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對房地產的錯誤認知:高房價打壓實體經濟?壓縮消費?錯

再荒謬的謊言,被重複1萬遍,也會被人當作真理。因為民眾大多數喜歡跟風,缺乏判斷力,所以讓許多歪曲事實的觀點大幅流傳,本篇就列舉幾個並還原真相。

民間對房地產的錯誤認知:高房價打壓實體經濟?壓縮消費?錯


錯誤認知1:房地產的繁榮會打壓其他實體行業,因為資本都流向了房地產業。

提出這種錯誤觀點的人,邏輯是這樣:資金都流向了房地產,整個國家都無心搞別的製造業,都搞房地產去了,自然製造業走向衰落。

一般抱這種觀點的人,都是對宏觀經濟學沒有一個全面的認知(並且很多還是財經專家)。我們先來看事實是怎樣:事實就是,房地產飛速發展的近20年(也是房價上漲最快的20年),恰恰也是國內製造業飛速發展的20年,兩者幾乎是同步的,我也不需要拿統計局官網的數據了,這是肉眼可見的事實。

真相就是,房地產業拉動了整體制造業——這裡說的製造業不單隻房地產上游產業或相關行業,還包括了很多跟房地產八竿子打不著的行業,如電器、數碼、重機械製造業等。所以也許你會困惑,為什麼房地產業能拉動其他那些八竿子打不著邊的行業?

這裡涉及到宏觀經濟學裡面一個很基本的概念:一個市場只要存在一樣高市值且成交活躍的商品,那它就能拉動經濟。我就直接拿房子以最通俗的方式解釋:你買房子需要掙錢對吧?例如一個房子賣100萬,那麼你就要掙100萬,而你掙100萬的過程就是勞動生產創造的過程,你可能是種菜的,生產手機的,賣雪糕的等等,總之你為了買房,於是給社會生產了商品或提供了服務,於是社會物質更豐富了。

所以為什麼會有三架馬(大)車(山)拉動經濟的說法,蛋糕就這麼大,你去爭的時候就是在拉動經濟。中國能夠短時間內成為製造業強國,就是因為有房地產業這一大殺器。

當然,以上我是方便大家理解簡化了邏輯,接下來是更全面的描述事實:

事實上並沒有多少人能一下子拿出幾百萬買一套房,所以就有住房抵押按揭貸款,買房人按月還款。所以真正的過程是,買房者從銀行借錢(假設100萬)買了房子,開發商因此瞬間獲得了100萬的收入,而買房者為了還月供而不得不勞動生產,假設這個買房者是種菜的,通過不停的種菜賣菜還清了貸款。我們可以看到,這筆債務從發生到消亡的過程,使社會多了價值100萬的房子,與總值100萬的菜,總共200萬的產值(GDP)。

而且,在這筆債務發生的時候,銀行並不需要真的有100萬的現鈔,它只需要在賬目上記一下賬,在開發商的賬戶上記增加了100萬,開發商可以拿去消費,同樣也是通過銀行轉賬(過去用支票,現在用電子轉移支付),這筆增加的貨幣,我們稱之為存款派生貨幣,直接計入廣義貨幣總量M2的增量裡,這“無中生有”的過程我們稱之為銀行的存款派生,你也許會困惑,這社會突然“憑空”多了一筆這樣的收入,難道物價不漲嗎?因為這M2貨幣是因債務而生,而負債人為了還債就必須勞動生產,於是社會總商品增加,跟增加的M2貨幣彼此平衡,而還債後M2貨幣也回到銀行那裡,債務也消亡了,整個貨幣流通是個閉環,由銀行而生,最後流向銀行,而因為這樣的閉環,使得社會多出數倍於債務本身的產值。

債務就是這麼個神奇的東西,它可以看成是負債者未來勞動生產的承諾,債務消亡的過程就是轉化為GDP的過程。如果是企業負債,它肯定是拿去投資擴大產能,同時增加員工,那麼居民收入增加,同時產出增加。如果是居民負債,他們肯定是拿去購買商品,於是企業有收入,同時居民為了還債會更積極參與勞動生產。所以,真正拉動社會經濟,在社會經濟中佔有核心地位的其實是債務。通過擴大債務來拉動GDP,是現代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手段——我這裡說的不只是中國,而是任何一個有銀行業的國家。所以我在其他文章多次強調,理解債務在現代經濟中佔有怎樣的核心地位,是理解現代經濟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第一個利用債務拉動經濟的是英國,在維多利亞時期廣泛運用的銀行支票與債券轉移支付系統,成就了大英帝國的空前繁榮。我們國內歷史教材,解釋清政府為何失敗的時候,因為政治的原因會說是體制問題,但如果在國外接受過教育的話,外面的解釋是當時清政府雖然複製了先進產業結構,甚至後來也複製了政治結構(君主立憲制,還有後來的三民主義運動),但這些都只是枝蔓,真正的“心臟”——也就是銀行業的債務創造系統,卻沒有複製,這是外面所認為的根本原因。而中國經濟開始騰飛的時間點,也是銀行業改革的時間點。

說了那麼多關於債務的認知,回到正題,關於房價。債務有個特點,必須有標的抵押資產(當然那些諸如消費貸信用貸的小額貸款則不需要),這個抵押資產並不是只能是房產,它可以是股權、大型固定資產、貴金屬、礦業運營權、技術專利等等一切有市值能夠流通的資產,所以這些資產價格直接影響了債務的額度,資產價格越高,那麼債務額度越高,債務越高那麼拉動的產值越高。所以資本市場的價格穩定非常重要,它直接關係到債務違約風險,這裡就不展開講了,我在其他文章有詳細描述,簡單來講就是因為債務佔據了核心地位,所有的金融危機、經濟危機其實都是債務危機,國家會不惜一切代價來保證不發生債務整體違約風險,其中一個就是保證資產價格的整體穩步上升,篇幅有限就不詳細講了。

總結一句:真實的情況是,房地產業不單沒有抑制其他行業的發展,反而是在促進,讓經濟以更高效率運轉

錯誤認知2:房價太高,會壓縮其他商品的消費,於是內需不足,商品市場會蕭條。

這也是很多專家的論調,如果這樣的邏輯成立,那麼房價或房租漲的同時,其他類別消費價格指數應該是跌才對啊,但事實又如何呢?事實就是在房價房租漲的同時,其他所有類別消費價格指數幾乎都是同步漲,這裡包括內地跟香港,這些都是肉眼可見的事實。

大家可以百度打開國家統計局官網,點進“數據查詢”,找到“年度數據”並點擊,然後左側找到“價格指數”,點開來各個分類都有,有近10年的數據,大家看下是不是都是在漲的?

抱這種觀點的人,為什麼就沒想到有買就有賣,賣家一下子多了幾百萬,他不會去消費嗎?就算按馬歇爾的觀點認為越富的人消費傾向越低,但投資和儲蓄傾向高啊,就算存進銀行了,那麼社會流動性也增加了啊。

其實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回到上面提到過的模型,因為債務的發生,使得房地產賣家一下多了筆收入,另外買家為了還月供而不得不勞動生產,社會產出增加。而房地產賣家多了一筆收入,他拿去消費或者投資,從而也給其他行業帶來了收入,商品市場的銷售增加。這一切都是源於那基於房地產的債務的發生導致的。

簡單來講邏輯鏈是這樣:為什麼整體消費指數上升了?因為廣義貨幣總量M2增加了。為什麼廣義貨幣總量增加了?因為住房按揭抵押貸款帶來的。所以當有人負債買房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增發廣義貨幣

這時候可能有人會這麼反駁我:如果不是因為高房價,人們可以把收入拿去其他的消費,這樣不是更能促進消費嗎?效果難道不跟把錢投入到房子一樣,甚至更好嗎?

關於這個問題,首先問一下,人們的收入是怎麼來的?或者說收入為什麼會持續上漲?當然,你會說是因為付出了勞動力賺來的啊,這個確實,但購買你勞動力的錢又是怎麼來的呢?我們可以嘗試追溯下這筆錢誕生的第一因是什麼?——第一因就是廣義貨幣總量M2增加了,如何增加的?就如我上一段所說,因為有人申請按揭貸款買房了,於是社會上就多了一筆M2的增量,如我上文所說這可以看成社會憑空誕生了一筆錢,而這增量就是作為房地產商的收入,同時也可以看成是整個房地產業上游下游的收入,這行業的人收入增加,那麼消費就增加,也帶動了其他行業,於是社會上的錢就更多了。

所以事實真相是,房價的上漲不單不會壓縮消費,而是更加促進消費,使得社會整體收入提高。

錯誤認知3:房地產是超發貨幣的蓄水池?高房價能夠綁住超發的貨幣?

這個也是很多民間專家的說法,意思就是說,高房價,能夠把新增發的貨幣吸引來,然後凍結住。或者他們會說高房價能夠綁住超發的貨幣?

關於這個問題,我可以直接拿上文的錯誤認知2來反駁,你理解了上文就能理解這句話荒謬在哪。我只是很詫異為什麼那些所謂的專家連最基本的宏觀經濟的形態都沒搞懂就來忽悠人。

事實上,房地產不是超發貨幣的蓄水池,而是超發貨幣的起點,上文已經解釋了,人們因為申請住房按揭貸款,使得廣義貨幣總量M2增加。

而貨幣流通從來沒有所謂的“蓄水池”和“綁定”的說法,這是那些對貨幣銀行學不懂裝懂的所謂專家自己臆想出來的。當貨幣流入到某個行業,某個行業的收入就會增加,他們會拿去消費或存進銀行,於是貨幣仍然處於流動的狀態。而物價上漲是整體上漲的,除非是某個行業的供應鏈或生產鏈出現問題,否則因M2增量帶來的物價上漲必然是整體上漲。

“錯誤”認知4:房價這麼高,全中國的房地產市值加起來可以買下整個日本或美國股市了。

在這裡我要反轉狗血一下,看到“錯誤”二字是打了雙引號沒?一般說這話的人,都是抱著反諷的態度,顯然是把它當笑話來說。然而事實卻又真的是那麼回事,國家真的有在這麼做了。

首先我們知道,我們看到的房價數據,都是成交價數據,也就是真真實實發生過成交的價格,那麼賣家賣出後獲得的收入,你們有想過會拿去幹嘛嗎?

先說下近幾年常見的事情:1、國內企業有不少轉型去搞房地產的,如格力,海爾,三一重工,全柴動力等。

2、中國企業或財團收購美國上市公司或非上市公司的股權,通過合併收購佔有對方的知識產權、技術專利等(特朗普為此事叫囂過)。如:三一重工收購德國普茨邁斯特和位於美國俄勒岡州四個風電項目;海爾與格力電器收購美國GE通用電氣;萬達集團收購美國傳奇影業等等。

有不少人可能會困惑: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終極目的是什麼? 答案是資本吞併。

用最通俗直白的話講:就是每個國家都在琢磨著如何用印出來的紙鈔,去購買別國的資產,這裡的資產包括但不限於:土地、房產、公司股權、礦產、大型固定資產、知識產權與技術等等,我們稱之為“合法侵略”,或叫“剪羊毛”。(這個觀點是馬克思提出來的,但其實早在馬克思以前就已經有這樣的共識)

當然無腦的印錢肯定是行不通的,要實現這個的前提是穩定可控的本幣對外匯率,因為你不可能拿著人民幣直接去美國收購資產,你要去美國買東西,必須要把人民幣兌換成美元。所以在這麼做的時候首先要有穩定可控的本幣對外匯率。

而實現穩定可控的匯率前提,就是實現對外國際貿易順差,手握對手國的大量貨幣,同時又要保證自家國內的資本市場(主要是股市)價格穩定可控(最好是持續增長),所以整個國家的經濟戰略是圍繞著債市、股市、匯市三大市場展開的。

記得前面提到的,通過擴大債務來擴大產值的邏輯嗎?而債務還有個特點,就是讓負債者的勞動強度與收入的比值增加,通俗點講就是,負債的人會更願意接受高強度勞動,只要有更多的錢給他。所以房價高漲會使得居民負債提高,從而使勞動力變得廉價,是商品有更大的成本優勢,從而實現價格優勢,然後實現對美貿易順差。對美貿易順差又實現了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可控。

另一方面,國內資本集團通過房地產業帶來的收入,去收購美國資產。

所以,利用房地產去買下美國日本,這確實是正在進行的事,不是笑話。

最後總結:

聲明下,這篇文章只是描述過去已發生事情的因果關係,我並沒有說房地產拉動經濟就是最有效最完美的,但不可否認它確實存在一定的有效性,我也並沒有斷定這是唯一的方式,甚至在道德層面上我並不完全贊成。至於以後這樣的方式是否持續下去,持續下去帶來的負效應是否會大過正效應,這個都需要理性探討的。

我們不妨想想,有什麼能夠替代房地產呢?

社會發展的真實邏輯是,找到一樣東西,是人們離不開的,人們為了獲取它而不得不竭盡全力,當這麼做的時候,國家得以發展。推動社會的是人口紅利,而房地產只是一個工具,去激發人口紅利。人口紅利被激發,社會GDP才能增加,GDP的增加直接帶來國家財政收入的增加,因為財政收入是跟總GDP掛鉤的(人均GDP意義不大),其中最直接的稅種就是增值稅。財政收入提高,國家才能發展國防還有與之相關的工業體系。

上層有能力做到讓每個人都有的住嗎?完全可以,只要上面想,完全有能力也有條件讓現在所有人都有免費住房,但是代價是什麼?我們可以推演下:

大家都免費住房了,自然就不需要申請按揭貸款了。如果沒有了這種按揭貸款消費,自然也沒有M2貨幣的增量,開發商也沒有了收入。開發商的業績沒有增加,自然也無法擴大生產規模,沒有生產規模的擴大,自然也沒有就業崗位增加,沒有就業崗位增加自然也沒有消費力的提升,消費力沒有提升,那麼自然其他行業的整體收入也不會提升。而沒有整體收入的提升,自然全體行業的業績不會增加,自然也不會擴大生產,產能沒擴大,自然市場規模與GDP也不會提升,GDP沒有提升,自然ZF的財政收入不會提升,財政收入不提升自然就不會有新路、新橋,更不用說火箭、航母,所以整個社會自然也不會有產業升級。產能沒有提升,也不用考慮對外出口貿易了,自然也不會有後面提到的對外資本吞併。

現在你明白了房地產不可替代的作用嗎?上層也在絞盡腦汁能找到替代房地產的東西,找到能夠像房地產那樣能夠大幅度推動廣義貨幣總量M2的其他渠道,所以現在鼓勵超前消費,然而還有什麼能夠像房地產那樣,是生活必需品,一套動輒上百萬?亞當斯密說過“市場經濟要靠需求驅動”——而房地產就是你能想到的最大的內需。

真相是殘酷的,我兔從幾十年前一窮二白短短的時間內成為現在製造業強國,你覺得不用付出代價嗎?我們有的選擇嗎?

全世界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挪威跟盧森堡,基本上他們不愁吃穿住,因為人口稀少,簡單的旅遊業與礦業就能使國民過得很滋潤,然而整個產業結構幾乎幾十年沒有升級過。你試下現在讓他們造個航母,能造出嗎?更別說導彈了,根本就沒有那樣的工業體系,而盧森堡的軍事可以去了解下,簡直就是個笑話,遠不如印度。你要他們造航母,怎麼造?國民都不愁吃喝,有得住,又沒有負債,怎麼請得動他們?只能用更高的收入去請了,要動用比其他國家高几倍的薪酬才能請得動他們,那麼問題來了,這經費怎麼來?單純的開動印鈔機印錢嗎?像委內瑞拉那樣?

所以說句不客氣的,要不是有北約,俄羅斯現在說要過去踏平他們,他們一點辦法都沒有。他們就是這樣把自己的國運交託在一個由別國組成的軍事聯盟上。你希望我們像他們一樣嗎?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落後就要捱打,這是我們先人用血肉換回來的教訓,中華民族必須復興,必須要稱霸世界。你想著大家過著挪威與盧森堡的生活,又能在短時間內實現偉大復興,可能嗎?現在中國能成為五常之一,你以為是因為其他國家的善意嗎?那是前人用鮮血換回來的敬畏。若不強大,我們連生存的資格都沒有,當人家用導彈對著我們的時候,談什麼自由還有意義嗎?人家就一袋洗衣粉的理由就可以出兵打你,羊和狼怎麼談規則?所以,中華民族必須要站在世界頂端,世界會實現和平,但前提必須是由中華民族主宰的和平,世界可以由中華民族供養。與其把命運寄託於他人的善意上,不如崛起主宰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