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影視行業冰與火

盤點 | 去年影視行業冰與火


2019年,影視產業的各路豪傑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


2019年,影視行業過得怎麼樣?


過去一年,經濟下行週期影響到各行各業,文娛影視板塊更是難逃一劫,演員、影視公司都身處寒風中,業績下滑、院線收縮已然是常態。


有數據顯示,2019年上市影視公司的市值平均下跌72%,而據天眼查數據顯示,2019年以來,全國共有1884家影視公司關停。


不過,以AT為首的互聯網影業則是火熱豔陽天,新貴字節跳動更是通過“《囧媽》免費首播”一役,吹響進軍影視業的奏鳴曲。


冰與火之中,影視產業的各路豪傑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凜冬已至


此次《囧媽》在抖音、西瓜視頻等免費首播背後,關鍵是字節跳動打破了電影上映的窗口期。


一般而言,電影在院線上映30天后便會撤檔,並在45-60天后登陸線上視頻平臺,但字節跳動以6.3億元“買斷”了《囧媽》的播映版權,一步到位上線App。


上映窗口期打破,這意味著院線方吃不到播映電影的收益蛋糕,更何談線下人流與零食銷售額,如果疫情結束後,更多片方效仿此法,這將對院線造成巨大利益傷害。


只不過,即使疫情結束、片方不跟風效仿,影視大盤已是險象環生。


根據貓眼研究院數據顯示,2019年觀影銀幕達69787塊,增速超過15%,但觀影人次僅為17.27億,較2018年的17.18億人次增長不足1%。


在院線看電影的人少了,電影票房也順勢下跌。據國家電影局數據,2019年中國電影票房達642.66億元,同比增長5.4%,低於2018年的8.78%,大幅低於2017年的22.9%。


同時,2019年電影票房也呈現出向頭部集中的趨勢。過去一年,票房前三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簡稱《哪吒》)《流浪地球》《復聯4》共賺取票房收入139.29億元,佔國內總票房的21.67%。


另外,國慶檔三部影片《我和我的祖國》《攀登者》《中國機長》累計實現票房超過71億元,佔總票房的比重約11%。這意味著2019年六部影片的票房佔比超過三成。


觀影人次與國內總票房增速持續探底,電影票房向頭部集中,腰尾部作品收入則是“寸草不生”。不得不說,2019年的電影大盤都躲不過這場寒冬。


這也進一步波及到整個影視產業鏈。


首先,傳統影視公司受大盤走低的影響最為明顯,因為其盈利生命線便來自影視作品票房,但在口碑驅動用戶消費的趨勢愈發突出之際,各家影視公司也是境況不同。


一方面,打造優質爆款的影視公司接連傳出喜訊。例如電影《哪吒》的主控方光線傳媒,其去年7月公告稱來自該片的營收至多2.43億元,彼時該片票房為8.99億元。按此比例計算,光線傳媒最終從該片獲得的營收將超過13億元。


不止是光線,博納影業從近年開始發力主旋律作品,去年主控的《烈火英雄》《我和我的祖國》都有著不俗成績,其營收走勢也同樣穩健。


當然,喜訊之外也有噩耗。


經歷2018年的稅務風波後,“影視第一股”華誼兄弟仍未恢復元氣,去年主控的《小小的願望》在改名、調檔後票房慘淡,馮小剛導演的《只有芸知道》最終票房只有2.86億元。


同時,去年暑期檔電影《八佰》被撤檔,這更是給華誼兄弟一記重拳。據財報預告顯示,華誼兄弟2019年預虧39.62億-39.67億元,同比2018年擴大約260%。


另一家公司萬達影視的2019年也十分慘淡,主投的《過春天》《誤殺》等均為小體量影片,且部分作品票房不及預期,這也衝擊到萬達影視的盈利生命線。


因此,影視公司的2019年各有喜憂,但都躲不過市場寒冬。


據各家影視公司2019業績預告顯示,華誼兄弟、萬達影視、華策影視、唐德影視等主要影視股普虧。打造出國漫爆款的光線傳媒2019年預盈利9億-11.5億元,較2018年同比下降16.26%-34.46%,數據也不算亮眼。


影視公司業績慘淡,但寒冬的影響不止於企業方。


在院線端,曾經瘋狂擴張、國內院線數量第一的大地院線,在2019年接連被傳解約近百個項目、裁撤數十名城市經理和大區負責人,而包括萬達、橫店、星美等主要院線公司都在2019年放慢了擴張步伐。


在影視劇組方面,有數據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全國拍攝製作電視劇備案646部,較2018年下降27%;備案集數24617集,同比下降30%。


作品數量下降也導致開機數量銳減。據橫店影視城官網劇組動態公告顯示,截止去年11月21日的開機劇組21家,較2018年同比下降45%。


院線沒人去,劇組不開機,影視演員似乎也丟了飯碗。


去年8月,當紅花旦迪麗熱巴表示2019年有8個月沒拍戲,而實力派演員姚晨、海清、明道等人都和迪麗熱巴有著相似經歷。


據第一財經日報數據顯示,內地、港澳臺共計9481名演員中,有65%在2019年無影視劇播出,超過6成演員的“影視空窗期”在2年以上。


缺少影視劇窗口,演員們開始轉戰其它屏幕,黃曉明參演綜藝《中餐廳3》獲得“意外之喜”,范冰冰、柳巖、林更新等藝人則加入了直播帶貨的大軍。


最終,轉戰綜藝的演員高以翔,在錄製綜藝過程中猝死。


高以翔長辭於世,這也只是2019影視寒冬的冰山一角,在電影票房、電視劇備案持續走低之時,商業鏈條上的影視公司、院線等都難逃一劫,並且要直面這凜冽的寒冬。


不過,慘淡景象之下,影視寒冬究竟因何而起?


三座大山


影視文娛的寒冬,與2019年的經濟下行週期不無關係。


在宏觀層面,2019年國內經濟持續探底,實體經濟處於波動之中,資本陰霾還未褪去,這進一步影響到包括影視文娛在內的各行各業。


同時,在互聯網端,消費互聯網深度介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屏幕使用時間的增長分流了影院人群,再加上娛樂形式的可替代性,新渠道與新平臺在線上搶奪了更多用戶注意力,短視頻、遊戲等都對影院構成競爭態勢。


宏觀經濟下行以及用戶時間分流都對行業走向產生影響,而進一步透視,影視公司業績遇冷、院線裁撤調整背後又有著多層深刻原因。


這些因素成為了阻礙影視業前行的三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來源於資本端,行業寒冬之中,資本方紛紛“捂緊”錢袋子。根據清科研究中心數據,2019前11個月,娛樂傳媒行業投資總額約85.11億,同比下降78.7%;投資案例數量約277起,同比下降56.3%。


資方“撤退”影視圈,原因一方面是來自於資本寒冬的宏觀因素,另一方面則是行業內持續“去泡沫化”,影視投資熱潮褪去,資本趨於冷靜和謹慎。


自2015年起,伴隨消費升級以及平臺發力票補,消費者湧向影院,國內電影票房逐年增長,院線數及影視公司量迅速增長,這也為行業吸引來大量熱錢。


據Wind數據顯示,2015年文化傳媒行業發生196起公司併購,涉及資本約893.83億元,當年文化傳媒行業總市值達1.66萬億元,板塊同比上漲74.32%。


行業持續上揚,資本熱度不減。IT桔子的數據顯示,2018年影視行業投融資總額達314.05億元,同比增長46.23%,全行業當年共出現130起融資事件。


傳說中的“煤老闆”正是此時入局影視業。


過去,影視行業處於熱潮之中,資方出資,製片方在劇本、演員層面出工出力,影視作品製播時間線被壓縮,作品數量及電影票房得以迅速增長。


但情況正在發生變化,博納影業董事長於冬就表示,“以前跟導演聊一聊覺得能投就投了,現在不行了,現在投資影視項目,必須看劇本”。


實體經濟出現蕭條跡象,資方開始變得謹慎,更加看重投入產出比;票補退溫也令用戶消費趨於理性,口碑效應愈發凸顯;影視公司不再激進投入,而是通過更保守的投資策略來穩住現金流和負債規模。


影視行業正在“去泡沫”。


非理性行為被擠兌,資方與製片方在商業化層面更為理性,資本退溫的這座大山對行業並非只有負面衝擊,但影視賽道玩家面臨的大山不止於此。


資本之外的第二座大山便是政策收緊。


自2018年的“崔永元事件”後,影視行業掀起了一場調查偷稅漏稅、陰陽合同以及演員限薪的風暴,影視從業者也開始“人人自危”。


這樣的政策風波延續到了2019年。去年2月,廣電總局要求網絡電影需片方自主備案,視頻平臺代備案成為歷史;3月,網傳廣電總局要求涉及玄幻、武俠等的古裝題材影視作品三個月內不允許播出。


“限古令”“限薪令”持續加壓,備案管理不斷嚴格,影視行業監管也逐步趨於正規化,而當行業泡沫被擠出後,便可知演員、平臺誰在裸泳。


“限薪令”之下,活躍於影視劇的流量明星轉戰綜藝、直播;“限古令”之下,視頻網站的優質網劇難登衛視舞臺,劇集播出量大幅縮減,平臺的止損道路進一步遭受衝擊。


有數據顯示,2019年第三季度全網連續劇有效播放達1338億,同比下滑6%;而以愛奇藝為例,由於平臺“庫存積壓”的網劇未能按時播出,其2019Q3總營收74億元,僅同比增長7%。


顯然,影視業監管收緊正帶動行業迴歸理性,過去“流量明星+古裝IP”的粗放製播方式一步步被摒棄,平臺與影視公司都需要配合監管,精耕細作內容生產。


這是為影視文娛業的第二座大山。


資本與政策之外,消費者則是影視業前進路上的第三座大山。自2018年國慶檔起,線上電影票平臺票補降溫,9.9元、19.9元的電影票成為過去時。


從2019春節檔票價迴歸常態,到《復聯4》上映時超百元的天價電影票,當票補的面紗被揭開後,院線掌握更多議價權,這進一步影響到觀影人群的消費行為。


過去,低票價刺激了用戶的娛樂性觀影需求,這帶動了票房總量的增長;如今票價迴歸正常,用戶觀影的娛樂需求下滑,觀影口味相應上升,這表現為更看重作品口碑。


瘋狂票補結束之後,用戶觀影消費逐漸理性化,導致院線觀影人次下滑,票房總量相應地受挫,最終使得影視大盤整體走低。


因此,三座大山共同造成了影視業的寒冬。


迴歸本質,政策趨嚴倒逼資本方降溫,觀眾理性消費也衝擊到影視公司業績,使得資本方進一步收緊錢包,而當資本血包匱乏時,整條影視產業鏈都將經受凜冽的寒風。


同時,消費者注意力本就有限,再疊加移動互聯網產品對用戶的分流,視頻網站、短視頻或直播都極大地滿足了用戶娛樂需求,院線客流自然會遭受巨大沖擊。


熱潮褪去,影視行業開始“去產能”“去庫存”,過去以熱錢驅動的粗放式經營正在轉向精細化運作,大量影視公司遭遇洗牌,這樣的優勝劣汰過程中,巨頭力量有望得到進一步強化,高質量的口碑作品也將為影視大盤注入強心劑。


因而,代表著希望的“silver lining”依然存在於影視行業中,隨著口碑驅動消費的趨勢加強,各路玩家更重視內容品質,科幻、動漫等一批優秀類型電影得以誕生。


顯然,寒冬之中亦有火光。


火熱新增量


傳統影視公司遇冷之際,互聯網影業卻是另一番景象。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用戶注意力向線上平臺集中,再加上用戶時間的碎片化,短視頻和直播受到增量用戶的追捧,影視公司也投身到這一戰局之中。


2019年初,跨年文藝片《地球最後的夜晚》通過抖音的短視頻營銷,成功撬動大量觀影人群,雖然影片效果與營銷預期相去甚遠,但上映首日即取得2.5億元票房。


不止《地球最後的夜晚》,去年初引進的小眾文藝片《何以為家》也通過短視頻營銷取得了優異的前期票房,並在口碑發酵之下,票房持續走高,最終斬獲3.65億元。


在短視頻的極速狂奔之下,影視宣發也在嘗試搶佔這一流量高地,再加上同是視頻內容,影視作品更能借此觸達更多下沉人群,激活消費者“到店”觀影。


但進入2019年下半年後,互聯網流量紅利觸及天花板,存量市場競爭激烈,短視頻用戶增速也在放緩,片方仍需新通道來激活用戶購買。


於是乎,短視頻宣發的接力棒交到了帶貨直播手裡。


去年12月4日,李佳琦直播開賣《南方車站的聚會》電影票,6秒內售罄25.5萬張票,直播間裡,片中兩位主演胡歌、桂綸鎂只得目瞪口呆地看著李佳琦。


去年底,電影《只有芸知道》《受益人》等均通過帶貨直播售票,隨著新技術演進速度持續加快,傳統影視業也需不斷適應宣發及製播方式的變化。


不過,技術發展加速了線上渠道與平臺的演進,而只有優質影片與宣發的配合才稱得上“畫龍點睛”,因此影視作品的最終關卡還是質量和口碑。


如前所述,行業洗牌之後,非理性消費的泡沫被擠出,高質量的“硬核”作品才能叫好又叫座,頭部影片也賺取了更多票房收入,並且倒逼整個影視行業深耕作品質量。


質量與口碑,互聯網影業在此維度如何競逐?


過去一年,阿里影業主投了《烈火英雄》《我和我的祖國》等主旋律電影,《流浪地球》《少年的你》等口碑佳作背後也有阿里的身影。


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阿里影業以119億元票房位列2019年出品方第一名,而在前五名出品方名單裡,有兩家互聯網影視公司,阿里之外還有貓眼。


同時,與阿里旗鼓相當的騰訊影業也主投了多部口碑影片,例如《南方車站的聚會》《鄰里美好的一天》等文藝佳作,還聯合出品了《流浪地球》等大片。


參投或主投大片,手握充足資金的互聯網影業從資金端撬動內容生產,並在線上宣發以及大數據層面給予片方技術支持。


傳統影視宣發數字化,互聯網影業也藉此深入到影視製作的上游產業鏈,積累內容製作、發行等環節的經驗,為主控原創作品打下基石。


這之中,新貴字節跳動也加入到戰局中,原定春節上映的《唐人街探案3》就有字節跳動的投資,而西瓜視頻也在春節期間宣佈免費播放《唐人街探案》《瘋狂的外星人》等影片。


字節跳動入局影視,一方面借短視頻矩陣撬動線上宣發,另一方面購買長視頻版權也是在內容層面對其進行“補血”,並通過資本及流量方式逐步介入影視產業鏈。


當然,互聯網影業的戰略夢遠不止於此。


在內容端之上,互聯網影業要做的是全生態佈局,通過影視作品聯動線上入口和交易場景,釋放內容本身的IP集群效應。


以騰訊影業為例,背靠騰訊這棵大樹,其影視作品有望與音樂、文學和遊戲聯動,逐步打造文娛IP;而阿里影業則發揮自身電商優勢,通過阿里魚來開發IP衍生品,藉助線上電商引爆銷售端。


從商業模式來看,IP聯動以激活生態場景,影視製作的產業鏈得到延伸和拓寬,變現空間也被進一步拓寬,互聯網影業必然是要實現長期價值。


AT走出這招棋,傳統影視公司也開始效仿。


2019年,華誼兄弟提出“影視+實景”戰略,在全國建成4家華誼電影小鎮,將內容與線下場景結合,同時啟動國際化戰略,業務觸角伸向美國、韓國等市場。


無論華誼還是AT,影視行業發力全產業鏈,這一方面是對內拓展業務場景,另一方面則是提升國內影視工業水平,只有在更完善的制映發行體系上,電影消費和觀看人次才會逐步增加。


因此,互聯網帶來的新增量,更多體現在強資金供給、渠道變遷造成的用戶分流,以及生態戰略的升維,但最終傳統與互聯網所比拼的,還是內容質量本身。


這也是2019年影視行業閃爍著的火光。


在行業去泡沫化後,各家公司應由粗放經營轉向精耕細作,當資方縮減投資規模時,影視企業正可以修煉內功,打磨內容水平,提供更多元更優質的影視作品。


這場影視寒冬之中,行業泡沫被擠出,真正有實力的企業、資方和藝人得以站在舞臺中央,優質作品數量才能持續增長,產業鏈上的各路玩家更應向內優化,迎接新曙光的到來。


2020年,影視行業的火把還能越燃越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