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朱棣是如何篡位的?

在下紫薇


燕王朱棣就是明成祖,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世稱“永樂大帝”

朱棣篡位有其必然和偶然。

一、從小經歷戰火成就極高軍事才能,有篡位資本

朱棣從小隨朱元璋從軍打仗,軍中名將如徐達,常遠春,都對其的成長產生影響,早年冊封燕王,在中都鳳陽曆練。洪武十三年,就蕃北平,率軍打敗北元,聲望日隆,名列諸王之首,此時軍事才能沒有人能出其右。

二、太子朱標之死,使其設有忌憚之人,使篡位成為可能

太子朱標是一位德才兼備之人如果朱標未死,那也就沒有朱棣什麼事了,朱棣根本無法和朱標相抗衡,而朱標一死,朱元璋選中的竟然是自己的孫子朱允文,那朱棣就有機會篡位。

三、朱允文用人不當沒有厄殺篡位之星火

暗存篡位之心,在邊地招兵買馬的消息傳遞到京城,朱允文派大臣黃子澄去燕京查明情況,朱棣假裝得了瘋病,三伏天穿棉襖烤火大喊“凍死我了”。黃子澄競認為燕王真瘋,回報京城,朱棣逃過一劫。

四、方孝孺等強烈建議削蕃,刺激朱棣加速篡位,讓其正式走上了篡位之路

削藩這讓朱棣有了起兵的理由,他對外號稱朝庭出了奸臣黃子澄、方孝孺,他要“清君側”。

綜上所述朱棣篡位有其必然和偶然,歷史不可重寫,但每次成功都必須要有自身的實力和找住機會的能力。





小雨衣褲


大家都知道,靖難之役中,朱棣用了不到四年的時間造反成功,為什麼他只是一個小小的藩王就可以打敗天下正統的皇帝。

第一個原因就是,朱棣很不要臉。身為燕王的他造反的理由是清君側。清君側是什麼意思呢?清君側的意思就是除掉皇帝身邊的奸臣。因為明太祖朱元璋設立了分封的制度,而現在皇帝的身邊的大臣們卻要建議皇帝削藩,朱棣說他們是在胡說八道,違反了祖宗的制度。所以朱棣造反的理由是非常正當的。所以明朝朝廷並沒有宣佈朱棣是造反,而且心慈手軟的皇帝一直囑咐將軍們不要傷害自己的他。

第二個原因就是朱棣是最年長的王爺。為什麼朝廷要削藩,其他的藩王不造反呢?因為建文帝的矛頭指向了燕王。而為什麼建文帝如此針對燕王呢?因為在朱元璋冊封藩王的時候。當時有很多實力強大的藩王在邊疆,手中的權力非常大。後來,那些實力強大的藩王都老死了,只剩下了一個朱棣。所以建文帝不針對他針對誰呢?所以燕王朱棣才會如此急迫的起兵造反。

第三個原因就是朱棣的手下非常忠誠。由於燕王朱棣鎮守邊疆,天天跟蒙古人打仗,時間一長,他手下們都很服他。而且由於天天跟蒙古人打架,他的軍隊都是那種歷經沙場的精兵,作戰能力非常強。

第四個原因也非常重要。那就是朱棣制定的戰略非常好。他知道如果真打起來,自己是跟朝廷耗不起的。所以他的計劃就是,儘量避免攻佔城池,在他的進攻路線中,大家可以發現,他都是在繞路,繞來繞去把朝廷的軍隊繞蒙了。後來他直接包圍了南京城,皇帝和大臣們紛紛驚慌失措,變成了待宰的羔羊。

第五個原因就是其它的藩王們也都保持中立。他們沒有真正幫助朝廷,也沒有幫助造反的朱棣。但是在他們心裡,當然是盼望朝廷被打敗,這樣他們的王位就可以保住了。畢竟朝廷如果打贏了戰爭,不要說削藩了,直接把他們弄死都有可能。比如說寧王,雖然表面上是被燕王脅迫,其實內心還是願意幫助朱棣的。而且朱棣非常能說,他向寧王許諾了大好前途,說什麼造反成功之後,他們倆一起統治江山。說的很像真事,當然,在他篡位登基之後,並沒有實現他的諾言。

第六個原因就是朱棣很得民心。老奸巨猾的朱迪在打仗之前,先去跪拜了他的父皇的陵墓,所以天下的百姓們都覺得這個人一定很孝順。是一個靠譜的人,在他登基之後,大家一定有好日子過。再有就是,朱棣還贏得了官員們的心。反正都是皇室內部打仗,身為當官的跟誰不一樣呢?何況朱棣還許給他們了大好前程,不跟隨他那不是傻子嗎?朱迪就這樣打敗了皇帝,登上了皇位。



幽默搞笑的玉琢先森


在中國歷史上皇帝被稱為龍的後代九五之尊統治整個國家,是天下權利最大的人,也是最危險的。這個位置必然會引起很多人的窺探,最有機會坐上這個位子就是皇族。

問題裡提的燕王篡位就是發生在皇族內部的爭權奪位,這次歷史事件造成全國15年動盪不安,靖康之亂的主角就是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發動兵變奪取了侄子朱允文的皇位。

朱棣身為皇子,權利,金錢,名望都有了為什麼還要造反呢?這背後的原因其實很複雜,細細想來他當時造反是被逼的,是由明朝第二個皇帝其侄子朱允文逼迫的。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位時就大興分封其子,讓成百的藩王代替他守護大明邊疆。朱允文登基以後面對叔叔們手裡的地盤,受到了威脅並且也不利於自己統治,便開始加強中央集權進行削番。先對其他藩王動手在對朱棣動手,但這招有一個最大的失策,本來朱棣沒想到造反一看到建文帝動手了,早晚都會輪到自己頭上身首異處不如先反了。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有能力的人都不會屈居人下的,朱棣自小便在朱元璋身邊,耳濡目染軍事才能突出。而朱允文深居內宮受四書五經影響,朱棣必然不會真的臣服。




侃侃鑑史


成祖朱棣,太祖第四個兒子,其母孝為慈高皇后。洪武三年,被封為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成祖年輕時候相貌英武,智勇雙全,有大謀略。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太祖駕崩,太子朱標因先於太祖去世,皇太孫朱允炆即皇帝位。

因太祖在位時,大封藩王,各藩王都擁兵自重,大都做不法之事。

當時成祖北京到南京奔喪,當時因忌憚各藩王,太祖遺旨各藩王不能進京奔喪,成祖便返回北京。後來建文皇帝和齊泰、黃子等澄商量,打算找藉口慢慢的把各藩王勢力削掉。因當時成祖自身賬下勢力強盛,惠帝不敢動,只好先把朱棣的同母胞弟周王朱橚廢掉,起到震懾之用。

當時因為謀變準備,朱棣可謂是裝瘋賣傻到了極致,惠帝當時派來監視燕王府的人到王府上看到朱棣大熱天的烤火的情形,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都一致認為朱棣真發瘋了。

當時因為用兵必須有武器,但是打造兵器的動靜又太大,朱棣便讓人在家裡搞了一個大型養鴨場,用鴨子的聲音掩蓋打造兵器的動靜。

朱棣還派人去北京探聽虛實,但去的人因建文帝的熱情款待而被策反了,結果就是成祖的謀反大計被迫提前行動,就這樣靖難之役就開始了。



書院大先生


1392年太子朱標病死,朱元璋立朱標的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為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後,為鞏固自身地位,決定削藩。他先削取了幾個力量較弱親王的爵位,隨後準備對朱棣下手。他暗中派人監視燕王朱棣,反而被朱棣發現,並殺了朱允炆派來的人,並於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朝廷。

古人講師出有名,當時朱棣反抗朝廷就是以下犯上,屬於謀逆大罪。所以他需要找個理由。恰好,朱元璋當皇帝時在《皇明祖訓》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朱棣就以“清君側”為理由,大肆宣傳為朱允炆提出削藩建議的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須加誅討,並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即靖禍難之意,也就是有名的“靖難之役”。

朱棣剛起兵時,燕軍只佔領現在的北京一地,實力比較小,但是他很快先攻佔了北京以北的和以東(今天河北一部分)地方,解決了後顧之憂。便正式開始對付朝廷的軍隊。實際上,當初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宿將之後,朝廷基本上沒有可用的大將了。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耿炳文為大將軍,率軍13萬伐燕。沒想到讓朱棣大敗。朱允炆撤了耿炳文,任用李景隆為大將軍,進行作戰。李景隆雖然是名將之後但是自己缺根本不懂兵法,很快又被朱棣打敗了。朱允炆又撤免了他的大將軍職務,任命盛庸為平燕將軍征討朱棣。由於此時朱棣連續勝利有些輕敵,反被盛庸所敗,自己也被包圍,後來援軍到來才突圍。

失敗後,朱棣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再次出兵征討,先後打了兩年半時間,才打到河北、山東一帶,關鍵原因還是朝廷軍隊人太多。正在朱棣為此而苦惱之際,南京宮廷有人送來了南京城空虛的情況,此時,朱棣手下謀士也勸朱棣勿攻城邑,越過山東,直搗南京。朱棣據此決定舉兵南下,直指京城。1402年夏,進抵南京金川門,守衛的李景隆為朱棣開門迎降,文武百官紛紛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擁戴下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以燕王朱棣的勝利而告終。





青衣散人3


他篡位的過程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次子朱允炆(長子早亡)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為建文帝。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即明成祖(1402年-1424年在位),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永樂皇帝等。 朱棣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後被封為燕王。在老家鳳陽時對民情頗有所知。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後,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不僅監視朱棣,還欲調走他的軍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1402年在南京稱帝。

首先介紹一下朱棣的背景,朱棣生於應天府,為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明朝建立後被封為燕王。在老家鳳陽時對民情頗有所知。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後,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朱元璋晚年,長子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盡⑷?子晉王朱?6?先後去世,故朱元璋四子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不僅監視朱棣,還欲調走他的軍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於1402年7月17日登上皇位。 朱棣在北京期間,在眾多忠臣猛將的指導下,迅速成長為了一位合格的軍事指揮家,並在對元朝的作戰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自己的軍事實力得到了加強,在洪武末年已經成為北方最強的一鎮諸侯。朱棣即位後,曾先後五次北征蒙古,追擊蒙古殘部,緩解其對明朝的威脅;南收安南。為保證北京糧食與各項物資的需要,於永樂九年疏浚會通河,十三年鑿清江浦,使運河重新暢通,對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朱棣的另一個壯舉就是建造紫禁城,當時北方還不安定,隨時都有戰爭的可能,南京距離較遠,指揮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禁城,準備遷都。1416年開始修建阿北京宮殿,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定都北京的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後500餘年的首都地位;朱棣設立了奴兒干都司,以招撫為主要手段管轄東北少數民族;派遣鄭和先後六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溝通了中國與東南亞及印度河沿岸國家的聯繫; 朱棣在文治上也頗有建樹,《永樂大典》的編纂就足以證明。《永樂大典》是解縉等人組織編修的,被譽為古代類書之冠。與清代的《四庫全書〉相比,《永樂大典》更具價值,因為他對古代的書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類,並沒有大的改動。而滿清統治者編的《四庫全書》對於反映民族戰鬥精神的作品儘量抽毀,對於不得不收錄的名家名作則大肆篡改。因此《永樂大典》無愧於古代類書之冠的稱號。對後世有非常重要的貢獻。 朱棣十分注意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在他的努力之下,社會經濟也發展地非常快,而國家的統治也變得更加牢固,明朝的國力已經達到了頂峰時期,表面上看永樂這兩個字代表的是永遠安樂,而這也是明成祖的一個美好願望,每個皇帝都希望在自己的統治中可以做出一番作為讓百姓安樂,而明成祖非常注重農業,在政治上又非常地勤奮,對人才十分地尊重和敬重,所以他的願望也變成了現實,人們的生活果然安樂起來,所以後世的人們總會稱呼他為永樂大帝。明成祖是一位十分偉大的人物,他千辛萬苦地奪得了王位,之後為明朝的國力和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可以說是一個十分成功的人。 永樂十年以後,為打擊北元蒙古殘部,緩解其對明朝的威脅,朱棣開始了北征,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北征的頻率越來越快。1424年7月,朱棣在第五次北征時,病逝於榆木川,在位22年,終年65歲,葬於北京昌平天壽山下的長陵。 明成祖朱棣是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殺,手上沾滿了鮮血。總體來說是功大於過。 他不是個好人,逆取皇位,殘忍嗜殺,誅十族、瓜蔓抄,陰險狡詐; 他是個好皇帝,遷都北京,北征蒙古,修大典,下西洋,功績輝煌。

可以說,朱棣是朱元璋二十幾個兒子裡頭最具雄才大略的藩王。而且,朱棣本身就有謀朝篡位之心。只不過朱元璋在位,不敢表露出來而已。但是,朱元璋作為開國皇帝從王朝長治久安出發考慮,須是按照宗法制的要求立嫡立長,朱允炆是理所當然的繼承人。加之,朱允炆雖然仁弱,但並不缺乏聰慧,所以朱元璋對朱允炆並無不滿之處。總之,朱允炆繼承皇位是不可改變。而朱允炆繼位,是不需要朱棣等藩王支持的,有太祖皇帝詔書即可。朱允炆繼位之後,聽從大臣建議,著力削藩,朱棣處於被削之列,自然不甘心,便藉口朝中有奸臣,起兵發動靖難之役,最終奪取皇位。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個皇帝。他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生於元末群雄爭鋒的年代。元至正二十年(1360)朱棣出生,11歲被封為燕王,17歲迎娶徐達長女,21歲帶著金成 祖像冊金寶就藩北平。40歲以“靖難”名義興兵,四年後從他的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得了大明 江山,在位22年,改年號為“永樂”,諡號“文皇帝”,故又稱“文皇”,廟號“太宗”, 世宗改“太宗”為“成祖”,死後葬於長陵。   朱棣的性格頗像其父朱元璋,同時也是繼朱元璋之後又一位雄才偉略的皇帝。他的一生跌宕 起伏。洪武二十三年(1390),燕王朱棣率軍征討蒙古乃兒不花,大獲全勝,從此聲名大振 ,也為後來靖難之役的勝利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侄兒建文帝登基後銳意削藩,藩王人人自危 ,而燕王為強藩之首更是削藩的主要目標。建文元年(1399)七月,朱棣起兵。4年後,從 金川門入京師,建文帝不知所終,朱棣即皇帝位。他南征安南,五入漠北,遷都北京,編修 《永樂大典》,派鄭和六下西洋,正如《明史》所說“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 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 蔽。知人善任大明太宗皇帝御製集,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 。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yuán)之廣,遠邁漢 、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朱棣在位期間,文治武功,可比漢、唐。然而他性情暴戾, 製造了幾起血腥大案,如瓜蔓抄、誅十族、後宮慘案等,“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 可掩哉”。   武功:馬上天子   朱棣是位馬上天子,因武功而立威名,因武功而奪皇位,因武功而拓疆土。他的一生起於兵 ,最後也死於行軍的途中。   初戰告捷。洪武十三年(1380),朱棣就藩北平,此後直到南京稱帝,他在這裡度過了23年 的時光。這段時間對朱棣非常重要,他由一個年輕的藩王逐漸成熟起來,逐漸在眾藩王中嶄 露頭角,成為眾藩之首,並最終登臨大位。   靖難起兵。朱棣的侄子建文帝登基後,一反太祖朱元璋分封藩王的政策,而是雷厲風行、銳 意削藩。當時的形勢對燕王十分不利。建文帝在削奪五藩後,目標直指燕王,加強了對燕王 的防範。建文帝命心腹謝貴任北平都指揮使,掌握軍權;命張■為北平布政使,掌握日常行 政權;並將燕王府護衛精銳調往開平,命宋忠帥兵3萬駐守開平。   在這種嚴峻的情況下,燕王於建文元年(1399)七月五日毅然起兵,率領“靖難”之軍,歷時4年,大小百餘戰,最終兵臨南京,奪得大明江山。下面選擇幾個大的戰役加以介紹:   大破宋忠宋忠將兵3萬,駐軍開平,是防備燕王的重要軍事力量。燕王舉事後,宋忠未敢貿 然進軍,而是移軍懷來。朱棣控制了北京城,招降守備通州的通州衛指揮僉事房勝,攻取薊 州。居庸關被朱棣攻破,守將率敗軍歸附宋忠。宋忠為調動士氣,謊稱原來燕王府守衛的家 屬被燕王殺害了。燕王知道這一情況後,特意讓那些士兵的親屬打前鋒。原燕王府守衛看長 陵神功聖德碑   到家人沒有死,惱怒宋忠欺騙他們,就臨陣倒戈。宋忠頓時陣腳大亂,燕王趁機麾軍過河, 直撲過來。宋忠由是大敗,逃回城內,結果城破被捉於廁所內。   懷來擊敗宋忠,是朱棣起兵後第一次大規模的戰鬥。這次戰鬥,斬首數千人,繳獲戰馬八千 餘匹和大量的軍械。更為重要的是,懷來之戰解除了北平周圍的軍事威脅,提高了軍威。不 久開平、龍門、上谷、雲中、永平等處守軍紛紛投降,壯大了朱棣的力量。   真定大戰八月,建文帝命老將耿炳文率兵13萬征討燕王。由於朱元璋幾次藉故大殺功臣後, 朝廷中已經沒有幾個能征慣戰的武將了,所以儘管耿炳文當時已經65歲了,也只能披掛出征 。耿炳文和朱元璋一樣,都是濠州人。當年他駐守長興10年,抵禦張士誠的進攻,“大小數 十戰,戰無不勝”。朱元璋十分滿意,建國後封他為長興侯,為一等功臣。建文帝命其為主 帥,有一舉殲滅燕王之意。   耿炳文駐軍真定,派前鋒9000人據守雄縣。朱棣探知清楚後,於八月十五日悄然來到雄縣。 正值中秋之夜,守城士兵飲酒賞月,放鬆了警惕。當發現燕兵時,朱棣的軍隊已經攀上了城 牆,守軍倉促應戰。這支部隊是南軍的精銳,戰鬥力很強,直到第二天破曉之時,朱棣才攻 佔縣城,南軍全部力戰而死。   離雄縣50裡的莫州,潘忠、楊松率軍駐守。朱棣料定二人會來援救,命千餘勇士埋伏在   必經 之路的月漾橋下的水中。潘忠果然帶兵來援,見雄縣已失,想退回莫州,不料燕兵突然從水 中冒出來,佔據了月漾橋。這樣前後夾擊,南軍大敗,許多人掉進河裡淹死了,潘忠被俘。 朱棣乘勝追擊,招降了莫州留守的萬餘人。一天之內,南軍損失了3萬人馬。   永樂青花梅瓶   在莫州投降的南軍中,有一個名叫張保的將領表示願意為朱棣效力,並將南軍虛實告訴了朱 棣。這時南軍尚有10萬人馬,駐兵真定,分為兩營,列於河兩岸,互相聲援。朱棣遂命張保 回到耿炳文營中,渲染燕軍馬上就要進攻了。很多將領不明所以,認為南軍勢大,不如突然 襲擊。現在將張保放回,想要攻其不備也不可能了。朱棣自有一番道理:耿炳文知道燕軍來 攻,擔心燕軍勢盛,必然會移營合兵一處,這正是攻擊的好時機。事情正如朱棣所料,耿炳 文令移營合兵。朱棣趁機率軍猛攻,南軍倉促應戰。戰鬥十分慘烈,最終南軍不敵燕軍鐵騎 ,退守真定城,不再出戰。耿炳文長於固守,而所率軍兵多步兵;燕軍多騎兵,擅長野戰。 朱棣認為耿炳文是富有作戰經驗的老將,不好對付,擔心時間一長,士氣低落,遂圍城三日 後退回北平。   真定一戰,南軍損失數萬人馬,但主力尚存。如果堅持固守策略,朱棣還真沒有什麼好辦法 。然而建文帝對戰事甚不滿意,命李景隆接替耿炳文,意圖從速殲滅燕王朱棣。臨陣換將, 本是兵法大忌,何況是以弱換強。當年秦趙長平之戰,趙王不理解老將廉頗的固守戰略,聽 信反間計,換了飽讀兵書而一無用處的趙括上去,結果40萬趙卒埋身長平,也為後世留下了 紙上談兵的笑柄。建文帝此次換掉耿炳文,實為一大失策,給燕王提供了戰機。   鄭村壩之戰李景隆接替耿炳文,合兵50萬。他是朱元璋外甥李文忠的長子,長得高大威猛、 儀表堂堂,喜讀兵書,然而缺乏作戰經驗,是一個紙上談兵的紈絝子弟。建文帝將希望寄託 在他的身上,恩寵有加;而對於朱棣來說,他只是當年被秦軍坑殺40萬卒的趙括式人物。當 朱棣得知李景隆帶兵時,喜不自禁。朱棣認為李景隆“為將政令不修,紀律不整,上下異心,死生離志,敗一也;今北地早寒,南卒衣褐者少,披觸霜雪,手足皸瘃,甚有 墮指之患,況馬無宿稿,士無嬴糧,敗二也;不量險易,深入趨利,敗三也;貪而不止,智 信不足,氣盈而愎,仁勇俱無,威令不行,三軍易撓,敗四也;部曲喧譁,金鼓無節,好諛 喜佞,專任小人,敗五也”。這個分析雖然有燕王鼓舞士氣的因素,但卻是看到了李景隆的 致命弱點。   李景隆放棄了耿炳文穩健的策略,率軍直撲北平,分兵三處:一軍攻打北平九門;一軍攻打 永樂八年成祖敕諭通州;自己駐紮鄭村壩(北平東20裡)。當時朱棣赴大寧尋求救兵,北平守備空虛。攻打北平的戰鬥十分激烈,正陽門情勢岌岌可危。燕王妃徐氏親率婦女登城,投 擲石塊,幫助守衛城門。主攻彰義門的瞿能父子驍勇善戰,率領精騎一度攻入城內,然而李 景隆卻命令等待大隊人馬,結果貽誤戰機,守軍以水潑城,一夜成冰,第二天已經難以攀爬 了。守軍並沒有一味死守,而是在夜裡不斷派遣小股部隊騷擾南軍,弄得南軍精疲力竭,人心不寧。   十一月,朱棣已經收編了寧王的部隊歸來,包括能征慣戰的朵顏三衛騎兵,實力大為增加。 李景隆派陳暉率一萬騎兵東行,尋找機會迎擊燕軍,不期兩隊人馬沒有走到一條路上,未曾 相遇。後陳暉發現了燕軍,從後面尾隨而來,準備前後夾擊。朱棣察覺後,命精騎回頭迎擊 ,將其一舉擊潰,陳暉隻身逃回軍中。燕軍士氣大振,燕王乘勢派朵顏三衛猛衝南軍。朵顏 騎兵銳不可當,疾風暴雨般連破南軍七營。李景隆整頓軍馬,在鄭村壩與燕軍決一死戰。這場戰鬥,數十萬軍馬從中午一直打到晚上,屍橫遍野,十分慘烈。朱棣趁著天黑,派奇兵左 右衝殺,攪亂了南軍的陣營,然後燕軍正面猛攻,佔據了上風。當日未分勝負,雙方各自收 兵回寨。李景隆沒有經歷過這樣慘烈的戰鬥,初戰不利,感到難以取勝,連夜拔營南遁,匆 忙之中竟然沒有通知圍攻北平九門的將士。攻打九門的將士失去主力的掩護,僅兩天就被朱 棣擊敗,北平之圍始解。   這一戰中,守城的燕王世子朱高熾作用不可低估。他以城中老弱殘兵堅守北平城,面對李景 隆數十萬大軍的攻擊而巋然不動,有力地牽制住了南軍,保住了燕王朱棣的根據地。假設北 平被攻佔,朱棣將面對另一番景象,勝負的天平尚不知會傾向哪邊。同時,這也可以看出李 景隆是多麼無能,印證了朱棣對他的分析。   白溝河之戰鄭村壩大戰之後,原本銳意削藩的建文帝卻變得軟弱起來,罷齊泰、黃子澄職, 希望燕王息兵。這種做法無異於向朱棣示弱,是不會起到任何積極作用的。建文二年(1400 )二月,李景隆致信朱棣,請求息兵。這一舉動,估計是朝廷的意圖,不然李景隆是不敢如 此做的。朱棣現在兵強馬壯,自然不會講和。雙方厲兵秣馬,積蓄力量,準備在春天再戰。 然而朱棣使用了一個小花招,戲弄李景隆於股掌之間。二月,朱棣佯攻大同,李景隆率軍救 援。朱棣卻不與之戰,由居庸關退回北平,李景隆奔波一場,勞而無功。當時天氣尚寒,南 軍衣衫單薄,不少士兵被凍傷,部隊也沒有得到很好的休整。   月一日,李景隆誓師於德州,號稱百萬(實則60萬),大舉北伐。雙方在白溝河擺開陣勢 ,大戰一觸即發。這場戰鬥驚心動魄,扣人心絃。南軍中的平安、瞿能父子驍勇異常,率軍 猛衝燕軍,所向披靡。朱棣的坐騎接連被射殺,他的寶劍竟也砍折了。瞿能父子奮勇廝殺, 已經和燕王近在咫尺。朱棣見大勢不妙,撥馬跑到河堤上,南軍在後面緊追不放。朱棣立馬 站在堤上,假意用馬鞭招呼後面的部屬,使南軍相信燕軍就在堤下。南軍果然上當,沒敢繼 續追擊,不然朱棣即將被生擒活捉。雙方殺得難解難分,互有勝負。忽然一陣風將   南軍大旗 颳倒,南軍陣營產生了混亂。朱棣抓住這難得的時機,指揮部隊猛衝,一舉擊潰南軍。   白溝河之戰是決定性的戰役。此後,建文帝再也組織不起來大規模的軍事征討。朱棣由此轉 守為攻,取得戰事上的主動。   靈壁之戰朱棣準備取道山東,直撲南京。然而在濟南卻遭到了鐵鉉的堅決阻擊,又在東昌為 盛庸所敗。建文三年(1401),朱棣選擇了進軍防守較為薄弱的河北,轉戰河北各地。十二 月,朱棣得知南京守備空虛,可以乘虛而入,於是決定繞過山東,率軍直取南京。   制誥之寶(白石)燕軍孤軍南下,期間多有敗績。北方士兵不適應南方氣候,很多人病倒了 ,許多將領也請求撤軍。朱棣很猶豫,一連數日擐(huàn)甲不離身,最後在大將朱能的 勸說下堅定了繼續南下的決心。他迫切需要一場勝利來鼓舞士氣。   這時南軍防禦的主要力量總兵何福駐軍靈壁,修建了大量工事,固守不出。朱棣想與之決戰 不得,就截斷了他的糧草供給,將其圍困起來。何福無奈,準備突圍,不想南軍把燕軍進攻 的信炮當成是突圍的信號,紛亂湧出,結果大敗。何福僅以身免,而南軍的主要將領平安被 俘獲。平安是朱元璋的養子,原是朱棣的部下,文韜武略,成為朱棣的主要對手,多次擊敗 過他,還斬殺過他的幾個得力戰將。俘虜平安,令朱棣興奮異常,燕軍上下都說這回可以平 安了。朱棣捨不得殺他,將其押送回北平。   鐵鞭靈壁之戰後,朱棣再也沒有遇到大的戰鬥,於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兵臨南京城下。李景隆、谷王打開金川門迎降,建文帝不知所終,朱棣取得了靖難之役的勝利。



天下黎氏


朱棣王號為燕王,這個燕字就是燕京的意思。朱棣是兄弟中武力最高的一位,因此被封到燕京。同時這個分封還有另一層意思,就是提醒朱棣,要守護邊疆,不要和自己的侄子搶皇位。朱元璋本意是讓朱棣鎮守邊關,阻止蒙古鐵騎的入侵,沒想到朱棣在保家衛國的同時,暗中積蓄實力訓練軍隊,期待有朝一日能夠謀事。

大臣黃子澄,方孝孺等人建議削藩,這正好給了朱棣起兵的理由。他對外號稱朝廷出了奸臣黃子澄,方孝孺,矇蔽皇上,他要“清君側”。於是便起兵南下,史稱“靖難之役”。朝廷的軍隊雖然是燕王的三倍,但是他們長久不打仗,疏於防範,而燕王的軍隊每天過著刀口舔血的日子,自然勢如破竹。沒過幾年,朱棣的軍隊就將朝廷守軍殺得節節敗退,直至攻破南京城。沒過多久,朱棣宣佈建文帝死亡,自己登基,坐了皇帝,是為明成祖。


苦艾酒影視剪輯


燕王朱棣是如何篡位的?朱棣是通過戰爭的手段篡位的,也就是著名的靖難之役。當然,之前和之後還做了一些工作。

一,之前的準備工作。洪武十五年,朱棣與姚廣孝相遇,為了引起朱棣的注意,姚廣孝許諾相贈白帽子,藩王本來就是王,頭上再戴一個白,就是皇上的意思,如果朱棣是一個安分的藩王,此時姚廣孝就會有殺身之禍。可事實上,朱棣從此就讓姚廣孝待在身邊,還常常避開人說話。可見,朱棣篡位之心,早已有之。為此他做了三樣工作。

1 費心經營北京的地盤,廣植黨羽,同時善待百姓,收買人心。為自己贏得當地的勢力與威望,為篡位做準備。

2 收買皇宮的人,明瞭皇帝的動向。具體就是收買太監及個別將領,如徐達的兒子徐增輝。

3 建造兵器,訓練人馬。這些都是姚廣孝在具體做,為了避人耳目,朱棣特地建了一個很大的養殖場,可謂煞費苦心。

二 艱難的戰鬥過程,靖難之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藩王對朝廷勝利的戰鬥,但過程並不輕鬆,他分三個過程。

1 開始的勢如破竹。由於朱棣的軍隊經過了嚴格的訓練,並且長期在邊境作戰,有著豐富的軍事素養,所以他一開始很順利,三天朱棣就佔領了北京,並在此後連勝耿炳文和李景隆。

2 可怕的膠著狀態。但隨著後起之秀的崛起,有了鐵鉉,盛庸和平安,朱棣卻怎麼也打不下濟南,戰爭陷入膠著形態。這對朱棣非常不利,因為他不管從道德還是實力,都耗不起。

3 幕僚獻計,開闢新路線。在姚廣孝的創造性思維的指導下,朱棣決定繞開濟南這塊硬骨頭,從另外的路線直抵南京。當然,他成功了,儘管一路上前有守將,後有追兵。朱棣還是一路打到了南京。

4 遮天謀劃,計開城門。歷史沒有記載朱棣是怎麼做到的,實際情況就是,守衛南京金川門的大將李景隆和谷王朱穗大開城門,讓朱棣沒費一兵一卒就進入南京城。至此,靖難之役宣告成功。

三 之後的加固工作。篡位之舉,是為中國道德所不認可的。而且朱棣還是在建文帝不知所蹤的情況下登基為王的。為了穩固自己的帝位,朱棣做了以下工作。

1 修改了自己的出身,朱棣為了帝王之位,把自己改成了嫡母出身,也就是他認了馬皇后為母,掩蓋了他生母的身份。只為了名正言順。

2 篡改歷史,他讓修撰明史的人加上了朱元璋意圖傳位給他,遭到建文帝阻撓的章節,把自己塑成了一個受害者形象。博得大家的認可。

3 四處尋找建文帝,為了自己江山穩固,不被建文帝的突然出現困擾,朱棣花了大力氣找建文帝,其中最大費周章的就是鄭和下西洋。結果如何無關緊要,至少建文帝沒有突然出現和他爭奪江山。

以上就是朱棣篡位前後的情況,不容易。


瀾僡擺歷史


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不僅監視朱棣, 還欲調走他的軍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取得勝利,在南京稱帝。

他篡位的過程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次子朱允炆(長子早亡)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為建文帝。朱允炆在做皇太孫時,就對諸藩王不滿,曾與他的伴讀黃子澄商量削藩對策。即帝位後,採納了大臣齊泰、黃子澄的建議,決定先削幾個力量較弱的親王的爵位,然後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開刀,並令諸親王不得節制文武將吏。皇族內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建文帝命令將臣監視朱棣,並乘機逮捕之。朱棣得到這一消息,立即誘殺了前來執行監視逮捕任務的將臣,於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朝廷。


朱元璋當國時,恐權臣篡權,規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舉兵清君側的權利,他在《皇明祖訓》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朱棣以此為理由,指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須加誅討,並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即靖禍難之意。因此,歷史上稱這場朱明皇室內部的爭奪戰爭為“靖難之役”。
朱棣初起兵時,燕軍只據北平一隅之地,勢小力弱,朝廷則在各方面都佔壓倒性優勢。所以戰爭初期,朝廷擬以優勢兵力,分進合擊,將燕軍圍殲於北平。朱棣採取內線作戰,迅速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關、懷來、密雲和以東的薊州、遵化、永 平(今河北盧龍)等州縣,掃平了北平的外圍,排除了後顧之憂,便於從容對付朝廷的問罪之師。經過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宿將之後,朝廷也無將可用,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 倖存老將長興侯耿炳文為大將軍,率軍13萬伐燕。建文元年八月(真定之戰),師至河北滹沱河地區。燕王在中秋夜乘南軍不備,突破雄縣,盡克南軍的先頭部隊。繼而又於滹沱河北岸大敗南軍的主力部隊。建文帝聽到耿炳文軍敗,根據黃子澄的推薦,任曹國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為大將軍,代替耿炳文對燕軍作戰。
李景隆本是絝絝子弟,素不知兵,“寡謀而驕,色厲而餒”。九月,李景隆至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潰散兵將,並調各路軍馬,共計50萬,進抵河澗駐紮。當朱棣偵知李景隆軍中的部署後,笑著說,兵法有五敗,李氏全犯了,其兵必敗無疑,這就是政令不修,上下離心;兵將不適北平霜雪氣候,糧草不足;不計險易,深入趨利;求勝心切,剛愎自用,但智信不足,仁勇俱無;所部盡是烏合之眾,且不團結。為了引誘南軍深入,朱棣決計姚廣孝協助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自己親率大軍去援救被遼東軍進攻的永平,並告誡朱高熾說:“李景隆來,只宜堅守,不能出戰。”朱棣還撤去了盧溝橋的守兵。

朱棣這一招果然靈驗,李景隆聽說朱棣率軍赴援永平,就率師於十月直趨北平城下。經過蘆溝橋時見無守兵,禁不住歡喜,說:“不守此橋,我看朱棣是無能為力了。”這時朱高熾在北平城內嚴密部署,拼死守衛。李景隆則號令不嚴,指揮失當,幾次攻城,皆被擊退。南軍都督瞿能曾率千餘精騎,殺人張掖門,但後援不至,只好停止進攻。又因李景隆貪功,要瞿能等待大部隊一起進攻,錯過了時機。燕軍則因此得到喘息,連夜往城 牆上潑水,天冷結冰,待到次日,南軍也無法攀城進攻了。朱棣解救永平之後,率師直趨大寧(今內蒙古寧城西)。
大寧為寧王朱權的封藩,所屬朵顏諸衛,多為蒙古騎兵,驍勇善戰。朱棣攻破大寧 後,挾持寧王回北平,合併了寧王的部屬及朵顏三衛的軍隊。朱棣帶著這些精兵強將於十一月回師至北平郊外,進逼李景隆軍營。燕軍內外夾攻,南軍不敵,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退至德州。次日,士兵聽說主帥已逃,“乃棄兵糧,晨夜南奔”。
建文帝為大臣所矇蔽,反而獎勵打了敗仗的李景隆。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會同郭英、吳傑等集合兵將60萬眾,號稱百萬,進抵白溝河(今河北雄縣北)。朱棣命令張玉、朱能、陳亨、丘福等率軍十餘萬迎戰於白溝河。戰鬥打得十分激烈,燕軍一度受挫。但南軍政令不一,不能乘機擴大戰果。燕軍利用有利時機,力挫南軍主將,南軍兵敗如山倒。李景隆再次退走德州。燕軍跟蹤追至德州。五月,李景隆又從德州逃到濟南。朱棣率燕軍尾追不捨,於濟南打敗李景隆率領的立足未穩的十餘萬眾。濟南在都督盛庸和山東布政使鐵鉉的死守下得以保住。朱棣圍攻濟南三月未下,恐糧道被斷,遂回撤北平,盛庸收復德州。

李景隆在幾個月的時間內一敗再敗,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將軍職務,建文帝採黃子澄之謀,遣使議和以求緩攻,又任命盛庸為平燕將軍,代李景隆統兵代之以盛庸。盛庸屯兵德州,以遏燕軍南下。建文二年九月,盛庸率兵北伐,十月,至滄州,為燕軍所敗。十二月,燕軍進至山東臨清、館陶、大名、汶上、濟寧一帶。盛庸率南軍於東昌(今山東聊城),嚴陣以待。
燕軍屢勝輕敵,被南軍大敗,朱棣親信將領張玉死於戰陣,朱棣自己也被包圍,借朱能援軍的接應才得以突圍。東昌戰役是雙方交戰以來,南軍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利。兵敗後,朱棣總結說:東昌之役,接戰即退,前功盡棄,今後不能輕敵,不能退卻,要奮不顧身,不懼生死,打敗敵手。
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朱棣率軍出擊,先後於滹沱河、夾河、真定等地打敗南 軍。接著,又攻下了順德、廣平、大名等地。戰爭已經進行了兩年的時間,南北交戰主要在河北、山東。燕軍雖屢戰屢勝,但南軍兵多勢盛,攻不勝攻,燕軍所克城邑旋得旋失,不能鞏固。能始終據守者,不過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正在朱棣為此而苦惱之際,南京宮廷裡不滿建文帝的太監送來了南京城空虛宜直取的情報。朱棣手下謀士也勸朱棣勿攻城邑,越過山東,以迅速行動直趨金陵,金陵勢弱無備,必可成功。於是朱棣決定躍過山東,直搗金陵。朱棣據此決定舉兵南下,直指京城。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燕軍進入山東,繞過守衛嚴密的濟南,破東阿、汶上、鄒縣,直至沛縣、徐州,向南直進。而燕軍已過徐州,山東之軍才南下追截。四月,燕軍進抵宿州,與跟蹤襲擊的南軍大戰於齊眉山(今安徽靈璧縣境),燕軍大敗。雙方相持於淝河。在這次決戰的關鍵時刻,建文帝受一些臣僚建議的影響,把徐輝祖所率領的軍隊調回南京,削弱了前線的軍事力量,南軍糧運又為燕軍所阻截,燕軍抓住時機,大敗南軍於靈璧,僅俘獲南軍將領即幾百人。自此,燕軍士氣大振,南軍益弱。朱棣率軍突破淮河防線,渡過淮水,攻下揚州、高郵、通州(今江蘇南通)、泰州等要地,準備強渡長江。這時,朱棣之子朱高煦引番騎趕到,燕軍軍勢大振。
建文帝曾想以割地分南北朝為條件同燕王議和,被拒絕。六月初三,燕軍自瓜洲渡江,鎮江守將降城,朱棣率軍直趨金陵。十三日進抵金陵金川門,守衛金川門的李景隆和谷王為朱棣開門迎降。燕王進入京城,文武百官紛紛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擁戴下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以燕王朱棣的勝利而告終。
“靖難之役”歷時三年,前期作戰南軍連連敗藉。但自濟南保衛戰後,南軍主力屯駐德州,相機出擊,以遏燕軍。德州處在運河線上,南北交通便利,燕軍自河北南下,始終處在德州的監控之下。燕軍南攻時,南軍或自德州橫出斷其歸路,或襲擾其補給線,或乘虛北攻。所以,雖以朱棣之善用兵,南軍再未出現過戰爭初期的那種大的挫敗,燕軍勢力基本上被阻在山東以北。朱棣未克山東,故雖屢戰屢勝,激戰兩年半,卻始終未能打開局面。等到他越過山東,直趨金陵,半年時間便奪取了政權。

以上都是很詳實的史實!

在位時的政治舉措:

1、加強削藩

永樂初,朱棣為了安撫諸位藩王,穩定國內局勢,同時表示自己和建文帝的不同,曾先後復周、齊、代、岷諸親王舊封;建文帝的弟弟吳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𤐤尚未就藩,朱棣皆降為郡王,同年又將已就藩的朱允熥、朱允熞召到燕京,以不能匡正建文帝為由廢為庶人,軟禁於鳳陽,僅留朱允𤐤奉祀懿文太子,而朱允𤐤不久也於永樂四年死於火災。

2、清除異己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佔南京後,左僉都御史景清行刺未遂,朱棣下令夷其九族,盡掘其先人冢墓。又籍其鄉,轉相攀染,致使村裡為墟。後遂泛指朱棣窮治忠於建文諸臣之舉。如方孝孺被滅十族,謫戍者八百七十三人,外親坐死者復千餘人;練子寧之死,棄市者一百五十一人,九族親家之親,被抄沒戍遠方者又數百人。

3、改革吏治

朱元璋時,由於廢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領導六部,事無鉅細都要皇帝親自處理,所以皇帝非常累。朱棣時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後來內閣制度的雛形。

4、遷都北京

北平是朱棣興王之地,朱棣在此經營多年,統治比較穩定;另外北平處於北方農業區與牧區接壤處,交通便利,形勢險要,是漢蒙各族貿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與軍事要地,定都於此不僅可抗擊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進一步控制東北地區,由南則可統領中原,有利於維護全國統一。


至尊寶娛樂


他篡位的過程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次子朱允炆(長子早亡)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為建文帝。朱允炆在做皇太孫時,就對諸藩王不滿,曾與他的伴讀黃子澄商量削藩對策。即帝位後,採納了大臣齊泰、黃子澄的建議,決定先削幾個力量較弱的親王的爵位,然後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開刀,並令諸親王不得節制文武將吏。皇族內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建文帝命令將臣監視朱棣,並乘機逮捕之。朱棣得到這一消息,立即誘殺了前來執行監視逮捕任務的將臣,於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朝廷。

朱元璋當國時,恐權臣篡權,規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舉兵清君側的權利,他在《皇明祖訓》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朱棣以此為理由,指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須加誅討,並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即靖禍難之意。因此,歷史上稱這場朱明皇室內部的爭奪戰爭為“靖難之役”。

朱棣初起兵時,燕軍只據北平一隅之地,勢小力弱,朝廷則在各方面都佔壓倒性優勢。所以戰爭初期,朝廷擬以優勢兵力,分進合擊,將燕軍圍殲於北平。朱棣採取內線作戰,迅速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關、懷來、密雲和以東的薊州、遵化、永 平(今河北盧龍)等州縣,掃平了北平的外圍,排除了後顧之憂,便於從容對付朝廷的問罪之師。經過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宿將之後,朝廷也無將可用,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 倖存老將長興侯耿炳文為大將軍,率軍13萬伐燕。建文元年八月(真定之戰),師至河北滹沱河地區。燕王在中秋夜乘南軍不備,突破雄縣,盡克南軍的先頭部隊。繼而又於滹沱河北岸大敗南軍的主力部隊。建文帝聽到耿炳文軍敗,根據黃子澄的推薦,任曹國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為大將軍,代替耿炳文對燕軍作戰。

李景隆本是絝絝子弟,素不知兵,“寡謀而驕,色厲而餒”。九月,李景隆至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潰散兵將,並調各路軍馬,共計50萬,進抵河澗駐紮。當朱棣偵知李景隆軍中的部署後,笑著說,兵法有五敗,李氏全犯了,其兵必敗無疑,這就是政令不修,上下離心;兵將不適北平霜雪氣候,糧草不足;不計險易,深入趨利;求勝心切,剛愎自用,但智信不足,仁勇俱無;所部盡是烏合之眾,且不團結。為了引誘南軍深入,朱棣決計姚廣孝協助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自己親率大軍去援救被遼東軍進攻的永平,並告誡朱高熾說:“李景隆來,只宜堅守,不能出戰。”朱棣還撤去了盧溝橋的守兵。

朱棣這一招果然靈驗,李景隆聽說朱棣率軍赴援永平,就率師於十月直趨北平城下。經過蘆溝橋時見無守兵,禁不住歡喜,說:“不守此橋,我看朱棣是無能為力了。”這時朱高熾在北平城內嚴密部署,拼死守衛。李景隆則號令不嚴,指揮失當,幾次攻城,皆被擊退。南軍都督瞿能曾率千餘精騎,殺人張掖門,但後援不至,只好停止進攻。又因李景隆貪功,要瞿能等待大部隊一起進攻,錯過了時機。燕軍則因此得到喘息,連夜往城 牆上潑水,天冷結冰,待到次日,南軍也無法攀城進攻了。朱棣解救永平之後,率師直趨大寧(今內蒙古寧城西)。

大寧為寧王朱權的封藩,所屬朵顏諸衛,多為蒙古騎兵,驍勇善戰。朱棣攻破大寧 後,挾持寧王回北平,合併了寧王的部屬及朵顏三衛的軍隊。朱棣帶著這些精兵強將於十一月回師至北平郊外,進逼李景隆軍營。燕軍內外夾攻,南軍不敵,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退至德州。次日,士兵聽說主帥已逃,“乃棄兵糧,晨夜南奔”。

建文帝為大臣所矇蔽,反而獎勵打了敗仗的李景隆。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會同郭英、吳傑等集合兵將60萬眾,號稱百萬,進抵白溝河(今河北雄縣北)。朱棣命令張玉、朱能、陳亨、丘福等率軍十餘萬迎戰於白溝河。戰鬥打得十分激烈,燕軍一度受挫。但南軍政令不一,不能乘機擴大戰果。燕軍利用有利時機,力挫南軍主將,南軍兵敗如山倒。李景隆再次退走德州。燕軍跟蹤追至德州。五月,李景隆又從德州逃到濟南。朱棣率燕軍尾追不捨,於濟南打敗李景隆率領的立足未穩的十餘萬眾。濟南在都督盛庸和山東布政使鐵鉉的死守下得以保住。朱棣圍攻濟南三月未下,恐糧道被斷,遂回撤北平,盛庸收復德州。

李景隆在幾個月的時間內一敗再敗,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將軍職務,建文帝採黃子澄之謀,遣使議和以求緩攻,又任命盛庸為平燕將軍,代李景隆統兵代之以盛庸。盛庸屯兵德州,以遏燕軍南下。建文二年九月,盛庸率兵北伐,十月,至滄州,為燕軍所敗。十二月,燕軍進至山東臨清、館陶、大名、汶上、濟寧一帶。盛庸率南軍於東昌(今山東聊城),嚴陣以待。

燕軍屢勝輕敵,被南軍大敗,朱棣親信將領張玉死於戰陣,朱棣自己也被包圍,借朱能援軍的接應才得以突圍。東昌戰役是雙方交戰以來,南軍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利。兵敗後,朱棣總結說:東昌之役,接戰即退,前功盡棄,今後不能輕敵,不能退卻,要奮不顧身,不懼生死,打敗敵手。

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朱棣率軍出擊,先後於滹沱河、夾河、真定等地打敗南 軍。接著,又攻下了順德、廣平、大名等地。戰爭已經進行了兩年的時間,南北交戰主要在河北、山東。燕軍雖屢戰屢勝,但南軍兵多勢盛,攻不勝攻,燕軍所克城邑旋得旋失,不能鞏固。能始終據守者,不過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正在朱棣為此而苦惱之際,南京宮廷裡不滿建文帝的太監送來了南京城空虛宜直取的情報。朱棣手下謀士也勸朱棣勿攻城邑,越過山東,以迅速行動直趨金陵,金陵勢弱無備,必可成功。於是朱棣決定躍過山東,直搗金陵。朱棣據此決定舉兵南下,直指京城。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燕軍進入山東,繞過守衛嚴密的濟南,破東阿、汶上、鄒縣,直至沛縣、徐州,向南直進。而燕軍已過徐州,山東之軍才南下追截。四月,燕軍進抵宿州,與跟蹤襲擊的南軍大戰於齊眉山(今安徽靈璧縣境),燕軍大敗。雙方相持於淝河。在這次決戰的關鍵時刻,建文帝受一些臣僚建議的影響,把徐輝祖所率領的軍隊調回南京,削弱了前線的軍事力量,南軍糧運又為燕軍所阻截,燕軍抓住時機,大敗南軍於靈璧,僅俘獲南軍將領即幾百人。自此,燕軍士氣大振,南軍益弱。朱棣率軍突破淮河防線,渡過淮水,攻下揚州、高郵、通州(今江蘇南通)、泰州等要地,準備強渡長江。這時,朱棣之子朱高煦引番騎趕到,燕軍軍勢大振。

建文帝曾想以割地分南北朝為條件同燕王議和,被拒絕。六月初三,燕軍自瓜洲渡江,鎮江守將降城,朱棣率軍直趨金陵。十三日進抵金陵金川門,守衛金川門的李景隆和谷王為朱棣開門迎降。燕王進入京城,文武百官紛紛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擁戴下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以燕王朱棣的勝利而告終。

“靖難之役”歷時三年,前期作戰南軍連連敗藉。但自濟南保衛戰後,南軍主力屯駐德州,相機出擊,以遏燕軍。德州處在運河線上,南北交通便利,燕軍自河北南下,始終處在德州的監控之下。燕軍南攻時,南軍或自德州橫出斷其歸路,或襲擾其補給線,或乘虛北攻。所以,雖以朱棣之善用兵,南軍再未出現過戰爭初期的那種大的挫敗,燕軍勢力基本上被阻在山東以北。朱棣未克山東,故雖屢戰屢勝,激戰兩年半,卻始終未能打開局面。等到他越過山東,直趨金陵,半年時間便奪取了政權。

以上都是很詳實的史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