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揚州為核心的城市群構成的軍事防禦系統簡析

說真的,放棄揚州,是照實讓人捏把汗的。

揚州,可不是一般的地方,除了富有奢華之外,他更是江淮的一線的命根子。

顧祖禹曰:“根柢淮左,遮蔽金陵,自昔為東南都會”根柢,讀音作:gēn dǐ。比喻事物的根基,基礎。宋在蘇北和皖北(江淮及沿淮地區)設淮南東路和淮南西路,淮南東路又稱淮左。淮南西路稱淮右。淮右多山,淮左多水。古人看地圖與我們今天的看地圖的方式正好相反,是“上南下北,左東右西”,所以“淮左”就是江淮東部,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江蘇,“淮右”就是江淮西部,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安徽。明太祖朱元璋是現在安徽鳳陽人,一提起自己的出身就說“我本淮右布衣……”揚州現在屬於蘇北,古人一提起揚州,就是“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揚州慢》)

歷史上當然都是重要之地,顧祖禹歷數揚州在歷史上大的戰爭種起到的作用:

吳王濞稱兵於此,漢室幾為動搖。孫權不得廣陵,雖數爭淮南,而終以長江為限。東晉以後,皆建為重鎮。梁末沒於高齊,而烽火照於闕下。隋人命賀若弼鎮廣陵,陳祚不可復保也。李子通竊取江都,亦復南據京口,規有數郡。唐時淮南雄鎮,莫若揚州。及高駢擁節自雄,外成巢溫之毒,內釀畢呂之禍。楊行密收其餘燼,猶能並孫儒,卻朱溫,繕兵積粟,保固江淮。沿及南唐,尚為強國,及周世宗克揚州,江南於是日蹙矣。宋室南遷,以揚州枕江臂淮,倚為襟要。

七國之亂的吳王劉濞的案例其實對於李唐是非常有參考意義的,因為漢都長安。孫權不得揚州,只能困守江東,是個反面的例子。東晉、梁、高駢、楊行密、南唐、南宋,都是說明揚州對南方政權的巨大屏障作用。當然,這裡特別提到了在唐代,揚州是淮南最重要的城市。

從具體作用看,顧祖禹引:

趙範曰:揚州者,國之北門,一以統淮,一以蔽江,一以守運河,皆不可無備。王應麟曰:揚州俯江湄,瞰京口,南躡鉅海之滸,北壓長淮之流,必揚州有備,而後淮東可守。西山真氏曰:維揚、合肥,兩淮之根本。

可見作用是:1統領淮河領域,是淮河流域當然的行政中心。2屏障長江。3守衛漕運。此處的淮河當是整個淮河南岸,長江北岸,從六安到東海邊上,包括江蘇北部和長江北的安徽地區。

以揚州為核心的城市群構成的軍事防禦系統簡析

揚州統轄區

以揚州為核心的城市群構成的軍事防禦系統簡析

唐代揚州地區

從軍事上講:

又魯氏渙曰:淮東控扼有六:一曰海陵,二曰喻口,三曰鹽城,四曰寶應,五曰清口,六曰盱眙,而皆以揚州為根本。

這是本文的重點。這等於是一個城市防禦體系。那麼這個體系彼此間的關係是什麼呢?

我們先來看看這些地方都是今天的哪裡。

海陵,今天海陵區,別名海陽,隸屬江蘇省泰州市,為泰州市主城區。

以揚州為核心的城市群構成的軍事防禦系統簡析

海陵,泰州主城區

以揚州為核心的城市群構成的軍事防禦系統簡析

泰州,揚州,揚中,瓜洲,鎮江

喻口,喻口村地處江蘇省阜寧縣金沙湖管委會西南,原屬施莊鎮。顧祖禹曰:“喻口鎮(鹽城)縣西北百二十里。有喻口渡,淮河津要也。宋紹定三年,叛賊李全據楚州,襲陷鹽城,誘射陽湖人造浮橋於喻口,以便鹽城往來。明設喻口鎮巡司。嘉靖中,倭屯廟灣。唐順之謂:若從寶應拖船過壩,自清溝喻口水路進攻,路徑而餉易。是也。”控淮河而連鹽城。

以揚州為核心的城市群構成的軍事防禦系統簡析

古俞口大體位置在金沙湖西南不遠處

以揚州為核心的城市群構成的軍事防禦系統簡析

寶應,今寶應縣,隸屬於江蘇省揚州市。位於江蘇省中部、長江三角洲北翼、裡下河平原西北部,北緯33°02′46″ ~33°24′55″,東經119°07′43″ ~119°42′51″之間。東接建湖、鹽城、興化,南連高郵,西和金湖縣、洪澤區隔寶應湖、白馬湖相望,北與淮安毗鄰,寶應是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地。

以揚州為核心的城市群構成的軍事防禦系統簡析

安宜即今天寶應

以揚州為核心的城市群構成的軍事防禦系統簡析

寶應位置圖

以揚州為核心的城市群構成的軍事防禦系統簡析

寶應城區

清口,古清口是古淮水和古泗水交匯的地方,因古泗水又名清河或南清河,故入淮口亦被稱作清口,在今淮陰北淮陰區碼頭鎮一帶的清口樞紐。清口樞紐,位於中國運河之都——江蘇省淮安市境內,是一個 水利工程遺產區。在其49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分佈著53處各種類型的文化遺產。清口樞紐,歷史上是 黃河、 淮河、 中國大運河三條河流的交匯之處,也是中國大運河最具科技含量的樞紐工程之一。元修成京杭運河後成為黃、淮、運平交匯合處。清 康熙二十七年(1688)開成 中運河後,不再由黃河行運,運河自北而南僅在清口處與黃、淮交叉。清代清口為治黃、淮,通運的重點。明以前,清口一帶已有一些水利工程,如高家堰、南運口等,但沒有形成體系。清口水利樞紐的基本格局由明代著名治水專家 潘季馴奠定。2014年,中國大運河成為 世界文化遺產。清口樞紐,作為一處重要的遺產區,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清口在明清時期為黃準襟要、漕運鎖鑰,由古淮陰之小清口名字得來。古代淮陰小清口在今碼頭御壩附近。古淮河水自西南而來經碼頭鎮向東北到袁集桂塘附近折而向東,循楊莊以東今廢黃河古河道東流入海。古泗水自西北而來,在明代嘉靖之前,流經泗陽東南分為兩條支流進入淮陰境內與古淮河交匯,北支流稱大清河,南支流稱小清河,兩個交匯點分別被稱為大清口(也叫泗口、淮口、清口,在今袁集桂塘附近)和小清口(今碼頭鎮御壩附近)。因黃河灌泗奪淮,大清口於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被淤墊成陸,小清口便取而代之成為交通要衝。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清口逐漸被人淡忘:“小清口的“小”字也漸漸不提,於是“小清口”使被稱為“清口”。【參見《淮陰與河湖》《淮陰古代名勝的絕佳之處一古泗口(大清口)》。】

以揚州為核心的城市群構成的軍事防禦系統簡析

淮安清口,碼頭鎮附近,來自網絡

以揚州為核心的城市群構成的軍事防禦系統簡析

淮河清口,碼頭鎮附近,來自網絡

以揚州為核心的城市群構成的軍事防禦系統簡析

淮河清口,碼頭鎮附近圖。來自網絡

以揚州為核心的城市群構成的軍事防禦系統簡析

清口附近

以揚州為核心的城市群構成的軍事防禦系統簡析

清口附近

盱眙,今盱眙縣,是江蘇省淮安市下轄縣,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區,位於淮安西南部,淮河下游,洪澤湖南岸,江淮平原中東部;東與金湖縣、滁州天長市相鄰,南、西分別與南京市六合區、滁州市來安縣和明光市交界,北至東北與分別泗洪縣、洪澤區接壤。

以揚州為核心的城市群構成的軍事防禦系統簡析

盱眙,兩大湖泊之間

以揚州為核心的城市群構成的軍事防禦系統簡析

盱眙衛星圖

以揚州為核心的城市群構成的軍事防禦系統簡析

盱眙衛星城區圖

以揚州為核心的城市群構成的軍事防禦系統簡析

盱眙相對位置圖

鹽城,今江蘇鹽城。

以揚州為核心的城市群構成的軍事防禦系統簡析

唐代鹽城緊緊守著海邊。

以揚州為核心的城市群構成的軍事防禦系統簡析

鹽城位置圖

以揚州為核心的城市群構成的軍事防禦系統簡析

鹽城城區衛星圖

當然,具體來說,這些地區防禦都是今天蘇北地區,也就是所謂的淮左。

那麼,在宋之前這些以揚州的城市所鑄成的防禦體系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

以揚州為核心的城市群構成的軍事防禦系統簡析

蘇中各城之間彼此相對位置圖,歷史地圖

以揚州為核心的城市群構成的軍事防禦系統簡析

以揚州為核心的城市群構成的軍事防禦系統簡析

各城相對位置衛星圖

先說下蘇北大體的地理位置的優勢。除去運河溝通大江南北外,蘇北地區本身無論是從陸路還是海路都可以南下江浙,北到齊魯。特別是除了運河之外海路就更是非常重要的戰略大通道。在元代,元王朝利用海運將江南的糧食運往北京。因此,靠海具有重要的交通優勢。這是蘇北這裡的重要優勢所在。

以揚州為核心的城市群構成的軍事防禦系統簡析

其次從內部關係看,我們看南宋的運河工程就足以知道這幾個城市之間的聯繫了:

可以說核心是一個運河的運輸系統。

紹熙五年(1194),南宋政府組織了次大規模的運河修浚工程,包括修築揚州至淮陰堤岸、開通新水道,具體是“西引盱眙、天長以來眾湖之水,起自揚州江都,經由高郵及楚州寶應、山陽,北至淮陰陰,西達於淮;又自高郵入興化,東至鹽城而極於海;又泰州海陵南至揚州泰興而徹於江。”

這裡是四條線。

1西引盱眙、天長以來眾湖之水,起自揚州江都.

2經由高郵及楚州寶應、山陽,北至淮陰陰,西達於淮;

3又自高郵入興化,東至鹽城而極於海

4又泰州海陵南至揚州泰興而徹於江。”

揚楚運河:北起楚州,經寶應,高郵軍,揚州,經過瓜洲入長江。

以揚州為核心的城市群構成的軍事防禦系統簡析

內部聯繫圖

注意的是,現在的阜寧和鹽城都已經遠離海岸線了,唐代的歷史地圖告訴我們,唐代的阜寧,也就是上面提到的俞口和鹽城其實都是海邊上。這就意味著這兩個地方完全可以成為外敵入侵本地區的入口哦自然得防範了。

而在高郵,鹽城,阜寧之間的聯繫的大通道其實古射陽湖。

射陽湖因古射陽城得名,漢時稱射陂,是龍圩區江蘇省中部裡下河地區的一個淡水湖,位於寶應縣東北,現有面積約8平方公里。射陽湖是歷史上蘇中、蘇北著名的大湖。古射陽湖大致位於寶應、建湖、鹽城、興化之間。西起今寶應縣射陽湖鎮、西安豐鎮、太倉村一線,北至淮安市境內的涇口鎮、左鄉(博裡鎮東)一線,東經九龍口,至阜寧喻口村入海,南連大縱湖,地勢低窪,湖蕩連片。

俞口的重要性,還可見南宋末年華嶽提出的海路運糧通道:從俞口到山陽,從山陽到淮陰,從淮陰到招信,從招信道盱眙,到達高郵,招伯而後達長江。

以揚州為核心的城市群構成的軍事防禦系統簡析

華嶽運糧海運線

開皇七年,隋為平陳作準備,開山陽瀆(邗溝),即北起山陽(今江蘇淮安),東南經射陽湖與邗溝相接。從而溝通了山陽、江都(今江蘇揚州)之間自淮河入長江的運道。這就將射陽湖區域和山陽,今天的淮安結合了。射陽湖是將鹽城、寶應、阜寧俞口和 淮安連接的連接器。這就是射陽湖的重要意義。不過古山陽瀆(邗溝)因為利用天然湖泊以減少人工,所以線路曲折迂迴,但這也就將這邊的城鎮和海口給連接了起來,成為一個以揚州為核心的城市群和防禦體系。

以揚州為核心的城市群構成的軍事防禦系統簡析

射陽湖位置

從而我們看到,這是一個體系,但是如果從揚州角度看,——也只能是以揚州角度看,揚州是唐代南方最重要的商埠口岸,而且其相鄰的瓜洲渡口是長江自前文說的馬鞍山歷陽的和縣渡口外第二個最適宜渡江的地方,因此,揚州這裡必然成為南北連接的紐帶。因此,只能以揚州為核心。其他的幾個幾個地點都是圍繞揚州的外圍防禦體系。彼此之間經運河、湖泊而聯繫起來。

在這裡揚州是核心,而西邊的盱眙,北方的淮陰東部的俞口阜寧和鹽城,以及泰興和掛中都是外圍。其中北方的寶應或者是高郵又成為中轉站。但是都是歸結道揚州。

總之,如果丟失揚州,這些關鍵布點也就全散架了。這就意味著長江天險確實是要與江北的勢力平分了。特別是直接威脅到南京。這對於當時要以防守南京來說,鄧景山確實是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的。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這個以揚州為核心的防禦體系更主要是宋代的。特別是南宋的。可是從南宋對這裡的經營所構建的防禦體系,能夠給我們對唐代揚州的防禦一個更為有價值的參考。當然說什麼都沒有用了。因為,鄧景山和邢延恩不戰而逃,什麼防禦體系都是直呼的老虎了。

事實上,沒有最壞,只有更壞。

在徐城對唐軍一觸即潰後,兵不血刃,劉展引兵入廣陵,也就是揚州後,離開派遣其將屈突孝標將兵三千徇濠、楚,王𣈶將兵四千略淮西。

壕州是現在鳳陽地區。楚,應該是靠近湖北地區。淮西,即淮右。而淮西的重地就是壽州。為一地域名稱,宋朝在皖中和蘇中設淮南西路和淮南東路,淮南西路稱淮右,淮南東路稱淮左,二者常被並稱為兩淮。淮南西路的屬地包括:壽州(今安徽鳳台)、廬州(今安徽合肥)、濠州(今安徽鳳陽)、舒州(今安徽安慶)、和州(今安徽和縣)、蘄州(今湖北蘄春)、黃州(今湖北黃岡)、光州(今河南潢川)、無為軍(今安徽無為)、六安軍(今安徽六安)。淮西在今天主要指安徽省的江淮地區。因唐朝曾在合肥設德勝軍,委任楊行密為德勝節度使,統領“廬、壽、濠、舒、和”五州兵馬,所以淮西又有德勝之稱,這也是朱元璋麾下大量將領起名“德勝”,以及明軍早期在全國廣修德勝門的原因。北京之德勝門的名字恐怕就是這麼來的。這就是要搶佔長江北的淮河以南的廣大地區。基本上是淮河以南,長江以北,湖北省東部,大部分的安徽。

以揚州為核心的城市群構成的軍事防禦系統簡析

劉展掠地淮西

以揚州為核心的城市群構成的軍事防禦系統簡析

淮西

我加上新蔡就是為了說明這些地方是傳統楚地,可能劉展也去佔領。當然,這其實就意味著蘇北已經不戰而下了。戰火迅速波及到整個淮河流域。鄧景山罪莫大焉。

要知道,安史之亂多年,這裡可是一直都比較安定。這下等於唐王朝的後院著了火。

而且火還很大。後面江南 的火又是怎麼燒的呢?且看下回分解了。

以揚州為核心的城市群構成的軍事防禦系統簡析

從歷史來看,這些城市由於之間的運河和湖泊的聯繫形成了一個整體,雖然是以揚州為中心的。但是是一個整體。因此,對於南到揚州,北到淮安這幾個城市的發展實際上就是應該按照一個城市群來發展,而不是單獨的發展,在對他們的功能結構和未來的使命上都應該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甚至可以考慮通過快速的過江交通將鎮江也納入進來。

但是,我的思路卻不是以陸地發展為方向,從世界的眼光看我想未來的蘇中地區的發展的重點不是放在揚州,而是放在鹽城,換言之未來的發展是以面向海洋為著眼點。這樣這片蘇中地區的作用就不僅是承接北方連接南方的橋樑,而是要成為整個淮河地區走向海洋的橋頭堡。

當然從地緣上說北方有連雲港。可是連雲港自身的條件是與蘇中比較遠的。

以揚州為核心的城市群構成的軍事防禦系統簡析

連雲港腹地和鹽城腹地城市群落對比圖

很明顯,鹽城地區要優於連雲港。雖然鹽城自身的海港條件不是太好。但是如果考慮傳統以淮河水系為方向的河流最後都集中在了淮安出海,形成了以鹽城或者是阜寧為沿海的交通習慣,那麼從開封開始的強大的社會力量其實最終就走到了這邊來了。

以揚州為核心的城市群構成的軍事防禦系統簡析

鹽城沿海和連雲港當代交通對比圖

到現在也是從河南腹地延申的交通線,鹽城沿海地區也是比連雲港要好得多的多。連雲港就不行。這是由淮河水系決定的。

所以未來可以將上述的以揚州為核心的城市作為一個城市群集團化發展,同時將以鹽城為代表的海邊作為發展的重點,使之成為另外一個重要的出海口。而不是把所有的資源都放在上海。上海的勢力不過江北,對淮河流域的影響就小,對平衡東中部經濟平橫的作用就弱。如果拉動開封地區的經濟,對於洛陽為核心的周邊地區影響勢必很大。對於平衡中西部經濟就會有很大幫住。

總之,以揚州,泰興,鹽城盱眙,高郵寶應,淮安,阜寧,射陽等蘇中地區的城市,要整體佈局,按照城市群的思維來發展,而不是單兵作戰,各自為戰。

以揚州為核心的城市群構成的軍事防禦系統簡析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