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名著”變成“四大名著”,為何有3本被刪掉?

情授


古典文學作品浩如煙海,從先秦散文,到漢魏的賦,再到唐詩、宋詞、元曲,最後是明清小說,這些都是中國古典文學的輝煌成就。

後來人們把明清小說專門拿出來,擇其精華列出了七部名著——《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聊齋志異》、《儒林外史》和《金瓶梅》。這七部書代表了中國古典文學創作的最高水平。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七部書變成了四部。主要原因大致是一下幾點。

第一,《金瓶梅》是一部少兒不宜的書。這部書裡面有很多不適合少年兒童閱讀的內容,於是自成書之日起,這部書就多次被列為禁書,所以在社會上傳播的不是很廣泛。

所以這部書逐漸就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名氣也不如其他幾部書的大。而且從藝術成就上來說這部書不如《紅樓夢》,所以有了《紅樓夢》就不需要再弄一部內容存在很大爭議,藝術水準也相對差一些的書了。

第二,《聊齋志異》是一部諷刺小說,但是都是借用這些花妖狐媚的故事來講述人情世故,刻畫人物形象, 表達愛恨褒貶,其中存在大量的神仙鬼狐的故事,這和《西遊記》在內容上有很大的重複,再說其中鬼魅故事太多。

而且都是短篇小說,和其他幾部書相比體裁上不統一,所以也就從這些書當中刪去了。雖然刪去了但是這部書的價值還是很高的,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

第三,《儒林外史》和《聊齋志異》十分相似都是諷刺小說,不過《聊齋志異》是借鬼狐的口說人類的話,用的是曲筆。

《儒林外史》是採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這部書的藝術水準比四大名著略遜一籌,對那個時代生活的描寫也不如《紅樓夢》所以也就沒有必要在列入名著之中了。

第四,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湊數的習慣,在選擇優秀的作品或者人物的時候都喜歡用四,歷史上有四大美人,四大家族,四大名臣等等,這些習慣延續下來人們就列出了四部書作為中國古典文學的代表。

第五,這四部書的確具有很高的藝術水準,而且還具有很強的代表性。金聖嘆批的六才子書包括《水滸傳》,這部書描寫的是底層勞動人民生活和鬥爭。《紅樓夢》描寫的是封建官僚貴族家庭的生活,以及它從盛走衰,一直到滅亡的全部過程。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封建上層社會政治軍事鬥爭的情況下,《西遊記》描寫的是神佛之間的鬥爭,間接展示了封建社會內部的爾虞我詐和互相傾軋。

總而言之這四部書既有人間,又有天上;既有凡人,又有神仙;既有戰爭,又有武俠;既有男女愛情,又有兄弟感情;既有政治陰謀,又有軍事韜略。

可以說豐富多彩,保羅萬象。打開這四部書,就如同進入了一個傳統文化的世界,到處都有學問,到處都有講究,所以這四部書歷來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成為暢銷書和常銷書。


小小嬴政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四大名著我們都知道,分別有《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和《紅樓夢》

有人說明清時期其實是由七大名著的,為什麼後人只記得這四本呢?那另外的三本又有些什麼呢?

一、《金瓶梅》

《金瓶梅》是明朝時期由蘭陵笑笑生所著的一部人情題材的小說,題目由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三人的名字組成。描述了官僚、富商和惡霸這些勢力對人民的迫害,以及社會的黑暗、腐敗和人心的炎涼和麻木。但是到了清朝因為內容原因,被康熙列為禁書。

二、《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也就是我們說的《聊齋》。“聊齋”原本是清朝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先生家中書房的名字,這本書主要記錄了蒲松齡在這間書房中的所思所想,所以這本書的名字就叫《聊齋志異》。這本書以靈異的故事側面抨擊了封建社會的腐敗,表達了強烈的反對封建禮教,支持自由戀愛的思想。

三、《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創作的,諷刺八股科舉制度的長篇小說。

除了《金瓶梅》是因為內容不雅所以被列為禁書,這兩本在當時也是十分有意義的兩本書,都表達了自己對封建社會的不滿。

所以清朝末期的時候也是有“六大名著”這個說法的,並且還很流行。但是到了民國時期,也許是當時的人對於四這個數字有什麼執念吧,比如說有四大發明和四大天王都是“四”,所以這兩本也被不知道什麼原因被刪掉了。


江水趣談


提起名著,我們耳熟能詳的就是咱們的四大經典名著:《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但是其實在歷史上咱們有一段時間是不止這麼幾本著作的,那時候一共有七本名著(中國古代人似乎對七這個數字情有獨鍾:一週是七天、顏色有七色、人有七情、七夕節等),除了上述的四本之外,還要再加上《金瓶梅》、《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這三本,下面咱們就來聊一聊這三本著作在“七大名著”中的“消亡史”,看看為何它們在“名著”中來了又走。



《金瓶梅》

《金瓶梅》作為明代“四大奇書”之首,成書於明朝中晚期,作者蘭陵笑笑生。本書的名稱就是來源於書中的三個女主人公: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在她們的名字中各取一字而得名。《金瓶梅》借用了《水滸傳》裡武松殺嫂這一典故,並以此為引,通過對邪惡勢力的代表人物西門慶的敘述全方位立體地揭示了明朝中晚期以來社會的腐敗墮落,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在現代更是被翻拍演繹成了多部影視作品。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因為《金瓶梅》有許多情節比較情色露骨,所以一直被列為了禁書(其實實際上應該在此之前,《金瓶梅》就已經成為了禁書)。



《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是清朝小說家蒲松齡所著的文言神話小說 ,本書表達的情感十分豐富:不但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抨擊了封建腐朽的科舉制度,表達了強烈的反封建反禮教的思想;而且通過神話的角度,描寫了很多奇異的“人妖之戀”來表達自己對理想自由愛情的嚮往,這在正處於清王朝這個封建時期的中國來說自然顯得獨樹一幟,與眾不同。

聊齋後來也曾經多次被翻拍,但似乎效果都不太理想,至今都沒有一個像六小齡童版《西遊記》、李雪健版《水滸傳》、唐國強版《三國演義》這樣公認比較經典的版本。



因為《聊齋志異》中宣傳的反封建反科舉以及自由戀愛思想太過“潮流”,可以說“糟粕”太多,所以這本書可能在清朝時期就被禁了,建國後也可能考慮到如果把這本書列為“名著”可能會影響年輕一代的價值觀,不利於老師開展教育,這本書也就沒有被選進“名著”之列了。不過所幸的是,這部書雖然沒有成為評為經典供人傳揚,但是現在好歹也還能隨手就買來一本,自己欣賞閱讀還是不成問題的,相比起《金瓶梅》它的處境還是好多了。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長篇小說為清代吳敬梓創作,成書於乾隆年間。本書用寫實主義描述了各類人對於功名的不同態度揭示了清朝吏治的腐敗、科舉制度的巨大弊端(其中就產生了一個膾炙人口的典故:范進中舉)、害人的禮教等,並對此進行了入木三分的嘲諷,可以說本書標誌了中國古代諷刺小說達到了一個不小的高峰。對此書,後人的評價也是相當之好,著名的文學大師魯迅先生說它是:“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指,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相比於前兩本,《儒林外史》算是翻拍的比較少的了,所以在公眾的知名度可能算起來也要比它們稍差一點。



《儒林外史》和《聊齋志異》算起來應該是屬於同時代的兩個作品,其抨擊的對象又是大同小異,所以我認為他們被強制在“名著上下架”的原因也應該差不離,此處就不再贅述了。



雖然《金瓶梅》、《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由於種種原因並沒有能夠成為我們的名著之一,但是這絲毫不影響它們作為我們中華民族智慧結晶的地位,他們仍然是作品所屬的時代乃至於今天的優秀作品,仍然是我們中國人的文化瑰寶!


歷史漫談君


被刪掉的三本名著,即:《金瓶梅》、《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

明朝的馮夢龍,曾把《三國演義》、《水滸傳》、《金瓶梅》和《西遊記》四本鉅著列為四大奇書。雖說《金瓶梅》的文學藝術價值可能超過現在的四大名著,但由於《金瓶梅》並非能夠雅俗共賞的著作,因此,清朝的康熙皇帝就將這本書列入禁書範疇。

當《金瓶梅》被列為禁書後,也就從四大奇書中被剔除了,而在乾隆年間問世的《紅樓夢》則當仁不讓地佔據了這個位置。

不過,在康乾時期,還出現了兩本奇書,分別是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和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這兩本奇書在流傳的過程中,其影響力絲毫不亞於曹雪芹的《紅樓夢》。

於是乎,在清末民初,就有了六大奇書或者六大名著的說法,還曾流行一時。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三國演義》和《紅樓夢》作為第一批小說名著正式出版,而《水滸傳》和《西遊記》也在不久後出版,這四本名著就形成了一個系列的叢書。

當時人們比較熱衷於定義“四大”,所以,這四本書就被人們稱為“四大名著”。

由於《聊齋志異》、《儒林外史》和四大名著不是同一時期出版的,而且也不是同一系列的叢書,所以就沒有歸入“四大”的範疇。

至此,原本的七大名著,“金聊儒”因為各種原因被刪掉,到現在,就只剩下我們所熟知的四大名著,以至於“金聊儒”的地位在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和“水三西紅”相媲美。


金兔歷史


“七大名著”為何到最後成了“四大名著”?

從小我們就知道我國有四大名著,分別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但在這之前是有七大名著的。由於一些原因,其中有三部小說被刪除了,所以目前只說四大名著了。

其他被刪除的三部書就是我們也是比較熟悉的《聊齋志異》、《儒林外史》、《金瓶梅》這三部。這三部書中的二部被刪除的原因是被當時的統治階級為了政權需要,被列為禁書,不讓大眾百姓觀看。下面讓我們就來了鮮一下這三部書小說。

1、《金瓶梅》。

《金瓶梅》,這是一部章回體長篇小說,在明朝隆慶至萬曆年間,由蘭陵笑笑生寫就而成。

《金瓶梅》的書名是由這部書中的三個女主角,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三人名字各取其中一字而成的。這部小說的故事是由小說《水滸傳》中武松殺嫂的一段變化演繹來的。它通過對西門慶所代表的黑惡勢力,以及他的家庭糜爛生活的描述,揭露了明代社會的黑暗和政治腐敗,具有比較深刻的研究價值。自成書以來就一直被列為明代“四大奇書”之首。

《金瓶梅》小說裡在描寫男女之事的情節上過於渲染和露骨,因此,一直被政府被列為禁書。

2、《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俗名《鬼狐傳》,是由我國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

小說集共有491篇小說,書的主要內容是揭露當時社會的黑暗統治,極大抨擊了封建社會科舉制度對人才的摧殘。表達了強力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願望。書中還描寫了很多愛情方面的內容,通過傳說印花妖狐魅和人之間的戀愛情感,充分表達了當時人們對自由的愛情嚮往。

但《聊齋志異》的故事,揭露的是當時社會的科舉和社會政治制度。觸動了統治階級的神經,因此,《聊齋志異》同樣被統治階級列為禁書。

3、《儒林外史》。

清代小說《儒林外史》是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

全書一共五十六回,小說主要揭示了當時社會制度的腐敗、以及科舉的弊端、封建禮教對人性的護摧殘。並對這些現象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由於小說採用了比較高超的諷刺手法,使這部書一直成為中國古典諷刺文學的代表。

不知為什麼《儒林外史》沒有被清廷政府列為禁書,這也是比較出乎人們意料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儒林外史》和其他二部一樣也沒能列入到四大名著之中。


D東哥


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凝聚了歷朝歷代的文學發展成果。從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小說,我國古代文學,從古至今,都在生生不息地蓬勃發展。只不過在每一個不同的時期,它都以一種不同的形式走向巔峰。

在種種文學創作形式中,其中,明清時期的小說成了一種較詩詞歌賦而言更為通俗、受眾面更廣的文學形式。並且,小說是唯一一種從古代一直盛行到現代的文學形式。今天,我們就聊一聊明清時期,那些盛極一時、膾炙人口的小說。

“四大名著”的演變

說起明清時期的小說代表作,我們就不得不提起家喻戶曉的四大名著——“水三西紅”,即《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和《紅樓夢》,這四部作品都是古代章回體小說的巔峰之作。

四大名著聞名遐邇,但是,事實上卻很少有人知道,最初民間所公認的四大名著其實是“水三西金”,這裡的“金”指的是明朝蘭陵笑笑生所著的《金瓶梅》。

《金瓶梅》成書於明朝隆慶至萬曆年間,小說題材來自《水滸傳》,通過主人公西門慶——一個集官僚、惡霸、富商三種身份於一身的代表人物,揭露其罪惡的家庭生活,再現明朝中期以後,社會的黑暗與腐敗。

明朝文學家馮夢龍最早將這本書和《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並稱當代“四大奇書”,並且《金瓶梅》位列四大奇書之首,可見其文學地位之高。

然而,自清朝順治年間起,朝廷多次頒佈法令,嚴禁民間的淫詞小說。《金瓶梅》因為涉及到各種大膽露骨的性描寫,因此便入了禁書之列。“四大奇書”中可供觀瞻的只剩下三本。

乾隆年間,一部與《金瓶梅》相似的世情小說在這一時期問世,人們對它的追捧一點兒也不亞於《金瓶梅》,這本書就是《紅樓夢》。

《紅樓夢》和《金瓶梅》在寫法上一脈相承,都通過寫小家風月來反映社會大家,打破中國文學史上大團圓的傳統結局,書寫現實生活的真實悲劇。因此,不少學者都認為《紅樓夢》脫胎於《金瓶梅》,《金瓶梅》是《紅樓夢》之祖。

《紅樓夢》雖有眾多與《金瓶梅》相仿之處,但是由於成書時間晚,民間讀者眾多,不少人甚至競相手抄此書。因此,《紅樓夢》雖然一度被禁,但是又禁止地不完全。久而久之,《紅樓夢》逐漸取代了《金瓶梅》。新“四大奇書”也就此形成。

“七大名著”的由來

人們都知道四大名著,那是因為這四本書耳熟能詳。但是,不少人不知道,“四大名著”的前身其實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七大名著”。“七大名著”這一說法,廣泛流傳於清朝。

在清朝社會上,最早除了四大名著和剛剛提到的奇書《金瓶梅》以外,還有兩部經典小說,在當時可謂也是紅透了半邊天。這兩部小說分別是《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

《聊齋志異》又稱《鬼狐傳》,是清朝小說家蒲松齡所著的短篇文言小說集。作品通常以花妖狐魅和人的戀愛揭露封建社會的黑暗,抨擊科舉制度的迂腐。這是一部典型的批判現實主義諷刺小說。

同期的一位作家——吳敬梓,承襲了蒲松齡筆下的批判精神,創作了小說《儒林外史》。《儒林外史》中的一個短篇《范進中舉》是吳敬梓筆下,深受封建制度迫害的知識分子典型。這部小說也極大諷刺了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荼毒。後人對此書的評價極高,稱之為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巔峰。

“七大名著”中為何有三本被刪?

以上提及的“七大名著”,在流傳和發展中有三本被刪,只剩下現在我們所熟知的“四大名著”——“水三西紅”。那麼這三本書同樣作為經典之作,為何被刪?

其一,中國自古以來的“湊四傳統”。

大家如果仔細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會發現我們的老祖宗會有一些很有趣的傳統,例如數字上的“湊四”。為什麼是“七大”而不是“四大”呢?其實,相當有趣的一種說法是“四大”在口語上朗朗上口,也更加符合傳統。

“湊四傳統”在各種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言中無處不在,例如“四大天王”,“四大美女”、“四大發明”等。雖然這些不具有絕對的代表性,但是的確能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中國人“湊四”的偏好。

其二,與時代背景不相適應。

在“七大名著”中,三本著作被刪的原因不盡相同,但是唯一的共通之處都是它們不與那個時代的統治背景相適應。

《金瓶梅》盛行的時期,正值順治皇帝對淫詞書籍的整治階段,正好撞在了變革的槍口之上。而《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這兩本書同樣作為諷刺小說,被禁的原因不言而喻。清王朝為了將強政治上的集權,極大程度上鉗制了百姓和知識分子的思想。這類批判現實主義題材的小說無疑是對封建政治構成的一種威脅。

《儒林外史》是明寫,《聊齋志異》是暗寫,但是這都逃不過統治者的法眼,導致這幾本書最終成為禁書。

其三,和“四大名著”產生同質化衝突。

這三本作品被剔除“七大名著”之列,私以為還有第三點原因,那便是它們和現有的“四大名著”在某種程度上產生了同質化。這七本著作,看似取材不同,創作手法各有千秋。但是好的文學著作在本質上殊途同歸。

在現下的“四大名著”中,每本書都給讀者構築了一個宏大的視角。從“仙妖人魔”的魔幻主義世界到充斥著“政治權謀、軍事武俠”的現實主義社會,從風花雪月的小兒女情愛到風雲變幻的社會大家。個人、社會、人生的各個層面的矛盾已經全部囊括在了這四部小說之中。

這四部小說,在現實中融入夢幻,在創新中批判現實,完全能夠彌補被刪的那三部小說所要呈現給世人的一切精神風貌。


END.


博書


按照解題思路,應該是這樣回答——

第一,“七大名著”是啥?
第二,“四大名著”是啥?
第三,為啥刪掉了那三部?

其實這樣回答也有問題——

第一,能夠百度到的東西,就不值得再費筆墨;
第二,“四大名著”耳熟能詳,“七大名著”其實並未有蓋論。

下面說一下我的理解與回答:

第一,大家一定發現了,所謂的“幾大名著”其實都指小說,而小說這種題材,是到了明清時期才興盛起來。

在中國文化發展中:“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是固定模式,每一種題材都對應著當時的經濟文化。

  1. 比如唐詩,大唐氣象就是這麼壯闊,怎麼寫怎麼給力;

  2. 到了宋代,積貧積弱,文學表現上也有了曲折,寫詩寫不出那樣的氣魄了,轉而寫詞,又成了高峰;


  3. 到了元代,寫詞也寫不好了,只能作個曲子,其實意境也很不錯;

  4. 到了明清時期,出現了說書人,有些文人就把這些說書的內容整理出來,變成了小說。

小說在明清時期達到了高峰。

第二,所謂“七大名著”,有一種比較廣泛的說法是包含《金瓶梅》《聊齋志異》《儒林外史》三部。

其實在明清時期,小說很多,包括“三言二拍”,清代的《鏡花緣》《老殘遊記》《孽海花》等,都是很出名的小說。

但能列為“名著”的,其實不那麼多,就像現在演員(明星很多),但藝術家卻不多一樣。

我們來看“四大名著”,這幾本書是可以翻來覆去讀的,每個年齡階段都會有不同收穫,它的藝術性,文學性,反正各種性吧,都達到了很高的高度。

——有多高,你看現代人有多不愛看,就知道它的水平有多高。

因為所謂名著,就是那些很厚的大家都願意說但事實上很少有人讀的書啊。

相較而言,《金》《聊》《儒》雖然寫得也不錯,在自己的題材範圍內很突出,但還是有一些限制。

比如《金瓶梅》,這可真不是一部禁書,它在風俗描寫各方面,甚至為《紅樓夢》提供了範本。而且這本書的主旨,其實是在一開始做這就說明了——“酒氣財色皆傷人也”。

所以這本書是勸人從善的,他想從反面來給大家提供案例,結果沒想到大家都去看故事了,都開始羨慕西門慶。

這或許也是小說的無奈,他想表達的事,最後卻被故事奪取了注意力。

這也是小說家在古代“不入流”——甚至沒在“三教九流”之中的原因,因為他老是要寫怪力亂神,會把人教壞。

希望對大家有用,沒用我也沒辦法了。

喜歡的話可以關注我的新號:電影什麼都知道,這個老號就用來做問答了。


之乎者也說


“七大名著”變成“四大名著”,為何有三本被刪?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浩海如煙,散文,賦,唐詩宋詞,元曲,最後是明清的小說。而現在說的四大名著就是明清時期的小說。

但是在建國之前其實大家公認的是“七大名著”,除了現在的四大名著之外,另外三本分別是

“聊齋志異”,“儒林外史”,“金瓶梅”。這七部書代表了中國古典文學創作的最高水平。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七部書變成了四部。主要原因大致是以下幾點。

新中國成立後的1949年到1966年期間,人民文學出版社應出版計劃要求,先後印刷了《水滸》—267萬冊,《三國》—646萬冊,《紅樓》—284萬冊,《西遊》-379萬冊,是當時古典文學類圖書中印量最大的幾種,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於“書荒”的原因,“四大名著”幾乎成了當時人們的必讀書。等到80年代,“四大名著”的說法已經開始流傳,直至90年代開始正式用“四大名著”名義出版這幾本小說了。

簡而言之,“四大名著”這一說法是1949年之後,伴隨著人文社大範圍傳播這4本書,才逐漸出現並深入人心的。

那為什麼其他三本就不能大範圍傳播呢?

被刪除的三本在當時不適合民眾閱讀

《金瓶梅》是一部少兒不宜的書。這部書裡面有很多不適合少年兒童閱讀的內容,於是自成書之日起,這部書就多次被列為禁書。而且從藝術成就上來說這部書不如《紅樓夢》,所以有了《紅樓夢》就不需要再弄一部內容存在很大爭議,藝術水準也相對差一些的書了。

《聊齋志異》的全文言式寫法,決定了它本身的推廣難度比四大名著大了很多,一般普通的讀者很難讀懂原文,就算是專門讀中文專業的學生或研究專家,在很多詞語和句子的理解上,也是摸不著頭腦。整體行文方式和故事架構都和其他四本名著大相徑庭,自然成了被刪減的對象。雖然刪去了但是這部書的價值還是很高的,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

《儒林外史》作為一部諷刺型的小說,它深刻的思想意義就在於對社會醜陋現象的無情揭露和批判,但也正是因為它過於深刻的諷刺意味,讓它不一定適合廣泛的閱讀,人性的醜陋始終都是存在的,但這個社會更多的還是在通過推崇真善美來給人們樹立一個好榜樣。

總結

《紅樓夢》中寶黛愛情的純潔,《三國演義》中關羽、諸葛亮的忠義精神,《水滸傳》中武松、林沖等人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西遊記》中孫悟空斬妖除魔的英雄精神,才是人們更樂見的積極向上的精神和價值觀。


歷史雜譚


中國古典四大名著,《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和《紅樓夢》,可謂是家喻戶曉,人盡皆知。如果說原本有“七大名著”,被縮減為了“四大名著”,並不準確。更恰當的說法應該是“四大名著”逐漸增加,慢慢有了“七大名著”的說法。“四大名著”之說,肯定是要早於“七大名著”之說的。

所謂的“七大名著”,是除了四大名著之外,另外加上《金瓶梅》、《儒林外史》和《聊齋志異》。

我們先來看一下“四大名著”的由來。

明末清初人李漁,文學才華出眾,著述頗豐,刊印了大量的通俗文學作品。他曾批閱過《三國志》,修訂過《金瓶梅》。李漁在為《三國志演義》所作的續中說:“馮夢龍亦有四大奇書之目,曰三國也,水滸也,西遊與金瓶梅也。”

此時,“四大名著”之說還沒有出現,但是,與“四大名著”最接近的前身“四大奇書”,在明朝馮夢龍時代已經出現雛形,並經過李漁的確認,開始成形,即《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和《金瓶梅》。

“四大奇書”之一的《金瓶梅》,因為多涉及男女房中之事,在順治中後期被列為了禁書,刊印受到限制。到了乾隆年間,《紅樓夢》問世。相比《金瓶梅》而言,雖然《紅樓夢》中也多有男女情愛之事,可是描寫的要含蓄很多,就逐漸取代了《金瓶梅》的位置。

新中國成立之後,人民文學出版社先後印刷了《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西遊記》等古典文學圖書。其中,所列四本書的印刷量最大。70年代,四本書更是多次重新印刷,銷量巨大。到了80年代初,這四本書就逐漸有了“四大名著”的稱號。

而屢成禁書的《金瓶梅》,也不愧奇書的稱號,是屢禁不絕,最終被完整的留存了下來。四大名著加上《金瓶梅》,被人們稱之為古典“五大名著”,也被稱為“五大奇書”。

所謂的“七大名著”,通常被認為是加上兩本諷刺小說《儒林外史》和《聊齋志異》。因為《金瓶梅》在公開出版上有一定限制,所以,去掉《金瓶梅》又多被稱為“六大名著”。

《儒林外史》成書於清代。其之所以當選,是因為這本書描寫了康雍乾時期,科舉制度之下,讀書人的真實生活,被公認為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一部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說。據考證,小說雖然假託明朝,但其中的人物,十有八九皆是清朝時真實的歷史人物。此書被魯迅、胡適等諸多名家所讚賞。書中《范進中舉》的故事,甚至被選入了我們現代的標準教材。

只是《儒林外史》中揭露了太多的社會及人性的陰暗面,如果不能正確對待,則會帶來消極影響。所以,這本書雖然從來沒有被列為禁書,但一直比較被邊緣化。

《聊齋志異》成書於明末清初,同樣是一本優秀的短篇諷刺小說集。只是,書中更多是用妖魔鬼怪之類作隱喻,諷刺朝廷的腐敗,科舉制度的腐朽,以及社會的黑暗。因為書中的某些思想在當時看來比較前衛,而且又多是諷刺社會及朝廷的弊病。所以,在清朝的統治者看來,就比較扎眼,光榮的進入了被封禁之列。

實際上,四大名著之中,《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也都在明清時期,遭到過封禁,僅有《三國演義》安然無恙。

而所謂的“六大名著”、“七大名著”,甚至“十大名著”,都是現代人的說法,而且標準也並不同意。比如,有人就認為《封神演義》、《三言二拍》應該入選名著之列,加上四大名著,出版了“六大名著”叢書。

所以,所謂的“七大名著”被刪去三本,才變為了“四大名著”的說法,並不準確。只有“四大名著”是舉世公認的,其他的所謂多少大名著,都是以四大名著為基礎增加的,而不是刪減的。


奕天讀歷史


人民看不懂可能是其中最大的原因,當然這其中《金瓶梅》例外。

魯迅的觀念:“窮人沒有時間之乎者也”。

1、先說文字

封建社會思想禁錮,等級森嚴,人們從出生就被分為三六九等,作為農業大國,各個朝代的農民、販夫、走卒們都只能夠個溫飽,窮是根深蒂固了的。

窮就唸不起書,更沒時間唸書,所以市井小民的白話文就應運而生。

七大名著中《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金瓶梅》都是以白話文流傳於世。

通俗易懂是它們能夠膾炙人口的原因,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都可以理解並談論。

而《聊齋志異》、《儒林外史》因為文言文,受眾反而被侷限在了士林和官宦人家。自然就首先被踢出四大名著行列。

2、再說內容

雖然貧窮,但勤勞勇敢的中國人,總是如春天的野草般煥發勃勃生機,這生機裡就能孕育出許許多多的故事、傳說。

七大名著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民間故事的成分,但是故事反應的內容則大有區別。

已有的四大名著內容之評汗牛充棟,也不需要我來多此一嘴。我們來看另外三部名著。《金瓶梅》中國人對於床第之事向來諱莫如深,直至今日“掃黃”還是一項重要社會工作,更有小夫妻因在家中看黃片被請去警察局喝茶的事例在先。

對於《金瓶梅》也不用多說什麼了,禁,必須禁。

《儒林外史》利益腐蝕人心的官場厚黑學,官本位思想的抽骨扒皮之作,當官的人、文化人總對它愛不釋手,但是對於勞苦大眾來說,似乎離得有些太遠了。

缺少了大眾的喜愛,《儒林外史》便只能如陽春白雪般受到文化人的喜愛了。

《聊齋志異》,初看聊齋就是人妖之戀,寫神怪,《西遊記》比它技高一籌。但是諷刺人性聊齋志異一馬當先,和魯迅的文章一樣,它們總是能揭露社會的陰暗面。

神怪比不上《西遊記》,看多了還會讓人冷汗滿背,大眾看書更多的就是圖個樂呵。《聊齋志異》樂不如西遊,還得到一肚子氣,還不如去看《西遊記》。

四大名著就是中國人的大眾文化,而大眾更多耕讀傳家的窮苦人,沒有餘閒之乎者也。

因為文字的親近性具有無以倫比的魅力,帶有煙火氣的內容更給人們言談中帶來快樂,既然如此四大名著也就水到渠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