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德國進攻蘇聯是必敗嗎?

模魔大


二戰時德國進攻蘇聯當然是必敗,雖然納粹德國從閃擊波蘭開始就佔據絕對優勢,雖然德國法西斯在進攻西歐的時候是秋風掃落葉之勢,雖然德國毫不費力就滅亡了法國,雖然德國在剛進攻蘇聯時是長驅直入,但德國依靠的卻是其他國家沒有反應過來的時間差才做到這一點的。當德國的力量耗竭而不得不停止閃電戰進攻的時候,當德國把戰爭變成了持久戰和消耗戰的時候,德國的失敗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當具有藝術生感性思維的希特勒想當然的以為巴巴羅薩計劃可以順利地進行的時候,當德國納粹以殖民主義的奴役思維對待蘇聯人民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德國在二戰中必敗的結局。

關於二戰時德國進攻蘇聯必敗的原因具體分析如下:

第一,從軍事上說,德國取勝的關鍵是閃電戰,德國的勝利在於對手沒有反應過來的時間差。如果閃電戰的快速性和突然性被打破,那麼德國的勝利就會轉變為失敗。

以古德里安為代表的德國將軍們完善了閃電戰的理論,並以閃電戰的理論形成了一種全新的從未出現過的閃電戰戰法。德國依靠這種全世界都沒有見過的都不熟悉的戰法橫推了西歐各國,德國也是依靠這種快速的閃電戰消滅了自己的老對手法國。

以法國為代表的西歐各國之所以在短時間內被德國打敗了,是因為各國都沒有反應過來,德國閃電戰的速度出乎各國的意料之外。當然,就算法國等國家知道閃電戰的迅速性,也對閃電戰無可防禦。因為西歐各國的領土面積太小,戰略縱深太狹小,不可能獲得反應的緩衝時間。

德國的打時間差的閃電戰對蘇聯是沒有太大用處的,因為蘇聯的土地面積實在太廣闊了,因為蘇聯的戰略迂迴空間實在太大了。蘇聯充足的戰略迂迴空間會為蘇聯爭取足夠多的反應的緩衝時間。所以,

以快速性和突然性為主要素的閃電戰必然會被挫敗於莫斯科城下。德國在西歐閃電戰的勝利變成了德國在蘇聯閃電戰的失敗!

第二,從經濟上說,德國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德國經不起長期戰爭的消耗。持久戰和消耗戰會把德國拖入戰爭的泥潭並湮沒掉。

閃電戰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消滅掉擁有220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的蘇聯。蘇聯廣袤的戰略空間必然會把德國的閃電戰變成蘇聯的持久戰和消耗戰。德國能不能經得起長期的持久戰和消耗戰呢?當然經不起。

因為德國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無論是在礦產資源還是在人口資源上都比較貧乏。

當德國橫掃西歐的時候,當德國對英國進行狂轟濫炸的時候,其所需要的石油是蘇聯提供的。當德國閃擊波蘭的時候,當德國滅亡法國的時候,德國本土的人口也才6600多萬,而蘇聯則有1.7億左右。所以,只要蘇聯能夠擋住德國的進攻就一定會獲得最終的勝利。蘇聯會把德國拖入泥潭而耗死德國!

德國的確是一個工業發達的國家,但德國並不是一個能夠自給自足的國家。強國之間的戰爭一定是消耗戰,這要求陷入戰爭的國家有較強的自給自足的能力。蘇聯和德國哪一個國家的自給能力較強?當然是蘇聯。資源貧乏的德國一定會敗於資源豐富的蘇聯!

第三,從戰爭的性質上說,德國進行的是一場以復仇主義為口號的侵略性戰爭,而蘇聯進行的則是一場求得生存的反侵略的正義戰爭。正義必將戰勝邪惡!

希特勒利用經濟大蕭條獲得了德國人民的支持,希特勒成功的鼓動起了德國人民的民族復仇情緒。在德國的民族復仇情緒的推動下,納粹橫掃了歐洲各國。然後,德國人民的民族復仇情緒針對的是法國等壓迫德國的國家,而並不是針對退出一戰的蘇聯。所以,

德國以民族復仇情緒支撐的侵略蘇聯的戰爭效果是大打折扣的。

斯大林是利用快速發展的重工業和強大的國力獲得了人民的榮譽感的支持。有著強烈的民族榮譽感的蘇聯人民對社會主義是極力支持的,當納粹德國侵略蘇聯的時候,蘇聯人民把這種民族榮譽感變成了爭取民族生存的危機感。強烈的生存危機迫使蘇聯人民必須戰勝德國侵略者。

德國對蘇聯的侵略是要解決德國人民的生活危機,而蘇聯對德國的反侵略則是要解決蘇聯人民的生存危機。生活危機和生存危機中的哪一個更能逼迫出人民的戰爭潛力?當然是生存危機!為了生存的蘇聯必然戰勝為了生活的德國!

第四,從領導人的性格上說,納粹德國的元首希特勒是一個有著強烈的感性思維的瘋狂人物,而蘇聯的領袖斯大林這是一個有著堅強意志的理智型領導人。

希特勒是一個學習繪畫的藝術生,藝術生的感性思維是超過了其理性思維的。

治理國家的領導人需要的是什麼思維?理性思維!當具有感性思維的希特勒成為了德國的領導人之後,德國將會走向何方?瘋狂的希特勒必然會把德國和德國人民帶向瘋狂的戰爭。

希特勒在一戰時只是一個普通的士兵,並沒有受過高深的軍事教育。希特勒天生的豐富的感性和良好的口才的確可以鼓動人民,但感性和口才並不能讓希特勒成為一個合格的領導人和戰略家。不是戰略家的希特勒卻屢次插手戰役的進行,這使德國在軍事上犯了一個又一個的錯誤。

蘇聯的斯大林是不是一個軍事高手?蘇聯的斯大林是不是一個高明的戰略家?也不是。斯大林也會犯錯誤,但斯大林犯錯誤的次數比希特勒要少,因為斯大林是一個能夠聽得進別人意見的強硬領袖。戰爭是什麼?戰爭就是比誰犯的錯誤少!理智型的斯大林犯的錯誤顯比感性的希特勒犯的錯誤要少。所以,德國最終必敗,而蘇聯最終必勝。

第五,從世界局勢和國際力量對比上說,法西斯軸心國集團的力量是比不上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的。

法西斯軸心國的力量看似是強大的,但實際上法西斯軸心國的力量是弱小的。法西斯軸心國看似是由三個強國組成,但實際上只有1.5個強國。意大利不僅不是強國,意大利還給德國造成了很大的困難,所以意大利的戰鬥力是-0.5。所以,法西斯軸心國集團的力量是1.5.

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力量看似弱小,但實際上卻是強大的。1942年建立的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包括美國,英國,蘇聯和中國等大國。這些國家的戰鬥力有強有弱,但沒有一個國家是起反作用的。所以,

能夠協調作戰的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力量是遠遠超過不能協同作戰的法西斯軸心國的力量的。

從二戰的開始,法西斯軸心國的力量就不佔絕對優勢。在二戰的過程中,法西斯軸心國的力量被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所超過。所以,被世界人民所反對的德國對蘇聯的進攻必然是失敗的。

總而言之,德國在二戰中的優勢太少,而劣勢卻太多;德國在二戰中犯的錯誤太多,而正確的決策卻太少;德國在二戰中的敵人太多,而盟友太少;德國在二戰中的感性思維太多,而理性思維太少。所以,二戰時德國進攻蘇聯的戰爭是必敗的,二戰時納粹德國的野心必然夢碎於蘇德戰場。進行正義的反侵略戰爭的蘇聯必然戰勝發動非正義的侵略戰爭的納粹德國!開始的勝利不是勝利,最終的勝利才是真正的勝利!


歷史緯度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大國雖大,好戰必亡。歷史的進程告訴我們,二戰時,德國進攻蘇聯的結局註定是要失敗的。歷史上,拿破崙遠征俄國,再到納粹德國進攻蘇聯,為什麼最終的結局都註定要失敗呢?我認為這是因為德國在用有限的國家資源,去完成超越國家承受力的目標所導致的結果。而蘇聯領土龐大,資源眾多,動員能力強大,蘇聯在用空間換取時間的策略最終最終拖垮了納粹德國。


納粹德國的國家資源是有限的,不如蘇聯那樣家底殷實。1941年進攻蘇聯前,德國就已經佔領了幾乎半個歐洲,包括當時的羅馬尼亞油田。英國當時已經橫渡英吉利海峽返回本土,德國西線已經沒有太大威脅。進攻蘇聯前,德國的很多戰略物資一直處在缺少狀態,儲量不足以支撐長久的打仗。德國本土是資源匱乏的,在佔領區才有源源不斷的資源。

1941年蘇德戰爭開戰前,德國本土加佔領區產量也是驚人的。煤炭4億噸,鋼3200萬噸,電力700億度,金屬切割生產機床126萬臺,4876個兵工廠。

其實除了煤炭和鉀鹽、橡膠可以基本自足外,鎳、木材、石油、鋁、鐵、鉬、鎢、石油等戰爭物資都從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挪威、蘇聯、法國甚至中國等國買賣或者奪取,尤其是缺乏石油。德國依賴裝甲力量,大規模坦克進攻非常耗油,所以石油可以說是德國的命脈。可偏偏德國油少,在開戰前夕,德國包括佔領區內,石油開採產量才200萬噸不到,奪取的儲備油料不到900萬噸,合成油料400萬噸。為了進攻蘇聯,又拿出500萬噸作為戰爭消耗用。

反觀蘇聯,1937年蘇聯已經成為歐洲第一大工業國,生產能力和潛力僅次於美國,蘇聯的生產力主要集中於重工業。1941年開戰前蘇聯自己的煤炭產量就有1.5億噸,鋼1800萬噸,電力480億度,機床近60萬臺,光是石油一項,蘇聯1941年的產量達到3300萬噸!是德國直接開採產量的16倍。背後還有美英援助的400萬噸各類物資。並且蘇聯幾乎全部的戰略資源都可以本土開採生產,而德國卻不能。即使是開戰前,德國凌厲的進攻都沒有摧毀蘇聯的工業能力,反倒是蘇聯在蘇德戰爭中物資生產能力甩開德國越來越遠。到了1945年,蘇聯石油產量還有1900萬噸,但是德國已經下降到35萬噸了。國家資源有多少,就代表戰爭持久力能有多久,所以註定了蘇聯在德國的進攻中,是有底氣熬到最後的。

蘇聯領土廣闊,用空間換取了時間,成功拖住了德國進攻。東歐當時幾乎全部在蘇聯境內。但是在開戰前蘇聯搞了大清洗運動,軍隊指揮和作戰能力斷崖式下滑。德國550萬人從蘇聯邊境一直打到莫斯科,需要推進直線距離近千公里。在這樣長的距離上,從明斯克、到列寧格勒,基輔、到斯大林格勒、莫斯科,蘇聯數百萬軍隊前後投入到作戰中,以被俘虜或者幾乎被全殲或者全軍覆沒的結局,將德國進攻腳步放慢,蘇聯的工業生產力幾乎全部轉移到了薩馬拉、西伯利亞附近,斯大林還有過一旦莫斯科陷落,就撤退到後方如西伯利亞繼續抵抗。

可以說,隨著德國的深入,蘇聯龐大的領土將讓德國無法抽身,自顧不暇。德國沒有那麼多兵力防守這樣寬廣的領土,加上兩線作戰,遭遇的結果依然會是被耗死。和小日本被拖住的結局類似,所以進攻蘇聯其實註定德國必敗。
歷史不會回頭,但我們回憶和記住過去,珍惜現在,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正所謂讀史早知今日事,看花還惜舊時人。


靜聽竹林風


想贏,必須拿下莫斯科,拿下莫斯科,蘇聯基本沒戲了,拿不下莫斯科,蘇聯就有的是機會。

莫斯科是個很關鍵的節點,蘇德戰爭的勝負的關鍵點不是庫爾斯克,不是斯大林格勒,而是莫斯科。戰爭結束之後,在紐倫堡,盟軍有人問過一個德軍軍官,問他你們什麼時候知道自己會輸的?德軍回答:莫斯科。

我們看下莫斯科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是蘇聯的軍事、政治、工業、交通的中心,而且是絕對的核心,其意義不止是首都那麼簡單。我們再看德軍兵分三路,這三路都是對蘇聯的核心城市展開進攻,分別是莫斯科、基輔、列寧格勒。這些都是戰略要地,而莫斯科是最重要的一個。

莫斯科的軍事、工業咱放一邊,說交通。莫斯科是蘇聯的交通中心,所有的鐵路線都要彙集在莫斯科。而蘇聯的鐵路網,又都是集中在歐洲的。如果,莫斯科陷落,蘇聯能用的有剩下一個西伯利亞大鐵路了,而反擊德國,這條鐵路意義不大,遠沒有歐洲的鐵路重要。

沒了鐵路會發生啥?沒法運兵,沒法運送物資,一舉一動都在德國人眼皮子底下,這仗還能打下去了麼?沒法打了。你蘇聯退守西伯利亞,只能捱打了,只能打游擊了,只要德國固守蘇聯歐洲地區,外部不發生變故,蘇聯就輸了。(不要妄想游擊戰能打贏,這裡就不展開談了,只要記住游擊戰不是決定勝負的就行了)

而德國失敗就是失敗在這了,1941年沒能拿下莫斯科。為啥沒拿下莫斯科?我們先看看幾個論調,一個是蘇聯冬天,一個是分兵打基輔,延誤時間。

基輔該不該打?

我們看基輔,烏克蘭這邊,蘇聯有百萬大軍。德軍兵分三路進攻的時候,北方集團軍群順風順水的打到了列寧格勒,中央集團軍群快速的通過了斯摩稜斯克,南方集團軍群卡在了基輔,啃不動了。

德軍抽有了古德里安的第二裝甲集群支援南方集團軍群,最後打了個非常漂亮的殲滅戰,百萬蘇軍消滅的乾淨利索。但是這個時候,耽誤了一個多月時間,古德里安的第二裝甲集群歸建,重新出發,結果遇到了大雨,拖慢了速度。

這個時間耽誤的非常關鍵,莫斯科多了兩個月的時間準備,又是調兵又是籌備武器的。莫斯科戰役中,德國的後勤又出現了嚴重問題,等遠東蘇軍來了,開始反擊了,德國就這麼打輸了莫斯科戰役。

那麼,是不是元首糊塗了,不應該去分兵支援基輔?不是。

德軍攻打基輔,是消耗了大量寶貴時間,但是這個時間不是白白浪費的,這個時間段內,德國人消滅了百萬蘇軍。這是中央集團軍群的南翼,一旦德軍逼近莫斯科,而基輔那邊又頂住了德軍。這會兒會發生啥?

蘇聯人如果不傻的話,會抽調烏克蘭的西方方面軍去支援莫斯科。抽調幾十萬人,中央集團軍群是不就有被全殲的危險?那如果真這樣的話,基輔是不是必打的?是!

錯估蘇聯實力

德國人在巴巴羅薩計劃中這個兵力部署,前提是他們認為在他們三路大軍都能夠穩穩的拿下列寧格勒、基輔、莫斯科的,但是很遺憾,列寧格勒沒拿下,基輔還是增兵之後才拿下,莫斯科也沒拿下。這就說明他的兵力部署有問題,兵力不足。

而兵力不足的原因是,德軍沒準備那麼多兵,為啥沒準備?低估了蘇聯的實力,低估了蘇聯的抵抗意志。

如果,德軍再追加100萬人,分攤在三路大軍中,這三個城市是不是能穩穩的拿下來?兵多坦克多,沒理由拿不下。拿下這三個大城市,蘇聯就完蛋了。

而還有一點,有人會說蘇聯人靠英美援助才打贏的,但是,莫斯科保衛戰那會兒,蘇聯接收的英國美國的武器物資並沒送來多少,其實就夠幾次衝鋒的,然後就沒了。

而莫斯科戰役結束,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這會兒,英美援助的物資,開始源源不斷的抵達蘇聯。這會兒的蘇聯如虎添翼了,德軍不可能再打贏了。


軍武文齋


德國基本沒有獲勝的可能。

一、提前進攻蘇聯,實際不可能

1940年5月,德國擊敗法國,隨後英國拒絕承認戰敗,堅持對峙,德國發起海獅計劃準備登陸英國。因為空軍無法摧毀,處於絕對劣勢的德國海軍無法執行,只能放棄。

此後,德國雖然1940年8月就制定原名奧托計劃的巴巴羅薩方案,到1941年初才能夠開始擬定東進,龐大的軍隊裝備都需要逐步轉移東線,這肯定需要時間,到1941年5月才完成準備,6月22日開戰。這個時間幾乎無法再壓縮了。

二、攻下莫斯科,蘇聯也不會投降

世人都認為,莫斯科如果被德國佔領,蘇聯就會投降或者喪失抵抗能力。

想當然耳。

1941年6月戰爭爆發,蘇聯已在轉移工業至烏拉爾雅賓斯克一線,莫斯科即便被德軍佔領,這對蘇聯軍民的心理打擊確實很大但據此認為蘇聯會投降或者崩潰,顯是武斷。

只能說,蘇聯物資轉運會更艱難一些,付出的代價會更多些。

三、局勢的不利變化

正因為海獅計劃令美國轉變態度,此後開始扶持英國。美國參戰就是必然,只要蘇聯堅持下去,美援物質依舊會來。

最終,無論有沒有珍珠港,美國都會聯合英國蘇聯對德國發起圍剿,因為沒有任何一個美國總統敢讓德國統一和消化歐洲。

而日本沒有對蘇作戰的能力,哪怕日本全力進攻蘇聯,蘇聯最多是後退一些,廣袤的西伯利亞是日本無法推進的,那麼,日本的死亡就會更快。

一戰結束,日本扶持殘餘沙俄勢力和蘇聯新政權作戰都陣亡1.2萬,耗費9億日元(不是今天的日元)卻毫無收穫,應該是給予了日本深刻的教訓。


四川達州


德國必敗。

德國進攻蘇聯,是希特勒對雙方實力和戰略的誤判,他沒有勝算。和後來日本偷襲珍珠港一樣卑鄙,希特勒用偷襲,用斯大林同樣的戰略誤判,讓蘇聯蒙受了巨大的損失。但斯大林的包袱裡還有無數沒有示人的好東西。這是他的自信和膽量。德軍兵臨城下,飛雪飄舞,他卻毅然決然地在莫斯科紅場舉行大閱兵,億萬蘇聯軍民受到了震撼的愛國主義教育鼓舞。希特勒從沒有預料到馬列主義的精神作用和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超強的綜合實力。戰神朱可夫、羅科索夫斯基、科涅夫出場,無數敢於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前赴後繼奔向戰場。更讓希特勒瞠目結舌的是如同潮水一樣,無數的T34、斯大林之錘、卡秋莎、伊爾2、波波沙,這些成本低廉,簡易、易造。卻數量、性能超過德國的新武器,像魔術一樣的一一出場,斯大林的“包袱”,蘇聯軍事技術的先進性、突然性,也同樣甚至更嚴重地打擊了日耳曼官兵的傲氣和士氣。先傲氣後沮喪的希特勒,開始被先沮喪後傲氣的斯大林,吊打、吊打,消滅、消滅,直至被亡國自殺。


坐地日巡八萬裡


我是刀筆傳神,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二戰時德國進攻蘇聯不是沒有成功的可能,但希特勒被初期的勝利衝昏了頭腦,接連犯下幾個嚴重的錯誤,導致整場戰爭的失敗。

一是在合適的季節直搗莫斯科,這樣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可能會導致蘇聯的崩潰,而他卻調集主攻部隊去打了基普戰役,雖然消滅了蘇軍大批的有生力量,但失去了最寶貴的時間。

二是針對佔領區人民的殘酷壓迫,使當初視德軍為解放者的蘇聯聯盟囯家的人民徹底倒向斯大林一方,使敵我雙方力量承現了互換。

三是嚴重低估了蘇聯的戰爭潛力和氣候環境等因素。


刀筆傳神


歷史是不能猜測的,當時在東線戰場跟蘇聯開戰,這個策劃就是當時最大膽的一個策劃,因為當時西線戰場的戰事還沒有結束,就大膽實施巴巴羅薩計劃入侵蘇聯,這是很不理智的,所以德國陷入,兩面夾擊的窘境,而且蘇聯,幅員遼闊,物資豐富,德國卻資源不足,西線戰場,由於萌軍在諾曼底登陸,更是讓德軍苦不堪言,所以在這種條件下都入侵蘇聯是必敗的





漢斯1945


基本必敗,雙方在平原作戰當中就是資源消耗戰。鋼鐵,設備,油料產量和人員的數量決定力量。德國的士兵,武器,指揮官強。可是補給線太長,不能持久戰?要麼一下子打死蘇聯,否則迅速回撤,德國被拖死了。

希特勒從沒和社會主義國家交戰過,沒有預料到蘇聯超強的動員力量。儘管開戰時候蘇軍戰鬥力不行,但是敢於犧牲的蘇聯紅軍也嚴重打擊了德軍的士氣。

兩線作戰讓德國捉襟見肘。更要命的是廢物點心墨索里尼拖延了德國進攻蘇聯的日期,很快入冬了,德軍大部分沒有冬裝,武器受損。日軍被陷入中國戰場,對蘇聯紅軍沒有威脅。盟軍是神對手,日意是豬隊友,德國基本沒勝算。


天天生意好666


從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來分析,是這樣。因為希特勒發動的是侵略戰爭,是非正義的,是反人民的,因此結果是必敗無疑的。

毛主席說,對於反動派,戰略上要藐視,戰術上要重視。從這個角度看問題,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答案,即,從當時的歷史上來分析,蘇聯確實處於十分不利,十分危險的境地,蘇聯從各方面來看都處於弱勢,希特勒的進攻在歐洲和蘇聯戰場擺出了一幅不可戰勝的態勢。只是由於斯大林的鋼鐵意志,才讓戰局得到扭轉,並在最後完全戰勝了希特勒。

希特勒的強勢,從本質上看,是暫時的,表面的,經不起長時間的戰爭考驗,因此,希特勒的勝利終究會失敗的,就是要時間和各國人民的反抗厲度了。


叢中笑6603


戰爭的勝利取決於雙方誰犯的錯多,誰的本錢厚實,勝利的天平上允許犯多少錯砝碼。蘇德戰爭中蘇聯開始也犯了不少錯,比如大清洗使得蘇軍初期沒有優秀的將領,一敗再敗,被德軍圍殲近百萬軍隊。但德軍同樣犯錯,在勝利後驕狂,不顧冬季嚴寒的不利影響,在不利的情況下執意進攻死戰不退,在戰略方向上不首先進攻蘇軍指揮部莫斯科,反而繞遠去進攻斯大林格勒。在武器上,蘇軍理念便宜易維修,可以在消耗中大量製造不斷補充部隊。而德軍的理念是精品,厚重無敵,製造工藝繁瑣不易製造,造價相對昂貴不易補充。所以在坦克戰中德軍虎式坦克敗給蘇T34坦克,通常幾輛蘇式坦克才能拼一輛虎式坦克,但虎式難敵一群狼。歸根結底,德軍還是敗在自身國力戰爭資源難以為繼的消耗上了。不過如果德軍不犯那麼多致命性錯,戰爭走向很難說,因為德軍後期研究出導彈、噴氣式戰鬥機等許多革命性武器,如果給德軍能有充足的時間大量製造訓練裝備這些武器,戰爭格局就不一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