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農憂 助豐收 ——東阿農商銀行優化金融服務保障春耕生產

  編者按 驚蟄過,農事忙。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全國春季農業生產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疫情發生後,在省聯社聊城審計中心的指導下,全市農商銀行克服疫情不利影響,積極優化服務方式,加大線上信貸產品的推廣力度,確保信貸不斷檔、服務“不打烊”、效能不降低,全力支持春耕備耕。一筆筆及時到位的信貸資金,為全市的春耕生產送去了“及時雨”。

  驚蟄過後,萬物復甦,春耕備播的序幕也逐漸拉開。在這個特殊的春天裡,行走在東阿的田間地頭,只見農戶們戴上口罩,正忙著平整土地、施肥澆水、翻地栽苗,一派忙碌景象。

  農時不等人。當前正是疫情防控、春耕備播的關鍵時期,東阿農商銀行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結合當地農業春耕備播實際情況,早謀劃、早摸底、早行動,不斷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務效率,全力滿足各類農業經營主體春耕旺季的融資需求,精準助力疫情防控和農業生產“兩手抓、兩不誤”,幫助農業生產開好局、起好步。

  送貸上門,助力春耕不誤農時

  “還是咱農商銀行想得周到,一個電話就給我辦理了授信業務。現在是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這不,我也不用出門,自己在手機上簡單操作一下,不到一分鐘時間,4萬元貸款就到賬了。有了這麼好的信貸產品,我今年也不用再為購買農藥、化肥的資金髮愁了。”站在自家農場門口,老李興奮地告訴記者。

  然而,幾天前,老李還總是望著一片片耕地,默默嘆氣。老李是東阿縣劉集鎮的一個種糧大戶。受疫情影響糧食賣不出去,手裡沒有充足的資金,老李這購買農資的錢也就沒有了著落。眼看今年農耕時節到了,他“窩”在家裡很是焦急:今年這春耕可怎麼辦呢?一籌莫展之際,他突然想起了東阿農商銀行在入戶走訪時,向自己介紹過可以通過手機銀行貸款,便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撥通了該行客戶經理的電話。在客戶經理的電話指導下,老李當即在手機銀行上點擊申請貸款,不到一分鐘4萬元資金便發放成功,解了他的燃眉之急。老李激動地說:“種糧食最怕的就是開不了春,誤了農時。有了這筆錢,我的心裡就踏實了。”

  在這個特殊的春天裡,東阿農商銀行根據省聯社黨委和監管部門工作部署,提前謀劃、主動服務,依託自身網點多、渠道廣、人緣清、地緣熟的優勢,組織各支行通過微信、電話回訪以及實地走訪等多種形式,全面摸排涉農客戶受疫情影響情況以及金融需求,瞭解他們存在的困難,加大資金支持力度,為春耕備播開闢綠色通道,全力滿足春耕生產的資金需求。截至目前,該行為春耕備播提供信貸支持共計2900餘萬元。

  暖心服務,扶持一方特色產業

  “這條是真正的‘錦鯉’,金鱗赤尾、體形梭長,是正宗的東阿黃河鯉魚。現在我們正準備對合作社進行規範化改造,啟動‘鯉魚醫院’等項目,本來還擔心疫情會影響項目進度,這不咱農商銀行又是給我送上資金支持,又是幫著我們忙上忙下地找客戶,可是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東阿縣繡青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劉經理向記者介紹。

  近年來,東阿縣繡青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作為國家級水產養殖示範場,不斷強化科技支撐,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能力,在唱響東阿黃河鯉魚品牌的同時,帶活了一方特色產業。從創立之初,東阿農商銀行便一直大力支持合作社的發展壯大。疫情發生後,該行在走訪調研時瞭解到,受疫情影響,該合作社的黃河鯉魚銷路受挫,便一邊為其“量體裁衣”匹配合適的信貸產品,一邊延伸服務幫助其尋找銷路,幫助合作社渡過難關,贏得了客戶點贊。

  一條小小的黃河鯉魚,不僅“游上”了千家萬戶餐桌,為消費者帶去了美味,更是“遊通”了養殖戶、貧困戶的上下游產業鏈,帶動了養殖戶致富,實現了上下游“聯動效應”。在東阿農商銀行的資金支持下,合作社吸納了200餘名養殖戶參與,直接提供就業崗位20個,帶動了56名貧困戶穩定脫貧。疫情發生以來,東阿農商銀行堅持服務“三農”和實體經濟發展的經營宗旨,牢牢把握“面向‘三農’、面向小微企業、面向社區家庭”的市場定位,結合轄內產業特點,加大信貸支農發展的扶持力度,不斷延伸服務理念,把暖心、貼心的金融服務送到每一名種植戶、養殖戶手中,帶活一方產業,帶富一方經濟,為助力鄉村振興戰略貢獻農商力量。

  (記者:尹騰淑 通訊員:張璋 來源:《聊城日報》2020年3月10日農商銀行版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