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如果要列一張被疫情改變進程的名單,密密匝匝的記錄中應該會有一項——硬核科技。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在科技戰疫中得到廣泛應用,而在近期舉行的中央高層會議中,多次聚焦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本質上,新基建就是信息數字化的基礎設施,藉助新基建的契機,必將推動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建設。其中,數據作為一種基礎性和戰略性資源,能有效集成各方面的信息資源,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基礎數據和決策支撐。
在本輪疫情防護和企業復工的過程中,大數據就像是重要決策的一根指揮棒。疫情初期彙集預警線索;防控階段幫助政府佈局防控難點、追蹤密切接觸人群,各互聯網公司、雲計算企業則利用相關數據開發應用產品,讓人員遷徙動態、疫情地圖、附近確診場所等信息一目瞭然;安全復工同樣離不開數據,比如通過運營商手機信令、交通軌跡、智慧公安的“天眼”等數據的交叉分析,能夠完成返城人員的身份認證。
城市管理數據的流通和共享,提高了一座城市的“免疫力”。這些需求的集中爆發,也為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企業的技術落地,提供了大規模的“臨床”機會。中央提出加快“新基建”建設進度,政務大數據價值挖掘成為“新基建”的代表方向之一,政府數字化建設進程按下了快進鍵。
數據戰疫
在醫學上,臨床試驗是新藥和疫苗上市前的關鍵環節。新藥研發的成功概率僅有萬分之一,闖過三期臨床驗證,方有機會看到商業化的曙光。技術落地同樣離不開場景的驗證。
其實在2020年以前,政府層面已經在積極推動數據共享和開放,因為數字經濟的價值制高點還是數據。2019下半年《中國地方政府數據開放報告》顯示,截至2019上半年,國內已有102個地級市以上政府推出數據開放平臺。這一操作已經成為數字政府、智慧城市項目的標配,由此也成為UCloud優刻得、騰訊雲、阿里雲、華為雲等雲計算廠商展開激烈競爭的領域。其中,2019年8月23日,阿里雲以1410萬元中標國家應急管理部大數據應用平臺,同年11月21日,UCloud優刻得以3943萬元中標廈門市大數據安全開放和AI大賽資源支撐平臺項目。
只不過各地政府數字化階段不同,此前對於數據開放的訴求參差不齊。當疫情突如其來,城市管理者對於大數據排查、人口流動監測等方面的需求明確而直接,雲計算廠商、大數據服務商們紛紛亮出獨門秘籍。比如騰訊雲以真實數據為基礎、推出針對市民的疫情防控“健康碼”,方便復工人群掃碼;華為雲立足辦公場景,推出智慧園區防控解決方案;“雲計算第一股”UCloud則針對政務數據的可信流通和分享,加速“安全屋”產品的落地,如助力山東省公安廳搭建了公安數據安全共享系統。在這個系統內,公安敏感數據與鐵路、航空等多領域業務數據碰撞,並在保障公安敏感數據的安全高效流通前提下,提供統一通用信息查詢,如全省鐵路及航空旅客的批量查詢,以及定製化的重點人員脫敏信息查詢。
經此一役,數據流通在城市管理、公共服務、公共衛生、經濟運行等領域的價值得以凸顯。而疫情中後期,數據流通不僅會增強中國經濟的“免疫力”,也將加速數字化建設進程。
如何讓數據“可用不可見”
不過作為21世紀最重要的資產,數據流通的巴別塔不會輕易倒掉。
橫亙其間的主要障礙是信任缺失,以及對數據所有權的保護力度不夠,此外也有數據霸權的隱憂。微觀層面最常見的是公民個人隱私洩露,美國監管機構甚至因此對Facebook 和YouTube處以高額罰款;宏觀層面如企業顧慮數據安全寧願用私有云、或者將數據緊緊攥在手中拒絕共享,而政務領域的數據壁壘也仍有待進一步打破……
市場研究機構IDC曾在白皮書《Data Age 2025》中作出預測,2025年全球87%的數據需要安全保護,這其中包含個人隱私數據、企業金融數據、醫療信息等,但預計其中大約45%的數據缺乏嚴格保護。
如何通過數據交換共享協同機制,讓數據有序流動起來,對大數據企業和雲計算廠商既是挑戰也是機會。現實是基於不同的技術理念,各家嘗試方向大相徑庭。比如在政務領域,有的著力於大而全,有的則從解決痛點問題出發。如意識到目前的大數據產品都側重於單個數據源內部的數據處理,不能支持數據源之間的共享和對外開放,缺乏通用的平臺性解決方案後,UCloud決定從這一痛點著手。
基於讓數據“可用不可見”的理念,UCloud研發出“安全屋”產品,該產品用技術手段實現數據的使用權和所有權分離。這個產品的命名可謂簡單直接——一看就是主打數據安全。
你可以將其理解為雲服務商提供的一個數據流通平臺。為了消除市場痛點,它將堡壘機、密鑰管理、權限控制等安全技術相融合,提供一整套基於雲端的安全技術、計算技術和流通規則,確保數據所有者對數據的絕對控制權。這樣,數據需求方僅可獲得計算分析後的結果、卻無法接觸原始數據,而數據所有者的權益也得到保障,規避了數據的二次交易、數據洩露的風險。
有了這層安全“防護罩”,政務數據在有安全保障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跨界排列組合,碰撞出更多服務價值,政務大數據的價值有望得到最大限度釋放。未來政務數據開放平臺在健康醫療、商業、家政服務、商業選址、旅遊投資、金融信貸等領域都會有發揮空間。
公開信息顯示,安全屋已經入選工信部2020年大數據產業試點示範項目名單。
政務市場各家雲廠商的殺手鐧
有理由相信,雲計算廠商們的競爭,將不斷拓展政務市場的創新疆界。
因為這一市場足夠大。在客戶正從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移的新時期,政務領域的進退將決定雲計算廠商市場份額的升降。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中國政務雲發展白皮書(2018)》中曾預測,至2021年國內雲計算市場總規模將達到1858億元,其中政務雲以813億元規模佔比高達43.8%。
而基礎雲服務只是數字政府的第一層內涵。當下政府數字化的重心正從IaaS層和數據中心,轉向應用層服務的拓展和打通,這其中就包括大數據開放平臺的建設。有機構預計,未來三到五年內,政務市場將達到萬億元規模。
這與雲計算廠商的估計大抵相當。如2019年7月,騰訊雲副總裁王景田就在一次分享中提到,全國320個地級以上城市都有數字政府的類似需求,這是一個萬億元的市場。他看到數字政府業務每年以四五倍的速度增長。
這一市場的主要參與者UCloud、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雲計算服務商均已在政務領域深耕多年。不同於2C領域的贏家通吃,政府市場足夠廣闊,沒有一家企業可以獨攬。
如阿里、騰訊依託自身生態內流量入口,實現從“上”向“下”的貫穿。而UCloud則依靠技術創新,確定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構成的“CBA”戰略,並在三個技術領域分別打磨出獨門秘籍類的產品。
UCloud在巨頭射程之外的嘗試,也為同與巨頭競爭的技術公司們提供了一個參考樣本。首先從定位上來看,UCloud一直強調中立原則——雲計算、大數據業務涉及大量行業的核心數據安全問題,由於其不碰客戶數據,也不與客戶發生業務上的競爭關係,無形中為那些看重數據私密性的政府及行業客戶,多提供了一道安全鎖。
在此基礎之上,UCloud依靠技術的原始創新,推出安全屋等殺手鐧類產品,並實現較快落地。以2019年7月廈門市上線的全國首個大數據安全開放平臺為例,UCloud的安全屋成為平臺上涉及法人、信用、交通、旅遊等多領域200多億條數據的“安全衛士”。安全屋受到信任,與技術創新有關。單說一點,傳統的防止數據洩密技術,加密的數據無法進行數據計算與交易,安全屋則通過獨創的算法防止數據外洩,能夠保證在客戶數據能被交易的同時,為客戶數據提供了安全保護。
目前廈門大數據安全開放平臺已吸引來自全國50餘家大數據處理、分析、開發、應用機構入駐,形成廈門大數據開放的生態產業鏈。在此前接受採訪時,該平臺的第一家企業用戶稱,此前想打造一個普惠金融的撮合平臺,解決個人及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但是金融機構很難對貸款對象進行全面風險評估。大數據安全開放平臺建立後,政府掌握的貸款人相關信息開放到“數據安全屋”中,企業用戶通過加載貸款風險評估算法模型,就可以實現對貸款人的全面風險評估。
真正有價值的技術從來都不是抽象的。一項數據流通技術的創新,就可以直接影響到眾多小微企業融資順利與否。反過來,憑藉這項產品與模式突破,UCloud也可以一箭雙鵰:快速複製到更多城市的政務改革中。其次,帶來流量入口效應,安全屋的客戶也逐步成為UCloud平臺上公有云、私有云、專有云等雲服務的客戶,夯實雲服務的根基。以廈門市政務數據開放平臺項目為例,一期項目總預算約數千萬元,其中約四分之一為安全屋的預算,另外四分之三為雲計算的費用。安全屋直接帶動了雲計算產品的銷售。
此外,UCloud優刻得還持續為上海市大數據資源平臺項目建設提供助力。2019年12月上線的上海市大數據普惠金融應用,同樣也引入了安全屋護航。
可以預見的是,本次疫情將進一步加快政務數據開放的落地進程。 當前雲計算行業正跨入新的機會窗口——疫情過後“新基建”橫空出世,目前已公佈2020年投資計劃的13個省份,基建投資總額已經超過34萬億。未來這一數字還會跳漲。而“新基建”涵蓋領域就涉及到5G、雲計算、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技術方向。特別是3月4日,國家層面再次強調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雲計算行業的受關注度持續升溫。
對於中國的雲計算廠商們來說,能否滿足數字政府對新型基礎設施的創新需求,將是他們在政務市場能否切到蛋糕的核心考核指標。 可以說,這輪競爭無關體量,只能創新制勝。
閱讀更多 砍柴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