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7.6級地震摧毀,重建後年收入3000萬,臺灣這個村怎麼做到的

被7.6級地震摧毀,重建後年收入3000萬,臺灣這個村怎麼做到的

被7.6級地震摧毀,重建後年收入3000萬,臺灣這個村怎麼做到的

被7.6級地震摧毀,重建後年收入3000萬,臺灣這個村怎麼做到的

之前的文章裡我們曾經寫過四川省金臺村。因為地震,村莊因禍得福重建成了“年度最佳住宅”。如果說金臺村重建之後在建築和生活方式上超越了震前,那麼同樣經歷地震的臺灣桃米村則是在生態、業態、經濟和生活方面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被7.6級地震摧毀,重建後年收入3000萬,臺灣這個村怎麼做到的

臺灣桃米村

過去的桃米村,是臺灣南投縣埔里鎮最貧窮的村落之一,而且鎮的垃圾掩埋場就在這裡,村民都自嘲是“垃圾裡(垃圾村)”。


如今的桃米村,週末和節假日日接待遊客達1500人,平日裡的日均接待遊客數量也有500人之多,每年僅僅是門票收入就有200多萬元人民幣。


被7.6級地震摧毀,重建後年收入3000萬,臺灣這個村怎麼做到的


過去的桃米村,登記人口有1200人,卻和大陸許多“空心村”一樣,青壯年勞動力流失,缺乏人才,只有老人家和孩子留守空村,人口結構老化,農業經濟衰退。


如今的桃米村,有32家合法民宿、36位生態解說員、13家餐廳,還有富有深度的生態遊線:特產茭白筍農事體驗、DIY黃金青蛙粿、Pizza製作體驗……


被7.6級地震摧毀,重建後年收入3000萬,臺灣這個村怎麼做到的

桃米村內的體驗活動

這一切的改變,都始於一次天災——1999年發生於臺灣的921南投地震。這場地震造成了2400多人死亡(失蹤),受災人口達到250萬,桃米村距離震源只有30公里,369戶中有168戶全倒,60戶半倒,直接震出個“桃米坑”。


開始震後重建後,NGO新故鄉文教基金會開始協助桃米社區進行重建。


被7.6級地震摧毀,重建後年收入3000萬,臺灣這個村怎麼做到的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

這時候無論是桃米村還是全臺灣,傳統農耕產業已經逐漸衰退,臺灣文建會在1994年倡議了“社區總體營造”策略:透過文化視角把藝術與產業結合,以第一、第二產業轉型升級為核心,第三產業精細化管理分工,搭載不同領域優秀資源,實現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時代背景發生著鉅變。


簡單來說,就是農業不行了,但是文創產業正發達,於是不滿足於把村莊“恢復到原來的樣子”的基金會,開始想辦法挖掘桃米村的“特長”。


被7.6級地震摧毀,重建後年收入3000萬,臺灣這個村怎麼做到的

桃米村

經過輪番“挖掘”之後,團隊們得出一個結論:“這個地方雖然接近日月潭,但臺灣遊客都不知道這個地方,要人文沒人文、要歷史沒歷史、要風景沒風景,只有青蛙最多。”


但是當時團隊也沒想到,青蛙多居然這能成為優勢。基金會在2005年邀請了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來到桃米做生態資源調查。這一調查,才發現了桃米村竟然有著“生態寶藏”:


這個面積不及全臺灣兩千分之一的小村莊,居然擁有全臺灣29種蛙類中的23種;臺灣有143種蜻蜓類,在桃米就發現49種;常年可見的鳥類也有不下60種。


被7.6級地震摧毀,重建後年收入3000萬,臺灣這個村怎麼做到的


原本無論是經濟還是人居都在倒退的村莊,要找發展的突破點很難,發現這裡異常豐富的物種之後桃米村確定了新文化符號“青蛙共和國”——之後重建起來的桃米,處處都是青蛙元素的雕塑和設計,還有青蛙溼地公園和民宿生態池等等。


被7.6級地震摧毀,重建後年收入3000萬,臺灣這個村怎麼做到的

桃米村內的紙教堂和青蛙雕塑

桃米村成功的原因有很多,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有足夠的資金和人力,有大學教授等人的智力支撐等等,但是編輯研覺得最重要的,還是這裡形成了以村民為鄉村轉型主導力量,自下而上推行的社群營建模式。


被7.6級地震摧毀,重建後年收入3000萬,臺灣這個村怎麼做到的


國內各地都在落地鄉村振興,處處都有美麗鄉村正在建成,這時候村民在幹什麼?對於很多地方項目而言,他們能夠作出的最大的“貢獻”,似乎就是同意政府搗鼓他們的房子。


甚至有些村莊改造項目屬於“包辦婚姻”,不僅不需要村民動手,可能沒有村民的阻力,做起來還容易一些。原本屬於村民的村莊,儼然成了投資者、建設者的提線木偶。


說回桃米村。彼時桃米村的生態資源剛剛被發現,政府是不是該馬上開始招投標、找企業承辦各種旅遊線路、打造4A級5A級景區、建民宿搞特色小鎮?桃米村沒有,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在這裡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和村民一起開展清理溪坑行動。


被7.6級地震摧毀,重建後年收入3000萬,臺灣這個村怎麼做到的


貫通桃米村的桃米溪,原是桃米村的“母親河”,卻因為過去這裡的垃圾填埋場變得臭氣熏天。震後,“新故鄉”的第一個公共行動是“大家一起清溪”,卻遭到許多村民的拒絕,早已習慣溪流骯髒不堪的樣子,一開始願意行動的人只有寥寥數人。


但是基金會沒有放棄,參加護溪行動的村民也越來越多:村民最終決定封溪兩年進行整治,還舉辦了宣誓大會,讓生態保護行動成為全村公約。


被7.6級地震摧毀,重建後年收入3000萬,臺灣這個村怎麼做到的


護溪行動的意義,不只是讓一條溪流變得乾淨,更調動了村民的積極性,強化了他們的主人意識。在後續開發桃米社區的過程中,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理念支撐,才能實現後續主題統一的建設、全民重視生態、耕地拋荒增加物種等。


在討論社區未來發展和生態發展的過程中,基金會也會堅持讓村民參與討論,讓他們參與到建設過程當中,出謀劃策,提高他們的知識量與參與度。


被7.6級地震摧毀,重建後年收入3000萬,臺灣這個村怎麼做到的


可能有人覺得,村民知道生態這個事情,然後個個都搞點青蛙元素,又有什麼用呢?一戶兩戶,確實沒用,但是當所有村民都有這樣的意識,就能夠讓外來資金和人員也有了“入鄉隨俗”的文化基調,賦予新老桃米人以鄉愁。


村裡的景觀小品處處都是青蛙設計;臺灣本土藝術家也喜歡在這裡結合青蛙主題進行創作;有了這些基礎,村中又開設了許多文創產品工藝商店和青蛙主題的風情民宿……


被7.6級地震摧毀,重建後年收入3000萬,臺灣這個村怎麼做到的

桃米村內青蛙主題文創小店

讓村民成為村莊建設的主導者,基金會還做了另一件事情:給村民上系列生態課程。這些課程,旨在將村民培養成“生態講解員”,能夠介紹青蛙保育知識,還用了600多個小時給村民上體驗遊、深度遊觀光概念課程。


無緣無故要上課,村民當然會不滿、會埋怨,因為他們不知道這到底有什麼用。而課程的意義除了傳授專業知識,培養更有頭腦的村莊運營者,更是讓他們知道,實現農村富裕的方法,絕不止種田一種。


被7.6級地震摧毀,重建後年收入3000萬,臺灣這個村怎麼做到的


村民作為土地的擁有者、房屋的擁有者,農業的勞動者、鄉村的建設者、文化的活化者、鄉村智慧的經驗者,必須參與到鄉村旅遊的發展中來。發揮他們的智慧和勞動、經驗,是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健康發展必不可少的力量。


在未來新型旅遊社區中,他們可以成為農家樂經營者、鄉村文化表演者、商業與文化服務者,通過多途徑實現安居、宜遊、樂業。問題在於很多村民意識不到這一點,甚至很多村莊建設者也意識不到,對村民的教育和引導,與人居環境提升一樣重要。這條“費勁”的村莊建設之路,何時才能融入鄉建主流?


被7.6級地震摧毀,重建後年收入3000萬,臺灣這個村怎麼做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