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有座古城,曾兩度被定為首都,如今落魄為小縣城,默默無聞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出現過不少能人志士,他們在亂世之中憑藉自己的能力改變時局,但斗轉星移,多數人還是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在人世間,時間就是最可怕的東西,就算是繁榮的千年古城都有可能沒落到寂寂無名,甚至消失得無影無蹤。在河北就有一座古城,曾經兩度被定為首都,在歲月的洗禮中,如今成為了一座小縣城,與曾經的輝煌對比起來,盡顯滄桑,她就是大名府。


河北有座古城,曾兩度被定為首都,如今落魄為小縣城,默默無聞


也許對於許多人來說,大名府好似未曾聽聞,但她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至關重要,《水滸傳》曾描述其“千員猛將統層城,百萬黎民居上國”,詩人李白曾為其寫道:“魏都接燕趙,美女誇芙蓉。淇水流碧玉,舟車日奔衝”。大名府也曾是河朔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對於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騷擾有著非常重要的軍事作用。

早在春秋時期,大名府就非常出名,那時大名府就是著名的五鹿城,春秋末年,魏武侯在此設置陪都,晉國滅魏之後,此地又稱為“魏”,魏州、魏郡都是她的名字。隋朝時期,隋煬帝開大運河,魏州碼頭三處、渡口八個,隨後藉著水利交通之便,得到迅速地發展,就連隋煬帝都遊船到此。


河北有座古城,曾兩度被定為首都,如今落魄為小縣城,默默無聞


唐朝時期,魏州已經成為黃河以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取代了邯鄲等重鎮的地位,到了晚唐時期,大名府規模已經發展到了100多平方公里,成為實至名歸的超級大城市。

到了北宋時期,大名府就更加很重要了,北京大名府和東京開封府、南京應天府,並稱三大都,由於燕雲十六州已落入契丹之手,中原完全暴露在契丹的進攻範圍之下,在宰相呂夷簡的建議下,宋仁宗在大名府建都,屯以重兵,以防契丹入侵,從而令契丹取消了南侵的念頭。


河北有座古城,曾兩度被定為首都,如今落魄為小縣城,默默無聞


那麼既然大名城如此重要,為何在元明之後,就開始逐漸衰落呢?

明朝時期,政治中心北移,河北北部的北平作為首都,得到空前的發展,對北方遊牧的防禦邊界也大幅度北移,大名府的作用開始減弱,大名府失去了統治者政治上的有力支撐,衰弱已是時間問題。


河北有座古城,曾兩度被定為首都,如今落魄為小縣城,默默無聞


對大名府最致命的打擊則是天災,大名府處於漳、衛兩河之間,常受到水患困惱,水患使得人口大量流失,加速了大名府的衰落。公元1401年,黃河氾濫,一場大洪水直接淹沒了大名府,千年古城受到致命打擊,如今剩餘的大名縣成為邯鄲地區一個小縣城,盡顯滄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