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口瀑布的形成與歷史變遷


壺口瀑布的形成與歷史變遷

黃河壺口瀑布

壺口瀑布是華夏子孫所蘊蓄著的無限的內在力量的象徵。壺口是黃河的著名天塹,壺口瀑布是萬里黃河之上唯一的一座瀑布,它與雄偉多姿的龍門和號稱“九河之蹬”的孟門合在一起,組成“黃河三絕”。

壺口瀑布當地百姓叫做龍王埽。黃河水向下衝擊,成年累月向後推移,滴水可以穿石,黃河竟然在巨大的頑石河床上鑿開一條數千米的壕溝,人們稱為“龍壕”。從瀑布至孟門十里河道狹窄而谷深,兩岸谷石若墜復倚,河中濁流曲折蜿蜒,登高俯視猶如一條奔騰南去的黃龍,當地人稱十里龍槽。面對這一奇異的自然景觀,人們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們緬懷五千年的文明,也不由的會產生好奇心,這個瀑布是怎麼樣形成的?幾千年來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壺口瀑布的形成與歷史變遷

濁浪滔天

壺口瀑布的形成與歷史變遷

十里龍槽

壺口瀑布是一個移動的瀑布,這與國內其它其它瀑布的是不同的。據《尚書·禹貢》記載,約在公元前770年,壺口緊連著孟門,隨著歲月的流逝,到唐代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李土甫成書的《元和郡縣誌》記載:壺口距孟門1000多步(約合1660米)。此書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地理總志,它的內容歷代專家認為翔實可信。可現在的壺口卻在孟門上游的3000米處,時隔2700多年,石槽向上推移了3000多米,現在的壺口仍以每年3~4釐米的速度向北移動。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寫道:“水非石鑿而能入石,信哉!”這是多麼巨大的自然力量,它無堅不摧,無往不勝,這不正是華夏民族推動歷史向前發展的內在動力嗎!

在民間傳說中,壺口瀑布的形成卻有了瑰麗的神話色彩。大禹治水的時候,騎著一條長著翅膀的黃龍,名曰“應龍”。大禹來到壺口這個地方,應龍便用尾巴向孟門甩去,誰料想孟門山高石堅,竟絲毫未動。暴怒的應龍用龍角猛力一抵就把孟門山衝開一個豁口,滾滾河水宣洩而下;應龍又將龍身一甩,便形成了“十里龍槽”;接著應龍足一蹬,把地戳了千丈深的石洞,這就是壺口瀑布。

從史料記載來看,這是大禹治水時開鑿的。《屍子》曰:“龍門未闢,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大溢逆流,無有邱陵高阜滅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謂之孟門。”

壺口瀑布的形成與歷史變遷

開春的龍槽

從地質學的角度來看,壺口瀑布的形成是地質演變的結果。從地質學上來說,瀑布是由地球內力和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在河流的時段內,瀑布是一種暫時性的特徵,它最終會消失。侵蝕作用的速度取決於特定瀑布的高度、流量、有關岩石的類型與構造,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在一些情況下,瀑布的位置因懸崖或陡坎被水流沖刷而向上遊方向消退;而在另一些情況下,這種侵蝕作用又傾向於向下深切,並斜切包含有瀑布的整個河段。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因素的任何一個或兩個在起作用,河流不可避免的趨勢是消滅任何可能形成的瀑布。瀑布的形成和發育,是與其所在河流的發育演化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壺口瀑布也不例外,它與黃河河道的發育十分不開的。

在地質時期,大約在一二百萬年以前,壺口之下龍門地區曾發生過強烈的地殼構造運動,使岩石發生斷裂,並沿斷裂面發生了顯著的相對位移,形成走向東西的斷層。自北南流的黃河,流經斷層時,便產生了瀑布急流。瀑下河床由三迭系砂岩夾薄層頁岩組成,質地並不十分堅硬,故日漸被終古不息的巨浪衝蝕,使瀑布跌水不斷向上遊後退,河道也形成深槽。同時,砂岩傾角較緩,只有三、四度,幾乎近於水平,亦是形成壺口瀑布的重要條件之一。

在瀑布的強烈衝擊下,不盡瀑下衝蝕出極深的槽潭,且瀑崖亦隨之而漸漸後退,這種現象在地貌學中,稱為溯源侵蝕。據估計,在溯源侵蝕的作用下,瀑布每年以3~4釐米的速度,向上遊後退著,孟門山的石島,就是這種侵蝕作用留下的殘存部分。按照“溯源侵蝕”現象的速度計算,在一二百萬年前,如今的壺口瀑布應在下游65千米之遙的龍門,而壺口瀑布在孟門附近時的時代是距今10萬年至7.5萬年之間。

結合史料和地質學,我們還可以大膽的猜想,也許就是在大禹當年開闢龍門時鑿出的石槽裡,黃河水以自身的力量不斷沖刷侵蝕出這長長的十里龍槽呢。

壺口瀑布的形成與歷史變遷

水衝擊出的石洞

宜川民間俗話說壺口的槽潭是“十年磨一針、九里十分深”,看來是有一定道理的。壺口的槽潭深度據197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修建黃河壺口大橋時,用絞車束鐵順石槽下垂測量出有60多米。正是這60米的深度使黃河奔流至此造成的落差才形成了雄偉壯觀舉世聞名的壺口瀑布。

清代宜川縣令吳炳所撰的《宜川縣誌》,縣誌中有一篇讓宜川人自豪不已的《壺口考》,文中對史料中記載的壺口方位不明。漢地理志雲:“壺口在河東郡北屈縣東南。”北屈即今山西吉縣,明白了壺口瀑布是流動的瀑布的道理,這些古籍上的疑問也就迎刃而解了。古籍上記載的壺口並非現在的壺口瀑布,用靜止的眼光看待壺口瀑布如同刻舟求劍,舟移劍不動,何以得劍;瀑布是舟,壺口是劍,瀑布變遷,而壺口名未變。如此看來酈道元《水經注》載:“禹治水,壺口始。”中的壺口並非現在的壺口瀑布。吳炳考證:“古來談龍門者,核其實,多指壺口。”在《尚書·禹貢》中說的明白:“冀州;既載壺口,治梁及岐。”冀州是今山西,雍州是今陝西。後人在引用這句話時,往往忽略了開篇的冀州二字。蔡氏傳謂:“壺口,山名,禹受命治水所始。”《禹貢》記載的就很明白:“‘壺口雷首至於太嶽。’壺口山在慈州,太嶽在晉州,雷首在河東界。”《隋圖經》記載:“平山,在平陽,一名壺口山。”平陽是現在的山西臨汾舊稱。《元和郡縣誌》是這樣記載壺口和:“平山一名壺口山,今名姑射山,在縣(指臨汾縣)西八里,平水出焉。”看來,古時壺口一名其實應該是對面山西的平山。

壺口瀑布的形成與歷史變遷

至於古籍中所謂的龍門應該是現在的孟門山一帶的瀑布,那時瀑布尚無壺口之名,《水經注》記:“孟門即龍門上口”。大禹治水從壺口開始劈山,《尚書·禹貢》中所記:“導河積石,至於龍門”,之所以不提壺口。是因為龍門其實就是壺口瀑布。

有本古籍《名山記》中記載:“河水至此,直下千尺,水浪起伏,如山如沸。兩岸皆斷山絕壁,相對如門,惟神龍可越,故曰龍門。”這個情形與壺口特別想相像。

壺口瀑布的形成與歷史變遷

壺口岸邊清長城

有一個著名的傳說“鯉魚跳龍門”的故事,說的是鯉魚逆水而上游,若能跳過黃河龍門者,便可化而為龍,騰雲駕霧,翱翔在九天之上。這段話說的是這個故事就發生在壺口,《屍子》記載:“龍門,魚之難也;太行,牛之難也。”《辛氏三秦記》:“江海魚集龍門下,登者化龍,不登者點額暴腮”,據《水經注》記載:“河水又南得鯉魚澗,歷澗東入,窮溪首便其源也。《爾雅》上記載:“鱣,鮪也。出鞏穴,三月則上渡龍門,得渡為龍矣,否則點額而還。”從這段話可知,在史前溫暖時期,黃河裡曾經有鮪魚,鱘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魚類,平時生活在東海、南海的沿海大陸架地帶,在海中生長髮育。當雄魚長到9至18歲時,要在7~8月間由海洋進入江河繁殖,產卵場都在江河的上游。可見魚從龍門向上遊實有其事,鯉魚跳龍門”的故事也並不是空穴來風。

壺口瀑布的形成與歷史變遷


傳說中這個龍門是不是如今韓城的龍門,就連韓城人自己也提出了疑問,《韓城縣誌》記載:“通志謂河水至此,直下千仞,地皆震撼。其下湍瀾警波,如山如沸。今韓之龍門則無是,不知此之云何從乃爾?聞宜川縣有者,懸流略仿十一雲。”文中的“埽上”就是宜川人稱作龍王埽的壺口瀑布,經查得知“埽”字的含義是指舊時治河,將秫秸、石塊、樹枝捆紮成圓柱形用以堵口或護岸的東西,用埽做成的擋水建築物,亦泛指堤岸。據此可知龍王埽的名稱與治水確實有關。在《夢溪筆談》中也記道:“凡塞河決,垂合,中間一埽,謂之合龍門。”因此,龍王埽就是龍門。在當地人眼裡,壺口瀑布是個大的跌哨,在壺口瀑布西岸的塬上有個村子叫作石埽原(今作石棗塬),據《宜川縣誌》記載,村子裡過去有個古碑,上書:“壺口佳境,兩省通衢。”

至於壺口瀑布的名字的來歷,一般意見是來自於《尚書·禹貢》中“蓋河漩渦,如一壺然”,可是我查遍《尚書·禹貢》,全文竟然沒有這句話。壺口瀑布其名之源,出自禹鑿孟門,有謂“龍門未闢,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淮南子》:中寫道“逮及禹鑿孟門,河有出路,瀉注而下,乃如壺口。”可知,壺口之名,來之於孟門。

壺口瀑布的形成與歷史變遷

龍門禹門口


不少人在考證孟門時引用了《穆天子傳》上的一句話“此望孟門,九河之磴”,筆者也曾以為就是引自這書,後來找了些古籍一查,不要說《穆天子傳》了,其他書上也沒有這句話,那麼這句話是從哪兒來的呢?經再三查證,出自民國時期的《宜川縣誌》。而《穆天子傳》原文是:“北登盟門,九河之隥。孟門即龍門之上口也。實為河之巨阸,兼孟門津之名矣。此石經始禹鑿,河中漱廣,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至此,對壺口的古今位置變遷和稱謂變化基本清楚了。

古之壺口不應以非今之壺口而湮沒歷史,今之壺口也不會以非古之壺口而失卻價值。我們在考證歷史地名時,不能僅僅就著古代書籍膠柱鼓瑟,緣木求魚。旅遊是一種文化,但絕非是杜撰出來的無根文化。就象神話傳說,我們可以從中發現捕捉一些先民留下的歷史信息,但不能單獨用來做為學術研究的依據。(延安馬雨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