,帶著些許的揶揄),或被說成是可憐的單身狗,快找一個人陪著吧。但當我們選擇呆在家裡時,又會被形容是不懂生活的宅男宅女。

對那些選擇獨身的人而言,情況會更糟糕一些。社會規範與文化會不停地督促你選擇婚姻,進入家庭組織中。男性久而不婚時,會被指責為沒有責任感,不懂家庭的美好之處。女性久而不婚,會招致一些更惡劣的謾罵與詆譭。

對於喜歡獨處的人而言,最大的危險就是恐懼。這種恐懼常常混雜著來自別人的嘲諷與評判,以及壓力之下產生的自我懷疑與動搖:這樣真的好嗎?我是不是應該換一種生活方式?

撰寫了《如何獨處》一書的Sara Maitland指出,為了逃避因獨處而產生的恐懼,人們一般會做出兩種防禦行為:第一種行為是詆譭那些崇尚獨處的人,視他們為瘋子,自私自利。另一種行為則是無限地拓展自己的社交渠道,尤其是在當下社交網絡便利氾濫的情況下,希望借這種方式讓自己不再孤獨。

但是,苛刻一點地說,那些無法處理獨處時與自己的關係的人,真的能在生活中處理好和別人的關係嗎?

而很多人格完整,交流起來給人如沐春風之感的人,幾乎都能在獨處和社交之交切換自如。這類人一般也是更愛獨處的,因為他們需要獨處的時間來完善自己。

所以,下次再有人攻擊你的獨處行為時,請保持鎮定自若,不要懷疑。

請驕傲地告訴自己,我是一個享受孤獨,懂得覺察與自省的獨處者。

我的生活,我的方式,都由我做主。





親淡


謝謝這麼優秀的問題!

看了你的問題,我第一時間想到了一個人,她是陳果。她說:“狂歡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孤獨不求外物,反求諸己。”

是啊,從早上睜開眼睛開始,我們開始了我們忙碌的一天,和人打交道、工作、學習、生活,忙忙碌碌。在家裡,你會和伴侶、孩子、父母、兄弟姐妹溝通、生活。在職場,你會和同事、老闆相處、共事。在閒暇或者難受時,你會找朋友、夥伴的陪伴聊天。我們瞭解周遭人的脾氣性格,唯獨缺少了我們自己。

從生到死,能夠真正真正陪伴你到最後的只有你,是你自己,除你之外沒有人時時刻刻陪著你。造物者這樣的設計,就是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我們註定是會孤獨的。

只有你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你才會安靜下來,你才會不和除自己以外的人打交道,開始和自己打交道。孤獨的時候,你開始了自己我反思、自我認識、自我精神上的自娛自樂。

人生本質上是一個人孤獨的成長。無論你願不願意,人的一生,從生到死,每天都是一點一點的成長,沒人可以幫你成長,替你成長,只有你自己。

這樣看來孤獨真的是一個高級美麗的褒義詞,它真的很美好。願每個人都學會享受孤獨,享受獨自一人的狂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