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首席運營官謝麗爾在痛失所愛後與孩子一起做出《另一種選擇》

2015年5月,Facebook的首席運營官謝麗爾·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經歷了人生中最悲痛、最黑暗的時刻,與她甜蜜攜手走過11年婚姻生活的戴夫·高德伯格(David Goldberg)在健身時突發心律失常不幸離世,當時他們兩人正在墨西哥為友人慶祝生日。這一噩耗突如其來,所有人都不曾預料,謝麗爾因而陷入了急性悲痛狀態,如她自己所言,“我被空虛佔滿了——巨大空虛佔據了我的心臟、我的肺葉,限制了我思考的能力,我甚至無法呼吸”。

拋開痛失所愛的妻子身份,謝麗爾還有一個7歲的兒子和一個10歲的女兒需要照顧。在丈夫戴夫生前,謝麗爾總是依賴著戴夫,有關教養孩子的決定總是由戴夫拿主意,孩子學校裡的親子活動也總是戴夫參加的多。可世事無常,突然的打擊襲來,謝麗爾應該如何與孩子一起重建新生活?

臉書首席運營官謝麗爾在痛失所愛後與孩子一起做出《另一種選擇》

在《另一種選擇:直面逆境,培養復原力,重拾快樂》(OPTION B:Facing Adversity, Building Resilience, and Finding Joy)一書中,謝麗爾·桑德伯格分享了自己在最痛苦的那段時間裡的所思、所感、所想,藉助於親人、朋友以及很多心理學專家的力量,她與孩子們一起,從巨大的打擊中慢慢復原。在書中,我們看到的不是Facebook 首席運營官、福布斯“最有力量”的商業女性、前克林頓政府財務部長辦公廳主任、前谷歌副總裁、哈佛商學院的精英,我們看到的是一位痛失所愛的妻子,一位會在孩子面前崩潰慟哭的媽媽。

這本書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7.9,引發了很多人的共鳴。謝麗爾在書中並沒有侷限於個人的悲痛經歷,她與另一位作者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一起將這一話題進行了擴展和延伸。亞當是沃頓商學院的明星教授,他的暢銷書《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成功課》(Give and Take)幾乎人盡皆知,他在人的內在驅動力和人生意義等方面做了很長時間的研究,是這一方面的資深專家。他們在書中討論了人們在一生中會遇到的多種逆境,並剖析了讓人們“觸底反彈”的復原力來源於何處、又將作用於何處。

除了個人的復原力,謝麗爾也分享了她與兩個孩子如何度過了那段最黑暗的時光。謝麗爾並沒有掩飾自己的脆弱與無助,她曾經擔心孩子們再也不會快樂起來,害怕孩子們因此遭受無法彌補的創傷,甚至不知如何開口告訴孩子們真相。但正是這份真實讓我們感同身受,也正是因為這份真實讓她的經驗對於每個普通人、每位平凡的家長都更有借鑑意義。

臉書首席運營官謝麗爾在痛失所愛後與孩子一起做出《另一種選擇》

應該如何告訴孩子這個令人難過的消息?

戴夫是在兩人的旅途中不幸離世的,當時兩個孩子都不在身邊。謝麗爾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就是:回家之後如何告訴兩個孩子他們再也見不到爸爸了。

這時謝麗爾獲得了一位專業社工的建議:

她建議我先告訴孩子們我有一個非常令人難過的消息,然後簡單、直接地告訴他們發生了什麼。

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向他們保證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還會跟以前一樣:他們還有其他家人,還會和朋友一起去學校。

謝麗爾聽從了社工朋友的建議,她在父親的支持下,鼓起勇氣告訴孩子們:“我有一個很糟糕的消息,你的爸爸死了。”

謝麗爾接著寫道,“兒子接下來的尖叫與哭泣聲直到今天依然縈繞在我身邊——它和我心裡發出的尖叫與哭泣聲共鳴著。”但同時,她也寫道,“這一切太可怕了,但我們挺過來了。”

我們在很多影視劇中經常看到這樣的橋段:父親意外身亡或久病不醫,母親出於保護孩子的想法,為孩子編織了美好的謊言,騙孩子說“爸爸去很遠很遠的地方出差了,只要你考上大學他就回來了。”諸如此類的故事總是讓孩子陷入一種無盡的期待之中,他們掰著手指盼望著快點長大,也許之後會有一個美好的勵志故事,但現實中更可能發生的是,真相揭開那一刻,孩子會受到更大、更難彌補的傷害。

對此,英國的專業心理諮詢師茱莉亞·塞繆爾曾在《悲傷的力量》(Grief Works)一書中提供瞭如下建議:

孩子需要得到和成年人一樣多的信息,而且告知者應該用適合孩子年齡的具體語言來傳達。

孩子對於自己不知道的東西會傾向於用想象補足,而他們補足的東西可能比真相糟糕得多,因為他們的想象可能會縈繞心頭,無止無盡。

無論事實多麼艱難,總比謊言來得好,因為這意味著孩子可以信任自己的父母。

所以,面對孩子,成年人要做的是保持誠實,告訴他們真相,同時更要給予他們堅定的力量,幫助他們承受這一真相。

臉書首席運營官謝麗爾在痛失所愛後與孩子一起做出《另一種選擇》

孩子會有哪些反應?

聽到噩耗之後,毫無疑問,孩子們會嚎啕大哭,並震驚於自己所聽到的消息,會擔心和害怕。

這時家長需要了解孩子的兩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孩子都有本能的求生意識,會產生自我保護的想法。

在聽到噩耗的時候,孩子們的本能會讓他們首先擔心自己,他們會害怕自己沒有人照顧,或者害怕未來的生活發生很大的變故。在這時,他們會問很多相關的問題,有些問題可能會讓家長猝不及防,例如:

如果媽媽也死了怎麼辦?

以後誰來照顧我?

我們要搬到其他地方住嗎?

正如前文中社工提到的,在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向孩子保證他們的生活在很多方面仍然會與以前一樣,仍然會去上學,會跟以前的同學和朋友一起玩,會住在現在的房子裡。

但家長不要做出錯誤的承諾,不要承諾自己永遠不會離開孩子,但可以告訴他們,英年早逝並不常見,像爸爸這樣的悲劇不會總是發生,我們會一起面對未來的生活。

如果因為財務狀況無法繼續住在原來的地方,也應該誠實地告訴孩子,並提前告知孩子未來的生活會發生怎樣的變化,讓孩子做好心理準備,而無需胡思亂想。

臉書首席運營官謝麗爾在痛失所愛後與孩子一起做出《另一種選擇》

第二個特點:孩子的情緒爆發得快、消失得也快。

孩子們每次可以處理的情緒容量是有限的,尤其是強烈的情緒,因此他們的情緒跨度很短,經常是來得快、去得也快。我們可能會看到他們突然爆發出強烈的痛哭,但過一陣子又可以自己安靜地玩遊戲。

也有些孩子並不會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他們會通過自己的行為和遊戲過程來宣洩內心的悲痛和其他感受。如果家長注意到孩子有一些行為表現上的變化,可以多加留心,為孩子提供一些情感宣洩的途徑,找適當的機會傾聽孩子的心聲,不要讓孩子一個人陷入情緒的沼澤中。

那麼家長可以做什麼呢?

針對孩子的情緒,家長最需要做好的是以下兩點:

首先,家長不要壓抑自己的情緒,不要害怕在孩子面前暴露出自己的悲傷,在孩子面前哭泣並不可恥。

孩子的“觀察學習”能力是非常強的,同時他們的觀察力經常敏銳到令家長吃驚。如果他們看到自己的爸爸媽媽也會悲傷、也會哭泣,但哭過之後依然會去工作和生活,孩子就會知道自己也可以正常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在悲傷突然襲來的時候不必害怕,接納悲傷的情緒之後依然會恢復到正常的生活之中。

針對這一點,謝麗爾在《另一種選擇》一書中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謝麗爾在最開始的時候,不知道應該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怎樣的悲傷才合適,當她忍不住淚水的時候,會回到自己的臥室裡揹著孩子哭泣。幾天之後,她的兒子非常氣憤地責備她:“為什麼你不再想念爸爸了?”

在孩子眼裡,看不到父母的情緒反應也是一種背叛行為,他們期待看到一個真實的父母。

其次,要告訴孩子,很多情緒都是正常的,我們要尊重自己的情緒,不必有內疚感。

謝麗爾曾經與孩子一起寫了一些“家庭規則”,在家庭規則的第一條裡,他們寫道:

可以悲傷,可以停止任何活動,哭一場;

可以對依然有爸爸的朋友、表兄弟姐妹和堂兄弟姐妹感到嫉妒和憤怒;

可以對任何人說,我現在不想談論這件事。

做到這一點對於一些中國家長來說或許有些艱難。我們是習慣內斂的民族,隱藏的社會規則教育我們不應喜怒形於色,更不應將嫉妒這種情緒放在明面上來教育孩子。

但不討論不代表不存在,別說是年幼的孩子,即使是成人,在經歷過喪偶之痛之後,也會產生各種情緒,會嫉妒別人家庭圓滿,會憤怒為什麼悲劇發生在自己身上,會控訴命運的不公,這些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越是壓抑就越會反彈。

所以,我們要尊重自己的情緒,理解情緒產生的必然性和正常性,不必為此責備自己,也無須壓抑內心的聲音。這樣孩子們才會知道,包容和接納自己的情緒也是成長的一部分,這也是痛苦的另一種饋贈。

臉書首席運營官謝麗爾在痛失所愛後與孩子一起做出《另一種選擇》


如何與孩子一起重建新的生活秩序?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神經系統具有非常強的可塑性,這使得他們相比於大人反而能夠更快速地適應環境的變化。所以,當經歷重大變故之後,家長需要做的是儘快幫孩子們重建生活秩序,給他們以穩定感,從而幫助他們儘快過渡到新生活中。

謝麗爾的做法是,與孩子們一起寫了一份“家庭規則”。

在家庭規則中,除了在上一條中已經提到的有關情緒的內容之外,另外三點也非常重要:

首先,關於睡眠。謝麗爾與孩子們約定,要按時上床睡覺,如果睡不著,不用擔心,可以用數呼吸的方法放鬆助眠。睡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尤其對於身處艱難時期的人們來說,身心交瘁,負面情緒積累,這些都需要睡眠的調節。

其次,關於原諒。謝麗爾與孩子們一起練習了“雙重道歉”和“反射”的方法。當我們處於悲傷和憤怒的情緒之中時,經常會口不擇言,但我們需要彼此原諒,互相支持走過艱難的道路。謝麗爾舉了一個道歉的例子,謝麗爾的女兒很傷心:“我不高興,因為你們和爸爸在一起的時間都比我多。”謝麗爾和兒子立刻承認,“你現在因為與爸爸在一起的時間不如我們多而不高興,是的,這的確不公平,我們很抱歉。”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是被對方理解和接受的,這對於孩子們的情緒宣洩和心理健康都非常重要。

第三,關於團隊合作。謝麗爾向孩子們強調,在戰勝困難的道路上,我們都不是一個人在奮鬥,我們是一個團隊,我們彼此之間可以問任何問題,也可以隨時向其他人尋求幫助,這會讓孩子們產生安心和穩定的感覺,讓他們明確自己有可依賴的後盾。

臉書首席運營官謝麗爾在痛失所愛後與孩子一起做出《另一種選擇》

在這些家庭規則之上,更重要的原則是,要培養孩子對於生活的掌控力。

之前有一項針對困境兒童的30年的追蹤研究發現,那些經歷過貧困或各種生活磨難的孩子中,總有一些不會被生活打垮,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仍然會成長為“有能力、有自信、有愛心的年輕人”,而這些年輕人的共同點是:他們對自己的人生擁有強烈的控制感;他們將所有生活中的困苦視為挑戰,而不是威脅。“我命由我不由天”,在有些人憤恨於命運不公的時候,也有一些人在家長的教導下理解到,自己有能力改變自己的生活與人生

家長可以幫助孩子的是,尊重他的努力,鼓勵他每一點的進步,幫助他發現自己的優勢和所長,成為同伴團體中可被信任、被依賴的一員,進而贏得自己的人生。

在重建新生活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家長會經常猶豫的問題是:去世的人是禁忌話題嗎?該不該在孩子面前提起他們的爸爸或媽媽?是否要維護至親的美好形象?

在這一點上,謝麗爾堅定地認為,自己有責任讓孩子們記住自己的父親,同時她也發現,當人們分享戴夫生前的故事時,孩子們總是能夠獲得安慰。對謝麗爾而言,讓孩子們記憶中的父親保持真實是非常重要的,他不必完美,孩子們會記得自己的父親慷慨、幽默、有才華、有愛心,但也總是笨手笨腳的,會把食物撒到到處都是,會打碎玻璃杯。因此,她會經常與孩子們一起觀察以前的錄像,講述戴夫的趣事,還會在孩子們表現得特別像戴夫的時候,跟他們說“你就像你爸爸一樣”。

研究發現,如果孩子們能夠對自己的家族歷史有更充分的瞭解,他們也會擁有更強的歸屬感,面對困境時會表現出更強的應對能力。所以,家長可以也應該開誠佈公地與孩子們分享過去的回憶,比如父母有著怎樣的童年、爺爺奶奶是在哪裡長大的、一家人曾經經歷過怎樣的快樂和悲傷等等,這些分享都有助於培養孩子更強的復原力,當他們未來遭遇到挫折和挑戰的時候,能夠更有能量去面對和恢復。

臉書首席運營官謝麗爾在痛失所愛後與孩子一起做出《另一種選擇》

結語

在戴夫的葬禮上,謝麗爾曾經承諾:

戴夫,我承諾讓你的孩子瞭解你是怎樣的人,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會和我們分享你的故事,幫我做這件事。戴夫,我會讓孩子們知道你對他們的期望,你愛他們勝過世界上的一切。

在葬禮的兩年後,謝麗爾寫下了這本《另一種選擇::直面逆境,培養復原力,重拾快樂》,記錄下自己與孩子們從最黑暗、最悲慟的時刻中慢慢復原的歷程。這本書出版的兩年多以來,謝麗爾與孩子們的故事依然在鼓舞和激勵著世界上很多痛失所愛的人,讀者們從書中讀到了一個痛失所愛的家庭的悲傷,更讀到一種逆風而行的堅韌和復原力,這種堅韌與復原力不一定要像脊柱一樣挺直,但它卻像脊柱周圍的肌肉一樣柔軟而有力量,保護脊柱即使在彎曲時也不會被折斷!

人有旦夕禍福,我們從不希望飛來橫禍,但我們也必須相信,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強大的復原力,也可以幫助我們的孩子一起走過最泥濘的道路。

臉書首席運營官謝麗爾在痛失所愛後與孩子一起做出《另一種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