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永亮:不做讀書人生意的書店,如此不正經卻年賺超12億?

艾永亮:不做讀書人生意的書店,如此不正經卻年賺超12億?

做書店,是一件情懷遠大於商業的事情。粘上情懷這兩個字,也就意味著這件事多半是不賺錢的。

所以我們能夠看到如今的線下書店大量倒閉,像風入松、北京第三極、上海季風書園這樣優秀的民營書店都無法避免這個命運。即使像誠品書店這種名聲在外的品牌,也是在虧損15年後才實現盈利。

但是,有一個成績耀眼的異類,它就是西西弗書店。

在民營書店中,西西弗是收入規模最大、直營門店數量最多、庫存週轉率和微博提及率都位居行業第一的書店品牌,幾乎在國內每一個城市的購物中心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西西弗擁有近200家門店,超過300萬活躍會員,覆蓋30多個省,60多個城市。2018年全年營收9億,在國內民營書店中位列第一,2019年前10個月就營收12億元。

西西弗書店的穩健發展,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性:在實體書店普遍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它是如何做到持續盈利的。

艾永亮:不做讀書人生意的書店,如此不正經卻年賺超12億?

01

戰略制定

為什麼開書店不賺錢了呢?主要原因有兩點:

一,如今書店的線上化進程達到了60%左右,很多用戶都跑到網上買書去了。書籍線上銷售有很多線下書店不可比擬的優勢:一是買書、選書更加方便了;二是由於線上銷售由於少了房租人力等花銷,線上買書會更便宜。

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不愛看書了。根據中國第16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18年我國成年人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7本,未成年人8.91本,國民平均閱讀量遠低於其他國家。並且有紙質書讀書需求的人只佔到20%左右。可見,不看書的人是很多的。

打造超級產品,是要以用戶為中心做產品。既然西西弗要選擇做線下書店並想要在這個慘淡的市場中分一杯羹,那必須要另闢蹊徑,這裡西西弗雞賊的地方就體現出來了。

20%有讀書消費習慣的人群,這是線下書店的存量市場,除了服務這一批人之外,還有什麼辦法實現增長呢?於是西西弗打起了那80%的增量市場的主意,也就是要做“

不讀書人的生意”。

西西弗董事長金偉竹說過:我們要的是讓“少部分已有閱讀習慣的人讀更好的書”,還是引導“大部分還沒有進入深化閱讀的人培養閱讀習慣、知道讀什麼書?”我們選擇了後者。我們要走大眾路線,為大眾讀者提供有引導性的精品化的圖書,讓更多的人能夠去讀不錯的書。

不過相信很多人會感到很疑惑:既然做“不讀書人的生意”,那開店要怎麼實現盈利呢?難道真的是要拼誰的情懷更足嗎?

讀書需求消失了嗎?我覺得未必,這群“不讀書的人”還是有很大的讀書需求的。在2018年的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中,有一個有趣的數據:“我國成年人對當地舉辦全民閱讀活動的呼聲較高,2018年有67.3%的成年人認為有關部門應當舉辦讀書活動或讀書節。”

也就是說有67.3%的成年人內心還是希望自己可以多讀點書的,只不過沒有合適時機或者沒有書店能夠提供自己想要的氛圍。曾經有一大堆潛在用戶分明擺在眼前,可是很多書店卻不懂得珍惜,這“67.3%”就是西西弗一直以來在開拓的市場:

一群想讀書卻沒能讀成書的人

基於市場以及商業的考量,西西弗開始制定了“針對不讀書的人的書店”這一產品戰略,然後圍繞這一戰略進行自己超級產品的打造。

艾永亮:不做讀書人生意的書店,如此不正經卻年賺超12億?

02

產品力打造

選址:西西弗書店的選址與傳統思路不一樣。按照我們的下意識的觀念,想要賺錢就得把書店開在學校附近或者住宅區附近,這類人群才是讀書的主力軍。但是西西弗摒棄了這個想法,而是選擇把店開在熱鬧繁華的中心商圈,這樣選址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跟它的產品定位有關。既然是做“不讀書的人”的生意,那就意味著選址就得“投其所好”,商圈滿足了這一個要求,從某一方面來說,西西弗很大程度上也是靠“流量”賺錢的生意。

二,租金便宜。西西弗董事長曾經向媒體提過:如果書店的租金佔到20%,基本是虧本的。西西弗絕大部分書店的租金成本都控制在了10%以內,這裡又有一個問題,開在商圈租金怎麼會便宜呢?

以前可能是這樣,但是近幾年環境開始變了。由於書店屬於文化產業,商圈需要這一類的門店來完善購物中心的生態。入駐購物中心很多時候會得到政策扶持,比如入駐租金減免,甚至會提供裝修補貼,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運營成本。

門店打造:書店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能夠吸引顧客進門已經是成功的第一步了。道理我們都懂,可是該怎麼吸引顧客呢?西西弗是這樣做的:

西西弗的裝修採取的是復古的風格。這在商圈中自然是一個另類,儘管位置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絕對吸睛。書店外面有一個非常大的透明的櫥窗,裡面放著一些精選書籍或者一些擺設,達到吸引顧客進店的目的。

進門之後,地板上印有一個設計簡約的地標,書店的佈局一目瞭然。

為了讓你減輕一切負擔,進門處甚至還提供了免費存包的服務。

裡面的書籍擺放也非常有講究,按照西西弗董事長的說法就是:“就算是100本書,也要給你給你營造出1000本書的錯覺。”

書店裡面沒有簡裝書,全部都是精裝書籍。很多書籍甚至是專門定製的,如今已經推出的定製書籍有《月亮與六便士》《小王子》等,這種視覺衝擊吸引了很多潛在的讀者。

艾永亮:不做讀書人生意的書店,如此不正經卻年賺超12億?

解決選書的核心需求。把顧客引進門這只是開始,他們是來看書的,假如不解決這個需求,裝修再豪華也沒用。這部分“不看書”的人,他們有個很大的需求就是不知道自己應該看哪些書,也不知道有哪些好書。如果有產品能夠幫他解決這個問題,這對他們來說才是高價值的產品。為了解決這個需求,西西弗採取了兩個辦法。

一,打造ERP系統。為了能更好地洞察這些讀者的需求,西西弗耗費巨大精力打造了ERP系統,系統裡面有一個讀者閱讀數據庫。利用這個系統就能給不同的消費者人提供適合的書了。如果這件事擺到傳統思維裡面,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這需要對於每一個消費者的個性化瞭解以及洞察,但是西西弗的大數據解決了這個問題。

系統還會基於以往消費者的偏好分析給新來的讀者推出私人訂製的“50本書”。因為數據做得十分到位,所以不少進店的消費者會驚呼:“真的是太懂我了!”

二,創辦買手團隊。西西弗在6年前整合買手團隊,並把書籍採集專業化概念引入圖書採購領域。採購團體一般選購個人細分領域的圖書,精準把控圖書質量。

買書專業化其實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只不過到了最近才有人意識到這個問題。像以往絕大部分書籍採購都是店長決定的,店長想要採購什麼書、覺得消費者需要什麼書,很大程度上都是他自己意淫出來的。那時候書店極其糟糕,書店賣什麼書,精明的讀者看一下店長長什麼樣就知道了。

組織架構。西西弗分為兩大中心:商業中心以及運營中心,不同部門各司其職。比如選書進書由商品中心負責,店員是由運營中心負責的。店長也不再負責新書的選購,而是隻關注於銷售情況以及店面管理。這樣專業分工,進一步提升了團隊運作效率。

同時為了進一步降低成本,書店減少全職員工,增加兼職人員的比例。

盈利模式。西西弗書店分為三大板塊:書店、不二生活、矢量咖啡,綠標和紅標門店還會增加一個兒童閱讀體驗空間。其中不二生活區域主要銷售自主研發的比如咖啡杯、書籤、檯曆等文創產品,同時還會有一些經典的創意產品。不二生活銷售額是門店中佔比最高的,佔到30%以上,同時矢量咖啡也是它的重要收入來源。

很多書店會面臨同一個問題:營收大多都是文創、咖啡帶來的,賣書這件事壓根不賺錢!所以很多書店開店的時候就會慢慢把重心轉向了毛利比較大的部分。店面場地都讓給了咖啡,最終店裡只是象徵性地往牆角摞幾疊書顯示自己書店的身份。這些門店與其說是開著咖啡館的書店,不如說是有書賣的咖啡館。

而圖書始終是西西弗的核心產品,這個觀點始終保持不變,所以圖書研發、採購是西西弗花費最多、投入精力最大的。這份堅守導致西西弗的營業額75%由圖書貢獻,書的空間佔80%,咖啡館是15%,不二產品是5%。

艾永亮:不做讀書人生意的書店,如此不正經卻年賺超12億?

03

增長模式

持續運營客戶。很多書店把書賣出去,這件事就結束了,但是西西弗不一樣,它會時常在書店開展各種讀書交流會,持續運營客戶。前面我有提到,有個報告顯示有67.3%的人希望展開各種讀書活動,這也是用戶的一項需求之一。

西西弗開展過非常多的活動,比如2017年,因為《吐槽大會》而被人熟知的李誕,也曾在西西弗書店舉辦新書分享會。

活動不僅限於作家,還有各種跨界活動。比如2015年,馬頔帶著他的火遍大江南北的《南山南》在西西弗書店舉辦了歌迷見面會。同年,被稱為最具人文的中國民謠音樂代表人物周雲蓬,專程到西西弗書店舉辦了音樂分享沙龍。

這些活動既豐富了書店的業態,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與此同時,也把部分明星的粉絲導流到了書店裡面,一舉三得。由於持續的運營,所以西西弗書店的顧客滿意度極高,打造了良好的口碑,最終產生了用戶的裂變。

艾永亮:不做讀書人生意的書店,如此不正經卻年賺超12億?

結語

西西弗能取得自己現在的成績,我覺得主要有兩點:變與不變

變指的是我們開發產品的時候一定要緊抓用戶需求。像是如今的圖書閱讀以及消費環境都發生了變化,書店本身也應當積極做出調整,產品能夠滿足用戶的核心需求,這才算得上是超級產品。

不變指的是要緊跟自己的產品戰略,不要當一顆牆頭草。今天咖啡賺錢,就拼命銷售咖啡,明天文創銷量很好,就一股腦加大投入。應當像西西弗一樣,始終銘記自己是一家書店。

我們只有洞察其中的“變”與“不變”,才能打造出自己的超級產品。

如果你想學習超級產品的方法,瞭解超級產品的案例,請搜索關注“艾老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