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離異了,孩子心裡在想什麼?

白富美287


父母離異,無論孩子多大,孩子都不會去想什麼的,因為悲痛的感覺讓他們已經無法去想什麼,他們不會想什麼,也不會做什麼,只會整個人飄飄的,就像進入一個迷宮,自己怎麼走也出不來,若干年以後,你的孩子在感情走的路也可能依然是你的感情路。當然這不是絕對,但凡離異夫妻,本身離異者都是悲痛體,孩子可想而知!當然若非離不可,孩子必定受傷,至於何時從迷宮走出,以後父母還是要多多引導,不要離了婚也離了孩子。夫妻本為一體,多溝通多理解可能都會更好一些,願我們都能不忘初心。若夫妻整天吵架打架,對孩子成長肯定也不好的,希望每對夫妻都可以掌握更多夫妻相處之道!願每個家庭都和和美美!!!


三談人生


我是一個在單親家庭裡面長大的,看到這個問題有一些想說的。

父母離異時是在我小學五年級的暑假,他們倆商量好了通知我,我跟著父親,原因是父親經濟條件更好。六年級時父親談了新的戀愛,初一時他倆結婚了,正所謂有了後媽就有後爹,所有的一切從這個時候開始改變了。

經濟上封鎖你是第一步,精神上打擊你是第二步,各種精神折磨我在此不一一說明了,這直接導致的後果是我很敏感,遇事總想最壞的結果,做最壞的打算。

後媽想盡一切辦法離間我和父親的感情,但是父親只會相信她,我也不想解釋,然後一年跟父親說不上幾句話。對於我而言父愛是缺失的,這直接影響我以後的擇偶標準和對待婚姻的態度。

有一年把我趕出家後(這時的趕應該是父親的氣話),我覺得自己一個人,沒有哪裡是我的家。所以後來努力掙錢買房,覺得房產證只有寫著我的名字才不會被人趕走。而且我一直覺得女人在結婚前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這樣哪怕離婚你也還有去處,你也可以爭取孩子的撫養權。

有很多細節我就不說了,也不願意想起。只想說結婚要慎重,離婚要慎重,要小孩更需慎重。

(唯一覺得慶幸的是現在的先生對我很好,包容我所有的缺點,心疼我所有的遭遇,現在非常感恩。)


5sj20


我問過我身邊幾個90後的小姑娘,年齡當時都在18歲左右,當她們的父母決定離婚她們首先是想找父母離婚的原因,想讓父母和好,這樣看她們非常渴望家庭的完整。一旦父母真的離婚了,又會想跟誰父母雙方各自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覺得自己有是不是多餘了。孩子少了父母的關愛、還少了安全感,有的小姑娘會對以後的婚姻不報幻想,恐懼婚姻,有了不會結婚的想法,有的孩子表示結婚後不會生孩子,不想讓孩子經受家庭的破裂,像自己一樣。

最近有個案例一位14歲的男孩子,初中生學習成績非常優秀,不久前父母離婚了,孩子變得上課不集中精神成績一落千丈,這不誇張他考上了全國有名的中學,性情也變了之前非常懂事,後來變得經常打打鬧鬧的。

好多的父母離婚孩子心理受傷害的例子,之前有的朋友說父母真的選擇離婚要在孩子8歲之前、18歲之後。個人覺得世上所有的婚姻都是錯誤的,好的婚姻就是將錯就錯。婚姻家庭中孩子是受傷害最大的,婚姻路上且行且珍惜!


柳妙談生活


如果父母整天打架 那還不如離婚了 省得讓孩子整天擔驚受怕 離婚了挺好的 我小時候 我父母整天打架 我和我妹嚇得不得了 尖叫 到處躲 我們特別怕害怕他倆打傷對方 因為雙方都是我們愛的人 所以特別害怕 我爸打我媽特別狠 每次打完 我和我妹都給我媽說讓她倆離婚 特別希望他倆離婚 那樣我們就不用承受這種煎熬了 我同學家長雖然離婚了 但比我倆幸福多了 心裡發育也很好 我倆在小時候承受太多這種折磨 導致我成年後患有焦慮症 所以我深深明白家暴給孩子帶來的影響 離婚了好著呢


晨曦小11


我認為孩子的內心第一個想法就是我爸媽都不要我了,然後內心產生自卑。其實好多原因還是在於家長,離婚後兩個人對孩子的關心都少了,讓孩子缺少了安全感,父母的做法是決定孩子的成長的。我舅舅家孩子我的妹妹,小的時候父母離婚,然後每次我媽帶著我去姥姥家,妹妹都會鬧,然後去問我姥姥,為什麼我姐姐有媽媽,我就沒有媽媽呢,孩子內心其實渴望母愛的,渴望一家人和睦在一起,所以吧,如果真的選擇了離婚這條路,那一定要好好對待孩子,不要讓他覺得自己沒有人要了,希望每個家庭都和睦,願安好。


大頭小姐姐


既然成了夫妻就應該相互包容,相互信任,相互關愛,一直到老,如果沒有信任,沒有感情為什麼要結婚,新婚誓言就是空話,象我母親說的,既然選擇了就要努力過好每一天,我們兄妹仨人,年輕時都因為生活鎖事鬧彆扭回家訴說,我父母講,你們也不一定全對,吃完飯,我送你們回去,動不動就離婚,大人好辦,孩子沒了誰都是小可憐,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能沒有父母的陪伴,父母的愛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我家是旗人,離婚了,就不讓回家了。所以在我們家裡沒有離婚的,下一代也不允許,如果有,我們就不走動了。


zhang114752526


這個問題和孩子的年齡,離婚原因,離婚後的狀態等有很大的關係。

孩子0到3歲父母離婚

這個時間段內離婚的家長不在少數,大多是剛結婚的年輕人,本就產生問題,想借助生了孩子以後來緩和關係,這本就是錯誤的,也一定會造成之後的分開,結婚前五年,兩個家庭組合在一起,早早有了孩子,年輕的父母還沒有完全進入到父母的角色,現代的年輕人又過於衝動,會因為一些家長裡短長期擠壓而選擇離婚,總想著還算年輕,還能再重新選擇愛情。這樣的家長離婚,其實一方面是對自己的傷害,一方面對於孩子來說,孩子還沒有形成記憶的時候就開始缺少一種愛,就沒有體會過一個完整家庭的愛,對於孩子來說,不會有過大的打擊,但是會讓孩子的一生中缺少一些東西,對於孩子的成長是極其不利的,畢竟缺失的這部分是孩子一生都無法再彌補的。



孩子3到18歲離婚

這個階段是孩子的成長階段,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記憶,甚至會有青春期,叛逆期,這個期間父母離婚對孩子一生的打擊,甚至是日後的成長的影響都是比較大的,這個階段可能父母會經常在孩子面前吵架,經常提離婚,孩子的成長環境就是壓抑的,對於婚姻是厭惡的,如果離婚後,如果父母沒有做到和孩子溝通,孩子可能會養成自卑或者走向極端的性格。


孩子18歲後離婚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 這個階段如果父母離婚孩子可能會比較能夠接受,並且對孩子的影響也會比較小。

但是,在我認為,離婚是給那些吃喝嫖賭家暴的人設置的,兩個人一輩子生活五六十年,不打架不吵架是不可能的,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愛情兩個人走到一起,等五年十年後其實就是親情了,怎麼能說散就散呢,如果迫不得已走到離婚的一步,也請處理好孩子的事情,把傷害降到最小,畢竟孩子還有一生的路要走。


鬱語35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父母離婚,對孩子意味著什麼?

心理上:不管選擇哪一方,都會對另一方心懷愧疚。

不管父母因為什麼原因而分開,在孩子的內心中,他們會認為是自己不好,父母才分開。因為不管哪一方的離開,都意味著自己被爸爸或者媽媽拋棄了。

在孩子的認知裡,爸爸媽媽是沒有好壞之分的,父母的分量都很重要。

當父母離婚,孩子被迫做出“跟爸爸”還是“跟媽媽”的選擇時,會對另一方懷有愧疚感。

而且對離開那方父母的想念,又會覺得對不起撫養方的父母。

儘管有一些父母在離婚時會告訴孩子,離婚不是不要他。但孩子還是會認定自己是被拋棄的,他們內心深處的自卑感很難擺脫。

家庭本是個平衡的系統,但因為父母其中一方的離開,失衡了。

隨著成長,孩子開始明白父母的苦衷,他們會本能地去替補缺失的那個角色。

這樣的成長環境下,他們會拼命去懂事,表現得非常乖,去做一些事討好撫養方,因為他們怕撫養方不開心,怕再次被拋棄。

有一些父母離婚了,孩子給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帶,且不說隔輩教育的弊端,孩子首先就有“寄人籬下”的感覺,“被拋棄感”更加強烈。於是他們也會做一些事情,博取長輩歡心。

他們懂事的外表下,藏著的是深深的恐懼。他們自卑,沒有安全感,他們其實很渴望關心,渴望愛,渴望做個無憂無慮的真正的小孩。

小時候,爸媽吵架,他們有時候會問我:

如果爸爸和媽媽離婚,你跟誰?

至今我都對這句話很反感。當時的我,先是不知所措,再是害怕,最後是陷入無限的自我懷疑:我做錯了什麼?我哪裡做得不夠好?為什麼爸媽不要我了?

單單一個“假設離婚”的問題,就能引發我內心的諸多波動了,何況是真正的離婚呢?

父母離婚時孩子會出現以下幾種心理變化:

首先是害怕,這種害怕會留在潛意識裡,以至於孩子成年後可能依然不會處理自己的親密關係。

父母離婚時,各自陷入複雜的感情和法律糾紛中,往往把主要精力用於考慮自己的事情,對孩子的注意、關心減少,這時的孩子會覺得被父母遺忘或不受重視。

孩子常常會問自己,“誰會要我”,“當我需要幫助時,我該去找誰”。這種不安全感,會使孩子處於感情脆弱、經不起打擊的狀態,做事畏首畏尾。

接著是內疚感,孩子常常把自己的某些過錯,看成是父母離婚的原因。這種曲解,會使孩子陷入煩惱並常常自責。他們變得退縮、消極,對周圍環境不感興趣,常常沉浸在內疚之中,這種自責心理,將導致孩子出現逃避現實的心理狀態。

再就是自卑、猜疑心理,孩子因缺父或缺母,自感不如別人。因遭到旁人的嘲笑、冷落而形成自卑心理。他們常常表現為情緒憂傷,孤僻,畏縮,做事缺乏自信心。

年齡大一點的孩子,還會產生猜疑心理,懷疑別人看不起他,欺負他,對別人的言行易產生誤會,導致人際關係障礙。

最後是補償心理,父母離婚,孩子祈盼在感情上得到補償,個別兒童進入青春期以後,往往會在“感情補償心理”的驅使下,盲目地向異性求愛,犯性錯誤。

擇偶上:連父母都拋棄自己了,很難相信別人不會拋棄自己

我們對婚姻的認知基本上來源於原生家庭。

父母和美幸福,我們就會認為婚姻是美好的;

父母衝突不斷,我們就會認為婚姻是糟糕的;

父母經常吵架最後能和好,我們會認為婚姻雖然波折但努力經營還是可以的;

父母爭吵最後離婚了,我們認為婚姻是可以放棄的,不可靠的。

很大一部分人的婚姻模式,都複製了原生家庭中父母的相處模式。

而父母離婚的孩子,他們對感情的態度容易極端。

他們要麼想要找一個完美伴侶,找一個不會拋棄自己的強大的伴侶,從而忽略了伴侶真實的樣子。這樣對另一半的期待會非常高,導致伴侶壓力過大,關係變糟糕。

要麼就完全不相信愛情和婚姻的美好,他們無法相信對自己好的人,很難真正建立親密關係。因為從小被拋棄帶來的不安,會認為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如此一來,會啟動內心的防禦機制,這對親密關係的建立非常麻煩。

親生父母都可以拋棄自己,還有誰不會拋棄自己呢?

父母離異的孩子,在感情中會不斷懷疑、不斷試探,渴望對方的呵護,又害怕對方變心。

他們從小就學會了隱藏自己的內心感受,甚至分不清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又因為難以信任別人,面對伴侶時,他們會過度自我保護,遇到衝突時,心口不一,在嘴巴上逞強。

行為上:看似與人的距離很近,其實心的距離很遠

說到離異家庭的孩子,有一件事我印象特別深刻。

大概10年前,我在一家婚戀網站工作。有一天,有一個離婚了的男人來面詢,他有一個6歲的女兒,因為沒有人照顧,只能帶著女兒一起來,委託我們給他物色合適的對象。

面詢中途,他要上洗手間,於是我就和他女兒聊天。我問他女兒,幾歲啦,喜不喜歡吃棉花糖呀之類的話,他女兒一開始沉默不語,後面就點頭搖頭來跟我交流。

然後我繼續問:你為什麼不和阿姨說話呀,你是不是不喜歡我呀!

那小女孩突然就哭了,眼淚吧嗒吧嗒地掉,說:

我不想和任何人說話,因為每次他們都會問我,你媽媽呢,你媽媽怎麼不在,你媽媽是不是不要你了,我沒有媽媽!嗚嗚……

真的,那一瞬間,我眼睛就酸了。這個離婚的男人,只是在某一次爭吵中打了妻子一巴掌,他妻子要離婚,男人就真的去離婚,一句挽留都沒有。看似瀟灑的離婚,只是苦了孩子。

內心的創傷,是很需要保護的。離異家庭的孩子,不會輕易和別人提起自己的家,出於本能的自我防禦,有些人會迴避人際交往,封閉自己;有些人則會特別重感情,會有討好的行為,在小事上習慣以別人的感受為主,但在大事上會考慮自己的得失。

出於對童年的補償,他們希望每一個人都喜歡自己,哪怕心裡早已經翻了幾百個白眼,但也很難在他們的外表下看出他們的真實情緒。

離異家庭的孩子在行為處事上,通常比同齡人成熟,他們更會察言觀色,好像很容易和人相處,其實心和別人的距離很遠。

由於敏感的內心,他們會更有同理心,更擅長傾聽。他們也有很強的邊界感,強調個人的獨立空間。

生活中,他們更願意獨來獨往,害怕給別人增加麻煩,很多事能自己解決就絕不會麻煩別人,固執,倔強。






一醉寶閣


父母離異,孩子沒有了原生家庭,也就沒有自己賴以生存的溫馨土壤。很多情況下,孩子會封閉自己,心門關閉。孩子的世界開始變得凌亂起來,從懵懂少年很快變得成熟起來,會跟身邊看起來“另類”的孩子開始混在一起,被迫地吸收一些自己很難接受貌似成人的東西,多關心孩子



智森私塾


我四十多了。女兒二十出頭。兒子初三。孩子爸出軌八年。我忍了八年。雖然這八年表面維護挺好。但我能感覺出來。孩子內心的痛苦與無奈。由其兒子。這孩子很敏感。這不我準備離婚了。孩子感覺出來了。怕我不高興難過。每天讓我看喜劇片,搞笑的那些東西。我心裡明白孩子的想法。

所以為了孩子堅強起來。一切的苦難沒啥了不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