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科原創:疫情過後人們對居住的需求可能發生改變

春節期間這波疫情,讓很多人放了人生中最長的一個“假期”,雖然無所事事,但這個假期可能並不愉悅。由於實施了嚴格的管控措施,大部分人的活動範圍就被限制在了一個個商品房小區的高樓中,在這十尺見方的空間中,似乎怎麼也揮霍不完這突然就多出來的時間。我想,這時候,很多人會嚮往田園沃野、青山綠水、陽光沙灘,置身於這樣的環境中,哪怕就是靜靜的發呆,也會不負這美好時光。即使沒有田野,如果有一座小院,曬曬太陽,感受親情,泡一壺新茶,端一杯老酒,看孩兒嬉戲,這絕對也是一方樂土。

也許,這次疫情過後,許多人會重新審視居住與生活方式的關係,而第二居所可能會成為未來房地產市場的新增長點。

仁科原創:疫情過後人們對居住的需求可能發生改變

房地產市場拐點已至

事實上,就在人們爭論這場疫情究竟會對房地產市場造成多大破壞性衝擊的時候,國內房地產市場的拐點其實早在兩年前就已經悄然來臨, 2018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僅增長1.3%,而2019年負增長0.1%,相對於前幾年10位數以上的增長,市場增長速度已經顯著放慢,市場整合的時代已經開始。究其原因,是傳統的住宅需求早就不是一個以剛需為主的市場,市場空間已被挖掘殆盡,特別是在普通的三四線城市,住宅開發已然出現過剩的狀況。早在兩年前,中小開發商的日子已經不太好過,而這次疫情,只不過是讓他們雪上加霜罷了。

仁科原創:疫情過後人們對居住的需求可能發生改變

未來市場機會在於增量市場

中小開發商如何轉型,其核心是要找到增量市場在哪裡。也許這次疫情對開發商來說,既是考驗也是機遇。當全國所有人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蟄居一個多月後,一波房地產新的需求已悄然來臨,那就是普通居民對第二居所的需求可能已被撬開,新的市場空間正在徐徐打開。

仁科原創:疫情過後人們對居住的需求可能發生改變

疫情將促使國人思考自身的生活方式

中國人的生活素來是以為家庭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為目標,而房子作為安生立命的場所,自然受到格外的重視,但就目前來說,安身立命早就不是城市普通居民的主要問題,在大多數人已經實現小康生活水平的情況下,如何進一步提升生活質量,可能只是需要適當的時機加以引導。在發達國家,第二居所對中產階層來說,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如美國,每年至少有十分之一的房地產交易是度假房產。

如今在國內,經濟條件的限制,也已不成為制約第二居所發展的條件,在三四線城市,擁有三四套房的家庭早就比較常見,但這些都是重複投資,顯然是對財富的浪費,第二居所其實是更好的投資。在本次疫情的影響下,我想會促使更多的家庭轉變觀念,在工作和生活方式上做出調整,但如何來滿足他們對於更好的生活方式的追求,還需要房地產開發商的配合。

仁科原創:疫情過後人們對居住的需求可能發生改變

對如何滿足未來居住升級的第二居所需求的幾點思考

雖然第二居所是未來一個值得加以挖掘和引導的市場,但有幾個問題我覺得需要重視:

首先,是關於定位問題。傳統的第二居所總是與豪宅畫上等號,但在歐美髮達國際,第二居所大部分其實是針對中產階層的相對經濟的度假型產品,因此,國內的開發商要打開第二居所的市場,不能僅僅盯住高端市場,而是引導普通城市中產階層的需求,他們需要的不是豪宅,而是具有性價比,以及能滿足休閒度假功能的產品,因此對第二居所的打造定位必須準確。

其次是關於產品的選擇。因為其主要功能是用來休閒度假,當然是低密度的產品,但考慮到客群的購買力,必須在舒適性和總價控制上達到某種平衡,這要求在傳統的低密度住宅上進行大量的創新,事實上,市場上已經有很好的產品出現,比如綠城的桃李春風系列。

關於選址。選址不一定是具有絕佳自然資源的地方,畢竟這樣的地方成本太貴,但一定是區別於城市生活的,自然風光優良,空氣清晰的地方。受制於消費水平的限制,在離客群所在城市1小時生活半徑、環境優良的郊區可能是最好的選址位置。

仁科原創:疫情過後人們對居住的需求可能發生改變

關於配套的打造:由於功能上的區別,第二居所是一段時間內追求生活體驗升級的一種居住方式,對生活、教育等方面的配套需求相對較弱,而對休閒、公共空間、社交空間等方面的配套需求屬性更加突出,因此,在項目配套開發的配比上要予以適當傾斜,並跟上休閒需求的時代潮流。

關於健康養老:對於第二居所,老年人可能會是一個更加常住型的群體,這是因為,第二居所更適合老年的退休安排,同時,對於家庭來說,平時將第二居所用於老人養老,而閒暇時用於家庭度假,這讓第二居所的價值等到更加充分的發揮,因此,如能配套康養設施,第二居所的性價比可能會得到顯著提升,增加市場的吸引力。

可以預見,一場疫情改變的不僅僅是商業模式,更多的可能是中國人的生活模式,第二居所、低密度住宅必將成為國人的新寵,被追捧的市場,也必將是中小開發商爭相逐鹿的新戰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