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鎮南關到友誼關,歷經風雨的邊陲百年雄關

沿著沿邊公路一路自駕,我們來到了憑祥,因為沿邊公路往東興方向去的路不通,我們只能止步在憑祥。友誼關以前去過了,這次憑祥的朋友建議我們上金雞山上看看。說是金雞山上,有一門清朝時的克虜伯大炮,試炮時打第一炮就卡膛了。炮彈至今還卡在炮膛裡。這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於是在當地朋友的帶領下,我們登上了金雞山。看到了這門神奇的打第一炮就卡膛的德制120毫米口徑的克虜伯大炮。炮彈還赫然堵在炮口。

從鎮南關到友誼關,歷經風雨的邊陲百年雄關


從鎮南關到友誼關,歷經風雨的邊陲百年雄關


後來我查看歷史,根據歷史記載,晚清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後,為防止法國背盟,廣西提督蘇元春奉旨購買了34門克虜伯大炮,環列在上千公里的邊界線上,整個工程歷時十年。把數萬斤重的克虜伯巨炮運上山頂在當時來說,是個極大的工程。其中鎮南炮臺的這門大炮拉了9個月才到山頂,但試射打第一炮就卡了膛。

從鎮南關到友誼關,歷經風雨的邊陲百年雄關

炮彈卡膛之謎,至今存有多種猜測,多數人所認同的有兩種,一是大炮生產時已經設定大炮使用壽命,第一發炮彈口徑最小,最後一發炮彈口徑最大,炮彈應按編號順序發射,清軍誤把最後一發地彈作為第一發炮彈發射而卡膛。二是當年的德國和法國在越尚有著共同利益,德國在賣給清軍的炮彈中摻有實心假炮彈,清軍發射第一發炮彈時,就被假炮彈卡住膛口。

按我的常識,應該是第一個原因。因為這炮彈明顯就是實心彈,按順序先打三炮實心彈。應該是新炮的試炮程序。德國人歷來以嚴謹出名,耍小心眼的事不是德國人的風格,猜測二應該是不成立的,摻入實心彈以假亂真更是無稽之談。實心炮彈彈殼有底火,彈頭沒有引信。不可能炮兵看不出來。所以第一個猜測是成立的,畢竟有點丟臉,所以掰扯多一個猜測給自己遮羞而已。

從鎮南關到友誼關,歷經風雨的邊陲百年雄關

海拔511米的金雞山又名左弼山,位於友誼關的西邊。山頂的共有三座炮臺,分別為鎮南、鎮中、鎮北炮臺。3個炮臺互為鼎足之勢,是友誼關的防禦要地。這門卡膛的大炮是安置在鎮南炮臺上的一門。

從鎮南關到友誼關,歷經風雨的邊陲百年雄關


從鎮南關到友誼關,歷經風雨的邊陲百年雄關

這是三個炮臺中的另外一門克虜伯大炮,在炮臺上,可以一覽中越邊境方圓數里迷人的風景。左邊是越南,右邊是中國,可見這個位置的重要性。

從鎮南關到友誼關,歷經風雨的邊陲百年雄關

炮臺下還有巨大的地庫,應該是炮兵值守和存放炮彈用的。

從鎮南關到友誼關,歷經風雨的邊陲百年雄關

中越兩國曆史上曾經是封建性的宗藩關係,雖然兩國曆史上有過侵擾和征戰,但睦鄰友好是主流,邊境長期相安無事。清朝中法戰爭後開始設置的國界隘卡,也是以邊境管理為主,並非針對對方的邊防。友誼關兩側乃至邊境上的30多個炮臺亦是為了防範當時殖民越南的法國統治者而設。

從鎮南關到友誼關,歷經風雨的邊陲百年雄關

金雞山下就是友誼關,距離憑祥市區18公里,是我國九大名關之一。始設於漢朝時期,至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曾數次改名,先後有雍雞關,大南關、界首關、雞陵關、鎮夷關,鎮南關,睦南關等名。新中國成立後於1965年正式改名為友誼關,並由時任外交部長的陳毅元帥題字。友誼關左側是左弼山城牆,右側是右輔山城牆,兩山如巨蟒分聯兩山之麓,又成左青龍右白虎之氣勢。

從鎮南關到友誼關,歷經風雨的邊陲百年雄關

友誼關還是322國道的終端,國道穿過友誼關拱城門後與越南公路相連。

從鎮南關到友誼關,歷經風雨的邊陲百年雄關

友誼關口岸是目前中國通往越南及東盟各國最大的陸路口岸。

從鎮南關到友誼關,歷經風雨的邊陲百年雄關

在近代史上60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越兩國人民山水相連,唇齒相依,曾並肩戰鬥、相互支援,結下了同志加兄弟的深厚傳統友誼。儘管中越間也曾有過風風雨雨,但只是暫短的一段經歷。自1991年11月兩國關係正常化以來,相互信賴逐步增進,友好關係日益鞏固和加強。

在中國目前的這次疫情阻擊戰中,越南政府向中方捐助的一批醫用手套、醫用口罩、防護服等醫療物資早在2月10日就運抵武漢。

沿著兩國邊境中國這邊的沿邊公路一路行走,看到最多的就是這個標語。“做肝膽相照的好鄰居,真朋友”。相信這是中越兩國人民的共同心聲。

從鎮南關到友誼關,歷經風雨的邊陲百年雄關

歲月崢嶸中歷盡風風雨雨的這座古老雄關, 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中國人民的力量與智慧。現在更成為中國與越南乃至東南亞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通道。

以上圖文為本人原創,未經許可請勿摘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