媳婦提出搬出去,家婆不想分家,這樣的想法對嗎?

努力創業的阿may


從自己的個人小家庭利益來說,媳婦提出搬出去住是對的,家婆不想分家也是對的。

為什麼說,媳婦提出搬出去住是對的呢。因為公婆與兒子兒媳兩代人受的教育、價值觀與生活習慣不一樣。很多老人喜歡常常指責兒媳的消費觀、生活習慣。

比如:哎呦,今天怎麼買了這麼貴的包包。哎呦,這衣服得花了多少錢啦,這化妝品又花了多少錢啦?我兒子這個月的工資全給你花光。

又比如:怎麼這地面這麼髒也不打掃。廚房裡的碗碟還未洗乾淨……

兒媳對婆婆的意見也非常大:“媽,這剩飯剩菜倒了它吧,這食品過期了,馬上扔。”婆婆不捨得扔呀。

所以兒媳與婆婆得分開住,分得越遠越好,分開住,產生距離美,減少摩擦,關係才好。

從個人利益來說,家婆不想分家也是對的,為什麼呢。

像我婆婆生了一個女兒,三個兒子的農村老婦女來說,當然不想分家,她沒有經濟來源,只得向兒子要錢,並且希望大的孩子照顧小的孩子,幫助小叔們結婚生子蓋房子買房子,這得多自私的人呀,她根本不會理會大兒媳的心理感受。

既然兒子已成家有自己的小家,兒媳提出搬出去住也無可厚非,婆婆也要順其自然分家,這樣才是正確的做法。


金菊圓


婆媳的想法都沒錯,如果我是老人我同意兒子、兒媳婦搬出去住,給各自有更多的生活空間,我們當老人不要去給孩子們添麻煩,年輕有自個的工作、生活、學習,讓他們在工作之餘能有更多的時間休息。老頭老太太們我說的對嗎!!


章唐仁佳


首先來講,這個婆婆的做法是錯誤的。

既然兒子結婚成家了,就應該過二人世界,現在有很多家婆,她們不放心兒子的生活,總想處處掌控兒子,唯恐兒子有個閃失。

兒子與母親,兒子婚前與母親同住,理所應當,但兒子婚後,一旦兒媳提出分家,婆婆應馬上放手,不要給兒子出難題。

婆媳關係是異常微妙的關係,處理得好,相安無事,處理不好,紛爭不斷。

現在的年輕人,有90%以上是不願意與父輩住一起的。因為兩代人畢竟有代溝,再說年輕人與父輩作息制度也大不相同。老年人講究早睡早起,而年輕人則晚睡晚起。這樣的作息制度是有衝突的,再說從飲食方面衡量,也大不相同。父輩偏向清淡.軟爛飲食,而年輕人則恰恰相反。年輕人吃菜偏辛辣.香甜,吃飯老生硬一點,炒菜要大火快炒,而老年人則處處與年輕人相反。這樣的生活,能諧調嗎?

從以上能明顯看出年輕人與父母輩的種種不同之處。

如何更好的處理婆媳關係?

作為婆婆,一定要將兒子放手,本身來講,一個房簷下不能有兩個女主人,

還有婆婆與兒媳是兩個不同的家庭,

她們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道德素養不同,生活習慣不問,

這種種的不同為今後的生活埋下隱患,只有婆媳分開居住,才能確保婆媳相安無事。但是為了方便照顧,兒媳與婆婆相居地點也不要太遠,這是為今後婆婆身體有毛病時,好照顧而定的。或者同城.或者不遠處居住,有條件的兩棟房子,無條件的婆婆可以租房居住。

我作為一個52歲的中老年男人,特別贊同婆媳分開居住,就算我兒子結婚後,我也會第一時間跟兒子分開住,因為兒子是原生家庭成員,一旦結婚後,一定要分開,才能確保婆媳關係融洽。


情感王子B


個人觀點,現在的兩代人很難長期相處在一個屋簷下。

一,作息時間不一樣。長輩們喜歡早睡早起,吃過早餐去鍛鍊身體。晚輩們喜歡熬夜,所以,晚睡晚起。長輩早晨起床後在家裡走動,會影響晚輩休息。

二,飯菜口味不一樣。長輩們喜歡口味清淡一點,利於健康。晚輩們喜歡口味重點或者辛辣一點的飯菜。一頓飯總不能做兩樣,晚輩們總不能長期跟著長輩吃清淡一點。

三,飯菜煮的時間不一樣。長輩們喜歡吃軟爛的飯菜,牙齒好拒絕,就是沒有牙齒也能吃。晚輩們不喜歡吃太軟太爛的飯菜。

以前我母親在世時,我二姐就經常在我面前說:“咱媽吃了菜,大家都不能吃。”所以,每頓炒菜都是鍋裡留一點,多炒一會,再出鍋,專門給母親吃。吃麵條是給別人都盛到碗裡後,留一點在鍋中再煮一會兒,才給母親盛到碗裡。

不是現在的年輕人矯情,是真的生活習慣不一樣。自己的兒子從小到大吃自己做的飯菜,如今都吃不到一起,何況是從小到大在孃家長大的兒媳婦哩。

如果家裡有條件分開住,長輩還是跟晚輩分開住吧,這樣對雙方都好。長輩做好吃了,可以給晚輩送一些。晚輩買好吃了給長輩送一些,常來常往,但不彼此限制,多好啊。

如今有些老人沒條件跟兒子兒媳分開住,為了不打擾年輕人,租房住在附近多的是。媳婦既然想搬出去住,就讓搬出去多好。


牽住夕陽的手


【小山水觀點】兒子已經娶妻生子,兒媳婦想分家,家婆卻不想分家,這樣的想法不對。

在婆婆看來,養了二三十年的兒子,好不容易幫著把婚事操辦好,過後就要跟著媳婦單獨出去住,在心理上有點接受不了,感覺兒子被人拐走了一樣。

但是作為婆婆必須要清楚,孩子長大了,就要獨立的生活,兩代人常年在一我生活是很容易出矛盾的,關係再好的婆媳都很難不生嫌隙。

親身經歷告訴你,為什麼一定要分開住?

我結婚以後就發現,婆家人的生活習慣也好,看待事情的觀念也好,都不在一個層次,所以我跟老公就出來外地工作了,沒跟他們住一起,只是過年過節的時候回去幾天。

前幾天,我婆婆有事過來我這裡幾天了,還沒到的時候,我老公就交代我,把他書房裡的菸灰清理掉,他媽看到肯定要說他。

晚上到的,我炒了六個菜,他吃著吃著就說,這魚啊,不要這樣紅燒,這樣炒不好吃,要水煮,放蔥薑蒜;生抽;老抽;料酒;花椒等等。我跟老公都沒有說話,我心想,你不吃就算了,我家孩子就愛這樣炒著吃。

現在因為還沒開學,孩子睡得相對來說會晚點,九點的時候,她又說,家裡的孩子八點多就睡了,你們這麼晚還不睡啊?

晚上睡覺前,我老公還特意叮囑我,明天早上早點起,別讓他媽又說什麼。為了不讓婆婆覺得我個愛睡懶覺的人,我七點就起來給她做早餐了,結果我起來的時候,她已經起來了。

我婆婆是個有潔癖的人,她看我家哪裡都不順眼,在她來之前,我還特意做了一次大掃除,把孩子們的玩具都整理了一遍,還是被她吐槽,家裡太亂,太髒,地板衛生不夠乾淨,拖把也不好用了。

我能怎麼辦,我也只能笑笑,我心想還好不是跟她長期住在一起,不然我會瘋掉。我老公也不好說他,勸我說,她性格是這樣,就呆幾天就回家了。

孩子成家了,終歸是要獨立出去的,年輕人有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與其在一起三天兩頭鬧矛盾,讓兒子當一個夾心餅乾,兩頭受氣,還不如放手,各自享受自己的生活。


小山水


要是從我的分析角度來說,都沒有錯。

01

先說媳婦提出搬出去。

你媳婦提出搬出去,肯定是有足夠的理由,你要搞清楚狀況,不能全聽媳婦的。

等你聽完媳婦要搬出去的理由,然後再決定是不是該搬。一邊是媳婦,一邊是家婆,夾心餅乾真的也難做,但她們都愛著同一個人,那就是你自己。

同事媛媛結婚12年,一直跟公婆住一起,去年12月份搬出了公婆家。聽了她說的理由,大家都說搬出來住還是好些。

媛媛說她老公愛酒勝過愛她,經常都喝到很晚才回家。老公又是家中獨子,做父母的哪有不擔心的呢?每次晚上回來,婆婆都要從被窩裡爬起來看喝醉了沒有,特別影響二老的休息。

年輕人都要上班,回家吃現成的多好,可媛媛說吃不飽飯。因為老人愛吃清淡的,合不到年輕人的胃口,好想自己重新做,但又不能那樣。

媛媛愛打扮,公婆看不慣;教育孩子也有不同的觀點等等,媛媛都忍著,從沒跟公婆發生爭執。她提出搬出來住,老公也同意。公婆開始也不同意,後來她跟老公一起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也就答應了。

02

再說家婆不想分家。

老人是否有老思想,分家可能會覺得面子上過不去,怕別人猜測家庭不和睦,兒媳不孝順等。

其實分家也在情理之中,勸家婆不必有顧忌。農村這種情況多的去了,家中兒子成家了都得分家。楊奶奶有五個兒子,還不是分了五次家,成家一個分家一次。到最後,一個大家庭成了六個小家庭。

還有就是害怕孤獨,大家住一起習慣了,想享受天倫之樂。

再就是相幫你們省錢,一家分成兩家了,開銷就加倍了,老人都保持節約的優良傳統。家婆不願跟你們分開,也是在心疼你們。

塗磊說:“幸福很簡單,就是在一起。”家婆不想分家,就是想跟你們在一起。

03

我要是媳婦,就不要跟公婆住一起。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其中一本就叫“婆媳經”。婆媳關係自古以來就很複雜,要想處理好婆媳關係,就是不住在一起。不住一起並不是不孝順,“距離產生美”這句話也是說給婆媳聽的。

我要是公公或婆婆,也不願跟兒媳一起住。

他們弄不懂老人的世界,老人看不慣他們的世界,這就是指的代溝。

生活習慣不一樣,就像上面說到的媛媛,就是典型的例子。我每次回家看父母,很少在那裡吃飯,原因就是他們煮的飯太軟,吃不習慣。

兒媳之間要是有了摩擦,想心疼兒子也不敢說,怕媳婦說一家人欺負她一個。

所以說,媳婦和家婆都沒有錯。


沒有情商的雨


大家好👍我是家鄉有多遠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歡迎點評關注

這個問題有些難答,有些羅嗦。

首先想說這個“婆婆”:思想有些守舊,現代生活中公婆想和兒子媳婦一起生活的少之又少,媳婦提出搬出去住是正確的。

俗話說“距離產生美”,婆媳相處需要一定的距離,親媽和女兒住時間久了,難免還拌個嘴吵個架,更何況沒有任何感情基礎的婆媳關係。如果公婆做不到把媳婦當女兒樣疼的話,媳婦選擇分開住是明智之選。假如婆婆說了一句不中聽的話,發生在女兒和媳婦身上的結果大不相同,女兒會說完就過去了,婆媳間就要有分寸,否則,說者無心,聽者有心。

老話講“幾十年的媳婦熬成婆”婆婆也是從媳婦一步步熬過來的,如果有選擇讓你重來還會選擇和自己的婆婆一起過嗎?以往條件不允許,婆媳不得已住一起,婆媳矛盾還少嗎?

前十年看婆,後十年看媳。如果你愛自已的兒子就要疼女兒般疼媳婦,不要讓兒子兩邊為難,母親和媳婦捨棄誰都不是個好男人。要理解年青人生活,工作壓力大需要有個獨立的空間釋放壓力,獨立生活會讓孩子們快速成長,增強夫妻感情。

在說說年青人,生活方式的不同導致媳婦和婆婆出現小矛盾,搬出去生活無可厚非,但是疼媳婦的同時,多考慮搬出去獨立生活後,和媳婦多回家陪伴老人,哪怕吃一頓飯父母也會幸福滿滿。

父母日漸老益,分開住不代表分家了,閒時帶媳婦孩子多回家相聚,讓老人也享受天倫之樂。


家鄉有多遠


我也是做兒媳婦的,說實話我覺得兒媳婦提出搬家這很正常,婆婆沒必要阻攔。

畢竟婆婆和兒媳婦是兩代人,思想觀念,消費觀念都不一樣,同住一個屋簷下很容易產生矛盾。

再說兒子,兒媳婦都是成年人了,結了婚後條件允許還是應該和公婆分開成立自己的小家庭的。也有利於小夫妻培養夫妻感情,有獨立生活空間,不用受制於公婆的約束。

公婆也要學會放手,不能一味的把孩子栓在跟前,圍著孩子轉,避免不必要的婆媳矛盾。

學會培養自己的晚年樂趣,讓自己晚年生活變得更有意義。孩子搬出去住,又不是分家斷了和婆家聯繫,週末休息時,完全可以回家聚餐的,適當保持距離,婆媳生活會更和諧的。

當然,最重要的是夾在婆媳中間的雙面膠一定要凡事拎得清,既不能媽寶男,也不能媳婦奴,要有自己的原則和明辨是非能力,巧妙處理婆媳關係,化解婆媳矛盾。


我是念安呀


婆媳衝突都想搬出去住了,說明意見分歧還是蠻大的!

如果真的想要搬出去住,也要冷靜三五天再說。作為媳婦,在冷靜期這幾天,好好反思自己有沒有什麼不對之處,有則主動向婆婆道個歉,說點“自己年輕不懂事,以後一定改正”等之類的軟話,要知道多數強勢的婆婆都是“服軟”的,因為“軟話”暖心!

婆婆不想分家,也許她也有錯的地方,你一提搬出去住,就觸碰到她的軟肋,所以她內心開始內疚自己的所做所為了,只是愛於面子,不好直接向你作兒媳婦的道歉,心裡還是想維護一個完整的家!

如果覺得在家住實在冷靜不下來,回孃家住幾天,等過冷靜期再定也不晚。到時候再讓老公在家與她親孃好好溝通,做做她的思想工作,老公能說服她娘,那就不用分家住了。家“上有老下有小”才像個家,媳婦也有熬成婆的一天。做個媳婦不難,但要做個好媳婦還真不容易。

辦法總比困難多,相信你一定能妥善處理好這點家庭小事,把小家建設得更加和諧、幸福、令人羨慕!


馨生活暖心港灣


媳婦搬出去比較好,雖然家婆不願意

這是因為:婆媳在一起住矛盾多。

婆媳關係一向難以相處,住在一起,難免磕磕碰碰,如媳婦晚上睡覺遲,早上多睡會,婆婆往往看不下去,有的甚至會指桑罵愧。

還有,小孩誰帶的問題,媳婦要上班,婆婆不肯帶孫子,這個問題也易引起矛盾。

婆媳分開後,發生矛盾的機會少很多對於婆婆來說,眼不見、心不煩,隨他們夫妻怎麼折騰去。

對於媳婦來說,沒有老人管,自己生活的更輕鬆、更自在。

總之,媳婦搬出去比較好,小孩誰帶的問題可以協商解決。婆婆這邊,媳婦可以經常回來看望,婆媳關係會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