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為什麼以前常見的甲魚基本都絕跡了?它們都去哪兒了?

湘村小之草


甲魚又稱中華鱉!

說起甲魚,相信所有的中國人,對它都不陌生,都知道甲魚富含多種營養,而且是淸補的上品,所以深受廣大老百姓的喜愛!

說起甲魚,在七八十年代的時候,絕對是純野生的!

本人生活所在地,南京周邊的農村,水面與陸地幾乎平分,所以水產豐富,各種淡水魚以及蝦,蟹,鱔魚,甲魚等。


本人的兒時,正是兩個哥哥年輕力壯的時候,他們白天在生產隊掙工分,晚上用自己製作的樁鉤,說是鉤子,其實那時候用的都是3號縫衣針!釣餌就是土田雞,兩人晚上放40張樁鉤,第二天零晨背上一個大眼竹製草藍,因為是割牛草用的,所以非常大!行情好一點,能夠收穫20多隻野生甲魚,而且個頭還大,小的很少!

有一次,由於草藍眼子大,我二哥揹著草藍,盡然有一隻三斤多重的甲魚將頭伸出來,一口咬住我二哥的屁股,疼得我二哥大叫!最後還是用棍子插在甲魚口中撬開的!
野生甲魚每年春秋產卵兩次,多產於水邊鬆軟的菜地邊,然後用土掩埋,留下一個卵露在外面,稱為望蛋,據說母甲魚產卵後會一直在卵的對面一直望著自己所產的卵,直到孵出小甲魚為止。

剛剛孵出的小甲魚,它們都在水邊,因為甲魚要呼吸新鮮空氣,而它們又太小,所以只能爬伏在水邊,見到有人來,它們會一溜煙的向深水處遊,水裡留下一條筆直的渾水線,有經驗的一看就知道是小甲魚逃跑時留下的痕跡。

雌性甲魚從剛剛孵化出來,第一年能夠長到一兩左右,第二年由於食物豐富了就能長到三四兩之間,第三年能夠長到六兩左右,而六兩的雌性甲魚已經開始產卵,一次能產4至6顆卵,一斤左右的一次能夠產下十幾顆,二斤以上的一次能產下三十顆左右!

那麼關於題主所問,在農村以前常見的甲魚,幾乎絕跡了!它們都去哪兒了?

下面我們先從七八十年代分析,由於那時的所有水面都是大隊的,什麼網都沒有,只不過每到過年之前,用大網下箍一下,然後用絲網網一下,但是絲網絕對不會留在水裡過夜,所以對甲魚沒有殺傷力。而甲魚屬於天生天化的物種,所以那個年代的甲魚是越來越多!

而九十年代後,實行了聯產承包制後,所有的水面也緊跟著被私人承包了!這正是造成野生甲魚減少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由於個人為了利益而紛紛的在自己的承包水面裡,放置了許多的大型地籠,大地籠可是甲魚的超級殺手,本人在梅雨季節的時候,一條大地籠兩晚捕獲了五隻野生甲魚,最大的一隻三斤七兩,最小的也有七兩多。所以說大地籠絕對能夠稱得上是超級殺手!

二,現在的農村勞動力早被解放出來了,除了打工的以外,還有一部分人選擇了自由行業,打零工,弄魚摸蝦等等,當然弄甲魚也不例外!這也是造成野坐甲魚減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且捉甲魚的方法有很多!一,甲魚槍,是專門通過訓練後的一種職業捕甲魚的,他們站在或坐在溝邊,猛擊雙掌,發出嘣嘣的聲音,而在水底活動的甲魚,聽到響聲後,必會浮頭來看個究竟,正中打甲魚槍之人的下懷,只見他說時遲那時快,鉛砣準確地落在甲魚身後一米處,然後往後猛抬槍桿,一隻甲魚已成囊中之物!

三,鉤釣法,也是最普遍的捕捉之法,只要稍微懂得一些甲魚的生活習性,就可操作,因為鉤釣之人眾多,所以對野生甲魚的減少,也有很大的“功勞”。

四,排叉法,就是等野生甲魚冬眠後,人坐在盆中,雙手各握一把自制的小鋼絲叉,在水裡尋找甲魚的冬眠之地,實行排叉法叉之,一個人最好的時候,一天能叉一二十個之多,重量幾十斤!

五,空手道法,只見藝人腳穿深幫解放鞋,幫著褲腳,上身厚的長袖外套,沿著水面的邊緣,尋找甲魚窩,發現一個,只要沒有被人在前面搞走,那可算十拿九穩啊!

六,絲網網之!承包者大多掌握甲魚在什麼時候開始翻塘翻壩,於是他們在自己水面與別的水面的交界處,晚上放好絲網,第二天零晨收之,但此方法經常會把甲魚弄死,所以到後來大家就不用了!

七,蒼鷺與白鷺,由於小甲魚都生活在水邊,而蒼鷺與白鷺覓食,通常也在水邊,而剛出生的小甲魚又沒有逃生經驗,而七八十年代的時候,由於寒冷,所以我們這裡根本就沒有蒼鷺和白鷺,而小甲魚渾身都是肉,正是它們的所愛!所以說蒼鷺白鷺對小甲魚的殺傷力特別大,這也是造成野生甲魚減少的原因之一。

八,化肥農藥造成的殘留,嚴重的汙染了水面,所以野生甲魚的生殖系統受到了傷害。

但本人根據多年的經驗,可以肯定地告訴你題主,現在的過度捕撈是造成了野生甲魚的減少,但是絕對不會絕跡!隨著黨的一系列保護環境政策的落地設施,所有的水面在不久的將來,會收為公有,徹底除消個人承包,還地球青山碧水!相信以後的野生甲魚會越來越多!

本人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