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怎麼了?為什麼隋唐兩朝五代人拼盡全力一定要滅了他?

kurenai


高句麗並不是朝鮮,它和現在的韓國更沒有什麼關係



朝鮮半島的歷史與中華比起來其實不長,其最早可以追溯的王朝應該是周朝時期前商貴族建立的箕子朝鮮,而高句麗也是中國古代的地方政權,而現在的韓國來自於朱元璋冊封的李氏朝鮮,這只是600年前的事情。

隋唐時期,高句麗國力強盛,與中原王朝一起分享東北部落的朝貢。

而隋煬帝對高句麗動武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高句麗聯合朝鮮半島其它力量正在不斷對隋唐挑起戰亂,想獨霸整個東亞,高句麗人還在邊境構築了大量軍事堡壘,進可攻退可守,對於華北地區具有極大的威脅。所以隋唐在高句麗勢力還沒有強大之前,要不遺餘力消滅高句麗。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高句麗是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割據政權,在西漢時期高句麗還是隸屬於漢玄菟郡高句麗縣的一個部族,高句麗由傳說中的朱蒙建立政權後就有了王的稱號,但這個王,在早期與隨時面臨罷免,甚至被殺的扶余人的王類似,不是真正的國家君主。

漢朝廷承認高句麗國,並委任高句麗縣管理高句麗國行政,也證明高句麗政權作為中國地方政權而存在,是中國漢朝在東北地區的基層行政組織,後來在朝鮮半島崛起的新羅冒充高句麗的後代,其實二者是沒有關係的。

公元12年,高句麗國趁著漢朝內亂髮動叛亂,王莽始建國四年高句麗被征服,王莽下令高句麗更名為下句麗,高句麗王被貶為下句麗侯,高句麗縣也改為下句麗縣,這也證明了當時的漢朝中央政權對高句麗的行政管轄是說一不二的。

到了光武帝劉秀,為了偃武修文恢復高句麗王的封號,這進一步證明漢朝中央政府對高句麗的實際管轄。此時的高句麗王自稱大武神王,經過與漢王朝的長期對抗,逐漸認識到漢王朝的天威難犯,於是做出了歷史性的決定,把高句麗的勢力向朝鮮半島擴張。

高句麗從此就開始儘量迴避和中原王朝的正面衝突,在朝鮮半島發展自己的勢力,但是這個高句麗還是臣服於漢朝的,高句麗的國王更替都是要接受中原王朝的冊封,才能合法的進行統治。

高句麗和新羅、百濟三個政權互相攻伐,出現了朝鮮半島的三國時代,到了公元6世紀,新羅聯合百濟打敗了高句麗,接著新羅又出兵打敗了百濟,新羅佔據了漢江流域,可以和中原王朝直接對話了。隋朝建立以後,高句麗竟然主動進攻遼西,挑起了和隋朝的戰爭。

隋朝當時國內剛剛平定,還有一些小規模的戰爭,但是依然派出軍隊打擊高句麗,612年隋朝的百萬大軍進攻高句麗,但是由於指揮不當,大軍遭受失敗,613年,隋煬帝御駕親征,由於楊玄感叛變未能成行。614年,隋煬帝再次御駕親征,還是未能平定高句麗。618年隋朝滅亡。

唐朝貞觀十七年,新羅的使者到大唐長安,向李世民報告朝鮮半島的情況,說高句麗與百濟聯合準備切斷新羅和大唐的通道,百濟還攻下了高句麗的40多座城市。唐太宗立即遣使前往高句麗,要求停止戰爭,遭到高句麗的莫離支淵蓋蘇文的拒絕。

淵蓋蘇文是高句麗的新任宰相,是個軍事獨裁者,大唐面對這樣的形勢必須要做出自己的反應,此時的大唐已經征服了東突厥,四海之內威無不加。如果任由高句麗肆無忌憚的在朝鮮半島稱王稱霸,必然會導致朝鮮半島的局勢進一步惡化,很有可能危及大唐王朝的安全。

到那時還得和高句麗兵戎相見,與其那樣不如及早下手,把危險消滅在萌芽狀態,於是貞觀十八年十一月,詔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太子詹事、左衛率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水陸大軍分道進擊高句麗。

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軍從洛陽出發,御駕親征。雖然大有斬獲,但是沒有平定高句麗。於是九月班師回國。唐太宗和群臣商議,決定採取襲擾的辦法打擊高句麗,干擾它的農業生產,幾年之後必然自亂。

從647年到668 年大唐王朝不斷髮動對高句麗的進攻,終於在668年九月十二日攻克平壤,徹底平定了高句麗。這次戰爭充分顯示了大唐王朝對周邊叛亂政權的控制能力,展示了大唐的國威軍威,為朝鮮半島的和平穩定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小小嬴政


隋煬帝楊廣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弒父篡位,大肆殺戮對自己有威脅的兄弟子侄。隋朝三次遠征高句麗,三次遠征盡皆慘敗,期間財務赤字,民不聊生,搞得國人很是不開心,所以群起而攻之。唐高宗為什麼滅高麗,因為那是他爹唐太宗讓打的。

高句麗,史書中記作“高句驪”,簡稱“句麗”或“句驪”,是公元前1世紀至7世紀時期生活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古代民族。公元5世紀後,高句麗被普遍簡稱為“高麗”。

唐初,突厥基本被消滅了,四海八荒基本屈服在唐太宗李世明的麾下,但是高句麗當時的在李世民眼裡可是眼中釘,隨時危及大唐的國家安全。他決定要跟隨隋煬帝,狠狠地收拾一下高句麗,“為中國報子弟之仇”。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朝鮮半島東南部的新羅,派遣使者到長安,狀告位居半島西南的鄰居百濟,非法攻佔了它們四十餘座城池,同時提醒唐太宗,稱百濟密謀與高句麗聯手,企圖斷絕唐朝的海上通道。唐太宗李世民先禮後兵,他派人前往高句麗,勸說其停止侵略新羅的戰事,結果,竟然遭到高句麗當權者的一口回絕。太宗震怒了,當下決定,發兵東征高句麗。

公元641年,太宗派遣職方郎中陳大德出使高麗。貞觀十五年(六四一)八月,陳大德從高麗回來後,對太宗詳談他在高麗時看到的城邑情況。太宗說高麗本來是漢武帝所置的四郡,如果水陸並進,攻取高麗不難,只是因為山東的州縣疲憊而作罷。此時太宗已有攻取高麗之志。隨後,高麗發生了一場軍事政變,高句麗東部大人淵蓋蘇文殺死了高句麗王和一百多大臣,立高句麗王的侄子為王。公元644年,唐太宗御駕親征高句麗,率步騎六萬人以及蘭、河二州投降的胡族兵馬進逼遼東。貞觀十九年,唐軍因軍糧將盡,太宗被迫下詔回朝,唐太宗徵高句麗之戰至此結束。

唐軍在這次東征中,共攻拔高句麗10座城池,遷徙遼、蓋、巖三州戶口7萬人入山海關內。前後殺敵4萬,降其兵士十萬人,又獲牛馬各五萬以及大量的糧食。唐軍自身損失近兩千,戰馬死者十之七八。唐軍獲得的戰果都是戰役、戰術層面的,但在戰略層面毫無疑問是失敗的。

其實對於征討高句麗對隋唐弊大於利不僅勞民傷財,還會導致國內吃緊。其實隋唐不滅高句麗的話,契丹與女真就不會這麼輕易的崛起,畢竟高句麗對東北地區的民族、地理狀況遠比中原王朝瞭解,他們肯定可以在契丹跟女真崛起前就將他們掐死腹中,即使不能,高句麗對這些遊牧民族的抵抗力也遠比棒子強吧。


酒騎風


答:關於高句麗,以前我寫過N多文章,已經重複過N多次:高句麗並不是現在的韓國人的祖宗,而是中國古代東北少數民族在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所建立的一箇中國地方政權!

而由於韓國人宣傳的力度太過強大,很多人一看到“高句麗”這三個字,都會不由自主地把它與韓國人聯繫在一起,根深蒂固地認為:高句麗就是現在的韓國人的祖宗。

不得不感慨,韓國人的自我催眠能力真強,當然,其對外催眠的能力更強。

所以,回答這個問題,我不得不再一次強調:高句麗並不是現在的韓國人的祖宗,而是中國古代東北少數民族在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所建立的一箇中國地方政權!

韓國人為什麼要認高句麗為祖宗呢?

三個原因。

一、中國人建立的高句麗曾經“闊”過,東臨日本海,南控漢江流域,西北跨遼水,北部達輝發河,實在太“闊”了。

試想,誰不想擁有有一個曾經“闊”過的祖宗呢?

就連腦袋缺根弦的阿Q先生,明知趙太爺、趙秀才不許自己姓趙,心底裡也堅持要姓趙,就因為趙氏祖宗曾經“闊”過。

二、曾經“闊”過的高句麗的領土疆域包含有朝鮮半島的大部分。而現在的韓國人也生活在朝鮮半島上,地緣上扯得上關係。

只不過,高句麗在朝鮮半島上佔據的土地以北部為主,真正的韓國人祖先被擠壓到朝鮮半島南部邊緣仰高句麗鼻息以生存,二者並無血緣關係。

三、韓國人亂認祖宗還有一種陰險打算:以收回高句麗“故土”為由,覬覦中國東北領土。

說了這麼多,似乎是題外話。

其實不是。

釐清了以上情況,才能明白理解隋唐打高句麗的實質:這是中原王朝的大統一戰爭,而不是侵略戰爭。

再強調一句,高句麗的統治中心和主要領土都在遼東半島,即中國東北,朝鮮半島只是它主要領土之外的一部分。

作為大一統王朝,隋唐則必須把遼東半島納入管理體系之內。

當然,也包括朝鮮半島北部。

因為,在漢武帝時代,朝鮮半島北部也是大漢王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漢政府曾在其上建立了四個郡。

一句話,隋唐攻滅高句麗,不過是要恢復漢代舊疆。

話說回來,隋唐如果不攻高句麗,而任由其自由發展,則其必將成為國家的重大威脅。

不妨用歷史的眼光看看,隋唐撲滅高句麗後,已經迫令大批居民內遷,而後來在遼東半島上出現的大金政權,一不留神,就平遼滅宋,統治中原百餘年;再後來出現的大清政權,更是發育迅速,一下子就統治了全中國。

隋唐君臣都清醒地認識到:高句麗的存在,對隋唐政權威脅太大了。

所以,隋唐兩朝才會不餘遺力地攻打高句麗,以徹底地清除掉這一隱患。


覃仕勇說史


主要原因有兩個。

第一是為了收復失地。

高句麗是一個古扶余人建立的國家,最初只是西漢的一個縣。漢武帝元封四年 (公元前107年), 漢朝“滅朝鮮、置玄冤郡,以高勾麗為縣以屬之”。

由於西漢末年的動亂,鬆弛了對東北邊境的控制,高句麗獨立並乘機擴張勢力。在東漢初年,高句麗不斷與東漢發生衝突。東漢末年動亂,高句麗被控制遼東的公孫氏政權擊敗。曹魏滅公孫氏時,領軍的司馬懿對遼東當地漢人大肆殺戮,導致了遼東漢人本土勢力的衰弱,為高句麗向遼東擴張創造了條件。

雖然此後曹魏曾擊敗高句麗並摧毀其都城,但是隨著中原地區陷入五胡十六國的動亂,高句麗得以向朝鮮半島和遼東擴張。漢朝-西晉時期設立在朝鮮半島北部和遼東半島的帶方郡、樂浪郡、遼東郡等先後落入高句麗手中。

由於高句麗是從西漢的一個縣獨立而來,其主要領土是原先漢朝和魏晉的郡縣,因此,在隋唐看來,高句麗就是一個竊據中國領土而建立的非法國家,在中國統一之後,收復失地是法理上正當和必然的要求。這一點在當時人的言論中有明確的反映:

唐太宗曾說:“高麗本漢四郡地耳, 吾發卒數萬攻遼東, 彼必傾國救之 ,別遣舟師出東萊, 自海道趨平集, 水陸合勢, 取之不難。”後來唐太宗正式出兵討伐高句麗時,又說“遼東故中國地, 而莫離支賊殺其主, 聯將自行經略之”“遼東本中國之地, 隋氏四 出師而不能得;朕今東征, 欲為中國報子弟之仇”。

隋代裴矩也說:“高麗之地, 本孤竹國也, 周代以之封箕子, 漢時分為三郡, 晉氏亦統遼東。今乃不臣列為外域, 故先帝欲徵之久矣”。 唐代溫彥博說:“遼東之地, 周為箕子之國, 漢家之玄冤郡耳。魏、晉以前, 近在提封內, 不可許以不臣”。

第二是為了消滅地緣政治上的心腹之患。

高句麗是一個控制了大半個朝鮮半島,以及今天中國東北南部的國家。如果任由該國存在下去,必然成為對中國的巨大威脅。

高句麗在幾百年的發展中,積累了強大的實力。唐總章元年,滅高句麗時,該國還有“百七十六城、六十九萬餘戶”。唐朝貞觀末年,也只有三百萬戶。並且,高句麗的戶數在之前幾十年的戰爭中已經劇減,其原本的實力應該還要強的多。

高句麗的人口數,和經濟文化的發達程度,都遠遠超過後來東北地區的政權,並且它是唯一一個能夠把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整合在一起的。如果任由高句麗繼續發展,它可能吞併整個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成為中國東北方的大國,後世中國將無法擁有今天的東北地區。並且一旦中原陷入動亂,高句麗趁機南侵,後果不堪設想。

對於這一點,當時的人也有清醒認識。唐太宗準備征伐高麗前,便說:今天下大定, 唯遼東未賓.....聯故自取之, 不遺後世憂也”。


談史說事


對於為何要滅掉高句麗,唐太宗李世民說過,“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

祖先神話都是源於中原

高句(gōu)麗(lí),史書中記作“高句驪”,簡稱“句麗”或“句驪”,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夫餘人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建國,故稱高句麗。(《漢書·地理志》:“高句麗、遼山、遼水所出”)

《後漢書·高句麗傳》,“武帝以高句麗為縣。”

《三國志·高句麗傳》說高句麗的大致位置是:“南與朝鮮、穢貊 ,東與沃沮,北與夫餘接”。只是漢王朝玄菟郡的一部分,“常從玄菟郡受朝服衣幘,高句驪令主其名籍。”戶口都歸漢朝派遣的官員掌握。

《魏書·高句麗傳》則說:“高句麗者,出於夫餘,自言先祖朱蒙。”

現存最早的記載高句麗建國情況的實物資料是“好太王碑”,該碑是高句麗長壽王為其父好太王樹立的紀功碑,立於公元414年。“惟昔始祖鄒牟王之創基也,出自北,夫餘。”

吉林集安的好太王碑是中國現存最大的石碑之一,被譽為“海東第一古碑”。

《魏書》和這“好太王碑”也一本正經地記載了高句麗的始祖傳說。而且,基本上就是把夫餘始祖“東明”的傳說移花接木而來。

夫餘的祖先東明的傳說源於中原神話,他的母親吃掉一個雞蛋大的氣團後生了他。而高句麗的始祖朱蒙(或稱鄒牟)也是母親被太陽一頓照然後有孕,不過直接生了個蛋。前面的文章中我們介紹過這種傳說是“感生神話”也是“卵生神話”,是為了解釋國王“神性”的慣用伎倆。

從小豬狗都不敢碰他的東明被國王追殺,遇到大河後有魚蝦化作浮橋助他逃亡。同樣從小豬狗都不敢碰他的朱蒙也被夫餘的王追殺,只不過遇到大河後,他直接跟滿河魚蝦說,“我爸是天帝,我媽是河伯的女兒!快點給我變成橋!” (好太王碑: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世,生而有聖德。)

夫餘是中原王朝承認的藩屬國,從夫餘分裂出來的高句麗此舉也無非是想強調自家的正統性,希望得到中原王朝認可。

不過與夫餘人“其人粗大強勇而謹厚,不為寇鈔”不同,《三國志》提到高句麗人則是搶劫成風,“性兇急,喜寇鈔(抄)”。

於是,這個很有“神性”的高句麗始祖朱蒙,被王莽派人誘殺了,《漢書·王莽傳》“誘高句驪侯騶至而斬焉,傳首長安。”(此高句驪侯騶是否為鄒牟或是朱蒙,研究者有分歧)。

劫掠成性 屢次險被滅國

有研究者認為山高林密的五女山城不應該是高句麗的第一個都城,因為它實在是太小,而且交通不便。這個問題其實很好理解,畢竟是從夫餘跑出來,能仗著地勢自保就不錯了。

緊緊綁在中原戰車上的夫餘國一開始佔據著現在的松遼平原大部,高句麗只能鑽山溝,後來北上遷都到集安後,那也是長白山山麓。

史籍說,公元前6年,夫餘一次就派兵五萬來消滅高句麗,結果十一月份趕上大雪,大部分人凍死了。

不過那時候夫餘要面對的強敵是西南邊的烏桓,無暇東顧,所以慢慢的,高句麗從山裡鑽了出來。

公元22年,高句麗人和夫餘人展開了一場大戰,居然把夫餘王給殺了,夫餘國南方的土地被高句麗佔了不少。

劫掠成性的高句麗又開始向東騷擾漢平原地區。不過有了漢朝的支持,夫餘國就屢次出兵把高句麗又攆回了山裡。

三國時期,高句麗一開始是幫著曹魏覆滅了公孫氏在遼東的統治,不過隨後一看司馬氏和魏氏開始內鬥又忍不住開始劫掠魏境。

1906年在集安發現了毋丘儉平定高句麗反叛紀功碑,記載了曹魏平亂,高句麗都城丸都城被屠城的事。244年的毋丘儉東征,是中原王朝對東北地區有史以來最遠的一次征討,魏之勢力遠至今俄羅斯濱海地區,野心勃勃的高句麗幾遭滅頂之災,殘餘勢力又躲回了山裡,四十多年沒敢露頭。

毋丘儉平定東北

等到司馬晉內亂,高句麗又出手了,重新搶佔了被曹魏奪回的樂浪、帶方兩郡之地。結果,他們遇到了剛剛崛起的慕容鮮卑的燕國。342年,燕國進剿高句麗。幾場仗下來,丸都城又被攻破,被燕國一把火燒了。高句麗一看,慕容鮮卑也打不過,乾脆稱臣吧。這才又頑強地活了下來。

故先帝疾焉 欲徵之久矣

高句麗存在700年,在中國歷史上卻留下了頗重的一筆,那就是隋唐二朝、四代皇帝都鍥而不捨地對其征剿,甚至隋朝因此二世而亡。有興趣的可以去網上看看,關於隋唐征討高句麗是窮兵黷武、得不償失的論調依然高彈。

其實,很多道理都很簡單,隋唐的帝王傻嗎?

他們所做的不過是對分裂王朝者必須嚴懲而已。

高句麗趁著中原混戰不休,在隋唐時期已經變得非常強大,在打跑了慕容鮮卑、滅掉了夫餘國之後,勢力範圍幾乎完全繼承了漢武帝在東北設立的四郡之地。甚至遼東第一城襄平也被其佔據改名為了遼東城。

古襄平為今日遼陽

如果它肯老老實實地繼續做中原王朝的藩屬國也就算了,可是它偏偏狼子野心想要割據東北鬧獨立。

隋文帝滅了陳國之後,已經被封為遼東郡公的高句麗居然開始秣兵厲馬準備對抗中央。於是隋文帝很不客氣地下旨訓斥說,你雖然明面上稱臣,卻數次派兵殺害邊民,屢施奸謀,行為不軌,實無賓服歸順之心。你的土地是朕賜予的,你的官職是朕封的,你以為你比陳國強大?!“命一將軍,何待多力!殷勤曉示,許王自新耳。”(《資治通鑑·隋紀》)

《隋書·裴矩傳》說,裴矩告訴隋煬帝,高句麗是漢朝分的東北四郡之地,晉朝時屬於遼東管轄,結果現在高句麗居然想造反“今乃不臣,別為外域,故先帝疾焉,欲徵之久矣。”

《通典·高句麗傳》說,“自東晉、宋至於齊、粱、後魏、後周,其主皆受南北兩朝封爵。”史書上對此記載很詳實,單是559年,陳文帝詔授高句麗平原王為寧東將軍;而北周高祖封平原王為開府儀同三司大將軍、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

可見,高句麗雖兩面三刀但一直是以中原王朝的藩屬國自居的。雄才大略的隋文帝自然不會眼睜睜地看著它蹦出來搞割據。

不過,隋朝二代皇帝四次征討高句麗都失敗而回。隋煬帝時更是因此鬧得天下大亂,反王遍地。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那首傳唱天下的“無向遼東浪死歌”了,此歌號稱摧毀了一個帝國。隋朝29年而亡。

朕故自取之 不遺後世憂也

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征剿高句麗,在出徵前,太宗謂左右曰:

“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

唐太宗不願意把亂攤子留給子孫,因為他知道高句麗與突厥那些遊牧民族不同,已經據有東北大片土地的高句麗有穩定的政權和經濟自給自足的基礎,戰爭潛力要大得多。對於中原王朝,採取表面順服,暗地積力的策略,如果中原動盪,則乘機侵佔土地,增強實力。

據《舊唐書》記載,唐滅高句麗後收戶籍近70萬戶,哪怕是最小的一戶四人算,也將近三百萬人(也有研究者認為高句麗人口350萬左右)。而隋煬帝征討高句麗失敗後,偌大的中原只有200萬戶。僅此一項比較,就可見高句麗對中原王朝的威脅之大了。

隋文帝那次征剿高句麗失敗是派出了三十萬人,隋煬帝更是出手就是百萬兵。唐太宗只是水軍出動4萬,步騎兵6萬。一路攻克了遼東城(遼陽)後,在安市更是以數萬兵馬擊潰了高句麗的15萬援軍。不過因為將要入冬,唐軍返回了。

唐太宗此次出征,攻佔遼東等十城,獲七萬餘戶,斬殺高麗兵4萬餘人,唐軍陣亡數千人,戰馬損失十之七八。

值得一提的是,唐太宗沒有對高句麗人進行屠戮,而是將靺鞨這個更北地方的蠻族士兵屠殺一空。就如他兒子唐高宗說的那樣,高句麗人也是朕的子民。

公元668年,唐高宗派李勣(評書中的徐懋功)、薛仁貴等再次征剿高句麗,俘虜高句麗王高藏,高句麗滅亡。唐高宗更是將高句麗有錢有權的數十萬人遷居到了江淮一帶。

盛世大唐的疆域

結論

司馬懿在滅公孫一族之後,連殺帶掠奪,東北漢人損失殆盡,使得漢人對東北的統治形成了一個真空期。而高句麗則趁機崛起。

隋唐帝王深知東北的重要性,東北不平則邊疆難定,這一點從後來遼、金、清朝的建立就能看出來。所以才屢屢對東北用兵,最後終於滅掉了最強大的割據勢力高句麗。

高句麗被滅後,唐在高句麗故地設置9個都督府、42個州、100個縣,設安東都護府統轄,以左武衛將軍薛仁貴率軍鎮之。

在大唐再一次統一了中國後,就有一大批高句麗人為大唐抵禦外辱立下了汗馬功勞,諸如高仙芝、王毛仲、王思禮、李正己等都青史留名。

參考資料:《三國志》《晉書》《唐書》《資治通鑑》《通典》


遼風物語


高句麗並不是一個侷限於朝鮮半島上的國家,到隋唐時,高句麗已經是一個發展了好幾百年佔據東北大部分的政權。

漢武帝元豐三年(108),西漢武力統一了朝鮮北部,設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四郡。至此,今天朝鮮半島北部地區,也就是後來高句麗的大部分活動範圍,都歸由西漢中央王朝以郡縣制的形式進行統治。

公元前37年,也就是王昭君準備出塞這一年,扶余人朱蒙建立了高句麗政權,但此時的高句麗還是部落形式的政權,主動接受西漢王朝的冊封,到了東漢中後期,由於皇帝權力下降,對高句麗的威懾力逐漸下降,而高句麗從這一時期開始不斷騷擾東漢的東北部邊境。

從東漢中後期至魏晉南北朝這段時間裡,高句麗遊走於各個中原割據政權之間,在中原各政權相互制約的背景下,為自己營造了一個相對有利的擴張期。及至隋朝統一後,高句麗的擴張步伐才漸漸停止了下來,因隨強而依舊奉行“表裡不一”的外交政策,一方面向隋朝派遣使臣接受冊封,而隋王朝封其為遼東郡公,從這個角度而言,隋朝是將其視為自己的一方諸侯而非一個獨立的國家。

另一方面,高句麗在接受隋王朝冊封並納貢的同時,暗地裡同當時還沒有被征服的南朝陳相互溝通,威脅著隋王朝的統治。

除了對中原王朝,對周邊的少數民族,高句麗也逐漸形成了一個以它為中心的聯盟。“自南北朝一來,突厥南下塞北,東聯高麗,西聯吐谷渾等草原民族.....他們還通過海上和巴蜀,與江南陳朝聯繫”,進而形成了一個自北向南針對隋王朝的包圍圈,並且“北方草原各族針對中原王朝的強大弧形,是以高麗為主謀,高麗在北方草原各族大弧形中居於為首地位,起著主導作用。”

高句麗在不斷變換外交政策的同時,積極加強與北方各少數民族以及南方各個割據政權的聯繫,遠交近攻既擴大了自己在遼西的領土,又形成了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聯盟體系。這個聯盟體系嚴重威脅著中原王朝的利益。

從實際利益考慮,高句麗狼子野心,充滿擴張性,利用中央王朝與周邊政權的關係,積極主導形成一個不利於隋王朝的聯盟。這邊付費冊封朝貢體系下,東北亞地區的忠心只能有一個,即隋朝,所以高句麗的存在對於隋朝就是一個極大的威脅和挑釁。

從歷史角度考慮,高句麗政權的範圍,屬於西漢故土,而且它長期以來,在歷代統治者眼中,也不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而是一個在政治上接受中央王朝冊封的屬國。當中央王朝的實力強大起來後,必然會對其進行一場收復固有領土、穩定地方秩序的戰爭。

隋朝開始徵發高句麗,始於高句麗的挑釁和擴張。

首先,高句麗一直致力於進行統一朝鮮半島的戰爭,尤其是對百濟的侵略,而當時百濟已經是隋朝朝貢體系中的一員,如此肆無忌憚不考慮宗主國感受的擴張,嚴重挑釁了隋王朝在其附屬國中的威嚴和地位。

而在另一個方向,高句麗積極向西北和北部地區擴張,包括了對東北少數民族的征伐,以及試探性的蠶食隋朝邊境,這種行為使得隋煬帝最終下定決心開始了對高句麗的一次征伐。

第一征伐失敗後,高句麗依舊在蠶食周邊少數民族,並且停止了對隋朝的朝貢,如果任由其發展下去,必然會威脅到隋王朝的東北邊境,由此,第二次征伐也就難以避免了。

事實上,無論是在隋朝討伐高句麗之前還是之後,高句麗都沒有放棄擴張領土,擴大政治影響力,一次又一次的試探隋王朝的反應,並且藉此來評估自己的綜合實力是否能與隋朝分庭抗禮。這種操作,一直持續到了唐王朝的建立。

收復故土,解除正在擴張的高句麗的威脅,是隋唐兩代堅持要消滅這個政權的主要原因,同時還有建立中央朝貢體系,維持宗主國尊嚴的另一方面原因。


江畔初見月


高句麗和隋唐兩朝五代人之間的力拼,是出於原中央政權的紛爭以及宗藩關係的禮制問題。

首先,隋唐時期對高句麗的征伐原因是多方面的,收回漢武帝之後的中國故土是很重要的因素。

高句麗建立於公元前37年,滅亡於668年,它是起源於中國東北地區的中國政權。先後曾與曹魏政權、前燕政權叫過戰,最終從東北地區撤離到了朝鮮北部地區,佔領了漢武帝時期的漢四郡。到了朝鮮半島之後的高句麗政權基本上在半島橫著走。然而,到了隋朝建立之初,高句麗趁機攻擊我國的遼寧西部,因此,與隋文帝發生衝突。

其後隋煬帝東征,一方面是因為高句麗與突厥暗中聯絡;另一方面收留隋朝叛將;一方面是因為收復故土;一方面也是徹底打破高句麗北上的野心,徹底讓其丟失與中原政權的爭鋒能力與野心;一方面是否有收復漢四郡的中國故土呢?肯定是有的。

其次,隋唐對高句麗的征伐也是出於禮制的考慮。

高句麗名義上臣屬於隋唐,但是因為其暗中與突厥勢力勾結,對隋唐的國家安全產生威脅,並對中國今天的遼寧地帶有領土野心。這是對宗主國的大不敬。如果不征伐高句麗顯然無法向天下交代。因為,即使是當時的突厥,也對隋唐非常恭敬,而高句麗竟敢如此,對於封建社會的君主來說是無法容忍的。

最後,高句麗作為東北古老政權,受漢文化影響較多,特別是到了朝鮮半島北部的漢四郡地區後,原領土上的漢文化並不低,因此,高句麗有一種“小中國”的潛意識。所以,其敢於向隋唐發動挑戰。


坐古談今


您的關注、收藏、轉發是我前進的最大動力!


首先我要指出就當時而言,隋唐最大的威脅還是北方的突厥人,其次才是高句麗。但是對於隋唐兩朝為何要征服高句麗,我有幾點看法:

高句麗和隋唐同屬孔子文化圈,政治制度,生活生產方式都相似,並且此地為長期為中原王朝統治的固有領土,這些多方面的共同因素造就了雙方文化上的相似和認同。

大家都知道中華民族最看重的不是民族的認同,而是文化的認同,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外部強大的政權在隋唐內亂之機大舉進軍中原,而民眾對於這個政權有一種文化上的認同感,自然反抗之心就會大大降低,反而可能會幫助高句麗滅了隋唐政權,就像打內戰一樣,這和突厥人的入侵帶有掠奪性質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對於隋唐當局是不允許的。

高句麗位於隋唐東北部,當時已經發展成為了一個東北亞地區的地區霸權周邊地區的國家或者部落都已經臣服於它,這對於隋唐這樣一個東亞霸主來說是絕對不允許的,就像今天的美國和俄羅斯的關係一樣,非要弄死你。



影視一品


確實很多人都不解,位居東北方的高句麗只是一個小國,為何隋唐兩朝四代帝王會不厭其煩、不遺民力地去征討攻伐。

其中,隋煬帝楊廣之所以丟了江山,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幾徵高句麗耗盡了民力。但令人不解的是,李唐王朝取隋楊王朝而代之,自是知道征伐高句麗耗盡民力的後果,那為什麼還要窮盡全國之力來征伐高句麗呢?


一、高句麗是一個反覆無常、侵略成性的國家。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得先來看看高句麗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據史料記載,高句麗崛起於西漢時期,其國人彪悍勇敢,尤其重視騎兵,極具侵略性。他們的歷代帝王,窮兵黷武,均以向外侵略為己任,不光敢於欺負周邊小國家,甚至連中原王朝也不放在眼裡,時不時的就去燒殺搶掠一番。

在漫長的歲月裡,中原王朝強盛他們便依附,中原王朝衰弱,他們則侵擾。地處偏遠,又如此反覆不定,頗令中原王朝頭疼。

於是,隋唐二朝歷代皇帝頗為痛恨高句麗之所作所為,均將高句麗欽定為必徵之過。

二、秦漢以來,中原王朝來自西北方向的威脅逐漸解除,但來自東北方向的異族威脅逐漸變大。

隋唐以來,由於國君均施行了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來自西北方向的異族威脅逐漸解除,但是來自東北方向的異族威脅卻在逐漸變大。

對於這一點,估計後世的宋明二朝體會頗為深刻,元、清均是從北邊,尤其是東北方向而來,入主中原。

當然,這也就從側面說明了隋唐二朝皇帝的遠見卓識。

正是因為隋唐二朝皇帝,深知來自東北方向威脅之大,故不惜勞民傷財,傾舉國之力以伐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