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重慶北碚復旦大學校園裡創作的這首歌曲廣為流傳

“如今,我徘徊在嘉陵江上,我彷彿聞到故鄉泥土的芳香。一樣的流水,一樣的月亮,我已失去了一切歡笑與夢想。”這樣哀痛的語句來自於抗戰時期一首廣為流傳的名為《嘉陵江上》的歌曲。

抗戰時期,重慶北碚復旦大學校園裡創作的這首歌曲廣為流傳

正如歌詞所唱,“一樣的流水”不是別的,正是緩緩從北碚流過的嘉陵江。在歌裡,嘉陵江聯繫著有著芳香泥土的故鄉,這個故鄉在哪裡,又為什麼失去了“歡笑與夢想”?這一切,還得從作者端木蕻良說起。

抗戰時期,重慶北碚復旦大學校園裡創作的這首歌曲廣為流傳

端木蕻良原名曹京平,遼寧昌圖人,我國著名現代作家,著有《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土地的誓言》等作品。作為一個極度愛國的文人,端木蕻良的作品裡總是有對山河破碎的悲慟,也有對收復失地、抗擊侵略者的殷切希望。

抗戰時期,重慶北碚復旦大學校園裡創作的這首歌曲廣為流傳

1938年,端木蕻良成為了復旦大學的一名老師。當時的復旦大學因戰事而內遷至與北碚隔江相望的夏壩。學校距江岸不遠,傍晚,師生們總愛踏著皎潔的月光,在江岸的林蔭道上散步,這時,嘉陵江上的風也迎面吹來,涼涼的,引發人們的無限遐想。端木蕻良同樣也是林蔭道上的一員,這一天,他和自己的老朋友、詩人方殷一起並肩漫步岸邊,欣賞江景。

抗戰時期,重慶北碚復旦大學校園裡創作的這首歌曲廣為流傳

嘉陵江水流湍急,奔騰不息的江水,彷彿暗示著波譎雲詭的時境,他想起了自己東北的故鄉——但故鄉卻已經被日本侵略者的鐵蹄所踐踏。感慨萬千地,端木蕻良突然說道:“我們要是在松花江上該多好喲!”“是呀!”被端木蕻良的話感染,方殷也明白對方思念家鄉的心思,想著松花江旁的戰火鐵蹄和人民的抗爭,他憤然回答說,“總有一天我們是要回去的!”“《松花江上》寫出了國破家亡的苦痛。”端木蕻良說,“但我總覺得它哭兮兮的,燙在心上不是個滋味。”方殷感到欣喜,知道飽滿真摯的情感一旦宣洩,必定能創造出好的作品的他,迫不及待地催促身邊的端木蕻良:“那,你就寫一首激昂的歌詞,我拿去找人譜曲!”彼此意會,端木蕻良和方殷相視一笑,又轉頭望向嘉陵江,江水奔騰不息,滾滾洪流中,似乎潛藏著無限力量。

抗戰時期,重慶北碚復旦大學校園裡創作的這首歌曲廣為流傳

幾天後,端木蕻良的詩作《嘉陵江上》誕生,沉重的思念與堅定的決心洋溢在字裡行間,催人淚下。得到詩作的方殷也馬不停蹄地把詩交到了當時在草街育才學校的作曲家賀綠汀手上。終於,《嘉陵江上》由詩化成了歌,又因為感人至深的內容廣為流傳,哼唱在了每一個愛故鄉、要保衛故鄉的人的嘴裡。

抗戰時期,重慶北碚復旦大學校園裡創作的這首歌曲廣為流傳

“我必須回去,從敵人的槍彈底下回去!我必須回去,從敵人的刺刀下回去!把我打勝仗的刀槍,放在我生長的地方。”激昂的歌聲隨著江水飄散,流向每一個愛我們又被我們愛著的故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