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於現狀和知足常樂是一回事嗎?它們本質的區別是什麼?

俗人不裝


安於現狀和知足常樂並非是同一回事,它們之間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安於現狀相對來說是帶有一定的消極情緒和心態,而知足常樂則可以是一種完全積極的態度。

首先,我們說一下所謂的“安於現狀”,其實就是說不思進取、不求改變,無論是好是壞,都自願或是被逼接受現實的一切狀況,這就是說向現實低頭、妥協;說到底,這樣的所謂“安於”,真正並不是滿足於現狀,而是受消極的心態影響,決定了做人處事的態度,失去了求變的鬥志,放棄了進取之心,這樣想或不安也難,也就說只能接受現實,這就是人們說的安於現狀了。

而我們所說的“知足常樂”,則與“安於現狀”完全不同,知足常樂則是表現出人們的一種樂觀心態, 含有比較積極的性質 ,它並不是就等於不求上進,不思進取,不圖改變的了,而是並非是帶著貪婪之心去爭奪,更多的積極行動都是為了他人謀,也就是說自我滿足、樂於助人的了,這種有著崇高道德品格的人,從古到今都是不少的。

所以說,“安於現狀”和“知足常樂”是有著本質上的不同的,一個是帶有妥協、消極的心態,一個是充滿快樂、陽光、積極的態度。


老樹時光倒流


兩個詞的意思看上去有點相近,但本質上卻大不相同。

安於現狀:對目前的情況習慣,不願改變。少了上進心和奮鬥的目標。就好比一個人或是一個企業,如果對目前的現狀已經滿足,不去改變,不去進步就容易被社會淘汰掉。含貶義,近義詞:不思進取。

知足常樂:知道滿足,就總是快樂。《解人頤》中說到:終日奔波只為飢,剛才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具足,又想嬌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買到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槽頭扣了騾和馬,貪無官職被人欺;當了縣丞嫌官小,又要朝中掛紫衣;若要世人心裡足,除是南柯一夢西。

優化取捨,擇善而行![靈光一閃]

你品,你細品~[機智]



鰻魚Mandy


安於現狀是行動的偷懶,知足常樂是精神上的安逸。

安於現狀,是不思進取,知足常樂,無過多奢望。兩者有本質區別。

字面上解釋,安於現狀指在於不願改變現在的狀態去改變;而知足常樂指在於稍微改變後就已滿足,不會再去深究。

世界有三種人,安於現狀的人、有動力卻起不了大事的人、有動力能成大事的人。

安於現狀的人,覺得自己沒有多大的能耐,覺得現在的生活已足夠,甚至有的養成了“月光族”、“啃老族”,只看當下不看未來。

而有動力卻起不了大事的人,知足常樂,有著想改變的動力,並付出了努力,等看到了一點效果後就已經滿足,不必再去最求更高的層級。

兩個本質在於是否有行動過。

歷史為何前進,社會如何進步,正如偉人曾說過的,推動歷史前進的是人民大眾,而人民群眾所以能推動歷史發展,社會進步,背後的動力又是什麼?,又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說白了是為了滿足物質和精神的需要,試想人人都安於現狀,小康社會如何實現,遠大的理想共產主義,也只好遙遙無期了。安於現狀,不僅是不思盡取,而且也是鼠目寸光,僅僅侷限於眼前的既得利益,而看不到美好的未來,可能放棄遠大理想。因此安於現狀,僅是消極的滿足,並不可取,也不提倡。

知足常樂,說明一個人通過積極努力後,並沒有過多奢望所求,是說的一個人的精神境界,正如古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試想一個胸懷寬廣,奢望不多的人,面對並不過高的期求,就有可能出現滿足感。這就恰好與一些私心重,慾望不易滿足者,行成鮮明對照。“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又是多麼鮮明形象。因此知足常樂,只有思想境界較高的,大多數的勞苦大眾具備的正常,積極的心態。

這就是安於現狀和知足常樂的根本區別。



當代曹植


安於現狀,是不思進取,知足常樂,無過多奢望。兩者有本質區別。

歷史為何前進,社會如何進步,正如偉人曾說過的,推動歷史前進的是人民大眾,而人民群眾所以能推動歷史發展,社會進步,背後的動力又是什麼?,又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說白了是為了滿足物質和精神的需要,試想人人都安於現狀,小康社會如何實現,遠大的理想共產主義,也只好遙遙無期了。安於現狀,不僅是不思盡取,而且也是鼠目寸光,僅僅侷限於眼前的既得利益,而看不到美好的未來,可能放棄遠大理想。因此安於現狀,僅是消極的滿足,並不可取,也不提倡。

知足常樂,說明一個人通過積極努力後,並沒有過多奢望所求,是說的一個人的精神境界,正如古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試想一個胸懷寬廣,奢望不多的人,面對並不過高的期求,就有可能出現滿足感。這就恰好與一些私心重,慾望不易滿足者,行成鮮明對照。“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又是多麼鮮明形象。因此知足常樂,只有思想境界較高的,大多數的勞苦大眾具備的正常,積極的心態。

這就是安於現狀和知足常樂的根本區別。


老兵4200


回答:不是一回事。

安於現狀,漢語成語,意思是對目前的情況習慣了,不願改變。

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表示滿足現狀,不思進取

出處:

劉少奇《論黨》:“另有些同志在工作中疲蹋,老一套,安於現狀。”

知足常樂:

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知道滿足,就總是快樂。

形容對已經取得的成就感到滿足並取得快樂。

出處: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它們本質區別在於:

1、首先這兩個詞一個是褒義詞,一箇中性偏貶義。

這兩個詞形容的是兩種不同的生活狀態和態度,可比性不是特別強。

知足常樂讚揚的是能夠發現當下生活中的幸福點滴的心態。

而安於現狀則有一種抨擊不知進取的狀態。

其實漢語中有很多自相矛盾的詞,比如退一步海闊天空和狹路相逢勇者勝。

2、個人覺得比較的意義不大。

安於現狀只是一種欺騙自己的行為,不做長遠之計。

而知足常樂就是一種很容易滿足的心理,這種人在知足常樂的同時,還會居安思危。

3、一個是竭盡所能後的要有的心態。

一個是無所作為時的形象描述。

知足長樂,說明你心態是良好的,沒有被過多的慾望操控;

安於現狀,說明你大腦是清醒的,意識到自己滿足於現在的狀況。

此外,兩者在釋義方面也有一些區別,後者更為廣泛 ,而前者側重於處境。

4、如果反應的生活態度問題,後者是積極的樂觀的;前者是悲觀的,被動的。

漢語中很多這樣的詞,看你在什麼場合用了。

對於一個貪得無厭的人來就他就要知足常樂,而對於一個缺乏上進心的人來說(比如年輕),他就不能安於現狀。

中國的哲學是中庸之道,就做事要適過而止,過猶不及 ,所以,要知足常樂。

而中國人又是勤勞奮進的,不可安於現狀,這是一個也是一個度的問題。

綜上所述:

安於現狀是願意目前所處狀況,不想改變,這是固步自封,不思進取的表現。

而“知足常樂”是對自己已經取得的物質的,地位的和精神上的成果感到滿足滿意從而快樂的心境。

兩者不是一回事,前者告誡人們在目前日新月異的環境下,不能安於現狀,要勇於進取,奮發圖強。百丈杆頭,更進一尺。

後者要求人們要有獲得感,要自己比自己,對自己已經擁有的感到高興滿足,這樣就能無憂無慮,快樂生活。

結束語:

安於現狀有一種固步自封,過於滿足現在狀況 、不思進取的含義;含:貶義 。

它的反義詞為推陳出新, 意思為:安於舊俗不輕易改變。

知足常樂則表現了人的一種樂觀心態 ,含有比較積極的性質 。

它的反義詞是:貪得無厭。 意思為貪心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

朋友們比較一下就可以看出來啦!

不喜勿噴哦[祈禱][祈禱][祈禱]




跋涉者蘭州


我試談一下。

安於現狀是願意目前所處狀況,不想改變。這是固步自封,不思進取的表現。而“知足常樂”是對自己已經取得的物質的,地位的和精神上的成果感到滿足滿意從而快樂的心境。兩者不是一回事,前者告誡人們在目前日新月異的環境下,不能安於現狀,要勇於進取,奮發圖強。百丈杆頭,更進一尺。後者要求人們要有獲得感,要自己比自己,對自己已經擁有的感到高興滿足。這樣就能無憂無慮,快樂生活。


賴何能


安於現狀和知足常樂是一回事,只是觀察的立足點不同。

安於現狀是在第三者立場看這狀況的。只見主體有肉吃肉,無菜醮鹽,一付“今日有酒今日醉,明日無酒明日說”腔調,既不去設法弄肉,又不設法做酒,隨風而來,隨雨而去。第三者把這狀況稱為“主體安於現狀”。

知足常樂是在主體立場上看這種狀況的。有酒有肉自然開心,無酒無菜也不影響心情,風來嘻嘻,雨至哈哈。主體把這種好也滿意,差也滿意稱為“知足”,把這種沒心沒肺活著不累稱為“常樂”。

別說,要做到安於現狀、知足常樂也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需要生性豁達,樂觀開朗。那是人生途中大坎坷之後的醒悟,如當年唐寅,年少時躊躇滿志,會試試題事件後,仕途渺茫,便一頭扎進安於現狀、知足常樂的狀態。那是人生跌宕之間的調整,如世間偉人,哪個不是挫折後用這種狀態調整自己,時刻準備著,擇機東山再起?

安於現狀、知足常樂不是件壞事,只要不和自暴自棄結合在一起,就能成為人生的驛站,供你憩息,為你加油。


少叟濫言


安於現狀有一種固步自封過於滿足現在狀況 不思進取的含義 ,含貶義, 它的反義詞為推陳出新, 意思為安於舊俗不輕易改變 。知足常樂則表現了人的一種樂觀心態, 含有比較積極的性質, 它的反義詞是貪得無厭 ,意思為貪心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 。 你比較一下就可以看出來了。

在我看來,這是兩種不同的人生理念,後者會認為前者消極,前者會認為後者冒失`中國自古有無為而治的思想`也有懸樑刺骨的傳說`而理念終究只是理念`只有結合自身的現狀才能得出你真正需要的東西`你需要的不是知足常樂,也不是拼搏進取`而是看清你自己現在需要做什麼。


踏歌長行


不是一回事。

從字面上解釋,安於現狀指在於不願改變現在的狀態去改變;而知足常樂指在於稍微改變後就已滿足,不會再去深究。

世界有三種人,安於現狀的人、有動力卻起不了大事的人、有動力能成大事的人。

安於現狀的人,覺得自己沒有多大的能耐,覺得現在的生活已足夠,甚至有的養成了“月光族”、“啃老族”,只看當下不看未來。

而有動力卻起不了大事的人,知足常樂,有著想改變的動力,並付出了努力,等看到了一點效果後就已經滿足,不必再去最求更高的層級。

兩個本質在於是否有行動過。


悶騷社會人


安於現狀和知足常樂,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因為人必須要有自知之明的生活理念,也就是必須遵守群規,不可能隨心所欲,你付出的只能擁有什麼,就不可強求。否則將犯法嚴重還會犯罪,人人都不安於現狀或者不能知足常樂,都想不切實際的貪婪,那我們的社會將是什麼樣?可想而知。所以人要有自知之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