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的家,永遠是兒女的家,可兒女的家,從來都不是爸媽的家

爸媽的家,永遠是兒女的家,可兒女的家,從來都不是爸媽的家

這句話是趙樸初老人家說的,聽起來有點心酸,可是細細一想,還真是這個理。

去爸媽家吃、蹭飯,兒女總覺得是天經地義的,不管什麼時間去,都可以,可父母來兒女家裡吃飯,還要約時間,還要看他們是不是有空,是不是方便。

爸媽的家,永遠是兒女的家,可兒女的家,從來都不是爸媽的家

有一個母親,退休了,不願意歇在家裡,還想為子女多作點貢獻,於是,又找了一份工作,工作的單位離女兒家很近,女兒讓她住在自己家裡,省得每天來回跑,浪費時間不說,人還很累,可是母親怎麼都不肯,在母親看來,這是女兒的家,因為自己的到來,會打擾他們平靜的生活,增加不必要的麻煩,自己多花點時間,辛苦點,沒什麼。

天底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對待自己的子女,都是無私的,都是毫無怨言的,他們覺得,對自己的子女好,是天經地義的。而作為兒女的呢,理所當然地接受著自己父母的愛,接受著他們的付出,沒有覺得哪裡不對。相反,如果父母有什麼需要了,他們

爸媽的家,永遠是兒女的家,可兒女的家,從來都不是爸媽的家

說到這,讓我想起了以前看過的一則故事,說的是臺灣的一位老太太,年輕的時候,丈夫去世,為了撫養兒子,她沒有再婚,吃盡千辛萬苦,把兒子培養成人,去了美國上學,然後留住美國成家立業。考慮到自己即將退休,她給兒子寫了一封信,告訴兒子,自己想把家產全部處理掉,投靠兒子生活。可是沒想到,兒子回信說,我們經過商議,決定不歡迎你來美國跟我們一起生活,如果你覺得撫養我有功的話,我根據市值估算,你大概花費了2萬美元,這樣吧,我給你寄上3萬美元支票,算是對你付出的回報。看到這裡,老太太淚如雨下,沒想到自己辛辛苦苦付出的結果竟然是這樣。我想,這位臺灣母親到現在肯定能深刻體會到趙樸初老先生所說的那句話的含義了吧。

爸媽的家,永遠是兒女的家,可兒女的家,從來都不是爸媽的家

想著開頭的那句話,忽然覺得,心裡不是滋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