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秧前,水稻田要如何處理才能提高產量?

桌遊三國殺


栽秧前,水稻田要如何處理才能提高產量?

大米,是我們南方的主食,故在南方的農村,幾乎每家每戶都會種植水稻,已確保來年衣食無憂。然而,水稻的種植本就是一門有學問的技術活,從水稻田的處理,到插水稻,再到水稻施肥,任何一個步驟的管理不到位,都會造成水稻的減產,今天,老趙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處理水稻田才能提高水稻產量。


深耕

每當上一輪作物收割完畢,我們要對水稻田進行深耕,並讓陽光暴曬半月左右。深耕土地的目的有五個:一是能有效激活土壤肥力,防止土壤出現板結情況。二是能有效的預防病菌、蟲害的滋生。三是能有效的清除土壤中的雜草,防止雜草過多而吸收掉土壤中的養分。四是由於水稻根系深廣,深耕之後的土壤更利於水稻生根、成活。五是由於水稻是喜水作物,而土地深耕之後有助於秧田存水。而讓陽光暴曬有兩個目的:一是徹底殺死土壤中的病菌、蟲害,二是經過陽光暴曬後的土壤吸水性更強,更利於秧田保水。


施足基肥

水稻屬於重基肥而輕種肥的作物,肥料不足會導致秧苗生長緩慢,產量低,但肥料過足又容易“嗆死”水稻,導致水稻徒長。所以,在移栽水稻前,最好能保證基肥充足,對於基肥的選擇,老趙建議使用農家肥:原因有三:一是農家肥養分充足,所含礦物質元素較多,二是農家肥肥效持續時間較長,能滿足水稻整個生長期對肥料的需求。三是農家肥能被土壤完全吸收,不僅不會破壞土壤結構,不會造成環境的汙染,而且還能改良土壤,使土壤更加疏鬆,能夠更加保水保肥。


多次灌溉

經過深耕且陽光暴曬過的土壤需水量特別大,所以我們要採用多次灌溉的方式。即第一次灌溉之後,可讓土壤慢慢吸收水分,待水分吸乾之後,繼續加水灌溉,直至土壤不在吸水為止。用此方法灌溉出的秧田保水性特別強,即使連續的高溫天氣,也不容易出現秧田乾旱的情況。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此方法灌溉秧田時,要注意田埂出現“斷梗”現象。

水田細耕平整

當水田充分吸水後,我們要耕碎土壤,並把土壤平整整齊,要求水田高低相差不超過5釐米。細耕平整的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便於移栽的秧苗吸收土壤中的養分,能更快速的成活、生根。二是平整之後的水田能夠更加保水,不會出現“漏灘”現象。

去除碎秸稈

碎秸稈,我們當地又叫“浪渣”。很多人以為這是天然的有機肥,可以不必清除,其實,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雖說碎秸稈易腐爛,能夠充當有機肥,但碎秸稈會漂浮在水面,而新插的秧苗根系較弱,當微風吹過,秧苗會隨風吹起。



用泥巴糊田埂

用泥巴糊田埂,我們當地又叫“撈田埂”,為的就是防止田埂出現漏水現象,能更好的做到保水保肥。當然,由於撈起的土壤肥力充足,我們可以在田埂之上栽種其他作物,在老趙的家鄉,我們一般與黃豆進行套種。


當然,提高水稻產量的方法還有很多,老趙提到的也只不過是冰山一角而已,歡迎小夥伴們評論補充。

彝州老趙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今天,小村倌就根據我們這兒農民種植水稻的經驗,跟大家分享一下水稻種植前對稻田的處理。

1.小村倌的家鄉地處西南地區,我們這兒的農田以梯田為主。大型機械設備用不上,因此很多種田的農戶家都養有耕牛。

再加上這些年,我們這兒禁止焚燒農作物秸稈。索性,大傢伙在頭茬農作物收穫以後,直接將秸稈進行還田、灌水,把耕牛糞便撒入田裡,深翻,將秸稈、牛糞埋入泥土裡,再撒上一層生石灰,進行放置。

秸稈、牛糞在農田裡漚制後。一是可以為農田提供充足的養分,二是可以有效的改善泥土的理化性質,增加泥土中的微生物菌群,使泥土更加通透、保水保肥。

生石灰中的主要成分碳酸鈣遇水產生高溫,可以有效殺死泥土中的病菌和蟲害。同時碳酸鈣遇水分解後還能為泥土提供豐富的微量元素。

2.在栽秧前20天左右,我們這兒的農戶就開始進行犁田打耙了,這次犁田是為了將泥土翻轉,進行晾曬殺死病菌蟲害。打耙(這兒的耙可不是五齒釘耙,我們這兒叫它犁耙,是用牛拉的)是為了將農田裡的雜草清理乾淨。

到了10天左右時,再進行第二次犁田打耙,此次的犁田打耙是為了將農田裡的泥土充分整勻弄細咯。使泥土更加的通透,更好的吸附水分,保水保肥。

到了栽秧前的3-5天,我們還要進行一次犁田打耙。因為前期的兩次犁田打耙雖以將農田充分整勻,但時間長了,由於泥土的密度比水大,就會進行沉澱,坐實了。這一次就是為了將泥土與水攪渾了,等到秧苗插好了,泥土坐下去,使秧苗可以更好的定植。

3.在第二次犁田打耙後,我們還應對農田進行摸田坎。這一次我們用到的就是五齒釘耙了,用釘耙將農田裡整勻的泥土混上稻草節均勻的摸在田坎邊上,摸勻打實咯,並且將其整成弧形,使其可以更好的鎖住水分,防止農田漏水。

水稻是喜溫的農作物,如果農田是活水田,有出水口的話,我們還應在農田邊上理出一條冷水溝,將出水口流出的冷水排出農田,防止冷水流入農田降低了農田的溫度,影響秧苗的生長。

我是大山裡的小村倌,以上就是我們這兒栽秧前,對農田處理的一些經驗。如有不足之處,歡迎大家留言補充,謝謝!


大山裡的小村倌


水稻田高產是一環扣一環的,要想提高水稻的產量,前期就要增加水稻的有效分櫱數,後期提高水稻的籽粒飽滿程度,栽秧前要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點,育出壯苗

育秧的好壞,決定插秧的質量,秧苗返青的時間,在經過狂風暴雨後秧苗的抵抗力,下農藥的時間,能不能封住田間的雜草。

怎麼才能育出壯苗哪?主要記住以下幾個要點,做到了自然就能育出壯秧,育秧盤要底土厚,上土薄,上土大約在1公分左右,第一次水要澆足,但是不要時間太長,秧盤底下的土溼透即可。

在管理苗床的時候,無論出沒出苗,在氣溫超過28度的時候,都要開棚頭通風,苗出齊後,一葉一心打高濃度甲霜惡黴靈,預防立枯青枯,然後用試紙測試苗床土的酸鹼度,水稻酸鹼值在五到六個之間,酸鹼值過高一定要調酸,如果正常就不用調酸,調酸過量秧苗徒長,長葉不長根,一般情況下每100平方米3斤左右的酸就行了。

再經過十天左右,再噴一次高濃度預防藥,再測試苗床酸鹼度,如果發現青枯或者立枯病,一定要先測苗床酸鹼度,酸鹼值高,要先調酸,再打藥,否則打藥效果不好。

要每天都通風,而且一點點變大通風口,無論陰天晴天,儘量延遲每次澆水的時間,讓苗床乾旱一點有利於,秧苗長根(秧苗徒長大放風,秧苗太矮有長高的藥)。

出床前一定要打預防潛葉蠅的藥,樂果或者藥效長,針對潛葉蠅的都行。

第二點,揚肥

東北這邊都流行,地裡養苗,就是苗在池子裡養五天再插秧,這時候可以往苗上揚些硫銨或者尿素,一晌地的秧苗我揚了五斤硫銨,插秧的時候正好肥效釋放。

在翻地的時候,一般都會揚複合肥,每畝50斤,外加10斤生物菌肥,揚後就澆水泡田,防止肥的揮發。

第三點,平整土地

土地要儘量的平整,這樣有利於放水,但是東北開荒地多,池子大,很難達到一樣深淺,這時候放水,就要掌握一個技巧,插秧的時候水多一點,讓它間隔兩天再放,這樣有利於返青。(如果怕遇大風天氣,就要縮小池子,5000平方米一個最好)



第四點,曬田

曬田分兩個階段,可以插秧前曬,也可以插秧後曬,插秧前曬一定要輕曬,池子基本沒有水就可以了,插秧後曬就要看見高的地方有裂紋才可以,插秧前曬容易漂秧,插秧後曬容易於苗,各有優缺點。


第五點,保證沒有雜草,水綿

有許多時候,沒有插秧,稻稗草就已經出來了,這時候一定要第一時間藥住它,如果藥不住,後期會和秧苗爭肥,導致秧苗不分櫱。

水綿是我們現在都頭疼的問題,藥住水綿出肥皮的,呼在苗上,苗也不長,什麼西草淨,樸草淨,硫酸銅,都用過,效果不好,有沒有知道怎麼辦的小夥伴告訴一下。

以上五點就是栽秧前的準備,希望可以幫到你,喜歡請關注田俊超白哦!


田俊超白


一炮轟深施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