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重庆北碚复旦大学校园里创作的这首歌曲广为流传

“如今,我徘徊在嘉陵江上,我仿佛闻到故乡泥土的芳香。一样的流水,一样的月亮,我已失去了一切欢笑与梦想。”这样哀痛的语句来自于抗战时期一首广为流传的名为《嘉陵江上》的歌曲。

抗战时期,重庆北碚复旦大学校园里创作的这首歌曲广为流传

正如歌词所唱,“一样的流水”不是别的,正是缓缓从北碚流过的嘉陵江。在歌里,嘉陵江联系着有着芳香泥土的故乡,这个故乡在哪里,又为什么失去了“欢笑与梦想”?这一切,还得从作者端木蕻良说起。

抗战时期,重庆北碚复旦大学校园里创作的这首歌曲广为流传

端木蕻良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我国著名现代作家,著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土地的誓言》等作品。作为一个极度爱国的文人,端木蕻良的作品里总是有对山河破碎的悲恸,也有对收复失地、抗击侵略者的殷切希望。

抗战时期,重庆北碚复旦大学校园里创作的这首歌曲广为流传

1938年,端木蕻良成为了复旦大学的一名老师。当时的复旦大学因战事而内迁至与北碚隔江相望的夏坝。学校距江岸不远,傍晚,师生们总爱踏着皎洁的月光,在江岸的林荫道上散步,这时,嘉陵江上的风也迎面吹来,凉凉的,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端木蕻良同样也是林荫道上的一员,这一天,他和自己的老朋友、诗人方殷一起并肩漫步岸边,欣赏江景。

抗战时期,重庆北碚复旦大学校园里创作的这首歌曲广为流传

嘉陵江水流湍急,奔腾不息的江水,仿佛暗示着波谲云诡的时境,他想起了自己东北的故乡——但故乡却已经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所践踏。感慨万千地,端木蕻良突然说道:“我们要是在松花江上该多好哟!”“是呀!”被端木蕻良的话感染,方殷也明白对方思念家乡的心思,想着松花江旁的战火铁蹄和人民的抗争,他愤然回答说,“总有一天我们是要回去的!”“《松花江上》写出了国破家亡的苦痛。”端木蕻良说,“但我总觉得它哭兮兮的,烫在心上不是个滋味。”方殷感到欣喜,知道饱满真挚的情感一旦宣泄,必定能创造出好的作品的他,迫不及待地催促身边的端木蕻良:“那,你就写一首激昂的歌词,我拿去找人谱曲!”彼此意会,端木蕻良和方殷相视一笑,又转头望向嘉陵江,江水奔腾不息,滚滚洪流中,似乎潜藏着无限力量。

抗战时期,重庆北碚复旦大学校园里创作的这首歌曲广为流传

几天后,端木蕻良的诗作《嘉陵江上》诞生,沉重的思念与坚定的决心洋溢在字里行间,催人泪下。得到诗作的方殷也马不停蹄地把诗交到了当时在草街育才学校的作曲家贺绿汀手上。终于,《嘉陵江上》由诗化成了歌,又因为感人至深的内容广为流传,哼唱在了每一个爱故乡、要保卫故乡的人的嘴里。

抗战时期,重庆北碚复旦大学校园里创作的这首歌曲广为流传

“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枪弹底下回去!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刺刀下回去!把我打胜仗的刀枪,放在我生长的地方。”激昂的歌声随着江水飘散,流向每一个爱我们又被我们爱着的故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