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麼努力到廢寢忘食,要麼拖延到天荒地老?都怪“蔡戈尼效應”

文末附思維導圖,建議收藏!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聊聊“蔡戈尼效應”

生活中,你是否常常有這樣的體驗:

朋友喊你出門,正在遊戲中酣戰的你說:“等一下,打完這盤就走。”即便你知道,那盤遊戲不會因為你的暫停而結束;

同事喊你吃飯,正在發文件的你說:“就快了,發完這個PPT就去。”即便你知道,那個文件並沒有那麼著急;

家人喊你睡覺,正在追劇的你說:“馬上馬上,看完這集就睡。”即便你知道,睡醒起來一樣可以接著看。

發現了嗎?我們似乎天生對“把事情完成”有著強烈的執念。

要麼努力到廢寢忘食,要麼拖延到天荒地老?都怪“蔡戈尼效應”

看見這個未畫完的圈,你是否很想畫完它?

再分享一個經典的故事:

有一位愛睡懶覺的鋼琴家,每天早上都要賴床。為了解決他的“起床困難症”,妻子想了個辦法:每天早上到點,就在鋼琴上彈出一組樂曲的前3個和絃,然後停下來,不再彈。

鋼琴家每每聽到後,就會輾轉反側、無法入睡,最終不得不爬起來,彈完最後一個和絃才安心。

通過“利用”鋼琴家的完成欲,妻子達到了讓他起床的目的。

聽起來很像我們常說的“強迫症”是嗎?沒錯,這就是本文接下來要介紹的“蔡戈尼效應”的典型表現。

要麼努力到廢寢忘食,要麼拖延到天荒地老?都怪“蔡戈尼效應”

01 蔡戈尼效應: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未完成的都魂牽夢縈

上個世紀20年代,年輕的心理學系畢業生蔡戈尼(Bluma Wulforna Zeigarnik,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在咖啡館喝茶時,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咖啡館的服務員們,幾乎都可以不費紙筆地把顧客或簡或繁的點單,快速、周全地記下來,但當他們下完單以後,就記不起單子的內容了。

為了證實對這種現象的猜想,蔡戈尼做了一個實驗:

讓被試者做22件簡單的事情,如寫一首喜歡的詩、從55倒數到17、用線串起珠子等。完成每件事所需的事件大體相等,不過在這些工作中,只有一半允許做完,另一半在被試者未完成時就予以中斷。

實驗完畢,在被試者始料未及的狀況下,蔡戈尼讓他們立刻回憶各自做了些什麼。結果發現,人們對於未完成的工作,回憶率是68%,對已完成的工作,回憶率僅有43%。

要麼努力到廢寢忘食,要麼拖延到天荒地老?都怪“蔡戈尼效應”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蔡戈尼效應(the Zeigarnike effect):

人們天生有一種對事情有始有終的驅動力,人們之所以會忘記已完成的工作,是因為想要完成的動機已經得到了滿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這同一動機會讓他們對未完成的工作留下深刻印象。

大家或許會覺得,這是個非常棒的效應。但眾所周知,凡事都有兩面性,蔡戈尼效應的兩面性體現在人們身上,常常會出現兩個極端的演繹——

過強的蔡戈尼效應,會出現強迫症和完美主義情節;過弱的蔡戈尼效應,會出現拖延症和半途而廢的現象。

要麼努力到廢寢忘食,要麼拖延到天荒地老?都怪“蔡戈尼效應”

蔡格尼克效應的兩種典型演繹如同硬幣的兩面


02 我們為什麼“死磕到底”,又為什麼“一事無成”?

除非一個人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否則他不可能從懶散、空閒中得到樂趣。——傑羅姆

1)強迫症與完美主義:我就是愛工作,我想停下來,但我停不下來

當蔡戈尼效應過強,人們會陷入一種過分強迫的狀態:面對一個任務時,非得一氣呵成,不完成就不撒手,甚至偏執地將其它任何人事物都置之度外,以致全程身心緊繃,用切實的焦慮,讓自己成為了一臺“永動機”。

因為連續主持了四季《中國好聲音》出名的“中國好舌頭”華少,身體一直不是很好,早前參加節目他自己就曾透露過,之前因為宣傳自己導演的節目,每天晚上都出去應酬喝酒,回到家後就催吐,長此以往導致他血管破裂,一次吐了500cc的血,非常危險。一位自稱朋友在浙江衛視做攝影的知情人稱:

華少就沒休息過,從白天到黑夜再到白天,有命掙錢,沒命花。

要麼努力到廢寢忘食,要麼拖延到天荒地老?都怪“蔡戈尼效應”

要麼努力到廢寢忘食,要麼拖延到天荒地老?都怪“蔡戈尼效應”

我身邊有不少優秀的人,其中有部分,就是那種可以工作到忘記吃飯,直到肚子打鼓才想起來吃的人,他們的現狀幾乎都是“熬最長的夜,吃最貴的藥”,這聽起來是個段子,卻是個不容忽視的現實。

蔡戈尼的強效應也會體現在那些失了分寸的興趣上:

曾經在高中的時候,女生群裡很流行在冬天手織圍巾。誇張的,不僅下課織,上課也織,晚上織到很晚才睡,只為了儘快織好。她們大多數並不是在趕日子,卻因為失了分寸的興趣,影響學業而得不償失。

要麼努力到廢寢忘食,要麼拖延到天荒地老?都怪“蔡戈尼效應”

不管是工作還是興趣,過分的狂熱,都會成為一個警告信號。我們為什麼那麼拼?因為過強的蔡戈尼效應吞噬了我們的調節機制。

2)拖延症與半途而廢:在焦慮中拖延,在拖延中平庸

當蔡戈尼效應過弱,人們會產生另一個極端:做任何事都習慣拖沓,常常半途而廢,總是在未完成一件事時,就轉移目標,以致永遠無法徹底完成一件事。

這樣的例子同樣隨處可見,小到沒拼完的拼圖、沒寫完的PPT,大到被擱淺的計劃、中途停工的爛尾樓,都是蔡戈尼效應的弱反映。也就是,常常讓我們自嘲又懊惱的“拖延症”和“半途廢”

要麼努力到廢寢忘食,要麼拖延到天荒地老?都怪“蔡戈尼效應”

據傳,天才畫家達芬奇也是拖延症患者。這位史上最極品的博學者,同時涉足建築、解剖、藝術、工程、數學等多個領域,從他的筆記中便可見端倪。

達芬奇一生的注意力相當分散,導致他無法把精力完全花費在具體目標上。由於追求完美和不斷湧現的新靈感,眾所周知的蒙娜麗莎畫了四年,最後的晚餐畫了三年,並且都嚴重影響了客戶關係。

最終達芬奇傳世畫作不超過20幅,其中有五六幅到他去世還壓在手裡沒能交付。直到他去世200年後,有關繪畫的手稿才被後人整理成書,而更多科學方面的實踐,至今仍隱藏在那些草稿圖中,成為天才的遺憾。

達·芬奇本人亦為此苦惱,在一則筆記中他寫道:

“告訴我,告訴我,有哪樣事情到底是完成了的?”

這種挫敗感,與我們當今飽受拖延困擾的後世人類所體驗到的別無二致。

要麼努力到廢寢忘食,要麼拖延到天荒地老?都怪“蔡戈尼效應”

天才的拖延症並不影響天才成為天才,卻也讓天才飽受痛苦。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是不是起碼應該在這方面,比天才多一些自覺?否則,我們不光不是天才,還會比平庸更平庸。

當我們一焦慮就聊天遊戲看視頻,掉入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多次想改卻半途而廢的惡性循環,我們是在潛意識裡不相信自己能成功,因此害怕甚至避免去成功。

我們為什麼拖延?因為我們常常懷著不切實際的期望,卻又輕而易舉地摒棄內驅力,不願為日後的收穫而多吃眼前的苦。

要麼努力到廢寢忘食,要麼拖延到天荒地老?都怪“蔡戈尼效應”

03 別太拼,別太拖:如何找到兩極中的平衡點?

我不能說我不珍重這些榮譽,並且我承認它很有價值,不過我卻從來不曾為追求這些榮譽而工作。——法拉第

拋開前面那些極端的例子,我們無可否認,運用得當的蔡戈尼效應,簡直是為“出任CEO、迎娶白富美/嫁給高富帥、走上人生巔峰”定製的最佳執行方案,如此優秀又催人奮進的心理,實在值得我們好好利用。

為此,我們需要怎麼做,才能將其價值最大化?這裡有幾個步驟,可供參考:

要麼努力到廢寢忘食,要麼拖延到天荒地老?都怪“蔡戈尼效應”

第一步 判斷:這件事值得嗎?

這裡需要問自己兩個問題:事情本身是否值得,執行狀態是否值得。

1)這件事本身值得嗎?

倫納德·伯恩斯坦是世界有名的指揮家,可他最喜歡的事卻是作曲。在近30年的指揮生涯裡,他幾乎成了紐約愛樂樂團的名團。

然而功成名就卻沒有讓伯恩斯坦太興奮。在內心深處,他仍然更愛作曲。閒時,他總要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作曲,可是作曲的靈感已經很難回到他的身邊了,除了偶爾閃現的靈光以外,多數時候他感受到的都是苦悶和失望。因為在內心深處,始終有一個聲音在折磨著他:

“我喜歡創作,可我卻在做指揮!”

要麼努力到廢寢忘食,要麼拖延到天荒地老?都怪“蔡戈尼效應”

心理學上把伯恩斯坦的這種心理現象,歸納為“不值得定律”:即如果從主觀上認定某件事不值得做,那麼在做這件事時,就不會全力以赴把它做好。即便做好了,也不會有成就感。伯恩斯坦很優秀,卻並不開心,這也在提醒我們:

選擇自己所愛的,愛自己所選擇的;不值得做的事不要做,要做的事就得做好。

2)這種狀態值得嗎?

我曾經認識一位同事,幾年前,他擔任公司在國內某大區銷售業務的副總,由於太過操勞,他的心臟出了問題,不得不去做心臟搭橋手術。在做完手術後的康復期間,他的病歷上,寫滿了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業務數據,家人和領導都讓他歇一歇,他卻說:

“沒辦法,停不下來,閉上眼做夢都是數字。”

要麼努力到廢寢忘食,要麼拖延到天荒地老?都怪“蔡戈尼效應”

顯然,這種狀態看似敬業,實則不敬畏生命。當時的我們,都很佩服這位同事的責任心,卻也很為他的健康感到擔憂。顯然,比起身體健康,這種拼搏的狀態,是萬萬不值得的。

第二步 標準:“值得”的尺度

關於判斷一件事是否值得做,心理諮詢師這樣建議:

1)價值觀。只有符合個人價值觀的事情,我們才會滿心歡喜地去做。

2)個性和氣質。如果做一份違背自己個性氣質的工作,往往是很難做好的,就好比明明很內向,卻非要做銷售或公關,大概率會做不好。

3)現實的處境。同樣的一件事,在不同的處境下去做,感受也不一樣。如果你在一家大企業打雜,你可能會覺得不值得,但當你被提升為後勤部主任時,你就不會這麼想了,反倒會覺得很值得做。

要麼努力到廢寢忘食,要麼拖延到天荒地老?都怪“蔡戈尼效應”

不過理想總是很豐滿,現實總是很骨感,特別在工作中我們不可能憑自己的喜好,說不幹就不幹。如果認為不值得做,我們應當考慮周全、做好準備,告訴領導不值得做的理由:

領導同意了,你可以名正言順地放棄,領導不同意,那麼就調整心態,找到這件事的價值點和興奮點,做好它。

伯恩斯坦的例子也告訴了我們,

這世上並非所有的成功都是出於熱愛,在足夠的責任感驅使下,我們一樣可以無往而不利。

要麼努力到廢寢忘食,要麼拖延到天荒地老?都怪“蔡戈尼效應”

而對於那些拖延症患者來說,應該意識到的一點是,除了從目標的正確性來考量投入產出比,“不值得”的另一層涵義,是當米已成炊,我們註定要付出的時間,只有和向上的精力搭配在一起,才會產生最大的價值。

奧地利作家茨威格認為,做事半途而廢,說話有頭無尾都是壞事。這世界上的萬惡之源,乃是半吊子精神。

第三步 執行:制定一張時間表,循序漸進但不得有誤

一個合理的時間進度表,既可以有效抑制“強迫症”們的激進狀態,又可以大大降低“拖延症”們的半途而廢概率。

我們應當如何制定自己的時間序列?

1)寫下要達成的全部目標,並附上截止日期。

對拖延症來說,這是為了時刻提醒你,時間很緊迫,不可以鬆懈;

對強迫症來說,這是為了讓你避免中途一時興起,增加額外目標。

原因在於,“插隊”會讓很多原計劃被打亂,從而讓你不得不修改計劃表;而且,對一些自制力差的人來說,一旦中止一次,就很難繼續堅持下去。

要麼努力到廢寢忘食,要麼拖延到天荒地老?都怪“蔡戈尼效應”

2)對項目按照時間和重要性進行排序

對於目標,我們應該有4個維度的評級:

時間緊且重要,時間緊但不重要,時間不緊但重要,時間不緊且不重要。

這也是完成任務的優先順序。甚至如果可以,我們應該摒棄最後一項,那些時間不緊又不重要的工作。

至於具體的評級標準是什麼,每個人都不一樣,你需要做的,就是參照第一步那樣,把所有目標列出來,在目標池裡,進行相應標準的排序。

要麼努力到廢寢忘食,要麼拖延到天荒地老?都怪“蔡戈尼效應”

3)制定關鍵節點

有些人會建議列出為了完成這個目標,每天需要做些什麼。這確實不無道理,有利於具體化和標準化我們的執行進度。

但我的建議是,在做這些工作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把握關鍵節點,比如到了某個時間段,這個項目必須達到什麼狀態。

因為日程化的內容,很可能被突如其來的其他工作打斷,那麼後續補回來,在關鍵節點前完成階段目標,也足夠了。

這就避免了糾結在一件事沒有及時完成,導致後續積極性下降的可能。

要麼努力到廢寢忘食,要麼拖延到天荒地老?都怪“蔡戈尼效應”

4)自我激勵

為自己設置一個小小的獎賞,有形或無形都可以。

它可以是階段性達成後獲得的成就感,也可以是一段大餐。對強迫症來說,這種獎勵是為了犒勞懂得自我調節而設,對拖延症來說,這種獎勵是為了犒勞自己堅持的過程。

要麼努力到廢寢忘食,要麼拖延到天荒地老?都怪“蔡戈尼效應”

日本“經營四聖”之一稻盛和夫說過,宏偉的事業,只有靠實實在在的、微不足道的一步步的積累,才能獲得成功。


小結

當蔡戈尼效應強表現,我們看到的是奮鬥到廢寢忘食的工作狂、強迫症和完美主義者;

當蔡戈尼效應弱表現,我們看到的是拖延到一事無成的喪文化、萬事隨便和半途而廢。

無論是哪種表現,背後都是同樣極端的情緒:

強迫症“死”於對成功的焦慮,拖延症“死”於對失敗的恐懼。

它們共同折射的,是我們內心的不自信和不坦蕩。

要麼努力到廢寢忘食,要麼拖延到天荒地老?都怪“蔡戈尼效應”

泰戈爾曾說過,天空中沒有翅膀的痕跡,但我已飛過。

聽起來很“中二”,卻不妨作為我們探尋兩極之間平衡點的尺度——飛過就夠了,至於有沒有留下痕跡,不重要。

走慢一點沒有關係,關鍵是,步履不停。

別太快,沿途的風景與遠方的目的地同樣美麗。

別停下,如果不能走到更深處,起碼要探尋更廣處。

要麼努力到廢寢忘食,要麼拖延到天荒地老?都怪“蔡戈尼效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