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有“指責型老公”,活著可真累,你是不是也有這種感覺?

指責型老公”,顧名思義,就是擁有“

指責型人格”的老公,何為指責型人格?通常這類人,眼中看到的都是別人的缺點,覺得別人做得好的事,就是應該的,就是理所當然的;而做不好的事,常常喜歡在雞蛋裡挑骨頭。這樣的人是很不討人喜歡的,而且他們的幸福感指數以及自我快樂感會比常人要少很多。


身邊有“指責型老公”,活著可真累,你是不是也有這種感覺?


這類人大都脾氣暴躁,易怒,你幾乎很難看到他們有笑容或者熱情的時候,想要他誇讚你,認可你,那更是天方夜譚。


身邊有“指責型老公”,活著可真累,你是不是也有這種感覺?


那麼為什麼他們那麼喜歡去指責別人呢,那是因為他們通常很自卑,低自尊,自我價值感很低,害怕被別人傷害或指責,所以會率先先去指責別人,找別人的毛病,並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思想,來保護自己跟體現自身價值。


身邊有“指責型老公”,活著可真累,你是不是也有這種感覺?


至於“指責型人格”這種性格是怎樣形成呢,它的自主形成率只有10%,剩下的90%跟原生家庭有關了,一般這種人格的人,從小就備受父母指責,好像做什麼都是錯的,久而久之,對於別人的指責形成了心理防禦機制,一旦生活當中有什麼不如意的事情出現,他們就會啟動防禦機制,通過指責別人,強迫別人認錯的方式,來避免自己被指責。


身邊有“指責型老公”,活著可真累,你是不是也有這種感覺?


還有一種人,是從小通過模仿,成為了這種性格,例如有這麼一個家庭,一個指責型的媽媽,天天指責爸爸,挑剔爸爸,認為爸爸這做得不對那做得不對。孩子聽到了媽媽的話,感受到了媽媽的憤怒,媽媽的虛弱,媽媽的不滿,他擔心媽媽會離開自己,出於本能,想靠自己的能力去維持家庭的和睦,就會帶入到了媽媽的角色,站在媽媽的角度去審判爸爸,希望爸爸能夠按照媽媽的意願行事,久而久之,也就學會了用指責的方式應對父親。當他長大成人的時候,他成了母親的翻版,也學會了靠指責來發洩心中的不滿,維持這個家庭。


身邊有“指責型老公”,活著可真累,你是不是也有這種感覺?


跟擁有“指責型人格”的人相處,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很累的事情,因為,他們看到的永遠都是別人的錯誤、缺點、不足。他們會把結果的糟糕或自己不好的感受,簡單粗暴的歸結為另外一個人的原因,自帶顯微鏡功能,你每個不好,他都能敏銳發現,並且興奮地表達,那感覺就像是發現了金礦一樣。


身邊有“指責型老公”,活著可真累,你是不是也有這種感覺?


他們拒絕認錯,說得最多的話就是,都是你的錯,你是不是錯了,就算是認錯,也會說我是有錯,但是是因為你的錯誤在先。他們自我的幸福感和快樂感也很低的人,即便什麼都有了,也好像悶悶不樂,一副對生活不滿的樣子,好像全世界都欠他似的。


身邊有“指責型老公”,活著可真累,你是不是也有這種感覺?


如果一個家庭有一個“指責型人格”的人,那麼爭吵就在所難免,在指責型的眼裡,你就像一個無能的廢物一樣,一無是處,毫無優點。如果一對夫妻都是“指責型人格”,那日子過的可就是雞飛狗跳了,很大概率導致離婚的結局。


身邊有“指責型老公”,活著可真累,你是不是也有這種感覺?


所以我總是對我的諮詢者說,你在跟他結婚之前,最好先去他的家裡看看,如果他的父母經常吵架,指責,那你就要慎重了,因為他可能會用同樣的方式指責你。


身邊有“指責型老公”,活著可真累,你是不是也有這種感覺?


身邊有個“指責型人格”的伴侶,還有一件事很可怕,當指責者成功的活成了早年父母的模樣後,他們也會不斷指責自己的孩子跟伴侶,而伴侶會反抗,最終都會落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孩子最終也成了“指責型人格”,命運將會在一代代人中輪迴。


身邊有“指責型老公”,活著可真累,你是不是也有這種感覺?


跟指責型人格的人相處,確實是一件很困哪,很累人的事情,充滿了無力感,各種妥協換來的是變本加厲,那麼如何才能改變他們這種性格,什麼是正確的與他們相處的方式,有空再更新吧,關注我,帶你瞭解更多關於情感上心理學的知識,每天分享乾貨。

  1. 參考資料:
  2. 蘇東水 《管理心理學》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2
  3. 侯玉波 《社會心理學》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3
  4. 蓋瑞·查普曼 《但願婚前我知道》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1

我是南音,下期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