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傑:大維德至正型象耳瓶、“鬼谷下山”罐等元青花名品的重識

路傑:大維德至正型象耳瓶、“鬼谷下山”罐等元青花名品的重識

路 傑

聯拍在線鑑定專家

鑑定範圍:高古瓷、明清瓷


人物名片

中國古陶瓷獨立研究學者;中國文物學會理事;國內瓷器收藏團體《佳趣雅集》會員;中國全聯古陶瓷研究會會員;北京元青花俱樂部會員;中國古陶瓷研究會理事;老北京琉璃廠《集雅齋》傳人,創建《佰年集雅》品牌;江西景德鎮集賢雅韻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在國內多家鑑定平臺任鑑定專家;祖輩曾在北京琉璃廠開設《集雅齋》經營古玩。解放後其家族支援國家文化建設,不惜傾囊捐款、捐物。曾多次受到國家文化部門表彰。耿寶昌先生在多次審視路傑先生藏品及研究成果後,對其年輕有為敏而好學的態度給予讚揚,並親筆題字“陶瓷世家”橫幅作為褒獎。


發表文章:路傑先生在明初景德鎮早期紅綠彩瓷、洪武官窯及祭祀制度、元代卵白釉模印八思巴文字等陶瓷研究領域中見地頗深,且收藏的實物資料也在全國首屈一指。國內在《紫禁城》、《收藏家》、《收藏快報》、《文物報》、《文物天地》、《東方收藏》等多種重量級文博刊物中均以大篇幅版面發表其文章。


論著:2010年第8期《收藏家》發表—洪武釉裡紅玉壺春瓶的市場分析; 2012年第2期《收藏家》發表—濃紅綠彩映元明-景德鎮元末明初紅綠彩瓷賞析;2012年第11期《收藏家》發表—濃紅綠翠映元明-景德鎮元末明初紅綠彩高足杯賞析;2013年增刊《紫禁城•學術增刊》發表—洪武官窯印劃雲龍紋顏色釉瓷中的祭祀元素;2014年第8期《東方收藏》發表—元青花名品的重識-記上博元青花瓷器的品相報告;2015年第11期《收藏家》發表—洪武印劃雲龍紋顏色釉瓷研究;2015年9月《文物報》發表—孤品新證-洪武釉裡紅玉壺春瓶的市場分析;2016年第9期《收藏家》發表—龍缸及龍缸燒造工藝初探。


錄製節目:2009年路傑先生受到邀請,參加了中國首次官方舉辦的《元代記憶--元代青花瓷 文化展》及《元青花瓷與中華文化》主題研討會。會上與多位國內外頂級文博學者進行了深刻的交流和探討。會議期間,眾多文博學者也對路傑先生收藏的元青花給與了肯定和高度的評價。


2009年路傑還受到中央電視臺的邀請,繼馬未都先生之後錄製了《解密御用瓷器之謎》和《探尋天價古瓷之謎》兩檔節目;2014年參加北京財經電視臺《快樂收藏》節目;2015年參加北京電視臺《才高八斗》和中央財經2套《一槌定音》兩檔節目;2016年負責國家十二五課題《中國民間收藏陶瓷大系》(北京天津卷)的編審工作;2017年參加河北博物館河北古代名窯標本展;參加汝窯河南寶豐清涼寺研討會;參加魯山段店窯的研討會等。


鑑定專項:明清官窯、民窯,北方高古白瓷,早期彩瓷、洪武御窯、白釉,尤其擅長元末明初陶瓷。


專家風采


路傑:大維德至正型象耳瓶、“鬼谷下山”罐等元青花名品的重識

與故宮陶瓷鑑定泰斗耿寶昌探討明初御窯課題


路傑:大維德至正型象耳瓶、“鬼谷下山”罐等元青花名品的重識

與英國著名古董商埃斯肯納齊


路傑:大維德至正型象耳瓶、“鬼谷下山”罐等元青花名品的重識

與木器鑑定大家張德祥


路傑:大維德至正型象耳瓶、“鬼谷下山”罐等元青花名品的重識

與故宮陶瓷研究員呂成龍交流


路傑:大維德至正型象耳瓶、“鬼谷下山”罐等元青花名品的重識

香港蘇富比拍賣預展現場


《幽藍神采》是上海博物館醞釀十年,精心籌辦的一次元代青花瓷器特展,筆者有幸與會,近距離感受了這次令人震撼的視覺饕餮盛宴。由於元青花瓷器存世較為稀少,收藏又相對分散,所以能夠匯聚一堂集體面世,著實不易。


路傑:大維德至正型象耳瓶、“鬼谷下山”罐等元青花名品的重識


截止目前,國內共有兩次官方組織的元青花瓷展覽。2009年北京首都博物館首當其衝,舉辦了《青花的記憶——元代青花瓷器文化展》筆者應邀出席,至今印象深刻。首博展覽的元青花瓷主要以國內各地館藏為主,器物多為出土發掘或窖藏,有較為翔實確切的出處背景。七十餘件藏品力求展現元代青花瓷在品種方面的多樣性。國產及混合青料的中、小型製品較多,髮色濃豔的進口料大件器物較少。而上博這次的展覽則是以“至正型”元青花為主題,大件器物比例較重。通過觀展不難發現,此次展品在甄選上,策展方可謂煞費苦心、揀選得當。無論是從料色、紋飾還是器型、傳承等方面都均有較強的可比性、相似性。使觀者可以及時的進行現場比對。如果首博的元青花展是普及為主的初級班,那麼上博這次的元青花展覽就算是專業性更強的提高班。

路傑:大維德至正型象耳瓶、“鬼谷下山”罐等元青花名品的重識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一批來自境外收藏機構的元青花“典型器”、“標準器”也在這次展覽中集體亮相,如“至正款青花雲龍象耳瓶”、“昭君出塞”以及05年在倫敦佳士得拍賣中創造了2.3億“天價”而一時傳為佳話的“鬼谷下山”罐也紛紛到場,更成為這次展覽的一大看點!


這些可謂耳熟能詳、聲名顯赫的元青花瓷器,雖然以往經常出現在各種各樣的著錄中,但器物圖片幾乎千篇一律,只適合一般欣賞和入門陶瓷知識的普及。這種缺乏真實感的圖片,對於真正的研究人士和愛好者則顯得難以止渴。筆者赴滬連續7天觀展,每日朝九晚五駐足於上博展廳。逐一對每件器物都進行了仔細的審視和比對,尤其是對於那些海外收藏一直深閨難覓的著名器物的更是做了詳細記錄。同時也有一些新的認識和發現,藉此機會,將斬獲的資料以嗜同好,供大家研究汲取。


1


“至正”年款青花雲龍象耳瓶

英國大威德基金會藏


路傑:大維德至正型象耳瓶、“鬼谷下山”罐等元青花名品的重識


首先,要說的是元青花青花雲龍象耳瓶,俗稱“大維德瓶”或“至正瓶”。1929年,英國學者霍布遜(Hobson,R.L)先生率先將這對青花瓶發表在《老傢俱》雜誌刊物上,開始了對於《明代以前青花瓷》的探究之路。由於此瓶太過有名,是揭示元青花“存世”的開山之作,後世但凡提及元代青花瓷器的刊物,均將其列為首選“標準器”。相關介紹雖然較多,但此物遠在英國,不輕易示人,所以一直缺乏高清圖片,給研究帶來阻礙。致使一些細部的特徵沒能引起關注,筆者通過此次近距離觀察,有了一些新的發現。


1、瓷瓶口沿纏枝菊邊飾處短衝三道。兩條位於蕉葉紋一側,另一條位於“信州路玉山縣”字銘上方。


路傑:大維德至正型象耳瓶、“鬼谷下山”罐等元青花名品的重識


2、象耳處原有扁圓形瓷環,現已殘損。透過殘破處,尚可看到青花紋飾。其製作順序應是繪製作青花紋飾後再加裝環耳,靠釉鏈接,用大象鼻頭頂端扭曲的一小段泥料做為環耳上部的加固點,下方與瓶身相粘連。


路傑:大維德至正型象耳瓶、“鬼谷下山”罐等元青花名品的重識


這個問題雖然已經有學者提出過,但可茲比較的器物較為少見,所以丟失的瓷環到底是什麼狀態一直不為眾人所知。曾有學者依據元代龍泉窯銜環瓶以及元青花中帶有銜環的器物試圖復原象耳瓶所丟失的瓷環,但缺乏直接有力依據。據筆者瞭解,北京2005年左右曾出土過一隻同造型的元代象耳銜環影青瓶,尺寸雖略小,但象耳及瓷環均在,可知象耳瓶所丟失的瓷環不是龍泉窯那種圓柱形環,而是“瑗”形環。對於復原“至正”青花瓶有決定性的參考依據。


路傑:大維德至正型象耳瓶、“鬼谷下山”罐等元青花名品的重識


3、“弟子張文進”與“胡淨一元帥”字銘處側光細審會發現有人為的打磨痕跡。磨痕呈豎直方向、細密而有規律,應該是傳世過程中有人刻意想去掉這兩處人名所致。


路傑:大維德至正型象耳瓶、“鬼谷下山”罐等元青花名品的重識


此次展覽由於只展出了這對“至正”瓶中的一隻,尚不能確定另外一件是否也有同類情況。據筆者分析,由於此對瓷瓶在國內一直是成對保存,自民國時期流失海外後才被分開一段時間,後又被大維德爵士分兩次購藏保存至今,所以劃痕只能是出現在國內且在民國流失之前的這段時間內。如果這種假設成立,那麼另外一件雲龍瓶的銘文上人名處也應該有一樣的刻意磨損痕跡存在。至於為何欲將“弟子張文進”與“胡淨一元帥”兩處打磨掉?是何時人所為?這對元青花款識的“標準器”在出國之前還有著怎樣的故事,都值得深入探討和追述。


值得參考的是,古代曾有將前朝器物磨款或重新施彩遮蓋後改成本朝款識的習慣。而對於一些祭器物品的偷盜現象也是屢見不鮮的事實。


路傑:大維德至正型象耳瓶、“鬼谷下山”罐等元青花名品的重識


在古代,有些人將偷盜來的祭器通過“粉飾”後再重新流通成為“佈施”之物。因此,歷史上也出現諸多瓷器上帶有詛咒和懲戒偷盜祭器的警語款識,例如“拿去用著男盜女娼”、“有人盜此碗者忘八”等等。(“忘”為“王”避諱字)更為狠毒的諸如“有人拿去天誅地滅”,“偷去者死”“盜碗者娘錯?”這些頗具特色的“詛咒”款識,可以映射出祭祀用品被盜用的亂象。這種“借花獻佛”的情況是否也曾出現在“至正”瓶上,我們不得而知,但對於揭示“磨款”的這種現象提供了新的參考思路。


4、“至正”象耳瓶的海水紋飾和纏枝牡丹紋飾與“鬼谷”罐、日本大阪的“魚藻”罐、安徽蚌埠出土的青花獸頭“牡丹”罐如出一轍。尤其是海浪紋細密如毛髮,浪頭形狀及運筆也頗為相似。這種海浪排列具有的雷同性,同樣也出現在英國劍橋的“鴛鴦”罐上,都是兩組連貫的大浪花,中間沒有小浪花間隔。大浪花兩側有雙角狀浪頭。所以,筆者考慮這幾件元青花器物不僅是同一畫匠的作品,而且製作時間相隔不會太遠,有可能是一個特定的時間段內的產物。


路傑:大維德至正型象耳瓶、“鬼谷下山”罐等元青花名品的重識


5、值得注意的還有“至正”瓶底部的蓮瓣紋飾。紋飾內繪有元代瓷器較為流行的“雜寶紋”,這些帶有宗教色彩的“雜寶”均被“火焰”紋所相隔。與此情況相同的“雜寶”排列方式還有“鬼谷”罐、“魚藻”罐、獸頭“牡丹”罐以及南京藏“蕭何”梅瓶。其中“蚌埠”罐、“鬼谷”罐與“蕭何”梅瓶都是與蓮紋共同使用。


筆者提出,這幾件輔助紋飾極其相似的元青花器物在製作年代上可以劃入同一時期。通過他們特有的紋飾共性,逐步將“至正型”元青花中風格相似、年代相近的剝離出來,為元青花瓷器深入研究建立新的“標型”參考!


2


“鬼谷下山”青花人物罐


“鬼谷下山”罐青花髮色豔麗、料色濃翠、構圖準確、運筆嫻熟。通過現場比對,與同時展出的“至正”青花雲龍象耳瓶青花料色較為接近。其口部所飾的海水紋、肩部的牡丹紋飾更是與日本大阪東洋陶瓷館收藏的元青花魚藻罐如出一轍,宛如一人所繪。而此三件作品的底足紋飾均採用“火焰間隔雜寶”的蓮瓣排列順序,更增強筆者對於了這三件元青花是同一畫匠在相近的時間段創作出來的判斷。罐體內部有多處硬物撞擊所導致的“雞爪紋”,其中一處從裡面通透至罐外,剛好從青花繪製的文官“蘇代”臉頰斜線穿過。

路傑:大維德至正型象耳瓶、“鬼谷下山”罐等元青花名品的重識


筆者曾有幸在2005年拍賣前夕預展中上手此罐,並在座客央視特別訪談《揭秘天價古瓷》的節目中爆料——這件億元“天價”古瓷也並非全品的切身感受。古陶瓷的價值雖然受品相優劣的影響較大,但對於藝術造詣較高的珍罕品種,價值的體現依然是“瑕不掩瑜”的。


時隔多年,元青花“鬼谷”再次回家,為更多陶瓷愛好者提供了一次深入瞭解元青花的難得機遇。也正是這次難得的“省親”,才使得筆者有了一個對於元青花製作工藝的驚人發現——“定稿線”!也就是在我們已經熟知的鬼谷罐上還有一幅鮮為人知“隱形鬼谷圖”的存在!關於“隱形鬼谷”的詳解,筆者在2013年第2期《文物天地》上作已經專文描述,故在此不多費筆墨。


但值得重申的是,雖然“定稿線”也有“定位”、“起草”的作用,但相比分配圖案佈局的“定位線”要精細許多,比如衣袖皺褶的走勢、馬蹄抬起的高度、樹幹中疤結的位置以及山石上皴法的表現,這些細緻入微的處理,都是“定稿線”與“定位線”作用本質上的不同。


路傑:大維德至正型象耳瓶、“鬼谷下山”罐等元青花名品的重識


可以說“鬼谷下山”圖是嚴格按照“定稿線”的預先刻劃而描繪青花的。而“定稿線”這一特殊打稿方法的使用,也並非所有的元青花瓷上都有。簡單的說,不是所有的元青花題材都需要這麼細緻的定稿後才開始繪畫的。

根據筆者的研究和觀察,這種“定稿線”的使用絕非孤例。在同時展出的幾件元青花上筆者已經找到同樣使用“定稿”的作品。根據筆者總結這些使用“定稿線”元青花所存在的規律性,相信對於“至正型”元青花的進一步年代劃分起到關鍵的促進作用。關於這部分的研究,筆者會另文揭示。


3


青花開光花鳥水禽六稜瓶

英國劍橋大學菲茲威廉博物館藏

元代梅瓶一般多為梯形圓柱體,少數為八稜體,而採用六稜形的實為少見。這件梅瓶的六稜內凹,呈現出六瓣瓜稜形,更是難得。梅瓶頸部繪製六組變形蓮瓣紋,內繪六種花卉,變體蓮瓣狹長貫穿於瓶口並延伸至梅瓶肩部,蓮瓣紋被瓶頸中間的一條凸稜分成上下兩個畫面,如同套上一個環狀箍,乍看上去會以為是兩組毫不相干的紋飾。這種將畫面一分為二表現的形式也是元青花裝飾手法的一大特色。


路傑:大維德至正型象耳瓶、“鬼谷下山”罐等元青花名品的重識


1、梅瓶頸部有橫衝一條,瓶身開光蓮池鴛鴦圖窗內有較為明顯的長衝。


2、梅瓶肩部、腹部、近足等多處由青花描繪的如意形開窗處,都能看到隱藏在青花線下,事先淺刻“定位”線,這種事先淺刻的“定位”線將畫面幾個需要繪製如意形狀開窗的位置都交待很清楚,方便青花繪製後的開窗位置、大小基本一致。


4


青花大雁蓮花雜寶紋蒙古包

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藏


路傑:大維德至正型象耳瓶、“鬼谷下山”罐等元青花名品的重識


這是首次公開的一件非常罕見的元代青花瓷作品。整體如同蒙古包狀的饅頭形狀,空心、器內無釉。器身佈滿開片,傳世痕跡明顯。紋飾共分五層,利用青花留白的裝飾手法繪製出雲中翱翔的大雁、纏枝菊、纏枝蓮、海水及雜寶紋飾。海浪中間多帶漩渦,與“至正”瓶、“鬼谷”罐等所不同的是兩組大海浪中間隔有一朵狀如“爪”的小浪花。這種間隔著“爪”狀海浪的排列方式在罐子口沿邊飾中顯得尤為明顯。


路傑:大維德至正型象耳瓶、“鬼谷下山”罐等元青花名品的重識


與“至正”象耳瓶一樣,蒙古包的雜寶紋飾之間同樣以火焰紋相間隔,只不過均採用留白的技法體現,其中一蓮瓣被挖口如同大門,頗為奇特。


路傑:大維德至正型象耳瓶、“鬼谷下山”罐等元青花名品的重識

反青花“水禽”紋菱口盤


路傑:大維德至正型象耳瓶、“鬼谷下山”罐等元青花名品的重識

反青花“牡丹菊花”紋菱口盤


而這種“青花留白”的反青花裝飾技法與同時展出的伊朗國家博物館藏反青花“水禽”紋菱口盤、大英博物館藏反青花“牡丹菊花”紋菱口盤以及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藏反青花“如意牡丹菊花雜寶”紋大盤不僅在繪畫技法上相同,在局部紋飾的表現方式上也有著非常強的相似性。


路傑:大維德至正型象耳瓶、“鬼谷下山”罐等元青花名品的重識

反青花“如意牡丹菊花雜寶”紋大盤


5


纏枝花卉紋鏤空器座

英國劍橋大學菲茲威廉博物館藏


青花器座碩大,髮色豔麗,色澤黑藍。分飾纏枝蓮和牡丹,中間有鏤空開窗。口沿被磨,導致器物第一層紋飾就是主題纏枝蓮紋,筆者認為其上部還應該至少有一層輔助紋飾。仔細觀察會發現,下部雖然有卷草一圈輔助紋飾,但同樣有磨損痕跡,究竟下部還缺損多少,缺失位置是何形狀無法得知。目前我們所看到的這個鏤空器座,應該是整件器物的中間一段,而並非完整的器形。

路傑:大維德至正型象耳瓶、“鬼谷下山”罐等元青花名品的重識


6


纏枝牡丹器座

青海博物館藏


此件器座呈色更為藍豔,暈散較重。展覽中館方有意將兩件器座擺置一起,更方便相互比對。但仔細觀察,缺在底部發現尚存有三處殘損痕跡,根據殘留的三角形排列方式及形狀判斷,應該下面還有一部分才算完整。筆者根據同時期卵白釉連座瓶推測,此器座還應該有三個足。通過觀察,在殘留較多的一處足的位置上還能找到少許青花紋飾的痕跡。


路傑:大維德至正型象耳瓶、“鬼谷下山”罐等元青花名品的重識


路傑:大維德至正型象耳瓶、“鬼谷下山”罐等元青花名品的重識

元代卵白釉連座瓶


7


青花三顧茅廬梅瓶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這件梅瓶是為數不多的幾件以人物為題材的元青花製品,器物帶有原蓋,殊為難得。在傳世相同題材的作品還有上世紀80年代蘇富比拍賣的元青花三顧茅廬人物罐。雖然兩件作品取材一樣,但二者無論是繪畫還是構圖均有明顯差異。


路傑:大維德至正型象耳瓶、“鬼谷下山”罐等元青花名品的重識

三顧茅廬之劉、關、張


路傑:大維德至正型象耳瓶、“鬼谷下山”罐等元青花名品的重識

三顧茅廬之孔明


拍賣中的三顧茅廬青花罐更接近“至正型”元青花的標準,應與“鬼谷下山”罐、“蕭何”梅瓶等器物在表現手法上更為接近。而此件梅瓶所繪紋飾筆法更加隨意,並不刻意追求用筆章法和整體氣度。背景及輔助紋飾的刻畫都是帶有點綴性質的簡單描繪,不作突出強調且紋飾之間相互連貫性不強。雖然整體環繪“劉、關、張”及“孔明、書童”等五人,可謂圖案繁密,但如細品整體畫面佈局也缺乏緊湊感。由於該梅瓶尺寸較小,加之上述原因,所以相對於那些“至正型”人物作品,給觀者的視覺衝擊力和震撼力也為之減弱。

路傑:大維德至正型象耳瓶、“鬼谷下山”罐等元青花名品的重識

蘇富比拍賣的三顧茅廬題材罐


1、蓋上有衝,蓋鈕處有修復。


2、梅瓶近足處的七個蓮瓣邊飾出現繪畫失誤。其中有五個均為上圓點下圓圈,有兩個蓮瓣內出現上圓圈下圓點的筆誤。不知是否為畫工當年的有意為之。此處的出現更顯示出製作者的隨意性,而“至正型”青花人物作品中卻沒有這種現象。


路傑:大維德至正型象耳瓶、“鬼谷下山”罐等元青花名品的重識


8


青花昭君出塞罐

日本出光美術館藏


提及元青花“昭君出塞”罐,大家並不陌生。這件作品的名氣絕不亞於“至正款”雲龍象耳瓶。在上世紀凡是提及元青花作品,尤其是元青花人物作品幾乎都會將這件器物作為“典型器”代表。在國際研究領域“昭君出塞”罐的上鏡率曾大大高於國內“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的知名度。此次能夠近距離細審這件作品,可謂機遇難得。


路傑:大維德至正型象耳瓶、“鬼谷下山”罐等元青花名品的重識


相比存世的幾件元青花人物作品,這件給筆者最為突出的感覺是釉光超好,用“嶄新光亮”形容一點兒也不過分。但可惜的是,這件赫赫有名的“典型器”也沒能通過時間的考驗。通過近距離觀察,這件器物殘損較大,從口部海水紋到正面“昭君”所騎白馬,罐身上上下下約十餘處都經過修復處理,可嘆天妒紅顏,這件赫赫有名的元青花名品應該是動過“大手術”的修復件。

路傑:大維德至正型象耳瓶、“鬼谷下山”罐等元青花名品的重識


而其口部海浪紋飾與伊朗國家博物館藏“摩羯”耳瑞獸牡丹大罐口沿同類。都是兩組大海浪被“爪”狀小浪花間隔。相信通過審查這類紋飾的細部特徵,能夠準確的找出同一時期的元青花製品。


9


青花纏枝菊玉壺春瓶

大英博物館藏


英國所藏的這件青花纏枝菊紋玉壺春瓶,在上世紀早期刊物中不乏其現。尤其是早期英文刊物中也是逢元必提,經常被引用的一件元青花名品。


路傑:大維德至正型象耳瓶、“鬼谷下山”罐等元青花名品的重識

1、頸部接胎處斷裂,且有長衝至器物腹部。

2、足部有磕,且有兩處缺肉。

3、通過幾天的細緻觀察以及根據筆者經常觸手東南亞地區元青花“出水”器物的經驗,結合這件玉壺春瓶釉面整體的腐蝕程度,筆者判斷這應該是一件早年出水的“海撈”元青花瓷!經過長期的浸泡,釉面已經失去原有的玻璃質光澤,而呈現磨砂般的狀態。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沉浸在對其華麗辭藻的描繪中,而這一最重要的特徵卻遲遲未作報道。


10


青花蓮池鴛鴦紋罐

英國劍橋大學費茨威廉博物館


這件青花作品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荷葉的處理是上,與一般常見到的元青花那種輪廓中規中矩的荷葉不同,這件作品用小筆進行“戳點”的皴法對荷葉的輪廓進行塗繪。而呈現的效果卻更加逼真,展現出荷葉反面那種絨絨扎扎的感覺,將傳統中國水墨畫對於枯萎荷葉的狀態體現的淋漓盡致。配合四隻碩大的鴛鴦遊弋與飄滿浮萍的水中,更使得整器生動鮮活、情趣盎然。值得重視的是,這件器物雖然通體只有兩層紋飾,但是口沿的海水邊飾與“鬼谷”等作品也是如出一轍,屬於“大海浪二方連續”構圖。

路傑:大維德至正型象耳瓶、“鬼谷下山”罐等元青花名品的重識


1、口沿處有短衝兩道。腹內部有多處雞爪紋(未透)

2、腹部最大徑處有橫向傳世磨痕多條,即深且長。可見當年的存世環境極其惡劣。這種很像是粗砂紙打磨出來的痕跡遭到不少觀展者對於展品真偽的質疑。筆者通過多年對於元代及明早期瓷器的研究,認為這種情況不在少例。有些大開門的傳世瓷器釉面上,都有類似刻意打磨的深度劃痕出現。所以,單靠釉面破壞程度作為評定真偽標準的鑑定方法是不適用於元青花瓷的。

路傑:大維德至正型象耳瓶、“鬼谷下山”罐等元青花名品的重識

路傑:大維德至正型象耳瓶、“鬼谷下山”罐等元青花名品的重識


雖然上博的元青花大展早已落下帷幕,但元青花的魅力使得眾多的愛好者開始走上研究探索之路。而書本上那些高清晰的圖片也大多是美化後“天仙照”,跟實物還是存有不小的差距。通過這次元青花大展的近距離觀摩,筆者揀選出一些以往著作不常提及的元青花名品細節,力求還原給讀者一個真實的元青花信息供以參考,使得這些往日秘而不宣的“國寶”不再神秘,也為系統研究“至正型元青花”提供了力所能及的一手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