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匹夫之志


顧炎武--匹夫之志


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是明末清初三位非常著名的思想家,他們對明朝程朱理學進行批判,在程朱理學衰退之時,開啟了清朝思想界的新出路。

就顧炎武個人的思想而言,最重要的在於兩點:

一、對程朱理學的批判;二、對君權至高無上的質疑。

一、對程朱理學的批判

對程朱理學進行批判,顧炎武不是第一個人,同樣也不是最後一個人。不過因為顧炎武當初所處的時代比較特別,明末清初,明朝滅亡,清朝入關,滿族統治漢人。所以顧炎武對理學的批判,還將明朝的滅亡聯繫起來。他認為明朝的滅亡,與明朝理學空談主義,導致誤國有脫不開的關係。他對此深惡痛絕,強烈譴責“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股肱惰而萬事荒,爪牙亡而四國亂,神州蕩覆,宗社丘墟。”贊同“近世喜言心學,舍全章本旨而獨論人心道心,甚者單摭道心二字而直謂心即是道,蓋陷於禪學而不自知,其去堯舜禹授天下本旨遠矣。”的言論。

相比較理學的空想主義,顧炎武倡導經世致用之學,主張樸實歸納的考據方法。他的主張最終獲得了成功,有清朝“開國儒師”、“清學開山”始祖之稱的顧炎武,最後憑藉他在眾多學術領域的成功,最終宣告了晚明空疏學風的終結,開啟了一代樸實學風的先路。

顧炎武--匹夫之志


二、對君權至高無上的質疑

“善為國者,藏之於民”,這是顧炎武非常重要的一個觀點。這句話已經可以看出,顧炎武已經開始質疑君權,強調了百姓的重要性,並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啟蒙思想色彩的“眾治”的主張。在《日知錄》卷十三《正始》明確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顧炎武與黃宗羲等人以明朝遺民自稱,特別是顧炎武長期以來都在開展反清活動。顧炎武這種崇高的民族氣節,早在他幼年之時就已經長成。

顧炎武幼時被過繼給早逝無子的伯父,後來跟隨寡母王氏生活。王氏辛辛苦苦將其撫養長大,自幼就以岳飛、文天祥、方孝孺等人為例教導,培養了顧炎武的愛國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氣節。

清軍入關之後,顧炎武進行了一系列的反清活動。後來江南失守,王氏絕食殉國,臨終之前說:“我雖婦人,身受國恩,與國俱亡,義也。汝勿為異國臣子,勿負世世國恩,勿忘先祖遺訓,則吾可以瞑於地下。”有這樣一位愛國的母親,顧炎武能夠堅持抗擊清王朝也是可以解釋的。

除此之外,但凡受到儒家忠君愛國思想教育的讀書人,又有幾個人會輕易背叛舊朝,臣服在清王朝的統治之下呢?更不用說,清王朝還做下了“揚州十日”的慘案。顧炎武作為一位熱血愛國的讀書人,自然不甘願清朝統治者凌駕在漢人之上。

清軍在揚州進行了長達十日的大屠殺,消息傳來,凡是有良心的漢人無不對清軍痛恨有加。顧炎武還曾經寫詩,表達了自己對這次事件的刻骨銘心。

“十載江南事已非,與君辛苦各生歸。愁看京口三軍潰,痛說揚州十日圍。”,所以說顧炎武抗擊清朝是正常的,反而是那些輕易就投降清朝的人,漠視同胞被殺,甚至甘為屠夫的人才引人質問。

顧炎武--匹夫之志


顧炎武是一位具有崇高民族氣節的人,他是忠誠的,他的忠誠不是簡單的對明朝統治者,而是對中華民族。顧炎武曾經提出過這樣一種說法,他說李自成攻破北京,叫亡明國,但是滿清騎兵入主中原,則叫亡天下。

對於李自成攻破北京,顧炎武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反抗情緒,但是當清軍入主中原的消息傳來之後,顧炎武卻堅決抵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就是在當時說出的,號召漢族人民團結起來,抵抗外族侵略。

從他參加弘光小朝廷,亦或者是自己與江南起義軍聯繫,投筆從戎,還是後來與友結社,甚至到最後為了反抗去清朝統治,走遍中國神州大地,與各地抗清義士結合,都表明了他的個人立場。

光看現在留下來的顧炎武的頭像就可以知道。在清朝入關之後,實行“留髮不留頭”的斷髮政策之時,顧炎武仍然沒有剃髮,已經表明了他對清廷的反抗。儘管後來憑藉他一個人的力量,不可能推翻清王朝的統治,他也儘量的維護自己的民族氣節,絕不入清朝為官,接受清廷之召。面對邀請他的人,他說:“耿耿此心,終始不變。”甚至以死抵抗,說:“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則以身殉之矣!

顧炎武--匹夫之志


顧炎武留下來的許多詩詞中,都包含了他本人的精神和思想。

《精衛》

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

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

嗚呼!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