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來了大學生“河長”

從上海到浙江德清乾元鎮聯合村,這條200多公里的路程,同濟大學生態環境學院研二學生唐問悉,每週都要來回一趟。從今年4月開始,他與10多名研究生在導師帶領下,吃住在聯合村,致力共建“長三角美麗河湖關鍵技術研究示範基地”。

聯合村位於穿德清乾元鎮而過的東苕溪西側,水網交叉,河道縱橫,最近的河道與東苕溪只有一路之隔。僅由村鎮幹部擔任河長的河港,就有12條之多,是典型的江南水鄉。

今年1月,治水一直走在前列的德清乾元鎮,與同濟大學生態環境學院合作,啟動共建“長三角美麗河湖關鍵技術研究示範基地”計劃。重點針對“河湖健康體檢”和“美麗河湖”創建等內容,由同濟大學派出研究生與導師,在聯合村開展科研及教學實踐。

“冬季,我們會一週一次採樣檢測;夏天,檢測密度就大一些。”唐問悉介紹,他們的想法是種植水生植物進行生態修復,通過對比實驗、定期檢測和記錄水質變化曲線來獲得對比結論。同時,收集聯合村氣象、地理、生態、水文、人文等基本信息,為構建當地的水生態樣本提供理論基礎。

正式入駐雖然從4月份才開始,但半年多來,實驗成果漸顯:村裡科學治水的體系已形成。1號和2號塘水質,氨氮和COD在Ⅱ類水標準以上。尤其是1號塘,水質最好,透明度超過120cm。2號塘在整個夏季,沒有觀察到長藻和浮萍。3號塘的人工溼地模式,也初見成效。這些修復表現較好的塘,經過進一步優化設計和論證,模式已經開始推廣到聯合村的所有河道,並延伸到其他地區的小型淺水湖泊的生態修復中。

觀察、採集、檢測水體樣本的同時,小唐等研究生們還會坐著小船,在河港裡來回巡河,發現問題及時彙報交流。“他們儼然是我們村裡的河長,積極性可高了。”村幹部這樣誇道,“他們吃住在村裡,有時比河長還忙呢。”

唐問悉說,每次來,他都會待上兩三天。一些關鍵的實驗數據就讓校友帶到學校檢測,基礎的就在這裡進行檢測,導師每月也會進行一次指導。有空,還向村內外的幹部群眾宣講治水新理念、環保新舉措等。在大學生“河長”們的言傳身教影響下,今年,德清乾元鎮有5000餘名普通群眾參與治水,開展巡河4.3萬餘次,平均活躍度保持在70%以上,進一步營造了全民治水、護水的濃厚氛圍。

《中國教育報》2019年12月26日第3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