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淮安府堂記

重建淮安府堂記

斯郡治遷於國初,斯堂創於洪武庚戌,而大啟於成化戊子,毀於正德庚午。凡五閱歲,四易守①,乃克有成。蓋經始於乙亥春正月吉,而以其夏四月落之。 於戲②!斯堂其亦有關係哉!今之守,視古諸侯;今之郡,視古千乘之國;則夫堂有君道之臨焉,有王化之宣焉,有民命之系焉。其興與廢,殆與人事相流通,有不可歸之適然之數③者。比年④來吾郡失政百度,一切縱弛,暨豎逆竊柄⑤,政以賄成,郡縣吏化之,吾郡且尤而效之。視斯堂則既失其所關係矣,而何取之於靈光巋然⑥也。昔者鄭國火,裨灶請禳之⑦。子產曰:“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子產當國,鄭不復火。今斯火既易守乃發,意者天將布新乃除其舊耶⑧!是不可以不作矣。 時太守餘姚華公璉懼災如焚,式用貶損⑨,掃地布度,蔑以蒞事⑩。既擢去,安福劉公祥代之,吉水羅公循又代之,加以師旅,因以飢謹⑪,龜卜⑫方殷,鳩僝未暇⑬,是蓋有所待而然歟!歲癸酉秋,南民部尚書郎魏人薛公繼守茲土,治人如己,治官如家。時則履災地而懼,察民隱而優,欲作焉有弗忍;本其所興廢而思,即其所關係而論,欲安焉有弗敢;兵既少戢,歲亦頗有,乃諗於眾。眾曰:“斯我公所以臨我治我大庇我者,亟成之,豈所以厲我⑭耶!”公曰:“諾。”於是庀徒度材⑮,三議五請,上下既協,乃即厥⑯功,不日而堂成矣。 為間者五,為楹者三,為架者倍其楹之數。軒其前以展雄飛,扃⑰其後以備燕寢,巍然高以示其立㉖也,廓然大以示其容也,窈然深以示其養也,而峻然潔以示其守也。中之虛示吾公而明,外之直示吾簡而易,上之密者心之結,下之固者德之基也。丹堊⑱髹漆,所以示文;廉階棖閾⑲,所以示禮;披簷露棟,一望而知其中之美,所以示心也。既復經歷司⑳之舊,又撤照磨所㉑而新之,翼乎其左右者,所以示其有尊也。美哉堂乎!君子攸躋㉒,刑賞平而民命立矣,教養備而王化行矣。其無愧乎君臨之道哉! 是役也,財出於公帑之羨㉓,而斂不及民。據其終,省初議之費三之一,力取於舟夫之餘,而勞不至再較諸始,蠲㉔屬邑之徵萬而千,其修照磨所,既非初議,而易竹頭木屑亦非原議所及者,公無遺算,遹成全功。㉕是固綜理之密,抑亦惜財愛民之餘也。 公以名進士歷州縣而登此階,所至多善政。要之,皆推是心、擴是才而為之者。其施於淮尤卓卓可紀也,豈但茲堂事而已哉!堂作於公,而贊成者,僚佐有焉,同知某某,通判某某,推官某某,不可以不紀。

【註釋】 1、凡五閱歲、四易守:共經歷五年,換了四任知府。 2、於戲:感嘆詞。於通“籲”;戲,音呼。 3、適然之數:適合於自然之理。 4、比年:近年。 5、豎逆竊柄:指正德間宦官江彬等把持朝政,賣官鬻爵,安插黨羽等。 6、靈光巋然:靈光:漢代殿名,庚信(哀江南斌》 :“況復零落將盡,靈光巋然,”比喻知交死亡將盡,唯有自己還在,有如靈光殿之巋然獨存。 7、裨灶:春秋鄭國大夫,懂天文占星術,有先知之能。禳:祭禱消災。 8、此句的大意是:如今這火,既因更換知府而發示意思,是天意將除舊佈新啊! 9、式用貶損:用縮小簡約的式樣。 10、蔑以蒞事:蔑:輕視,小視,引申為躬身(或下身)以管理過問。 11、加以師旅,因以饑饉:言以軍隊助工,用以工代賑的形式救災。 12、龜卜:看風水、卜吉兇。 13、鳩僝未暇:聚集善事尚未得以顯現。鳩:聚集;僝:顯現。“鳩僝”謂籌集工料。 14、厲我:刻削我們。 15、庀徒度材:治理工徒計量材料。 16、厥:其。 17、扃:門戶。 18、丹堊髹漆:丹堊,紅、白色土,此指以有色土粉刷牆壁。髹漆:塗油漆。 19、棖閾: 棖,過去門兩側所樹的長木柱;閾,門檻。 20、經歷司:經歷辦公的地方,經歷,官名,職掌為出納文書。 21、照磨所:照磨辦公的地方,照磨,官名,職掌為照刷卷宗。 22、攸躋:所躋身。 23、公帑之羨:公費之結餘。 24、蠲:豁免。 25、遹成全功:遂成全功。 26、立:通假字,通“位”

【譯文】 此處府署是在開國(明朝)初年時遷來,這座大堂是在洪武三年(1370)時創設的,成化四年(1468)曾進行過大修,在正德五年(1510)發生的一場火災中被燒燬。此後經過了五年時間,換了四任知府,終可復建成功。重建工程開始於正德十年(1510)春正月初一,當年夏季四月便竣工落成。 啊!這座大堂難道很重要?現在的知府,相當於古代的諸侯;今天的府,相當於古代一般的諸侯國。那麼諸侯大堂就是諸侯親臨施政的地方,是教化天下之所,和百姓民生息息相關。所以,它的興與廢,幾乎和人間世事相關,不可當成偶然相合的事情。近年來我淮安府多方面失政,一切政務放縱和鬆懈。一些不法之徒竊據府中的權柄,辦事憑金錢和人事關係,賄賂官員,府、縣原有的基層官員跟著學壞,我淮安府尤其如此。看這座大堂已經失去了治國治民的作用,何必要它像漢代的靈光殿巋然存在呢?從前,鄭國大夫裨灶預言發生火災,他建議(用瓘斝、玉瓚)祭祀禳除。大夫子產(即公孫僑)反對,說:“天道遙遠,人道接近,這不是人力所能逆轉的。”後來子產當了鄭國的相國,鄭國也沒有再發生大火。如今大堂的火災,既因更換知府而發生,其意思是告知人們,天意將要除舊佈新啊!大堂是不可以不重建的。 時任淮安府知府餘姚人華璉,欲重建大堂,又害怕遇到災難,心急如焚,準備縮小大堂的規模,清理地基,進行佈局,且躬身親為。後他被提拔走了,安福人劉祥代替他做知府,吉水人羅循又代替了劉祥。當時發生戰亂,老百姓饑饉,知府多次龜卜選取施工時機,都未能聚集工。這都是有定數的。正德八年(1508)之秋,南京戶部侍郎,魏人薛繼任淮安府知府,他對百姓如同對待自己一般,治理公事則如同管理自己的家事一樣。當時他巡視災荒地方,心裡有所懼怕,體察民間疾苦也會感到憂慮,想大興工程又於心不忍。他想到重建大堂關係到地方的興、廢問題,想安於現狀又不敢那麼做。他看到戰亂情況有所好轉,收成也頗豐裕,又就重建府堂徵求眾人意見。眾人說:“我們現在的知府大人在淮安任職,治理我們地方,庇護我們民生,應當馬上把府堂重建起來,怎麼能說是給我們增加負擔呢!薛答道:“好的,那開工吧。”。於是就召集工匠,聚集材料,並經三次開會討論和五次請示,在上下認可之後,開始重建大堂。沒過多久,大堂便重建成功。 大堂為五開間,堂前楹柱有三,房架數是楹柱的兩倍。前邊有軒,以顯示大堂雄飛壯麗;後邊的門關著,是休閒燕樂之處;巍然高聳,以顯示其地位尊崇;寬闊體大,以顯示其能包容一切;窈然深遠,以顯示其能涵養萬物;峻然簡潔,以顯示其操守清正高尚;堂中虛緩,顯示其公正廉明。外表挺直,表示一切簡易;上端緻密,表示民心團結;基礎堅固,表示德基深厚。粉白牆、刷彩漆,以顯其文采;建臺階與門檻,以示其禮儀;披簷露棟,一看就能知道其中的美,用來表示其心啊。恢復了經歷司的舊貌以後,又拆除了照磨所遺存而重建,它們就像翅膀一樣,在大堂左右,所以它們也顯得有尊嚴地位。壯美的大堂啊!君子踏著臺階登堂,賞罰分明,而人民的生活,生計就可以得到保障,教養得到完備,王化可以暢行。這就無愧於登堂治國,宣傳天子教化之道了。 此次重建工程,錢是從公款剩餘中支出的,而沒有從百姓中收取。按照最後的決算,節省了原計劃三分之一的費用,工役來自船伕,而參與勞動不到兩次,相比較一開始的預算,從屬縣徵調工役由萬減少至千。修建照磨所,不是當初所議,換用竹頭木屑也不是當初討論時所提出的,知府大人沒有算錯一筆,最終大修成功,是總攬管理的結果,也是愛惜百姓的必然。 知府薛大人以知名進士歷任州、縣而升任淮安府知府,所到之地多行善政。最重要的,是他能以誠相待,最大的使用自己的才能來對事對人。他在淮安的政績是非常卓異突出,可以載入史冊,不只是這重建大堂一事而已!大堂是薛大人重建的,協助建成,是屬下僚佐:同知某人,通判某人,推官某人,不可不記。

【作者】潘壎 【朝代】明 【人物背景】生於明成化十二年(1476),卒於嘉靖四十一年(1562)。字伯和,淮安人。正德三年(1508)中3甲第143名進士。正德十年(1510)淮安府署修繕大堂時,其任工科左給事中。歷任兵科都給事中、開州同知、南京太僕寺寺丞、陝西布政使司右參政、山東右布政使、浙江左布政使,嘉靖七年(1528)升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任河南巡撫,次年致仕(退休)。著作有《淮郡文獻志》、《楮記室》、《熙臺詩集》、《撫臺奏議》、《掖垣奏議》、《開州正祀錄》等書。 【寫作背景】淮安府署始於明洪武初年,初在淮安城中心的元代淮安路總管府內辦公,後該處府署被淮安衛佔去,淮安府署便於洪武三年(1370)改遷至今址。正德五年(1510),淮安府署正堂及經歷司毀於大火,照磨所倒塌,並臨時用“布席”圍起來臨時辦公,時任淮安府知府華璉決定修復而未果。後繼知府劉祥、羅循均因年荒兵亂而未能修建。到正德十年(1515),淮安府知府薛??開始修復。自當年正月起重修,至四月即落成。此次大修,重建鎮淮堂五間為正堂,修復經歷、照磨二廳,“臺廉甬道易磚以石,門屋榜廊撤舊換新”。當時正堂上置匾兩塊,一曰“公正”,另一曰“鎮淮”。本文所記,即指正德十年(1515)重建之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