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農村的土地三分之一休耕的話,糧食價格會有上漲的可能嗎?

神農35


我覺得我國的耕地三分之一休耕的話,糧食價格是會上漲的。目前我國的糧食總產量連續五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休耕三分之一的耕地就意味著糧食產量會減少三分之一,這無疑是個巨大的缺口。

以我國目前的存糧來看,短期內不會造成大幅度上漲,甚至可以進口外國的糧食。但是每年都休耕三分之一的耕地,長期依賴進口糧食那麼進口糧價勢必會大幅度上漲,導致國內糧價也會水漲船高,這對國家的經濟來說是弊大於利的。所以我們國家還不具備大面積休耕土地的條件,飯碗還是要端在自己手裡放心“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農夫有話說


作為糧食的價格一直是農民朋友們關心的大事情,作為題主提出的問題,我國的農民的土地有三分之一休耕,會不會引起糧食漲價的這個問題,我的回答不會,因為我國在過去建設那麼困難的情況下,都用堅強的耐力穩定的國內糧食價格的穩定,使人們在吃糧食上沒有發生任何不安全的感覺,因為糧食價格的穩定是國家各行各業建設的基石,也是穩定國內民情和政治的槓桿作用,只有糧食價格的穩定,人們才能安居樂業。

作為我國農民種地生產的糧食價格在國際市場上,和世界各國已經是在最高的價位運行,雖然我國農民生產的糧食價格在國際最高,那為什麼種地生產糧食的農民還沒有收入效益呢?這生要是於我國的糧食生產模式有關。因為我國現在走的是一家一田的小農經濟科植模式,投工,投資大,無法使用大型機械耕種管理,才造成了我國農民生產的糧食價格高,沒有經濟收入效益。

我國農民要想種地生產糧食有收入效益,農業必須走集體大型農場模式種植,使用大型機械耕種管理,大大降低糧食生產成本,有一批懂農業枝術的新式年輕一代新農民,使用大型機械耕種管理,向土地要效益,使農業走產,供,銷一條龍生產模式,才是農業 ,農民種地增加收入有經濟效益的最好的辦法。靠一家一戶一田制度種植模式小打小鬧,農業永遠走不出現在的困擾,農業發展永遠是一條死衚衕。

農業的根本出路就是走大型農業機械化耕種管理,走大型農場式種植模式,才是農業,農民的根本出路,才是農民增加收入的最好方法。






純正農家蜂蜜


可以很明確的回答題主,不會。

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現在農村裡已經有很大一部分農田拋荒了。從我身邊觀察的結果這個比率還不低。至於全國目前已經拋荒的比率有沒有三分之一還不好說,但是總體拋荒的面積應該不小。

第二,現在農產品的收購價格是國家補貼之後的價格。這個是最能說明問題的。說明糧食的實際收購價格會更低,說明有更便宜的糧食來源。如果到時候農產品價格漲價的話,國家有兩個辦法,一個是將原來的生產補貼調整為消費補貼;一個是加大進口,進口糧食非常便宜。

第三,中國現在在國外租用了非常多的土地,種植糧食。這些土地更適合大面積的種植,而且水源和氣候條件更適合種植。這些也保證了國內糧食供應安全。

所以如題主所說,如果三分之一休耕的話,不疊加其他極端情況下,糧食漲價可能性不高。



愛折騰的老程


我覺得如果三分之一的土地休耕糧食的價格肯定會上漲的。因為每年都會有氣溫災害產生,不是所有土地都是大豐收,顆粒歸倉的。也就是說休耕後也就約在之前的土地上少了一半的種植面積和產量。我國屬於農業大國,中國人口是世界最多的國家,如果糧食不能自足大部分要靠進口的話支出是很大的,而且休耕之後再開荒耕耘費用也會加大。現在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糧食是可以自足的,不會依靠進口,而且還可以出口外國。過去休耕上漲的不僅是糧食的價格,還有可能會降低農民的收入,國家的支出!

現在農村土地是猶豫多年的輪作耕種養分流失,但是我相信隨著科學發達會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鄉村娟子姐


你好我是東北農村的,我覺得要是三分之一土地休耕的話,糧食價格會上漲,因為城市人都靠買糧食吃,農村人把多餘的賣出去,一般都是買到糧庫,還有大型收購基地,自己會留下一小部分夠吃,要是少種地了,糧食少了,價格固然就好了,進口的那麼貴,富人還是少數,一般貧民百姓不會去買,也吃不起!現在雖然生活好了,但是我們中華人民還是簡樸樸素的!

純屬個人觀點,我是農民,我當然希望糧食上漲,這對於我們來說是好事!


用戶4590267045


如果農村的土地三分之一休耕的話,糧食價格有上漲的可能嗎?

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們所說的農業包括農林牧副漁。

在過去為什麼糧價總是居高不下,也最牽動國家的心,除了糧食產量問題,還有很大的原因就是林業畜牧業,副業漁業的不發達。

而隨著糧食產量的不斷提高和大量從國外採購,還有各類副食的增加和國家的調控,現在糧食的價格一直比較平穩,很難提高。

但是如果農村三分之一的土地休更之後,糧食價格會提升嗎?

民以食為天,國家必然干預

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誰能讓老百姓吃飽肚子,誰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

如果農村真的三分之一土地休耕,也是國家已經做好了相應的準備,已經各類糧食副食儲備,糧食價格也一定會控制的很好,不會有太大波動。

而且誰要是敢挑戰糧食價格紅線,國家必然雷霆打擊。

現代化農業會逐漸擺脫耕地面積的限制

隨著無土栽培技術的成熟,已經智能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利用更少的土地產出更多已經成為可能。

未來有可能推廣高樓式農田,讓一畝地擁有無限可能。

未來副食可能取代主食的地位

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各類農副產品越來越豐富,高營養的副食吃的多了,對主食的需求必然減少,糧食的消耗自然降低。

這樣一來國家對糧食的需求量減少了,即使減少耕種面積,糧食的價格依然不會有太大波動。

在未來如果農村真的三分之一的土地休耕,糧食的價格也不會有太大波動。


壺酒往事


種田的,國家貼,養殖的,國家補,農業就好,農好,國才好,物價穩,民心穩!


用戶2649112003212


如果農村的土地三分之一休耕的話,糧食價格會有上漲的可能嗎?

這個問題可以好好談談的,雖然這個如果是不可能發生的,最起碼在較長的年份內是不可能的。

根據統計部門公佈的數據,我國2018年總的糧食播種面積(不考慮耕地面積)是17.55億畝,這些年基本上是逐漸小幅下降的態勢。總產量基本上穩定在6億噸以上,2018年是6.6億噸。那麼把其中的1/3進行休耕,也就是說每年實際的糧食種植面積只剩下11.6億畝,總產量約在4.4億噸。

根據行業研究機構的數據,一方面隨著我國糧食消費的剛性增加,另一方面糧食消費的多樣化,這些年來,國內糧食的產需關係雖然在好轉,但總體上看年產量還是滿足不了消費量的,其中缺口比較大的就是大豆(這和我國把大豆算作糧食類也有關係,當然因為豆粕主要用於飼料養殖,從轉化的角度來看也能說得過去)。也就是說,6.6億噸的糧食產量還滿足不了一年的國人消費量,那麼供應下降到4.4億噸,缺口更是加大了。

照這個層面來分析,在市場環境下,商品供不應求,價格自然隨之上漲,根據緊缺的程度決定價格上漲的幅度。雖然現如今我國還有數量龐大的臨時存儲糧食庫存,但也頂不住1-2年的消費,所以一下輪休三分之一的耕地面積,是不現實的。無論糧食價格再怎麼受到宏觀調控的影響,也擋不住不夠消費的衝擊帶來的價格上漲。

當然,從現狀來看,一方面因為國內部分品種如小麥、稻穀等,供大於求格局明顯;另一方面優質品種的供應還是不足,近年來國家在不斷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中對一些耕地過度使用如地下水超採、重金屬汙染等,加大了休耕的力度,面積和安排的補貼資金也逐漸增加。其中2018年輪作休耕試點面積是2400萬畝,安排資金50億元。未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的多樣化將帶動糧食生產結構逐漸優化,再加上對耕地的保護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農業“兩區”建設不斷推進,預計休耕也將成為未來國內糧食產業的一個重點。


糧小咖


請你看一下2019年1O月14日的有關新國家發改委關於農業和糧食問題今後發展的方向你會清楚的。


用戶4076597105146413


分享一個古代的貿易戰給你看一下,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國王命令大臣們必須穿絲製衣服,但國內只准種糧食而不準種桑樹。齊國絲需求量大,價格上漲,鄰近的魯、梁等國紛紛停止種糧改種桑樹。幾年後,齊王又命只准穿布衣,且不準賣糧食給其他國家。結果,魯、梁等國因饑荒而大亂,不戰而衰,齊國坐享其成,使疆土得以擴張。

前車之鑑,如果國產糧食不能自給自足,分分鐘讓你餓死你信不信?這就不是漲價不漲價的問題了,你有再多錢也買不到一粒米的。國家為什麼補貼糧農?應該很明白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