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林道靜的三段情感淺析她是如何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者的曲折歷程


從林道靜的三段情感淺析她是如何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者的曲折歷程


1935年12月9日,當時在北平的愛國學生舉行了大規模抗日救國的示威遊行,他們以反對華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為宗旨,對專政當局提出保全中國領土的完整的抗議,由此掀起全國人民抗日救國的新高潮,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一二·九運動”。“一二·九運動”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妄圖吞併華北的陰謀,促進了中國民眾愛國意識的覺醒,標誌中國人民抗日民主運動新高潮的開始。

《青春之歌》作品的內容就發生在這樣的歷史時代背景下,它作為我國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寫青年知識分子鬥爭生活的長篇小說,通過描述青年學生林道靜從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曲折歷程,塑造了時代青年無畏進取的知識分子形象,表現出在黨的領導和關懷下,青年知識分子快速成長為從理論到實踐上的愛國革命人士的高度覺悟。

著名的現代作家茅盾曾高度評價:

“《青春之歌》是一部有一定教育意義的優秀作品,林道靜是一個富於反抗精神,追求真理的女性。”

《青春之歌》是當代著名女作家楊沫的長篇小說,楊沫原名楊成業,出身於北京一個封建大家庭,曾就讀於北京的溫泉女中,接受新文化運動的思潮,當過小學教員、家庭教師和書店店員。她坦言:

“林道靜革命前的生活經歷基本上是我的經歷,她革命後的經歷,是概括了許多革命者的共同經歷。”

可以看出作品中包含了作者“半自傳”色彩,是作者本身關於紅色青春的深刻回憶。作品以共產黨帶領知識青年進行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為主線,圍繞主人公林道靜的個人成長經歷,揭示革命鬥爭中知識青年成長道路的歷史必然性。下面我們就從林道靜的三段個人情感經歷來談她是如何從一個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繼而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者的曲折歷程。


從林道靜的三段情感淺析她是如何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者的曲折歷程


第一段情感經歷:遭遇迷茫後的個性反抗


小說主人公林道靜出生於一個官僚地主家庭,佃農出身的生母是家庭的姨太太。林道靜高中畢業後反對家中安排的包辦婚姻,逃離了家庭的桎梏,投奔在楊莊小學教書的表哥,但表哥早已不在學校任教。小學校長餘敬唐表面上為她安排小學教師工作,暗地裡卻打算把林道靜送給縣長做小老婆以換取自己的晉升。

林道靜發覺後無路可逃,被逼跳海自殺,此時卻被正在海邊散步的北大學生餘永澤救起。餘永澤保薦林道靜在楊莊小學當教師,救命恩人加上唯一的安慰,單純的林道靜對餘永澤漸生好感,二人感情升溫變成了戀人關係。


從林道靜的三段情感淺析她是如何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者的曲折歷程


林道靜初識餘永澤的時候有過這樣一段描述:

“我常常想起高爾基的一句話:‘最光榮偉大的職務就是在世界上做一個人。’為了保持人的尊嚴,我不願馬馬虎虎的活在世上……”

這時林道靜已經產生了初級無產階級的思想覺悟,她從小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在中學時代又接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因此她的內心對於未來是有激情和期盼的。

後來林道靜到北平謀生受挫只能暫與餘永澤同住,每天為他做飯洗衣,林道靜在這種平淡的生活中 對漸漸發現餘永澤身上的弱點,餘永澤熱衷追求個人名利,身上帶有小資產階級的自私與個人主義 作風,並且絲毫不關心國家安危。林道靜想脫離這種生活,但她如同大海上的一葉浮萍,毫無方向的漂流著,看不清未來人生的方向,在這種精神隔閡下,兩人的感情出現裂痕。

在這段情感經歷中,林道靜在家庭矛盾和思想分歧下,對未來的道路產生迷惘,她很清楚現在的生活並不是她想要的,她迫切地想尋求一種依靠自身的安全感,可時局動盪,國難當頭,國家的命運暫無確定的方向,何談自己的人生?林道靜在這種迷惘的狀態下,內心已經產生對無產階級的嚮往,這種情愫為她以後走上革命的道路做下鋪墊。


從林道靜的三段情感淺析她是如何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者的曲折歷程


第二段情感經歷:走上革命道路的艱難歷程


在一年除夕的晚上,林道靜在東北流亡大學生的聚會上遇見了曾在北戴河認識的北大學生盧嘉川。盧嘉川在聚會中多次談到中華民族的緊張形勢,他憂國憂民的愛國思想讓林道靜發現了與她不謀而合的人生方向。小說中有一段描寫林道靜此時的心理變化:

“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大學生,他和餘永澤可大不相同。餘永澤常談的只是些美麗的藝術和動人的纏綿的故事;可是這位大學生卻熟悉國家的事情,侃侃談出的都是一些道靜從來沒有聽到過的話。”

此時的盧嘉川就像大海中的一個燈塔,為迷茫中的林道靜指明瞭一條積極進取的人生道路。盧嘉川 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引導著林道靜,讓她閱讀革命書刊,吸取革命知識。林道靜的思想發生了巨大的 變化,她從固守家庭的小我進化到對國家命運深刻思考的大我,這種改變直接導致了林道靜與“道不同,不相為謀”的餘永澤的決裂。

林道靜被盧嘉川堅強的個性魅力和愛國精神所吸引,跟隨他組織和參與各種學生運動,積極投身抗日救國的隊伍,走進革命的浪潮中。可以說,林道靜與盧嘉川的感情不再是個人的感情,而是上升到了高層次的精神感情,這種感情與革命是緊密相連的,在這種交集下,他們的感情更加高尚可貴令人敬仰。

然而盧嘉川在一次學生運動中不幸被捕犧牲,林道靜守著內心的痛苦,毫不放棄革命鬥爭,她用這種偉大的方式傳承對盧嘉川的思念,繼續完成盧嘉川未竟的事業。

可以說,在林道靜的這次情感成長中,盧嘉川是林道靜走上革命道路的啟蒙者,是他給林道靜指引了正確的人生道路,使林道靜更為廣闊地接觸到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思想,這種先進的思想也為她以後走上成熟的革命道路打下夯實的基礎。


從林道靜的三段情感淺析她是如何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者的曲折歷程


第三段情感經歷:歷經磨難後成長為堅強的革命戰士


林道靜積極地投身革命活動,成了革命的活躍分子,引起了統治當局的注意,在同學王曉燕的幫助下,林道靜化名為張秀蘭,逃到深澤縣宋村一個地主家當家庭教師。

在這期間,她結識了組織農民運動的地下共產黨員江華,在江華的領導下深入基層,繼續進行農村階級鬥爭。江華是個成熟的革命黨員,有著豐富的革命經驗,他用實踐帶領林道靜參與各種階級鬥爭,林道靜漸漸地對這個“高山仰止”的革命人物產生好感:

“老江,我真羨慕你。你做學生工作和做農民工作一樣,都有一套辦法。怨不得組織上調你來搞學聯工作。我漸漸覺得你比老盧還更……”

如果說林道靜與盧嘉川的愛情是精神的結合,那麼林道靜與江華的感情,可以說是以革命同志為出發點,建立在相互扶持與共同革命的基礎之上產生的。

江華是林道靜在革命鬥爭的成長道路上最成熟的領路者,他在盧嘉川精神拯救的基礎上,喚醒了林道靜更深刻的階級鬥爭意識和女性成長意識,他既是林道靜感情上的愛人,又是革命鬥爭的戰友。他們的感情是成熟的,也象徵著無產階級鬥爭在共產黨的帶領下日漸成熟,預示著革命的勝利喜悅在望。


從林道靜的三段情感淺析她是如何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者的曲折歷程

綜合分析


《青春之歌》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知識青年在革命道路上成長的長篇小說,小說的獨特魅力在於它是一部愛情與革命相結合的小說,作品以主人公林道靜的三段情感經歷為主線,圍繞林道靜的曲折成長過程,將感人的愛情放置於革命鬥爭的偉大歷史背景之下,刻畫出那個時期的青年知識分子在革命成長的道路上堅強不屈的奮鬥精神。

《青春之歌》不僅體現了主人公林道靜的成長經歷,也體現了國家的成長過程,林道靜是時代知識青年的群體象徵,她對革命的追求正是那個時代知識青年的共同夙願。正如原吉林大學文學院廣播電視藝術系主任王俊秋在《從模式化到經典化——〈青春之歌〉的文學史意義》一文中的精彩總結:

“《青春之歌》產生的年代是一個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高揚的時代,從普通走向偉大,從平凡走向崇高,是一代人的普遍追求。林道靜的道路非常及時地適應了廣大青年人的這種精神需求,而且自傳性的寫實也使這種精神訴求增加了一種真實感和可模仿性。在那樣一種時代精神的感召下,林道靜不再是一種藝術形象而是一種生活的典範,滿足了青年讀者渴望崇高的心理欲求。因此說,《青春之歌》是一部經過歷史化和經典化的作品,為中國當代文學史提供了一種可深入探討的價值與意義。”


從林道靜的三段情感淺析她是如何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者的曲折歷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