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到底在供詞中說了什麼,致使曾國藩火速將其處決?

朱邏輯世界


天京淪陷,李秀成被捕後,曾國藩以他那儒風大雅的姿態親自面審了這位“人傑”。

與曾國荃那類武將的刑訊逼供不同,曾國藩更像是同朋友對話一般,此可謂良馬見伯樂,有一種能敞開心扉的感覺。李秀成年輕俊傑,自然不甘人生就此畫上句號。在曾國藩的勸導下,李秀成懷著一線生機,在獄中寫下了近6萬字的供稿。

當曾國藩打開一看,不禁冷汗直冒……

李秀成到底寫了什麼

“這供詞中有多處與之前遞交朝廷的章奏有出入呀。”

首先是曾國藩先前報告天京城中有十萬之眾,圍困兩年之久難以攻破。但此時李秀成的供稿卻說城中不足萬餘人。

待天京攻破後曾國藩在報捷折中說“偽幼主積薪宮殿,舉火自焚”,但李秀成卻說他和幼主趁官軍放火搶劫之際易服出城;奏摺中說“李秀成被官軍抓獲”,而供稿卻說自己是被“山民舉報引至官兵。”

最讓曾國藩頭疼的是,李秀成說“天京城中有聖庫兩座,自己並未見識其中。”儘管李秀成說自己也並未見過裡面虛實,但曾國藩卻也在報捷折中肯定“克復老巢而全無貨財,實出意料之外。”然而世人皆傳天京城內金山銀海,就連慈禧身邊的太監安德海也曾計劃用天京之財力修復頤和園,可想而知這樣的奏報並不能讓人信服。

如若朝廷追查起來,首當其衝的便是攻克天京的曾國荃部,而曾國荃的吉字營名聲最臭,攻下一城便要大肆搶掠一番。而李秀成說偽幼主能出逃成功完全是官軍放棄封鎖開始進城哄搶,這是多麼有利的佐證。

李秀成是一個不穩定因素

而也就在曾國藩承報李秀成被捕後,朝廷的態度是緝拿進京。


這就讓曾國藩犯了難。他並不擔心李秀成是死是活,而是害怕朝廷拿李秀成借題發揮,因為李秀成對天國的事情再清楚不過。從奪下天京到天京的覆滅,發生的大大小小的戰役情況更能接近現實,這樣就能對比以往曾國藩發往朝廷的奏報有多少的可信度。

即使在信息上沒有出入,但朝廷對這樣一個手上掌有近二十多萬兵馬的封疆大吏,是必定要採取措施的,而恰好身邊就有這樣的突破口,豈能不加以利用。

左想右思之下,曾國藩決定不能將此人送到京城,而最好的辦法就是就地處斬。八天的時間寫出近6萬字的供稿,如若存世,還不定能抖出哪下更意料之外的內容。

左宗棠的“無心助攻”

曾國藩以“路途遙遠恐長毛截救”為由將李秀成凌遲處死。這本來是要給朝廷好好做一番解釋報告的,但不料此時左宗棠“殺出”,以“偽幼主逃遁,曾國藩欺君報捷”為由彈劾曾國藩。

此舉是徹底擊中了朝廷的擔憂之處,原來曾左並不是一個利益集團,而龐大的湘軍也存在能制衡他的勢力——楚軍。左宗棠的彈劾,可以說完全打消了朝廷借李秀成說事的念頭。

當然,深謀官道的曾國藩自然明白這樣的利處,於是趕緊將計就計,同左宗棠就“圍城遁主、糧餉借調、滿餉裁軍”等問題來了個隔空罵戰。作為內容中轉站的朝廷更是哭笑不得,認為儒風持重的曾國藩居然被自己的門生搞得一地雞毛。

殊不知,這一切都是曾國藩謹慎思考後的智謀。


少荃經史屋


李秀成被清軍俘虜以後,在獄中寫了一個三萬三千字的自述。寫完後,本來應該押解進京,等待朝廷審判。而且朝廷也下達了相關命令,但是,曾國藩並沒有這樣做,而是迫不及待就把李秀成殺害了。殺害李秀成的方式,還不是清軍對待“賊首”慣常用的凌遲處死。那麼,曾國藩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李秀成劇照)

曾國藩自己的解釋是李秀成罪大惡極,不盡快殺之不能平民憤。但是這個說法明顯是站不住腳的。真正罪大惡極的人,就應該送到京城審判,讓更多的人知道。而且,只有通過公開審判,給予這個“罪大惡極”者懲罰,才能起到宣揚和震懾的目的。再說了,那時候天京城已經攻破了,太平天國運動已經接近尾聲。這時候公開審判,秋後算賬,其實是最適合的。曾國藩何以要匆匆忙忙把李秀成殺掉呢?他究竟害怕什麼?

很顯然,曾國藩火速殺李秀成,肯定是李秀成三萬多字的自供狀裡,寫了些讓曾國藩受不了的東西。曾國藩不把李秀成凌遲,或者在公開場合處死,就是害怕李秀成當著眾人的面,說出什麼不恰當的話。

根據羅爾剛先生在《李秀成自述原稿注》中的分析,以及很多學者的研究,曾國藩當年是對李秀成的自供狀進行過刪改的。他刪去了李秀成對他不利的表述,增加了對他有利的地方。

(曾國藩劇照)

那麼,為什麼說曾國藩對李秀成的自供狀進行過刪改呢?

有三點理由。

其一,李秀成的自供狀中,沒有對湘軍作戰失誤的剖析。事實上,曾國藩的湘軍在和太平天國打仗的時候,是存在不少失誤的,因而打了不少敗仗。李秀成的自供狀,是對整個太平天國起義過程的一種回顧。要回顧,就必然要涉及與湘軍打仗的問題。但是,李秀成自供狀裡,這方面卻很好。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其二,李秀成總結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目的存疑。李秀成在自供狀的結尾,對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進行了總結,總共得出了“天朝十誤”。李秀成總結這個東西有什麼意義呢?是為後人造反的時候,提供經驗總結嗎?這顯然是十分荒唐的。如果要讓這件事不荒唐,又有邏輯性,他前面的敘述中,必然就有相關內容。而實際上這樣的內容沒有,很顯然,就是被曾國藩給刪改了。

其三,李秀成是否投降成為一個謎。在自供狀的很多地方,李秀成寫太平天國是“匪”,比如“天朝之根已去,能收復此等之人眾齊來,免大清心腹之患再生,中堂及中承(丞)大人名成利就,早日完功收復,眾匪發何防”等。李秀成既然要投降,他總結太平天國的得失幹什麼?這也是不符合邏輯的。

如此多不合常理的地方,唯一的解釋,就是李秀成的自供狀,被曾國藩刪改過。因為有了刪改,才使得李秀成的自供狀裡,有許多不合邏輯的地方。

那麼,要怎樣才合邏輯呢?不少歷史學者認為,李秀成曾在自供狀裡面,有攛掇曾國藩造反的意思。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就比較好理解了。李秀成不涉及湘軍的問題,總結天朝的錯誤,都是替曾國藩總結的。告訴曾國藩,只要怎樣做,就不會重蹈太平天國的覆轍。

那麼,李秀成為什麼會想到要攛掇曾國藩造反呢?其實,只要我們看看歷史上的事情,我們就明白,李秀成這種想法,並非自出心裁,當王朝出現這種大型的農民起義的時候,往往就是諸侯並起之時,也是改朝換代之時。比如東漢末年,唐朝末年等等。李秀成覺得自己是沒有遇到明主,而曾國藩就是一個明主。只要曾國藩能夠站出來,振臂一呼,絕對能推翻清朝。

曾國藩當時為什麼不造反呢?我覺得有四點原因:一是曾國藩作為漢人知識分子,剛受到朝廷的重用,他正處在上升時期,不願意造反。二是當時的形勢與漢末唐末都不一樣,當時還有列強入侵干預。曾國藩造反,未必能成功。三是由於清朝長期的中央集權和高壓統治,大臣們已沒有古代大臣們的那種衝勁。四是與曾國藩本人的世界觀有很大關係。

既然曾國藩不願意造反,因此,他就必須修改李秀成的自供狀。


張生全精彩歷史


1864年7月,太平天國都城南京被湘軍攻陷。

7月23日,李秀成在今南京市江寧區澗溪村方山被俘。8月7日被殺,前後僅16天時間。



(李秀成劇照)

在這十六天裡,李秀成五萬餘字的供詞。

可是這份供詞被曾國藩看過後,進行了刪改和銷燬, 5萬字的供詞只剩下3萬字。

曾大人向皇帝報呈的《李秀成親供》,就是刪改後的版本。原本一說被焚燬,一說曾國藩交給了兒子曾紀澤收藏。

這份供詞曾在1963年由臺灣的曾國藩曾孫曾約農公開過,總字數33300字,共74頁。

那麼,被曾國藩刪去的那一部分內容到底是什麼?與李秀成之死有沒有關係呢?

據著名歷史學家陳思麓先生和榮孟源先生在著作《李秀成原稿釋疑》中考證,李秀成的口供有好幾處被篡改了。

(李秀成供詞)

第一處是洪秀全的死因。

李秀成供出,洪秀全是四月初一得病,四月二十一日病死,期間洪秀全拒絕服藥。

而曾國藩為了報功,在奏摺上寫的洪秀全死因是“官軍攻城甚急,服毒身死。”

死亡時間也改成了清軍攻南京時的五月二十七日。

第二處是李秀成被俘經過。

李秀成是城破後隻身一人逃到南京城外一座山上,被附近村民認出。

因為李秀成隨身帶的寶物甚多,村民們為這些寶物發生爭執,最後本著誰也別想要的想法,村民們將李秀成捉住送官。而曾國藩上報“遂被曾帥官兵拿獲”,與事實出處甚大。


(曾國藩劇照)

第三處是李秀成和幼天王洪天貴福逃出天京的時間。

李秀成供詞中交待是“初更之後,舍死領頭衝鋒,捨命衝出關來。”

而曾國藩的奏摺將初更改成“四更”,是因為初更時被敵人衝陣逃走,比四更時責任更大一些,為了降低疏忽大意的責任,所以改動了這一處。

第四處是“天朝十誤”中提到的第十誤。

李秀成原本是將“立政無章”當做第十誤的,而曾國藩出於個人目的,將其改成“誤不應專保天京,扯動各處兵馬”。


這樣一改,便造成了天國所有各處兵馬全被調來守衛天京的假象,攻天京的難度被提升了,自己和曾國荃的功勞也加大了。

其實這四個方面還未必是曾大帥急於處死李秀成原因。

雖然曾國藩有誇大戰功,推卸責任的考慮,但這只不過是旁根細節,並不能動搖曾氏兄弟的大功。

真正讓李秀成閉嘴,不讓他見到皇帝的根本原因是:李秀成試圖說服曾國藩自立為王,恢復漢人江山。

關於這一點,陳思麓先生和榮孟源先生也並沒有直接的證據,只是根據史料推測,但有很高的可信度。


(曾國藩破城後)

安徽巡撫彭玉麟是曾國藩的親信,他曾派人送密信給曾國藩,信中就說:“東南半壁無主,老帥豈有意乎?”曾國藩看後跟心腹趙烈文說: “不成話,不成話,雪琴(彭玉麟)還如此試我,可惡,可惡!”這件事被趙烈文記了下來,有很高的可信度。

李秀成是天國最後的中流砥柱,他絕不甘心偌大的天國就此毀滅,他更不願意輸給“清妖”,所以在生命最後一刻,他想鼓動曾國藩造反,是十分有可能和合理的。



(攻克天京)

李秀成一定是在他的供狀中寫出了有關勸告曾大帥造反的事情,也必然為曾國藩分析了成功的可能性,這才讓曾國藩感到害怕,所以迫不及待的將李秀成殺死滅口。

1936年,著名清史專家孟森為曾國藩刻本《李秀成供》作序,他曾到湖南曾府看到了《李秀成自述原稿》。

國學大師陳寅恪也曾看到供詞原稿,最終認為曾國藩之所以刪改,就是要隱瞞李秀成勸他稱帝這件事。

民間還有一種說法,說是李秀成在供詞中供出了大量天國寶藏的埋藏之處,曾國藩兄弟為了獨吞這批財寶,篡改供詞,殺人滅口。


太平天國實行“配給制”,規定所有公私財產都必須統一集中到“聖庫”,再由聖庫統一配給,百姓若有藏金一兩或銀五兩以上的都要問斬。

這種制度使得太平天國的財富高度集中,聖庫中留有寶藏是很有可能的事。

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李秀成供詞》中說:“昔年雖有聖庫之名,實系洪秀全之私藏,並非偽都之公幣。王長兄、次兄且用窮刑峻法蒐括各館之銀米。”

供詞裡面否認了天京聖庫有財物的說法,但一般人都不相信。

《淞滬隨筆》記載清軍進城後,“城中四偽王府以及地窖,均已搜掘淨盡。”

說明在當時,清軍是知道天京有寶藏的,只是沒有找到。


這些寶藏一定被轉移了,而做為天國實際領導人的李秀成必然知道下落。

曾國藩在給同治帝的奏摺中,只說找到了二方“偽玉璽”和一方“金印”,再無其他。

這種說法明顯違背常識。

洪秀全沒死時,掠奪了各地寶物,收藏在天王府中,曾國藩破城之後,把天王府和各處王府翻了個底朝天,把洪秀全屍體也挖了出來,斷不會一毛錢也搜不出來。

清軍是從 1862年5月起圍困天京的,這時的天京,連一個鳥兒也飛不進去,天京也是一座孤城,一座死城,財寶想花也沒地方花。

即使城破之時,亂軍掠劫了不少財物,但也不可能全部搶走,這件事只有一個解釋,就是之前太平天國有意將財寶埋在了一個秘密地方。

李秀成有信心鼓動曾大帥造反,一定是有恃無恐,有著他的理由和資本。

造反最需要的資金李秀成必然有辦法籌措,否則這種勸說就是空穴來風,根本打動不了曾國藩。



(被俘的李秀成)

所以結合起來分析,李秀成在供詞中提到了天國財寶,是非常有可能的。

曾國藩將供詞撕去的那一萬多字裡面,有沒有這方面的內容?

我個人認為肯定有。

我們通過以上分析和考證,我們就不難得出為什麼在李氏剛被俘時,曾大帥能夠以禮相待,以至李秀成產生了活命的幻想,主動書寫供詞;而寫完後那麼快被處死,這中間的反差實在太大。

所以,李秀成的供詞一是講出了天國覆滅的真相,使得曾國藩的功勞被大打折扣,二是供詞有“大逆不道”之句,三是供詞裡面提到了鉅額財富,這三個方面綜合起來,是李秀成被火速處死的原因。

(曾國潘)

洪秀全在統治天國的十幾年中,搜刮了天下不少財寶,這一點已得到確認。天國財富到底有沒有,或者埋在哪裡,至今仍然是個謎。

參考資料:陳思麓、榮孟源《李秀成原稿釋疑》 方以晃 《淞滬隨筆》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剛日讀史


1864年7月23日李秀成被俘,並送到曾國荃面前。曾國荃一面親自折磨李秀成;一面派人報告哥哥曾國藩。

李秀成寫自述,曾國藩急忙誅殺李秀成

7月28日,曾國藩趕到南京,親自審訊李秀成,並讓李秀成把招供的內容寫成文字。

李秀成以每天7000字的速度撰寫自述。

可是,到了8月7日,李秀成好像還有繼續寫下去的意思,曾國藩卻把李秀成處死,時年42歲。

曾國藩沒有將李秀成送到北京,而是在南京就地殺死了,好像為誅殺長毛,又似乎另有用意。

曾國藩對李秀成的供詞改了多少?

按照李秀成寫自述的速度,每天7000字,共寫了10天,應該不少於6萬字。可是曾國藩呈報給朝廷的《李秀成親供》卻只有3萬多字,被刪減了一半。

可以想象,曾國藩對李秀成的自述進行了大幅度刪減。

曾國藩為什麼要刪減供詞?被刪減的內容與李秀成之死有沒有關係呢?

刪減內容之一:勸諫曾國藩當皇帝,事關曾家生死存亡

曾國藩是一個自我矛盾的人,同時又是一個嚴謹縝密的人。

在大清已經腐朽得搖搖欲墜的時候,曾國藩的實力卻急劇增長,以致曾國藩的湘軍在一定時期內成為大清的中流砥柱,一個手握重兵的漢族大臣卻要為岌岌可危的滿清老太婆支撐江山,反差實在太大!

面對如此巨大的反差,曾國藩有想法是正常的。

但是,曾國藩是一個老成穩重的人,他會審時度勢、權衡利弊、分析時機,在沒有絕對把握、沒有確定行動的時候,根本不會暴露自己的真實意圖,甚至會特意隱藏自己的心機。

曾國藩的親信曾經暗示要支持曾國藩當皇帝,曾國藩表面上狠狠批評了他。

李秀成親身經歷了、親眼見證了太平天國的興起、鼎盛,很清楚清軍的實力,也知道曾國藩湘軍的厲害,還明白滿清統治下的漢人心態。

李秀成不願意自己苦苦奮鬥的天國大業就這樣毀於一旦,但是,現實無情地將自己囚禁於曾國藩的牢籠之中。

唯一可以讓李秀成活下來的人就是曾國藩,而且只有當曾國藩反對滿清王朝的時候。

李秀成天天寫自述,表明他還不想死。

所以,李秀成在自述中,勸諫曾國藩謀反稱帝,一定是最主要的內容。

李秀成會從清朝的腐敗、人心的歸向、大帥的實力等方面,分析曾國藩稱帝的必然性。

曾國藩把李秀成的這些勸諫分析一番之後,認為自己的最好機會已經錯過了。

清朝的腐敗是肯定的,人心的歸向也是真實的,唯有“大帥的實力”已經不能承受帝王之重了。

這時候,湘軍已經不是一枝獨秀,尤其是曾國藩更不是鶴立雞群,因為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湘軍都已經崛起,而且都可以與曾家軍旗鼓相當。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當湘軍崛起時,慈禧太后已經擔心曾國藩、曾國荃,也許已經安排好如何對付曾家兄弟了。

再說,這幾年在剿滅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曾家的湘軍已經消耗了太多的力量。

一旦謀反不成,曾家將會被誅滅三族,曾國藩付出幾十年的心血、取得的令人眼紅的政績,將會全部灰飛煙滅。

曾國藩不能冒這樣的險。

既然決定不反清,那麼,曾國藩就不能讓清王朝看見勸諫造反的文字,以免節外生枝。

因此,李秀成自述中有關勸諫造反的文字必須全部刪減,不能留下任何蛛絲馬跡。

文字刪減只是第一步,李秀成本人也不能活著送到京城,因為他既然寫出來,就會講出來,所以,必須殺人滅口。

刪減內容之二:太平天國有多少寶藏、埋藏寶藏的地點

太平天國規定所有公私財產都集中到“聖庫”,然後按照規定分配。普通民眾身上、家中都不能藏有金銀。

所以,太平天國的聖庫中一定藏有無數奇珍異寶、金銀財富。

從1862年5月起,湘軍圍困天京,一隻小鳥也別想飛出天京,天京城內的財寶不可能轉移到城外。

太平軍掠奪了各地珠寶,都收藏在天王府的聖庫中。

李秀成作為太平天國後期最主要的領導人,一定知道太平天國的財富有多少,也一定知道財富收藏在哪兒。

為了保命,為了鼓動曾國藩造反,李秀成肯定在自述中交代財富多少、以及收藏的地點。

如果把李秀成的供述一字不改交個朝廷,太平天國的這些財富統統都要收歸清廷。

即使曾國藩不想貪財,可是曾國荃貪圖財富、湘軍的大小將領們貪圖財富、湘軍的士兵們貪圖財富,所以,李秀成供出的財富可能早就被湘軍將士們瓜分了,現在想收上來談何容易!

因此,曾國藩必須隱瞞事實、必須刪改李秀成的供詞、必須讓李秀成死在南京,而不是押送到北京。

關於太平天國財富,改動之後的李秀成供詞是:“昔年雖有聖庫之名,實系洪秀全之私藏,並非偽都之公幣。王長兄、次兄且用窮刑峻法蒐括各館之銀米。”

這段供詞反映太平天國很窮。

與此相一致,曾國藩報告給朝廷的內容是:

天京城破之後,清軍把天王府和各處王府翻了底朝天,連洪秀全屍體都挖了出來,結果一分錢沒有搜到。

《淞滬隨筆》記載:“城中四偽王府以及地窖,均已搜掘淨盡。”

曾國藩向皇上稟報說:只找到兩方“偽玉璽”和一方“金印”,再無其他。

湘軍跟隨曾家兄弟賣命,曾國藩豈能一點感情不講?

曾國藩為了讓湘軍弟兄得到一些財富,必須刪改李秀成的供詞,必須儘快殺死李秀成。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李秀成在供詞中說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勸諫曾國藩自己當皇帝、取代腐朽的清朝;另一方面交代了太平天國金銀財寶的數量、以及金銀財寶收藏的地點。

第一點內容上傳朝廷,曾國藩會被誅滅三族;第二點內容上傳朝廷,湘軍中大批將士將會人頭落地。所以,曾國藩火速處死李秀成。

曾國藩的決策主要是為了保護自己、保護家族、保護湘軍大小將士。


歷史教員張


這個問題,其實李秀成到底在供詞中說了什麼,不是導致曾國藩火速處決的結果。

關鍵是李秀成要解送京城這件事,導致曾國藩需要將其快速處決。

1、石達開、洪仁玕、陳玉成連洪天貴福等重要人物被俘之後並沒有送至京城,均為就地斬殺。而到了李秀成這裡就需要”解送京城“。

實際上,連帶著攻克天京當時清廷對於曾國荃的嚴譴,清廷又蓄意挑起曾左之間的矛盾。在這關鍵時刻,又將李秀成解送京城。

此時,無論是恭親王或是慈禧為首的清廷,已經將最重要的鬥爭矛頭由太平軍轉向了曾氏的湘軍。所以在曾國藩而言,一旦李秀成被移至京城,這事情就變得極為複雜,話語權甚至可以完全顛倒。

2、朝廷最關注的是湘軍的功高震主,而非李秀成,李秀成不過是朝廷拿來對付湘軍的一顆有力棋子而已。

如果李秀成一落入朝廷之手,既使自供狀寫得對湘軍只有好話,曾國藩及家族一生的宦途生涯也會就此被毀。曾國藩對此也心知肚明。


另一點也可以說明,李秀成在此時刻也是知道逃不過一死,所以李秀成裹著傷痛,一天用毛筆寫七千字,以十萬言書,完成”自供狀“,可見當時李秀成本人知時間之急迫,急著完成這份遺書以示後人。

所以,無論從李秀成在自供狀裡寫了什麼,李秀成都逃不過一死。也就不存在什麼曾國藩要急於殺死李秀成。而是朝廷或是清軍對待太平天國重要俘虜的一貫政策。

如果曾國藩拖延殺死李秀成,當然就會有人說這是擁寇自重?如果急速殺死,也會有人說這是殺人滅口。總之早殺遲殺都是有得說。

就曾國藩而言,最好的方式當然是讓李秀成寫好自供狀,充分說明之後再殺是較為合理的選擇。

李秀成問題,這是湘軍與朝廷之間大博奕中的一個變奏曲而已。

所以,在這一連番的壓力下,曾國藩最好的方法是自剪羽翼,裁撤湘軍。


曾李之間的關係,有點惺惜之意。

事實上,李秀成被俘之後,也為曾國藩的魅力所傾倒,在自述中說曾國藩“有仁愛”、“有德化之心”,對他“恩情厚義”。從李秀成“昨夜深惠厚情”等話語來判斷,曾國藩當對李秀成有暗示。

最後曾國藩還是對李秀成手下留情,並未將李千刀萬剮,而是斬首了事。屍體仍賞給棺材一口,進行葬殮。李秀成臨死前對曾國藩仍然”此世已誤,來生圖報!”毫無怨意。

在太平天國眾頭領中,李秀成的下場算是最好的了。

死後,曾國藩對其很是”惋惜“,其重要幕僚趙烈文也曾感嘆”賊中並非皆為桀紂“。


當然,在此前提下,對李秀成自供狀,曾國藩還是做了一些小文章,希望在此為湘軍做好形象工作。但這個雖然不甚重要,然這也是老謀深算的曾國藩題中應有之意,不能讓別人抓把柄。

李秀成自供狀改了什麼?

曾國藩生在向朝廷抄錄李秀成自述時。經羅爾綱等人考證,曾國藩在李秀成原稿上進行了以下幾處關鍵修改:

1、“天王斯時已病甚重,此人之病,不食藥方,任病任好,不好亦不服藥也,是以四月廿一日亡”。

說明洪秀全病死。

曾國藩為了誇大曾國荃的戰功,將段話改為:“因九帥(曾國荃)之兵,處處地道近城,天王斯時焦慮,日日煩躁,即以五月二十七日服毒而亡。”以證明洪氏直接死於曾國荃的軍事壓力。

2、是李秀成被俘經過。李秀成是被“兩個奸民”捉獲,解送清營。如果照此彙報,則李秀成之被俘,與湘軍本無關係。

曾國藩卻在原稿上,用硃筆把“是以被兩個奸民”七字勾去,改為“遂被曾帥追兵拿獲”。

3、是李秀成衝出天京的時間。李秀成說。:”帥放倒城牆而出,君臣捨命衝出關來。”曾國藩把“初”字改為“四”字,把“初更”改為“四更”。初更是傍晚十九時至二十時之間,天剛黑,就被太平軍衝出,曾國荃是要受處分的,而改到四更(第二天一時),就減輕了他的責任。

其實,這些問題都可以看出,這些說法對朝廷與湘軍之矛盾之間會有添油加火的作用。

如果朝廷要抓小辮子,就是大問題,如果朝廷不為計較,其實相對平定太平天國大計而言又實在是算不了什麼事。


總結:

平心而論,我們不得不承認,曾國藩在晚清封疆大吏中仍然是對朝廷最忠誠的。

除了極少數涉及其家族、兄弟及故舊利益之處外,在涉及國家根本利益的大事上,他一貫不計自身利害,以身報國。

比如在處理天津教案過程中,他為了國家利益,就不惜負起“賣國”罪名,甘當朝廷“替罪羊”,使自己多年英名,毀於一旦。以至李鴻章在當年八月二十一日信中說:“吾師蒞津後,章疏皆系老實話,每為人所挾持,此鴻章所不敢出“。


這大概是中國政治思想史的一種尷尬的真相。而朝廷必須要拿住臣子的把柄才能控制朝局。臣子必須要靠作假才能維護自已的安全。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張宏傑

《困學叢書》羅爾綱

《論李秀成》,《學術論壇》,鍾文典:1980年第1期


秋草獨尋


同治三年(1864年)陰曆六月十六日,湘軍吉字營用挖地洞埋地雷之法轟塌了天京(今南京,清稱江寧)太平門,天京陷落。歷史驚人的相似,當年太平軍也是用相同方法攻克號稱固若金湯的江寧城的。

城破後,湘軍士卒魚貫而入,一場驚天浩劫隨之而來。圍城三年、付出出慘烈代價的吉字營統帥曾國荃為發洩仇恨,放縱士卒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屠殺與野蠻的搶掠。湘軍燒殺搶掠數日後,縱火焚燒,天京城一片熊熊火海,濃煙蔽日,百里外都能看見。火借風勢,吞噬一切,昔日繁華富庶的六朝古都被燒作一片廢墟,頓成人間地獄。

忠王李秀成突圍後被鄉民所擒

天京城破後,李秀成率千餘人換上清軍號衣,乘亂掩護幼天王洪福瑱(洪天貴福)從太平門缺口衝出。出城不久,李秀成與幼天王被亂兵衝散。幼天王走句容、溧水,到廣德與幹王洪仁玕會合;李秀成則向東南方向逃去。


跌跌撞撞走到方山,李秀成不慎露財,遂被村民抓獲,捆送清軍蕭孚泗部。在囚禁、訊問九日後,遭曾國藩處決。

幼主洪天貴福輾轉到江西投奔侍王李侍賢,後於江西石城被楚軍將領席保田捕獲,11月18日在南昌被贛撫沈葆楨處死,時年16歲。幹王洪仁玕在廣昌被俘,11月23日在南昌被殺。

李秀成被俘後,在牢籠中寫下了洋洋灑灑四萬言的自供狀

據《太平天國史綱》記載,李秀成被囚時,曾在曾國藩的威逼利誘下,寫下了大約四萬字的自供狀。供狀詳細敘述了他參加太平天國起義的整個過程,追憶了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興亡史,總結了天朝失敗的經驗教訓。他在供狀的結尾處還主動表示,願意改過自新,為曾中堂效力,願意站出來號召太平軍餘部繳械投降,歸附清廷。

長期以來,史學界圍繞李秀成供狀,對其是非功過,展開了長期的探究與爭論。主要有三種觀點。一為詐降論,目的是爭取保存數十萬天國將士,待機復國。一為李秀成被捕後貪生畏死,徹底出賣戰友,甘當清廷鷹犬。一為李秀成供狀諂媚敵人,貶低自己,有搖尾乞降之意,是這位身經百戰的天國名將一生最大的汙點,應予以批六月二十九日判。

曾國藩因何不顧清廷檻送京師嚴令,擅殺降將李秀成?

史載,李秀成從被抓到被殺,前後歷時十七天之久,在此期間,他不僅毫無自盡殉國的念頭,反而以充分配合的態度,寫下了洋洋數萬言的供狀。可見他已經被曾國藩的“甘言”所惑,具有強烈的求生願望,不想速死了。

湘軍攻破天京後,清廷曾於六月二十九日發來諭旨:“著曾國藩遴派妥員,將偽逆李秀成、洪仁達押解來京”。在清廷眼裡,李秀成雖非“元兇首惡”,但也是天國巨孽,是清廷要犯,於情於理,都有解送京師的必要。照曾國藩自己前後所上奏摺以及同治帝的諭旨來看,當時清廷上下均主張將李秀成檻送北京;包括湘軍內部的趙烈文、左宗棠等人以及洋槍隊將領戈登在內,也都支持將李秀成押赴北京。而堅持要在南京將李秀成速殺的,上下里外,似乎只有曾國藩、曾國荃兄弟二人而已。箇中機密,就實在令人費解了。

不論是為湘軍還是為兄弟,都必須速殺李秀成

曾國藩被譽為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聖人” 。論道德文章,論持身處世,整個清代似乎無人能比。曾國藩平生以“誠信”自許,然而他又不能不無視一件殘酷的事實:自己若固執於“誠信”必將危害到他的同胞兄弟與鄉黨。他更拗不過曾國荃主張速殺李秀成的頑梗主張。所以最終不得不犧牲原則,向兄弟妥協,也算徇私舞弊了。

曾國藩不肯將李秀成獻俘,將其誅殺,事後又大肆刪改李秀成供詞,關係不言自明,他刪改供詞的原因,據趙烈文《 能靜居日記》以及天國史權威羅爾綱先生剖析, 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三點:

一、金陵破後,軍士所獲庫藏甚多,而天京之財富,李秀成知之最詳,恐被聖詢。

二、曾(國荃)軍歷來奏報軍功多與事實不符,而李秀成所述清、洪兩家戰史,則適證其濫報邀功之罪。

三、李秀成盛譽曾國藩而誹謗清廷,曾國藩恐增“滿人對己之疑忌”。

羅爾綱分析,當時傳言曾氏兄弟在破城後縱兵大肆劫掠天國聖庫窖藏,尤其是吉字營統帥曾國荃,更是收穫甚豐, 至於其他將士,均大發橫財。據記載,天京城破後,長江裡船隊往來穿梭,絡繹不絕,都是湘軍官佐將搶來的財物、女子裝船運回家鄉。曾國藩、曾國荃對此心知肚明,卻不敢加以禁止。曾國荃屢被朝臣攻訐、彈劾 ,人送“老饕”綽號,心情抑鬱,卻百口莫辯。殺李秀成滅口,以免引火燒身被株連,從一個側面可以明辨曾國藩之作偽。

如今流傳下來的李秀成供詞,大約只有兩、三萬字。而李秀成的親筆供詞,傳聞有四萬餘字(亦有七、八萬字一說),還保存在曾氏後裔手中,其後段均被刪去。

被曾國藩刪去的部分,據《清稗類鈔》記載或推測為:與曾國藩奏報軍功不符之事實;阿諛湘軍;招降十要與洪秀全敗亡十誤;李秀成婉轉乞生,請招降鄂、贛、皖各股餘部以贖罪。

這其中隨便哪一條都是欺君之罪,尤其是李秀成自願為曾國藩招降太平軍餘部,似有攛掇他舉兵謀反之嫌,因此,李秀成必須死,而且必須速死!同治三年(1864)七月初六,曾國藩治酒席 ,請出李秀成飲宴,飯畢立刻將其處死。李秀成死時剛好四十歲。

曾國藩抗旨不遵,擅自處決天國要犯李秀成,清廷得知後雖然表示“應即行文挨站查辦”,但事後卻沒有任何人因此獲罪。同治帝只含混莫名的在曾國藩的奏摺上作了簡單批覆:“李秀成等就地正法,所辦甚是,前已有宣示矣” 。此前口氣嚴厲的 “挨站查辦”不了了之,被一筆帶過了。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十七,太平天國都城天京被曾國荃率領的湘軍吉字營合圍。四月十九日,天王洪秀全死去,在天京城主持大局的忠王李秀成扶洪秀全長子洪天貴福嗣位,是為幼天王。

湘軍吉字營為一舉攻陷天京城,在此後的一個月裡瘋狂挖掘了幾十處地道,想以此延伸到城牆底下,用炸藥一舉轟開攻城缺口,但李秀成指揮天京城守兵,一連破掉了湘軍的幾十處地道。

但誓要拿下天京城的曾國荃沒有氣餒,五月二十一日,湘軍以猛烈炮火作掩護,終於將一條地道挖掘到太平門底下,六月初六日,湘軍引爆了這條地道里的巨量炸藥,城垣被轟陷,吉字營敢死隊蜂擁而入。

天京城陷落之際,忠王李秀成為保護幼天王出逃,將自己的戰馬讓了出去,自己另騎了一匹不得力的馬。幼王天一行,假扮湘軍,從太平門缺口衝出去後,李秀成轉而又率一百餘人攔截湘軍,為幼天王出逃爭取時間。

之後,因為馬乏人孤,李秀成與大隊人馬走散,流落方山,最終被村民擒住,獻給了吉字營將領蕭孚泗。

吉字營統帥曾國荃痛恨李秀成死守天京,令他久攻不下,死傷了無數兄弟,因此見到被俘的李秀成時,曾國荃甚為憤怒兇殘,他先是“置刀錐於前,欲細割之”,後又“叱勇割其臂股”,而李秀成在如此酷刑下“殊不動”,惱羞成怒的曾國荃於是親自動手,“短衣握錐,獨身走出,遍刺以錐,血流如注”,幾乎就要對李秀成進行凌遲了。

湘軍統帥曾國藩趕到金陵(天京)後,為了徹底降服、利用李秀成,使出了老奸巨猾的偽君子手段,一方面在審訊時頗為尊重李秀成,另一方面又向李秀成承諾,只要他勸告金陵城外的大小太平軍殘餘勢力放下刀槍,不再抵抗,朝廷將放過李秀成全家以及放下刀槍的太平軍兵士。

曾國藩這麼做,有兩個目的,一是讓李秀成乖乖招供,二是借李秀成的威望肅清太平軍殘餘勢力。

忠王李秀成軍事才華一流,但文化程度不高,也沒有多少城府,在曾國藩偽善的攻勢下,為了保全剩下的那十幾萬太平軍兄弟,他在心態上動搖了,產生了俯首稱臣,回家做朝廷良民的念頭。

正是因為產生了這樣的念頭,隨後李秀成以每天七千字的速度撰寫了一份長達三萬字左右的自述供狀。

李秀成的自述供狀,從天王洪秀全出生寫起,創辦拜上帝會,金田起義,一路打到永安、長沙、南昌,最後打下金陵,建都立國;而後寫了自己的身世,如何參加太平軍以及這些年來的戰績;再寫了六次解天京之圍的經過和經營蘇州、常州的政績;最後寫了太平天國最後幾年國勢頹敗及其原因,等等。

然而,當曾國藩看到李秀成自述供狀中的幾個細節時,先是頓感不安,接著便起了殺心。

李秀成都說了什麼呢?

“天京城裡有聖庫一座,系天王的私藏,另王長兄次兄各有寶庫一座,傳說裡面有稀世珍寶,但我從未見過。”

李秀成的這一段供述等於是揭了曾氏兄弟的老底。

攻陷天京後,曾國藩在奏報中說,天京城根本沒有什麼聖庫財寶,實際上天京城的財物都被吉字營官兵洗劫一空了。

除了這要命的一環,李秀成的自述中還有幾處不經意間打了曾國藩的臉。

一處是關於自己被俘的。

“心有私忌,兩家並爭,因此我而藏不住,是以被兩個奸民獲拿,解送前來。”

李秀成是被村民擒獲的,而曾國藩在給清廷的報捷折中卻說:“偽忠王一犯,城破受傷,匿於山內民房,十九夜蕭孚泗親自搜出。”

還有一處,湘軍攻陷天京時,曾國藩在報捷折中說,城破前太平軍有十多萬人,全部殺斃,秦淮長河屍首如麻。

而李秀成在供述中卻說,城中軍民不過三萬來人,太平軍兄弟只有一萬餘人,而大部分已病餓倒下,能守城者,只有三四千而已。

其實稍有城府,李秀成就該明白,像曾國藩這樣的官場老鬼,無論如何不可能把他這個知道太多秘密的活口供送往京城,給自己惹麻煩,招攬罪名。

所以說,即便李秀成在自述供述中什麼要害也不講,曾國藩同樣不會產生惜才,手下留情的想法,一定也是急於殺人滅口。

李秀成之所以洋洋灑灑地一吐為快,大概是因為另有一種心理,他對曾國藩產生了一定的幻想。因此,在自述口供中,李秀成又寫了這麼一段話——

“罪將謝中堂大人不殺厚恩,願招集大江南北數十萬舊部歸中堂統率,為光復我漢家河山效力。”

在李秀成看來,這也許才是他能活下去的最大希望,但曾國藩看了卻驚出一身冷汗,心中大罵李秀成慫恿他造反,要毀他曾氏家族,因此曾國藩將這一段話用剪刀剪下來,放在火上燒掉了。

還有一種說法,即便李秀成的口供不會給曾國藩帶來任何麻煩,曾國藩也會迅速將他處死。

因為親眼所見的一幕,讓曾國藩意識到,只要李秀成還活著,他就是一頭猛虎,而自己未必真能馴服他。

曾國藩看到了哪一幕呢?

曾國藩審訊李秀成時,趙烈文提審太平天國松王陳德風剛好經過,當松王看到忠王時,竟然當著曾國藩的面,長跪不起,口唸“忠王殿下——”

李秀成的這種威望,讓曾國藩不寒而慄,不能不殺!


黑句本


俗話說,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

李秀成的供詞,可不止是斷人財路那麼簡單,簡直可以要了曾國藩的命!

曾國藩“半聖”的封號是怎麼得來的?難道是靠戰敗投江?靠揚州剃頭?靠日記戒色?靠家書治國?

都不是。

金陵被攻克時,大清國是個什麼狀態呢?

清政府的正規軍幾乎被打光,八旗兵也蔫兒了,甚至衛戍軍守都被英法聯軍打趴窩了。秦淮以北,清政府還有一些影響力;秦淮以南,幾乎就是地方軍的天下。

南方的各路“地方軍”裡,尤以曾國藩的湘軍最厲害。如果曾國藩另立門戶,以清政府當時的狀態,除了在心裡罵曾國藩八輩兒祖宗,沒有任何辦法。

不過,紫禁城裡的慈禧卻並沒有認慫,她賭曾國藩不敢“叛變大清”。曾國藩雖然外表看來一臉奸滑,骨子裡卻恪守忠君報國的君臣之禮。於是,天京攻克的消息傳到北京時,慈禧只是短暫的高興之後,立馬分析利害,繼而給曾國藩下了一道懿旨:

“金陵城破,你不與將士共進退,卻在雨花臺休息,成何體統!幸虧你祖宗保佑,湘軍拿下金陵,否則,必拿你是問!”

慈禧的懿旨傳到湘軍營裡,一下子把三軍將士激怒了。

曾國藩攻破金陵、平息動亂,還大清國一個清平盛世,這是天大的功勞啊!慈禧非但沒有表彰,反而豬八戒倒打一耙。

是可忍,孰不可忍?

以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為首的湘軍將領,暴跳如雷!紛紛請示曾國藩,欲反了他孃的。

就在這時,李秀成的招供出來了。洋洋灑灑五萬字的招供,李秀成只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就寫了出來。曾國藩用了不到半個時辰,就把厚厚的一摞招供看完。曾國藩在烏央烏央的字海里,只看清李秀成寫了四個大字:我想活命。

但是,太平天國與大清國勢不兩立,李秀成又是太平天國餘孽,大清國必定饒不了他。

李秀成活下來的唯一希望,就是曾國藩自立為王。

五萬字的供狀,一半是哭慘,一半是誘勸。曾國藩看完之後,幾乎顫抖,因為李秀成幾乎將曾國藩所有的下場都分析了個透徹。這份供狀上交給紫禁城,曾國藩必死無疑。

此時,擺在曾國藩面前有兩條路:一是殺了李秀成,修改供狀,向清廷認慫;二是留下李秀成,讓他衝鋒陷陣,幹清廷丫的。

李秀成的招供,無疑與曾國荃的想法不謀而合。

其實,想想也就那麼回事兒。曾國藩立下不世之功、功高蓋主,慈禧該怎麼封賞他?還真能和他平分江山不成?任憑誰坐在慈禧的位置,都會對曾國藩心生畏懼,擔心他背叛清廷。

可是湘軍的將領卻並不這麼想!這些人跟著曾國藩東征西戰,冒著生命危險與敵人戰鬥,能夠活下來都是命大。大家夥兒這麼拼命,不就是圖個升官發財、功成名就嗎?

升官發財也好,功成名就也罷,都有一個前提:曾國藩當皇帝。

想到這裡,曾國藩終於明白,為什麼趙匡胤會被“黃袍加身”了,原來都是屬下逼的。據說,左宗棠曾給曾國藩寫過這樣一副對聯:

“神所憑依,將在德矣;鼎之輕重,似可問焉。”

曾國藩看了這對聯之後,嘆了一口氣,提筆將“似”字改為“未”。一字之差,整副對聯完全變了意思。同時,曾國藩對於“問鼎”一事,也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堅決擁護慈禧的領導,絕不背叛清政府。

甚至,曾國藩在自己的家門口貼了一副對聯:“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

從此以後,再也沒人敢向曾國藩提“自立門戶”一事。

曾國藩想明白了這個道理,倒黴的,就是尚在監獄等待曾國藩“造反”的李秀成。不過,李秀成並沒有等來曾國藩造反的消息,而是等來自己被活剮的消息——曾國藩既然選擇了忠君,李秀成就是禍患;既是禍患,宜早除之。

五萬字的供詞非但沒有救下李秀成,反而促其早死。只能說,李秀成拍馬屁排到了馬蹄子上,被踹了一腳罷了。


祗樹


李秀成是太平天國後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863年,李秀成力勸洪秀全”讓城別走”,但被洪秀全斥之。1864年,李秀成率領部隊約1000多人護送幼主突圍,此過程中被村民所俘,被獻到清軍營中。

李秀成在被曾國藩俘虜之後,以日均五六千字的速度寫了絕命書,共計3萬多字。絕命書的內容主要是太平天國的概況,主要領導人,和與清軍作戰的各大戰役具體情況,還有對曾國藩清軍部隊的分析。



從7月27日到8月7日,短短10天的時間,曾國藩就火速斬了李秀成的首級,其原因如下。

一,太平天國與清軍多年交戰,李秀成知道清軍太多的秘密,不殺不行。

李秀成寫了3萬多字的絕命書,他對清軍熟悉,知道清軍的太多秘密,在絕命書中分析的頭頭是道,那麼如果把他留下來,帶到京城慈禧身邊,慈禧必定還會進一步對其進行審訊。

這樣就可能就會洩露一些曾國藩不想說的秘密,比如在哪次戰役中,清軍敗的如何?為何敗?比如某次戰役中,清軍自己說大勝,李秀成一說就成了小勝。比如清軍哪次敗了想隱瞞不說,結果就讓李秀成說出來了。



還有清軍軍紀的問題,籌集軍餉的秘密。比如曾國藩的軍隊是多麼聽曾國藩的,快相當於他個人的私人武裝了。

所有這些被李秀成說出來,都會變了味兒,是對曾國藩不利的。那麼留著李秀成就相當於留了一個隱患,埋了一個地雷,他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爆炸。

二,惺惺相惜,曾國藩承諾給李秀成一個乾脆的結局。所以李秀成才肯寫絕命書,敞開了心扉。

李秀成在與曾國藩多年的戰役中,早已被曾國藩既憎恨又佩服,大有英雄惺惺相惜之感。

曾國藩和李秀成都知道,如果把李秀成運到慈禧身邊,非得被凌遲活颳了不可。



所以知道此悲慘結局,那麼還不如來一個乾脆的結果。而這個結果,曾國藩可以給他。

李秀成的絕命書中肯定委婉的也提出希望曾國藩能夠和他一起反戈一擊,提出清王朝氣數已盡。只有這樣,李秀成才能報保命。但是對於老油條曾國藩來說,他又是老好人,他會從部隊所有人的角度去考慮,做叛軍他是萬萬做不到的,所以就只有犧牲李秀成一人。要不慈禧怎麼賭定曾國藩不會造反,要不怎麼流傳著中國有三個半聖人,而曾國藩就是那半個聖人呢?

三,曾國藩好不容易抓住了李秀成,並且自己幾次險些喪命,他想及早處理李秀成,怕夜長夢多。太平天國雖然主力被殲滅,但是餘力尚在。

曾國藩真怕,如果把李秀成運到京城去,半路上被劫了,那麼就功虧一簣了,不知道何時才能把李秀成抓住。慈禧如果因此降罪下來,自己就吃不了兜著走。



基於上述原因,曾國藩才上書慈禧,要求儘快把李秀成給解決了。

曾國藩殺李秀成,把李秀成所寫供詞進行了刪改,抄寫了兩份,一份送清廷軍機處,另一份自己保存好了。

而李秀成供詞手跡原稿則秘不示人。直到一九六二年七月,曾國藩之曾孫曾約農將李秀成供詞手跡交臺灣世界書局影印,名《李秀成親供手跡》。

曾氏家族秘藏多年的《李秀成親供手跡》對後人研究太平天國有極大的指導價值。


歷史漫談君


1977年12月,曾國藩的曾外孫女把李秀成勸曾國藩做皇帝的曾家口碑寫給了著名學者羅爾綱先生,口碑記錄為:“李秀成勸文正公做皇帝,文正公不敢”。可見李秀成寫下的洋洋數萬言中並不全是認罪之言,有可能有一部分是對曾國藩說的勸進之言,還有一部分是對湘軍不利的言論,這也正是為什麼李秀成的認罪書全書,曾國藩只給慈禧抄錄了其中百分之七十的內容,也正是急忙把李秀成處死的主要原因。




太平天國的眾多將領中,非議最大的莫過於李秀成,他有兩件事被人詬病,其一是沒有發兵救陳玉成,其二是被曾國荃俘虜後的變節。先不說陳玉成的事,就說是他被俘變節,歷史真相果真如此嗎?

縱觀李秀成在太平天國的經歷,曾多次打敗湘軍,與陳玉成兩次攻破湘軍大營,逼得曾國藩數次想自殺。此時的他已經成為清朝以及湘軍的眼中釘,肉中刺了,就算投誠了清朝為不會有好結果。尤其是南京城破後,依照李秀成的頭腦,不會想不到自己已經對清朝沒什麼利用價值了,那麼自認大清子民就會免罪?但是他還是認罪了,那麼為什麼呢?




李秀成的供狀與其說是供狀,不如說是遺書,他在數萬言中回顧太平天國興衰成敗,總結經驗教訓,並提出“收齊章程”,希望由自己代為招降太平軍殘餘部隊,在供狀中也曾卑躬屈膝的對清朝皇帝及曾國藩極盡褒獎之能事,並提出一些治國之道,說道“免大清心腹之患再生”等等。但是說這些話是有前提的,因為他已經把小天王送出了南京,其真正目的應該是假降以惑曾國藩,以圖他日東山再起。

除卻供狀之中幾度勸進褒獎曾國藩之言,另外供狀中有可能有對湘軍不利之言。因為當時湘軍攻破南京城,大量的金銀珠寶,糧食軍火全部被湘軍所得。李秀成也曾大罵曾國荃,因而最後被曾國荃親手砍殺。



不論供狀中到底寫的什麼,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但就李秀成而言,他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變節與否,已無從討論,這種源於價值觀的東西無法考證,只能推測,再推測,只能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