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賦能抗疫一線,“互聯網+”醫療大有可為

“互聯網+”醫療是融合了5G、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現代醫療模式,可以提升醫療服務能力、擴大醫療服務範圍,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的精準匹配與高效對接。隨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迅速升溫,部分地區的醫療資源短缺,醫務人員嚴重負載,醫療服務能力承受著巨大考驗。值得關注的是,“互聯網+”技術與模式在本次抗擊疫情的一線戰場被廣泛使用,5G+遠程會診、智能篩查系統、醫療服務機器人等融合產品在多地投用併成效凸顯,成為了疫情攻堅戰中的重要力量。

一是遠程診療,突破救治場景空間限制。“互聯網+”技術與診療服務的融合,催生了遠程診斷、網絡會診等線上醫患對接診療服務,使有限的醫療資源在短時內可觸及更多地區,提升救治時效。

遠程診斷平臺彙集更多醫療資源加入抗疫一線。疫情爆發恰逢春節休假,部分醫務人員因疫情阻隔無法及時到崗,遠程診斷平臺通過遠程視頻連線,彙集線下閒置醫療資源上一線,為戰勝疫情爭分奪秒。如寧夏義診平臺已連通區內近29家二級醫療機構和40餘名區內影像醫生線上接診。

5G會診為更多地區提供優質專家資源。疫情突發初期,電信運營商迅速通過搭建平臺、鋪設專網等形式協助線下醫療機構開展高清視頻遠程會診服務,將全國各地的優質醫療專家資源彙集線上,使疫情重災區和偏遠地區患者能夠得到及時救助。如中國聯通協助以鍾南山院士帶隊的廣深珠10人專家團隊,完成了對廣東5例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進行了遠程會診。中國電信為武漢火神山醫院搭建5G遠程會診平臺,通過遠程視頻連線優質醫療資源,為疫情重災區患者救治提供遠程會診指導和技術支持。

二是精準輔助,有效緩解醫療資源緊張。“互聯網+”技術與醫學專家知識經驗的融合,催生了醫療輔助智能系統、設備等新技術手段,顯著提高診療準確度與診療效率,大幅緩解疫情爆發時期醫務資源緊張狀況。

智能精準分流為醫護人員減負。隨著線下醫療資源過度緊張,部分醫療機構上線智能診前問詢系統對患者進行初級篩查,通過智能問診將大部分普通發熱及其他病特徵患者與新冠狀病毒患者區隔開,減少疫情治療資源佔用。如京東智能疫情助理協助四川華西第二醫院打造針對疫情的智能分診機器人,完成患者初篩分流和關鍵就診信息收集工作,減輕一線醫生負擔。

智能分析平臺提升病毒檢測的準確度與速度。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通過生化試劑盒進行,需多次檢驗且存在一定的假性結果,導致大量疑似患者無法快速確診。AI算法能夠實現對疑似病例的病毒樣本進行全基因組序列比對,避免只檢測病毒基因局部造成檢測漏檢的情況。如浙江省疾控中心上線的自動化全基因組檢測分析平臺,將病毒基因分析的效率由原來的1小時縮至0.5小時,大幅提高疑似病例的確診準確度與速度。

智能輔助診斷功能提升醫療效率。CT影像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重要診療決策依據之一,AI影像算法能夠對CT影像進行自動化比對、診斷和病狀定量分析和評價,提高醫務人員工作效率及準確度。如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上線的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智能影像評價系統,為臨床醫護人員提供多維度的決策幫助,有效減緩當前醫療資源緊缺的壓力。

三是智能護理,大幅降低醫護工作風險。“互聯網+”技術與醫療設備的融合,催生大量智能裝備,一定程度上協助和替代人工進行醫護工作,降低醫務人員感染風險。

醫療服務機器人代替人工“查房”,減少醫患接觸。通過人臉識別、自動避障、遠程協作等功能,醫療服務機器人可進入隔離區對患者測溫、記錄、簡單問詢、配藥、送餐、並對病房進行消毒清潔等,在一定程度上接替醫生遠程查房。如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研發並的AirFace人工智能醫護服務機器人已在武漢抗疫一線使用,專家醫護人員可在任何時間、地點,通過該機器人對病房內患者進行指導。

高清監護系統輔助重症監護工作,減少醫生感染幾率。5G+VR遠程觀察及指導系統採用高清顯示,方便醫生對重症病房監護觀察,及時反饋病房情況。如浙江大學醫學院隸屬第二醫院將高清攝像頭分佈在重症病區各處,醫護人員能隨根據對病患進行觀察遠程指導與會診,從而避免醫護人員和重症患者之間的接觸,減少醫護人員可能因接觸病患而出現的感染情況。

此外,在重點公共場所防疫、醫療物資調配等 “抗疫二線”戰場上,“互聯網+”技術也在持續發揮著重大作用,如“雲醫生”、藥品無接觸配送、5G巡邏機器人、智能疫情機器人、互聯網疫情地圖、醫療物資調度平臺等,這些或成為一線戰場的關鍵供給、或極大緩解了一線戰場的工作壓力,同時也為疫情之後“互聯網+”與醫療行業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在產業界的不斷探索實踐中,“互聯網+”醫療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對推廣健康生活、革新醫療設備、落實新醫療理念等產生了積極影響。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技術的不斷演進升級,“互聯網+”醫療橫向推廣及縱向加深融合的趨勢也將愈發明顯。與此同時,此次疫情突襲也暴露出“互聯網+”醫療融合發展的突出問題,如醫護服務機器人等智能醫療設備功能和可靠性不夠,對人工的替代程度有限;醫療設備聯網能力不足,還不能支持更全面更復雜的遠程醫療;傳統醫療信息系統相對封閉,融合創新技術與模式難以滲透其中;互聯網醫療相關支撐服務政策體系不完善等問題。

為了進一步高效有序推動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醫療健康深度融合,在醫療體系現代化發展的進程中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紅利,還需加強政府、醫療機構及互聯網企業的協同聯動。

一是持續夯實智慧醫療關鍵技術產業能力,如醫用芯片、智能醫療設備、影像篩查系統等。二是加速推動“互聯網+”醫療行業標準化,通過在醫療領域推廣工業互聯網體系架構等方式加速智慧醫療設備與服務上雲上平臺。三是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採取包容審慎的態度引導產業界完善“互聯網+”醫療創新鏈、產品鏈與服務鏈,鼓勵產業生態中的各方主體共同參與到政策制動中來。四是完善醫療行業公共服務,鼓勵中央企業、科研院所為智慧醫療產品提供檢測與評測認證等服務,加速“互聯網+”技術向醫療的融入,加速創新產品的迭代升級。

今天給大家推薦幾本實用的圖書,值得在家堅守的你閱讀,從書中學習瞭解更多互聯網醫療知識,讓我們共同應對疫情!

作者:吳興海 楊家誠 張林 文丹楓 著

推薦理由

本書詳細布局“互聯網+”時代的醫療健康戰略,揭秘“互聯網+醫療健康”生態圈,圍繞健康大數據、傳統零售藥店的轉型與變革、互聯網+健康保險、互聯網+健康養老等熱門話題進行了深刻論述。本書適合醫藥行業相關從業者、對“互聯網+”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作者:【美】勞拉 B. 麥德森(Laura B. Madsen)

推薦理由

從電子健康狀況記錄到將會打動和激勵投資者以及利益相關者的頗具吸引力的數據可視化圖書,全書涵蓋了你現在所能做的和使你的組織更加智能化的方法。作者在醫療行業有著豐富的經驗,並且明確了數據驅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通過實用的RISE模型——減少未知數,確定替代方案,標準化數據,評估行動——瞭解數據是如何幫助您在保持競爭力的同時滿足企業需求。


本文源自 中國信通院CAIC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