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一個犯罪者反倒成“局外人”,讀懂其中真實的人性觀

《局外人》:一個犯罪者反倒成“局外人”,讀懂其中真實的人性觀

加繆

《局外人》是諾貝爾獎得主加繆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是加繆文學歷程中的第一縷陽光,這部文學作品從獨特的視覺、多個層面對社會現實內涵與人性內涵進行的深刻的剖析,文中深邃的哲理、沉鬱的感情都集中於默爾索這一人物中,簡單的筆觸闡述了社會的邪惡和真實的人性。

一、《局外人》脫俗的社會真實景象

加繆的《局外人》中沒有繁冗複雜的故事情結、沒有繁茂的枝葉,僅僅五六萬字講述了一個單一的故事,故事主角是一個名叫默爾索的小職員在平庸的生活中迷迷糊糊的與命案牽扯到一起,最後被法院判處死刑。故事內容言簡意賅,傳統的寫實主義風格,揭示的含蓄且內斂,正是這份新穎在當時社會引起很大的反響。

《局外人》出版於一九四二年,當時的加繆只是剛過

二十六歲生日的小夥子,這部作品成為他文學生涯的領頭羊,在他以後的發展中都奠定的深厚的基礎,其中的文學價值也是十分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引起社會上的好評。

馬塞爾 阿爾朗----一位法蘭西學士院的院士對加繆這部作品的評價是:“一個真正作家誕生了的標誌!”一代理論宗師羅朗 巴特對它的肯定:“《局外人》無疑是戰後第一部經典小說。”

《局外人》:一個犯罪者反倒成“局外人”,讀懂其中真實的人性觀

《局外人》劇照

一部好的作品最主要的是能與大眾產生共鳴,讀者對於書中內容的感同身受,這種溝通、感應再到理解和思考的過程成就了《局外人》,更成就了加繆。加繆的這部小說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社會反響,主要是因為它對現實社會的諷刺和嘲諷,真正將人們內心的想法說了出來,當現實的殘酷和法律的黑暗展現在大眾面前,定會引起人們的熱議,這也正是這部作品脫離凡俗的閃光點。

因為這是人們正在遭受的,這是人們敢怒不敢言的問題所在。默爾索的一生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悲劇,在遭遇挫折後,面臨的是人類世俗和社會意識形態的雙重壓力,整個故事中沒有看到默爾索誇張的表現,全程的冷靜更突顯的社會的冰冷和無聲的殘暴。“所有的人無一例外都被判處了死刑,倖免不了!”這是默爾索對這個世界最後的吶喊!

二、社會的冰冷和人性的陰暗

在《局外人》中,默爾索的一生都是十分悲哀的,有著平凡的開始和過程,只有在結尾時才掀起了這一生最大的一個波瀾,從他簡單的一生可以看到精神、現實、社會三方面的激烈碰撞,從無聲的忍耐到最後的掙扎,像極了一隻待宰割的羔羊,默爾索代表著社會上的一大部分人,他們時時刻刻都在忍受著來自生活各方面的壓榨和迫害,只待最後發出最慘烈的一聲怒吼,或許可以喚醒人們尚存的人性,也期待陽光可以照進陰暗的角落。

《局外人》:一個犯罪者反倒成“局外人”,讀懂其中真實的人性觀

話劇《局外人》

1、司法機關的黑暗將他推向深淵

小說描寫的主人公默爾索在審判面前坦然的承認了自己的罪行,因為他的罪行是稀裡糊塗的情況下犯得,根據法律是應該從輕處理的,這一點在讀者心裡是十分清楚的,也就是說這個案子本就是十分簡單的案件,但在司法機關的運作下,最後默爾索被認為是:“預謀殺人”、“沒有一點人性”、“藐視社會規則”等等,最終被以權法國人民的名義判處死刑。雖然默爾索並不是被冤枉,但這樣的判處結果卻是出乎意料的,得出這樣的結論的證據竟然是對一個平庸的不能再平庸的人的生活細節的過分調查。

默爾索將母親送進養老院、他在為母親守靈的時候抽了一根菸、他喝了一杯牛奶、他在第二天還會見了自己的女友並看了一場電影等等,這些生活中無關緊要的生活細節都成為他日後犯下命案的捆綁繩,

這些細節反映在這次的案件上無疑是將他妖魔化,讓他成為一個十惡不赦的惡魔。

他沒有開口的權利,因為被辯護律師告知“最好別說話!”一切的事情都交給辯護律師,關於自己的內心問題,最有權利發言的默爾索只能如砧板上的魚肉,辯護律師與其他司法人員像是一家人,看似為他辯護,實則不過是一群人對他的冷嘲熱諷。他好似一個敵人的立場,檢察官、庭長、記者等等,都在等著看他的笑話,因為法律程序是“制定的很好”的,所以默爾索根本動彈不得。

就這樣,默爾索這個等待被宰割的羔羊是無權過問案件處理進展的,一切都與他有關,一切又都與他無關。司法機關會安排好他的命運。於默爾索而言,不必徵求他的意見,他能做的就是靜靜的等待著有人來通知他,是坐牢或者死刑,申辯是不可能的,因為法律已經處理好了一切,人們也根本不在乎他的作案細節和前因後果。人們習慣了站在自認為的道德制高點對別人的人生指指點點,總想指出別人的不堪來滿足自己丑陋的內心。

《局外人》:一個犯罪者反倒成“局外人”,讀懂其中真實的人性觀

2、人性最真實的一面暴露

在《局外人》中的默爾索相對於其他的小說作品中人物有著獨特的特徵,他的獨特和新穎主要是體現在他的平凡和普通,和生活中的大多數人一樣,沒有閃光點,沒有雄心抱負,甚至對生活都是那樣的無所謂。正是他的這份過於普通反而現實出他的與眾不同。

他所展現出來的精神面貌在很多人身上都找到了影子。“都可以”、“都行”、“我怎樣都行”等等口頭語都透露出他對生活的無所謂,可以說是懦弱也可以說是淡然,在庭長問他是不是優化要說的時候,他雖然深刻的感受到自己人格被侮辱,但他還是給了一個毫無新意的反應:“沒有”。自己的人生就這樣以悲慘結局。

整部作品中彰顯出來的感情色彩都是充斥著暴力的,一個對社會沒有危害的小人物因為過失犯罪後,人們首先關注的不是他為什麼犯罪,怎樣犯罪等等,反而日常的生活細節被無限放大,默爾索似乎被演變成魔鬼和惡棍。在看似完美的法律面前毫無話語權,最後這個不信上帝的無神論者在行刑前被強迫在神父面前懺悔,被囚禁和蹂躪的不僅是肉體,還有精神,承受著雙重的摧殘,默爾索終於完整的奉獻給這個祭壇。

文章的最後,默爾索拒絕向上帝懺悔,也正是在他生命的最後,他對生命的渴望、對命運的不公、對死亡的無奈、對宗教的不屑以及被生活折磨的煩躁。

在這一刻如火山一樣迸發,人們感受著他熾熱的語言,好像從案發到他即將死亡第一次真正的看清楚這個人面目。然而這有什麼意義呢,人們在感嘆一聲之後便拋之腦後,在他最後一次呼吸之後,這個世界也不會記住他,好像從來沒有來過一樣。

《局外人》:一個犯罪者反倒成“局外人”,讀懂其中真實的人性觀

三、默爾索給社會的最後留白

加繆的《局外人》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那是二十世紀時期,人們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目光逐漸轉向超脫肉體的精神方面。默爾索作為這一切的承受者和感受者,更加深刻的展現了社會的黑暗一面,如此清晰又尖銳的問題直接展現在大眾面前必然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人權這一話題不論是在什麼年代提起都是受到熱議的。

文中加繆對默爾索的心理活動描寫十分真實,在法庭上的五雷轟頂,他展現出來的不是憤怒,不是咆哮,沒有大喊、沒有哭泣,似乎在聽一個別人的故事。面對死刑,他所體現出的是深沉和含蓄,這種描寫更是讓人心中一顫,好似真實的發生在眼前。

默爾索是一個沒有進取心的人,他安於現狀,不通人情,沒出息。但在加繆的口中,他是受到極大讚賞的:“他是窮人,是坦誠的人,喜愛光明正大。”他是:“一個無任何英雄行為而自願為真理而死的人。”

他對這個人物是關懷備至的,在加繆對默爾索的評價之後,我們已無需過分強調他的善良,他只是無所謂這世間的功名利祿,於這水深火熱的人間而言,默爾索真正的成為一個局外人,只忠於自己的內心,有著獨特的超凡脫俗的味道,正如羅歇.格勒尼埃對這個人物的評價:“最安靜的絕望者”、“極端虛無主義者”。

《局外人》:一個犯罪者反倒成“局外人”,讀懂其中真實的人性觀

默爾索劇照

四、總結

《局外人》通過描寫一個刑事案件的局內人,巧妙的揭露現實現狀,展現了司法的強硬與蠻橫,將人性的黑暗與無情暴露愛陽光之下,一個犯罪者反倒成為一個局外人,如傀儡一般看著這一群跳樑小醜的表演。最後道貌岸然地宣佈著他的罪行,一條砧板上的魚終究是沒有權力為自己辯駁一句,“以全法蘭西的名義”判處默爾索死刑,這就終結了他本就平庸的一生,或許人性本就是這樣,或許社會本就是這樣,又或許我們在最開始就把規則理解錯了。

參考文獻:

1.《加繆傳》

2.《阿貝爾.加繆》

3.《局外人》

4.《陰光與陰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